理想主义视角下的杨宝琛戏剧创作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66 论文编号:sb2021062820291636202 日期:2021-07-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杨宝琛的戏剧理想主义既是超越性的追求又是辩证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理想主义意味着追求者们理想化的崇高追求。建设者们在北大荒的集体中确立政治自我,他们在北大荒的建设过程中展现出自己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奋斗精神,北大荒健全了他们的政治人格。另一方面,理想主义除了传统的超越性精神更需要批判性的思考。杨宝琛用批判性的下的民间伦理来消解抽象的政治精神,用超越世俗的爱情追求来还原人性的真实与温度。他还借知识分子、乡土女性、基层干部等典型人物形象来展示了北大荒纯净的灵魂和自己对人性的美好期许。

第一章 杨宝琛戏剧理想主义溯源

第一节 外部因素:时代潮流下的理想主义
“一种新的历史语境形成,文学肯定会做出必要的呼应。”[14]文学本身就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它是历史语境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它还创造了新的历史语境,推动旧思想与新观念发生新的化学反应。八十年代之后,社会历史语境从向政治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变化,生产建设需要恢复在文革中被破坏的社会秩序,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诉求从阶级斗争的胜利转向了个体生存的满足。杨宝琛的戏剧创作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将军的战场》到《北京往北是北大荒》的戏剧主题的关注点从阶级问题转成了发展问题,这种变化就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杨宝琛的戏剧创作也在探索文学理想主义的边界,杨宝琛戏剧的理想主义将个体叙事从宏大叙事的组成因子拓展到日常生活的话语主体。他的戏剧不仅仅是英雄人物的悲壮传奇,也是邻里守望中脉脉的人性温情,是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对初心的坚守,也是在纷繁世事里去伪存真的方寸之心。
一、80 年代新启蒙思潮下对“人”的还原
曾有人这样评价杨宝琛:“作家是以善良的人性即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照亮笔下的真实和野性,从而使野性的真实闪烁着壮美的光彩……作家源于生活发乎本心出于至诚地赋予道德以人性美和艺术美的光辉。”[15]杨宝琛的戏剧有意识地强调“人”的重要作用,用真实、自然、立体化的“人”来展现理想化的戏剧。这种“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其实受到了当时新启蒙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内部因素:作家个人化经验下的理想主义
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作家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杨宝琛戏剧中展现出的理想主义也是对自己生命经验的一种传递。文学创作不仅仅是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摹仿,更是对其本身内在经验的书写。刘再复也曾强调文学活动是作家作为精神主体的创作活动。作家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后才能在最好的内心环境下进行文学创造。[24]探究杨宝琛戏剧中的理想主义就要从他本人的内心世界找寻答案。作家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形成某种个人化的情感,这些情感对他的戏剧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大荒情结和虔诚的革命信仰正是杨宝琛戏剧创作的根源与动力。
一、北大荒情结的真诚抒怀
作家创作很多是由生命意识的感触引发的文学情思,外部环境的气候、物候的变化都能激发这种生命意识。“气候通过物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再通过气质的介入,最后形成文学作品的风格。”[25],北大荒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杨宝琛的作品气质,他的作品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展示出北大荒独有的地方文化,他将自己的这样的创作冲动解释为“北大荒情结”。[26]杨宝琛的戏剧风格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条件上看,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下身体外部纤维的末端就会紧缩起来,加快血液的流通,心脏就会更有力量,人就会获得较为充沛的精力,个人的气质也会有所改变,人会更有自信和勇气,人也会更为直爽,较少策略和诡计。[27]在北大荒寒冷的气候影响下,北大荒的居民形成独有的精神气质,他们更加的乐于挑战自我,崇拜原始力量,他们的性格也更热情质朴。杨宝琛在作品中就将这种北大荒人的特质的热情质朴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内化为自己戏剧人物的基本精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北大荒人独特的的个性特征,个性化的北大荒人的交往方式形成特定的风俗习惯,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就约定俗成地被称为黑土文化。戏剧的理想主义要求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杨宝琛致力于“每个作品都有坚实的黑土文化的底蕴”[28]。一方面,北大荒“轻礼法、重自由”的文化传统为杨宝琛的戏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另一方面,作为描写对象的北大荒居民本身气质特点也影响了杨宝琛戏剧主题内容的描写。杨宝琛从北大荒居民的身体、心理、观念、人格等因素想象北大荒,构建了充满生命力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北大荒世界。
..........................

第二章 杨宝琛戏剧理想主义呈现

第一节 追寻崇高:“彼岸”理想下美好追寻
建设新天地的愿望与追寻崇高的精神是杨宝琛戏剧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拓荒者建设北大荒的故事和他们甘愿奉献牺牲的精神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在革命理想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崇尚英雄,都渴望模仿英雄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忠勇。劳动者们以积极参与集体劳动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杨宝琛希望以戏剧创作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主义思想。“他就像一位热诚的朝圣者,虽然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追踪着缪斯女神的圣迹而来。”[33]他早期创作的话剧都洋溢着集体理想主义青春理想的激情与昂扬,书写着自己浓厚的政治热情。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感染下,他的理想主义中逐渐感染了包容的理性精神,但他始终坚持着将集体理想主义下的牺牲奉献与乐观奋斗的精神作为自己戏剧灵魂的底色。
一、人生意义的探寻
“北大荒人写北大荒的戏”是对杨宝琛戏剧创作最好的说明。杨宝琛对北大荒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片土地在他的文学地理世界中有着独特的含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个人的杨宝琛与作为乡土的北大荒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是相通的。“人与乡土的关系将获得更深刻的精神文化性质,表现为人与其世界在相互寻找中的遇合,更能反映人主动的文化选择和个体人的精神特性。”[34]对杨宝琛来说,北大荒不仅仅是提供物质生存资料和建设、改造的地理空间,事实上它的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意义。
在杨宝琛的戏剧中,北大荒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中那小勤就因为六块六毛六的“贪污”事件要被送往北大荒劳教。表面上看,去北大荒是对那小勤贪污行为的惩罚。北大荒是古代犯人流放和改造的场所,“林则徐犯上,窦尔敦盗御马”[35]都会被发配到这里。但实际上,前往北大荒其实是那小勤自愿的选择。那小勤本可以通过写一份深刻的检查就能逃避惩罚,但是她却拒绝这样做。她厌倦了家庭和北京,她希望通过在北大荒获得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36]那小勤来北大荒垦荒,与其说是被迫流放,不如说是自愿的出走。出走这个动作本身就隐含着寻求的目的,即出走是为了寻找一个超越当下生活的世界。
严歌苓长篇小说创作一览表
严歌苓长篇小说创作一览表
.........................

第二节 超越虚无:“此岸”思考下理想重塑
在五六十年代国家建设的主题下,理想主义与国家政治话语共同谱写了以集体为中心的思想主旋律。“由中国式政党实践导致的全方位的高度整合(社会、观念、心性被组织化)乃中国式‘现代’的根本规定性”,[43]为了寻求理想社会下集体的“正义之善”,文学常常为了某种神圣崇高的精神而忽视了个体本身的存在意义。在这样极端的集体化的理想主义之下,个人成为无足轻重之物,甚至成为某种超验的、抽象的精神牺牲品和附属品。日常生活从时代的集体记忆中消失。极端追求群体意识的理想主义,只追求宏大叙事,太过于抽象,忽略了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关注,只注重国家话语的宣传,高扬集体的神圣,并没有达到对个体精神的救赎。这种“大写”的理想主义脱离了具体生活,它使文学走上脱离日常、抽象空洞的模式化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犬儒主义的展开。面对这种现实,在文学中重塑理想主义精神,找到一个承认个体存在意义的理想主义新坐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历史发展的哲学基础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想主义根植于传统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同质性”和“未分化性”的特征,这种以“共同体”为本位的社会依靠一种同质性的价值体系维持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文革结束之后,国家的状态趋于稳定,国家话语的主流就从革命斗争转向发展和建设,传统的一元理想主义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发展需要,“人们无法再依仗于某种先验理性来为生活意义提供终极的保证”[44],人们需要承认合理范围内的不同价值信念上的分歧,利用科学理性、人文精神重新衡量理想主义,打破政治权力话语禁锢下的保守思想。新理想主义文学应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学会利用个人主体精神、文学主体性和文化多元性等思想来重新丰富理想主义的内涵。
严歌苓长篇小说创作一览表
严歌苓长篇小说创作一览表

...........................

第三章 理想主义下杨宝琛戏剧审美选择.............................40
第一节 理想主义下戏剧冲突表现.........................40
一、 内在戏剧冲突的强化..............................41
二、理想精神下冲突的解决..........................43
第二节 理想主义下审美意象选择..........................45
一、 理想主义下意象选取偏好......................46
二、理想主义下意象深层含义.....................48

第三章 理想主义下杨宝琛戏剧审美选择

第一节 理想主义下戏剧冲突表现
杨宝琛曾说自己的戏剧创作十分注重戏剧性,他会在创作时将人物放置在复杂的情境中,利用冲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人物经历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段落作为写作的重点。[73]文学中的戏剧性可以分为动作性和冲突性两个方面。[74]杨宝琛人物的戏剧性是在复杂的情境中实现的,冲突的情境更有利于生动性与丰富性的情节表达,也更有利于表现深刻的思想。[75]他利用冲突性来强化人物的理想精神,他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上采用了外在戏剧冲突的弱化,内在冲突强化的方式,让戏剧的重点落在人物的心灵上,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理想化的人格。作家在戏剧冲突的结尾最后都会留下象征性的希望的尾巴,这是作家主观化希望精神的艺术性展现。
一、内在戏剧冲突的强化自然性灾祸、心理冲突、心灵的分裂和矛盾是戏剧冲突的三种类型,[76]这三种冲突其实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种自然性灾祸只能作为冲突的原因和出发点,第二种冲突只是个人与社会或个人性情等外在因素的冲突,这两种冲突其实都是个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杨宝琛早期创作的戏剧就是将个人置于这种复杂的外部情境中,展示曲折的情节,丰富剧情层次,展示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

结语


黑土地孕育了杨宝琛的北大荒情结,他将这份感情用超越性理想主义的方式表达出来。北大荒是建设者们确认集体位置、超越自我和实现政治理想目标的精神家园,垦荒者们在追寻北大荒的过程中找到了理想主义实现之路。这些奋斗者们以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不向命运屈服的拼搏精神完成了对北大荒的改造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确认。西方思潮的影响与时代精神的变化让杨宝琛的戏剧创作在理想主义的超越性外更有了批判性的思考。理性精神为理想主义的内涵增添了现实的色彩,理想主义下的民间伦理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实与温度。理性思维重新诠释理想爱情和理想乡村的实质,拓宽了理想精神的阐释空间。
杨宝琛戏剧的理想主义可以从时代潮流下的文学场域与作家个人化创作经验两方面进行溯源。从外部因素看,80 年代人道主义思想的回归与理想主义精神内涵的更新是影响杨宝琛创作思想的重要因素。新启蒙思潮思想让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人”的重要作用,西方思潮让他对文学理想主义的辩证思考有了新的认识。从内部因素看,杨宝琛的理想主义是作家个人化经验的体现,北大荒情结与革命信仰的忠诚这些作家个人化的生命体验让作家的理想主义中充满了希望精神。北大荒的生活经验让他感受到理想主义的生命力,革命理想主义又让他认识到人的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