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又一次现代化、都市化高潮的掀起,对上海及海派文化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海派文学作为上海及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再一次作为研究热点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海派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具有较强较广的历史包容性,海派文学是指上海一地近现代兴起的作家作品,其在半殖民的上海文化空间中成长起来,以消费文化市场为依托,描写了半殖民上海的生活百态。植根于半殖民上海的海派文学,自然离不开都市空间的文化滋养,研究海派文学必然要关注都市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海派文学第一次大规模地书写了半殖民上海都市的西式娱乐空间,西式娱乐空间不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更成为都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影响着作家对都市的体验和认知。作家在作品中想象与重构西式娱乐空间时,其书写背后寄托了作家的某种意识观念,关注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更是关注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化心态。空间研究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传统的都市文学叙事研究注重从线性的时间角度去考量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演进,随着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深入,空间文学批评开始纳入海派文学的研究领域。空间视角的契入对于扩展海派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空间研究突破了海派文学研究中将空间环境作为背景的观点。空间研究不仅研究具体空间,更是重点关注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形态,关注空间之于作家、作品的意义,探究作家所寄托的精神内涵。在列斐伏尔的空间观点中,人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也参与了空间生产的过程,空间生产与文化观念是相互渗透的,空间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而空间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空间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操控论证着空间的工具性与能动性,空间生产操控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政治统治的场域。空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空间体现了权力的布局,空间资源的不平等又制造了阶层的分野。
........................
1.2 空间理论研究述评
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定式,是以线性的历史时间去探索。在线性研究思维定式的导向下,传统的文学研究以历时性为主要模式,如探究文学的起源、文学的发展规律和文学审美、文学潮流的演变,导致了空间维度的文学研究的弱化。自 20 世纪末,空间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呈现兴旺发展之势,开始经历“空间转向”,从之前对时间和历史的重视纷纷转移到对空间的关注上。
西方哲学家亨利 列斐伏尔开启了“空间生产”的批判思潮,亨利 列斐伏尔在著作《空间的生产》中对发达工业社会空间生产进行考察,亨利 列斐伏尔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空间生产,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资本主义凭借工具性空间达到政治统治目的。他认为空间不仅是一种静止的容器或背景,而且与当代其他社会空间相互渗透,是充满了象征和意识形态的空间,成为空间政治学的代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奠定了空间理论研究的基础,开启了西方学界对空间的关注。福柯在列斐伏尔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空间理论,考察了空间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揭示了权力意志对空间的操纵。在《异托邦》中,福柯宣告了时代焦虑与空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异质空间”、“异托邦”的概念,他对空间始终保持着关注。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影响下,哈维、苏贾等人继续发展了其空间理论,哈维在《社会正义与城市》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造成的阶级分层和社会贫富差距,揭示了空间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苏贾则突出了意识形态对空间生产的影响,在《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中,苏贾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将城市中的空间问题纳入社会批判的维度,建立了批判性的后现代城市学。卡斯特则在《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中运用马克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方法分析了城市问题,构建了空间的社会批判。其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空间进行了阐释,如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筑栖居》中,海德格尔则是从人的社会存在意义出发,分析了空间与人身体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人寄托于居所,而居所给予人一种“家园感”。随着空间理论的成熟发展,空间视域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运用,延伸出空间社会学、空间符号学、文学空间、后殖民空间理论、网络空间理论、空间女性主义批评等新的研究领域。
...........................
2 半殖民语境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体验
2.1 空间殖民主义策略下西式娱乐空间的兴起
在空间殖民主义策略下,西式娱乐空间生产通过隐秘的意识形态操控,使来自“他者”的生活经验逐渐渗透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文化软殖民”的方式冲击着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在上海市民艳羡的目光中,西式娱乐成为了最摩登、高级的享乐资源。
2.1.1 租界建筑空间的权力规划
自上海开埠以来,西方殖民者藉建筑大权在上海开拓租界、规划西式建筑空间,各国殖民者通过移植母国的城市建筑在上海打造出自己的家园。租界成为了半殖民上海的一块“飞地”,以空间的占有、规划昭示着殖民者的强权,以炫耀先进的西方文明成果来制造原住的中国居民对西方的仰赖。而租界的开拓、建筑空间的规划正是观察上海半殖民状态的一个窗口。
上海租界的辟设,象征着西方殖民者政治霸权的操控。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和经济利益,西方殖民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又通过空间资源的掠夺来建立政治霸权。在列斐伏尔的表述中,“领土是国家运用权力机器生产出来的,是政治的组成部分。”①领土标记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占有空间资源的多少,成为民族国家权力、地位和身份的价值评估标准,而西方列强在上海辟设租界正彰显了其政治霸权输入的阴谋。半殖民上海的城市空间规划,无法回避空间政治的意识形态性,殖民者对租界空间的占领和规划,实际上暗藏着征服和控制上海的欲望。1842 年 8 月 29 日,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处城邑。”②1843 年 11 月 17 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上海为华洋通商口岸,上海通商口岸的辟设,为西方殖民国家在华势力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自开埠以来,“到上海去”,就成为了在华外商的共识,上海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着最早一批的英国外商蜂拥而来。

论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
2.2 “现代”与“殖民”的双重语境——上海知识分子复杂的空间体验
西式娱乐空间是西方空间殖民主义的产物,它作为半殖民地上海重要的空间表达,充当着“现代化”和“殖民化”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散发着“现代”的光芒,意味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物质享乐的欢欣,成为了中国人理解现代生活的重要空间标志。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西方殖民势力向中国的渗透,意味着经济掠夺、种族歧视和精神奴化的屈辱,象征着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交织着殖民与现代的复杂语境带给上海知识分子复杂的空间体验。
半殖民的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混杂的大都市,与许多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他们提供了既真实又虚幻的都市背景。史书美在分析半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处境时,突出了“半殖民”的结构特性:“‘半殖民’状态显示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支配虽然不太正式,其破坏性并未减少……而碎片化和多元化表明,多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加剧了国内不同政治区域的分裂和斗争,在文化上则促成了国人对外国势力的不同文化想象。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的、碎片化的殖民方式造成了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政治和文化立场上的态度远比正式殖民地的知识分子更加多元、复杂的局面。”①非正式、破碎、不完全的半殖民状态所造成的殖民现实的模糊性使上海知识分子对西方的态度颇为暧昧,而这种暧昧的态度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作家关于都市空间的体验与文化想象。
半殖民地语境中的上海不断生产着中西交流碰撞的新都市空间,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容纳了多种文化元素和意识形态,赋予知识分子多元的城市经验和文化选择,深层次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心理体验。半殖民语境中的西式娱乐空间就是这样一个文化混杂的地带,一方面,作为日常生活空间,西式娱乐空间相对于外滩上象征着殖民权力资本、被政治意识形态牢牢把控的常规性空间,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呈现出碎片化,文化殖民较为隐性,娱乐本身所释放出了休闲性和狂欢性,构成了缓冲知识分子焦虑的地带,在这样娱乐性质的空间中,知识分子身心获得自由,文化表述更为多元。另一方面,西式娱乐空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场域,公共性质的开放式空间较大程度地容纳了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群,在这里,汇聚着不同国度的外侨和驳杂的娱乐文化,他们赛马、看电影、喝咖啡、逛公园、跳华尔兹,在租界中充分享受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多样娱乐设施、娱乐方式和生活情调。它是一个多种文化杂糅的混杂性空间,兼容欧洲、美国、日本等多元文化体验,包含着中西方在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面对这些中西冲撞的驳杂娱乐文化景观,上海的知识分子在文本中展开了各种离奇纷乱的文化想象。
..............................
3 海派文学中西式娱乐空间的双重书写 ..................................... 26
3.1 空间权力书写中的双重话语——以电影院为例 ........................... 26
3.1.1 殖民策略下电影院空间的权力表达 ................................. 26
3.1.2 作为摩登空间的电影院书写:对西方权力资本的向往与批判 ........... 29
4 双重空间话语中的知识分子主体矛盾 ..................................... 52
4.1 海派作家的主体暧昧:空间中的世界性文化想象与殖民焦虑 ............... 52
4.2 左翼作家的矛盾心态:空间的阶级批判与现代性生活向往 ................. 56
4.3 双重空间话语的文学生产意义 ................... 58
结语 ........... 61
4 双重空间话语中的知识分子主体矛盾
4.1 海派作家的主体暧昧:空间中的世界性文化想象与殖民焦虑
对于海派作家而言,西式娱乐空间是通向世界性的场域。借助西式娱乐的消费,作家们能够想象性地过渡到他们所欣赏的西方世界,拥有与西方同调的感受。然而,作为殖民文化的输入,西式娱乐给都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引起了海派作家的殖民焦虑。在混杂着世界性文化与殖民性的复杂体验中,海派作家不断调整自身立场,在中西之间摇摆的态度显示出海派作家的主体暧昧。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有感于中西方的差距,半殖民地上海的知识分子始终焦虑于第三世界的边缘性身份,为要摆脱边缘性,他们投入到了追寻世界性的文化实践中,渴望通过追求世界性文化来缓解第三世界的身份焦虑。在追逐摩登的过程中,海派作家们的文学实践也朝着“线性”的思维发展,追求“新”,唯恐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海派作家便是通过“新”的文学实践来建立文化世界主义的想象,他们所接受和追寻的是走在尖端的、新潮的文学,往往选择接受日本、法国等新进作家的作品,书写新的文学形式,接触时代文艺思潮的最前沿,在想象中与世界达成文化的“对话”。而《现代》、《无轨列车》等创刊,也成为新感觉派们宣传推广外国文学和试验新文学形式的阵地。在这些杂志报刊中,自然少不了关于新进作家的文学活动报道,他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国外新兴的文学思潮。新感觉派作家将穆杭和日本新感觉派视为新兴文学的先驱而热情追崇,渴慕寻求文学上的现代性,从外国作品中与喜欢的作家达成对话,在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与时俱进方面,海派作家不甘落后,显示出与世界交流的自觉。施蛰存声称:“文化也要与世界交通。”②新感觉派的创作方面体现出了先锋性,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如意识流、模拟电影技巧等方法,以此达到与西方文学同等的步调。刘呐鸥指出:“在这机械的二十世纪若不借点机械的助力,艺术是会落在人后而成为一种不接近实际生活的古玩品了。”①于是,摹写现代社会速度、机械、运动形式的现代主义形诸于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不愿意落后于世界的作家们,正是以书写“摩登”的文学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论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
.........................
结语
正如丹尼尔 贝尔所言,“一个城市不仅仅是一块地方,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象征。”①半殖民上海的城市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场域,而且决定了都市人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态。30 年代,随着上海经济的繁荣和娱乐业的兴盛,西式娱乐空间成为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和心理体验。电影院、舞厅、酒吧、咖啡馆、跑马场、公园等空间为上海作家提供了体验都市的场域,也为他们创造了书写半殖民上海的素材和灵感。
作为“殖民主义”的文化输入,半殖民语境中的西式娱乐空间扮演着现代与殖民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西式娱乐空间体验成为作家寻求西方现代性的重要方式,他们在娱乐消费中感受到自身与西方人同等,建立与西方文化世界的关系,在想象中重构象征着落后、原始的东方身份,缓解了半殖民地知识分子的焦虑心态。这样一种心态投射在文本中,就表现出对这些代表着西方文明的空间的向往与艳羡,在作家们兴奋的描述中,西式娱乐空间是摩登的、充满浪漫的异域情调,反映出西方的价值导向。而另一方面,西式娱乐空间的存在又不断提醒着知识分子殖民侵略的事实,屈辱的殖民空间体验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于殖民空间的种族歧视、等级分化所造成的不公平,反映在文本中表现出为争取民族权力而对殖民性西式娱乐空间采取强烈反抗和控诉的态度;对于与传统乡土家园失去关联的现代异域空间,知识分子既无法通过虚幻的异域情调抵达真实的西方世界,同时又陷入了失却家园感的惶惑迷惘之中;对于西式娱乐空间所传达的西方殖民文化观念,深受传统文化涵养的知识分子仍然抱着抵触和警醒的态度,甚至在文本书写中将其想象为危险罪恶的来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