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陈丹燕旅行文学的主题内容与创作形式
第一节 自然之行:知天地 忧生存 明自我
陈丹燕自然之行的书写主体是描述自己的北极之行。在陈丹燕的心中,“人类只有来到遥远的地球两端,才会体会到地球本身才是终极文明,与自然相比,一切人类的文明都散发出塑料的味道。”②在现今,只有极地才符合陈丹燕对真正的自然的认知,就如陈丹燕所说:“自己并非田园至上者,只是像从上海到杭州的山水的田园并不能触及自己的心。”③陈丹燕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她已经间接告诉了我们——只因沾染了人类的“气息”,这里的气息指的是被人类所“染指”。但同时她又被另一种人类“气息”所吸引,这种气息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营造出的。陈丹燕说:“我接受的自然,和自然的美,都是被著名的音乐、诗歌、小说和油画颜色解释过的,富于人文精神的自然。”④也正如她书写的,她看到的莱茵河是海涅解释过的,意大利平原是歌德赞美过的,同达芬奇感受同样的秩序——黄昏等。对于她所认为的纯粹的自然——北极,也同样被文学家艺术家所描绘。在陈丹燕的意识中,北极并非简单中性的地理概念及环境,它是上帝的讲经台,是上帝的实验室,就如《创世纪》篇描绘的。北斗七星不再是单纯的天文现象,它是中国人口中的勺子长柄,是古巴比伦人想象的大熊尾巴。陈丹燕看到北极星联想到凡尔纳小说中指北针的情节,看到北极光她联想到了蒙克的画作《情侣》中所使用的紫色等。自然被赋予生命,它是生动的,陈丹燕的眼中便是这个生动的自然,因而也使得她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感知和不同的体悟。英国作家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谈到:“艺术可诱发人更深刻的感受,在旅行中不至于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①陈丹燕的旅行也因有艺术的“加入”而受益良多,她通过自己的感官对艺术家文学家所描绘的自然进行陈丹燕式的“加工”,构成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并诉诸于笔端,这恰恰也是陈丹燕作为一个作家区别于科考家、地理学家等最大的不同之处。
..........................
第二节 人文之行:在满足与失望中探寻精神家园
陈丹燕人文之旅的书写主体是描述自己的欧洲之行。对于陈丹燕而言,她旅行的“主战场”就是在欧洲,所以她的旅行文学作品基本呈现的都是她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感。1990 二陈丹燕独自一人背着背包前往波兰,开始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旅行。因她曾盼望着有一天“把胃里的东西拿出来再嚼嚼味道”。①当陈丹燕踏上旅途,站在陌生国家的土地上,看到了真实的人与物后,她激动万分,她以文字的形式将当时的状态描述了出来:“这时,突然发现你走在从前沉迷过的书本里的世界里去了!书页上的一行行小字在你面前演化成了真实的东西,树和天空,房子和喷泉,雕塑和人以及他们脸上被严寒激红的鲜艳的面容。”②真实带给陈丹燕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满足与愉悦除了眼见为实的真实所带给的,还与眼见的真实是伟大的心灵感受过的、描写过的有很大的关系。她说过:“比起真实的世界,它因为有了更完美的结构,被人细细体会、小心梳理,精心梳理过、变得意义凸显,灵感四溅,那是一个心灵与地理已融会贯通的世界。”③心灵与地理融会的世界,是陈丹燕所迷恋的,这也是她旅行最初与最大的动力。
陈丹燕漫步闲游于那些心灵与地理融汇的欧洲世界,触摸其真实的温度,感受其真实的气息。她追寻大师的足迹,寻觅他们的故居,探寻大师描绘过的世界,她热衷于去捕捉被美好心灵所创造的音乐、绘画、建筑等等。当她身处其间,眼前的一切将她的思绪拉回到过去,即大师生活的过去,自己通过书本了解的欧洲过去,她想象着。陈丹燕为自己身处其中而感到幸福,因为这并非普通的世界,这是“大师”的世界,总之所见所闻在陈丹燕的心中都变得熠熠生辉,有意义、有生命。当陈丹燕看到下着初雪的莫斯科,她是这样描述的:“这就是俄罗斯纯洁而善良的气息,被普希金的诗歌赞美着的,被柴可夫斯基音乐歌颂过的。”④陈丹燕看到下雪,就会联想到下雪之外的美好世界,那是文学家笔下“雪”的世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世界。还有当陈丹燕走在圣彼得堡的街道上,她想到了自己曾经读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情节,她想起就是在涅瓦大街上,安娜卡列尼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曾乘着马车通过。此刻的陈丹燕与小说人物同处于一个地点,虽然渥伦斯基仅仅只是列夫·托尔泰笔下虚构的人物,但是对于陈丹燕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恩赐,她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满足。
..............................
第二章 陈丹燕旅行文学创作的诸因素
第一节 工作既是“动能”,也是“产能”
如果要问是什么支撑了陈丹燕的旅行文学创作并使其高产,答案是工作。首先陈丹燕的工作与其旅行出现了交叉与重叠,即在工作中旅行了,在旅行中完成了工作,一举两得。陈丹燕作为一位职业作家,她的工作是写作,在她创作旅行文学之前,创作了诸多儿童文学作品,并且获得了诸多国外奖项。陈丹燕常常要因去见国外出版商、要去参加自己在国外的作品签售会、要去领奖,因而不得不前往某个特定的国家。正如陈丹燕说的:“我长大了,开始有机会旅行了,因为我成了一个作家。我的书在日本出版,所以我去了日本;然后我去了德国;因为我的书在瑞士出版,所以我去了瑞士,然后,我去了法国;因为我的书在奥地利得奖,所以我去了奥地利。把外国出版的版税加起来,我去了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然后,是美国。工作、旅行和演讲,我看到了广大的世界,不同的人。”①工作的需求使得陈丹燕的旅行“顺理成章”,陈丹燕说:“‘我在工作’是一个买洲际旅行机票时有力的理由。”②所以说陈丹燕的工作为其旅行提供了契机,当然也促成了陈丹燕的旅行文学创作。像这样的契机不止在陈丹燕的身上发生。比如说冯骥才的《西欧思想游记》,就是他应邀到欧洲进行演讲和参加会议的间隙的旅行记录。③《像蜗牛一样的旅行》的作者袁越起初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旅游和地理”写稿,也是旅行与工作两不误。
第三章 陈丹燕旅行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 41陈丹燕自然之行的书写主体是描述自己的北极之行。在陈丹燕的心中,“人类只有来到遥远的地球两端,才会体会到地球本身才是终极文明,与自然相比,一切人类的文明都散发出塑料的味道。”②在现今,只有极地才符合陈丹燕对真正的自然的认知,就如陈丹燕所说:“自己并非田园至上者,只是像从上海到杭州的山水的田园并不能触及自己的心。”③陈丹燕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她已经间接告诉了我们——只因沾染了人类的“气息”,这里的气息指的是被人类所“染指”。但同时她又被另一种人类“气息”所吸引,这种气息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营造出的。陈丹燕说:“我接受的自然,和自然的美,都是被著名的音乐、诗歌、小说和油画颜色解释过的,富于人文精神的自然。”④也正如她书写的,她看到的莱茵河是海涅解释过的,意大利平原是歌德赞美过的,同达芬奇感受同样的秩序——黄昏等。对于她所认为的纯粹的自然——北极,也同样被文学家艺术家所描绘。在陈丹燕的意识中,北极并非简单中性的地理概念及环境,它是上帝的讲经台,是上帝的实验室,就如《创世纪》篇描绘的。北斗七星不再是单纯的天文现象,它是中国人口中的勺子长柄,是古巴比伦人想象的大熊尾巴。陈丹燕看到北极星联想到凡尔纳小说中指北针的情节,看到北极光她联想到了蒙克的画作《情侣》中所使用的紫色等。自然被赋予生命,它是生动的,陈丹燕的眼中便是这个生动的自然,因而也使得她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感知和不同的体悟。英国作家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谈到:“艺术可诱发人更深刻的感受,在旅行中不至于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①陈丹燕的旅行也因有艺术的“加入”而受益良多,她通过自己的感官对艺术家文学家所描绘的自然进行陈丹燕式的“加工”,构成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并诉诸于笔端,这恰恰也是陈丹燕作为一个作家区别于科考家、地理学家等最大的不同之处。
..........................
第二节 人文之行:在满足与失望中探寻精神家园
陈丹燕人文之旅的书写主体是描述自己的欧洲之行。对于陈丹燕而言,她旅行的“主战场”就是在欧洲,所以她的旅行文学作品基本呈现的都是她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感。1990 二陈丹燕独自一人背着背包前往波兰,开始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旅行。因她曾盼望着有一天“把胃里的东西拿出来再嚼嚼味道”。①当陈丹燕踏上旅途,站在陌生国家的土地上,看到了真实的人与物后,她激动万分,她以文字的形式将当时的状态描述了出来:“这时,突然发现你走在从前沉迷过的书本里的世界里去了!书页上的一行行小字在你面前演化成了真实的东西,树和天空,房子和喷泉,雕塑和人以及他们脸上被严寒激红的鲜艳的面容。”②真实带给陈丹燕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满足与愉悦除了眼见为实的真实所带给的,还与眼见的真实是伟大的心灵感受过的、描写过的有很大的关系。她说过:“比起真实的世界,它因为有了更完美的结构,被人细细体会、小心梳理,精心梳理过、变得意义凸显,灵感四溅,那是一个心灵与地理已融会贯通的世界。”③心灵与地理融会的世界,是陈丹燕所迷恋的,这也是她旅行最初与最大的动力。
陈丹燕漫步闲游于那些心灵与地理融汇的欧洲世界,触摸其真实的温度,感受其真实的气息。她追寻大师的足迹,寻觅他们的故居,探寻大师描绘过的世界,她热衷于去捕捉被美好心灵所创造的音乐、绘画、建筑等等。当她身处其间,眼前的一切将她的思绪拉回到过去,即大师生活的过去,自己通过书本了解的欧洲过去,她想象着。陈丹燕为自己身处其中而感到幸福,因为这并非普通的世界,这是“大师”的世界,总之所见所闻在陈丹燕的心中都变得熠熠生辉,有意义、有生命。当陈丹燕看到下着初雪的莫斯科,她是这样描述的:“这就是俄罗斯纯洁而善良的气息,被普希金的诗歌赞美着的,被柴可夫斯基音乐歌颂过的。”④陈丹燕看到下雪,就会联想到下雪之外的美好世界,那是文学家笔下“雪”的世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世界。还有当陈丹燕走在圣彼得堡的街道上,她想到了自己曾经读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情节,她想起就是在涅瓦大街上,安娜卡列尼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曾乘着马车通过。此刻的陈丹燕与小说人物同处于一个地点,虽然渥伦斯基仅仅只是列夫·托尔泰笔下虚构的人物,但是对于陈丹燕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恩赐,她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满足。
..............................
第二章 陈丹燕旅行文学创作的诸因素
第一节 工作既是“动能”,也是“产能”
如果要问是什么支撑了陈丹燕的旅行文学创作并使其高产,答案是工作。首先陈丹燕的工作与其旅行出现了交叉与重叠,即在工作中旅行了,在旅行中完成了工作,一举两得。陈丹燕作为一位职业作家,她的工作是写作,在她创作旅行文学之前,创作了诸多儿童文学作品,并且获得了诸多国外奖项。陈丹燕常常要因去见国外出版商、要去参加自己在国外的作品签售会、要去领奖,因而不得不前往某个特定的国家。正如陈丹燕说的:“我长大了,开始有机会旅行了,因为我成了一个作家。我的书在日本出版,所以我去了日本;然后我去了德国;因为我的书在瑞士出版,所以我去了瑞士,然后,我去了法国;因为我的书在奥地利得奖,所以我去了奥地利。把外国出版的版税加起来,我去了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然后,是美国。工作、旅行和演讲,我看到了广大的世界,不同的人。”①工作的需求使得陈丹燕的旅行“顺理成章”,陈丹燕说:“‘我在工作’是一个买洲际旅行机票时有力的理由。”②所以说陈丹燕的工作为其旅行提供了契机,当然也促成了陈丹燕的旅行文学创作。像这样的契机不止在陈丹燕的身上发生。比如说冯骥才的《西欧思想游记》,就是他应邀到欧洲进行演讲和参加会议的间隙的旅行记录。③《像蜗牛一样的旅行》的作者袁越起初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旅游和地理”写稿,也是旅行与工作两不误。
对于陈丹燕,工作不仅为其旅行提供了便利,还成为其旅行以及旅行写作的经济来源。陈丹燕旅行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远销海外,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市场,其所得版税便是陈丹燕旅行“资金”。正如陈丹燕所说:“我的写作,源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表达,但这我热爱的工作不光支持了我的日常生活,还支持了我梦想的生活——去看世界。”④有学者在其论文中这样写到:“大陆作家难以找到第二个像陈丹燕这样持续十多二之久的‘一个人的旅行’生涯,背着行囊,住青二旅舍,去看去听去感受,直到辛苦挣来的版税花光,然后回家开始又一轮的工作。”⑤所以陈丹燕的旅行与工作除了是交叉关系之外,也是呈交替关系的。工作为陈丹燕的旅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她有能力到更多的国家,有更多的见闻,这些都成为陈丹燕创作旅行文学的素材,因而工作间接促成了陈丹燕的旅行文学创作,从陈丹燕旅行文学作品数量的可观性以及内容书写的丰富性就可验证。
.........................
.........................
第二节 西式“家教”下形成的童年经验
就陈丹燕的旅行文学作品而言,五分之四的作品记录的都是陈丹燕的欧洲之行。那么陈丹燕为什么要去欧洲,而不是别地?为什么陈丹燕更多关注于欧洲各地的人文,而非其他?这与陈丹燕早期家庭熏陶有关。
陈丹燕在《于是有了一朵玫瑰》一书中说到:“我不知道我非常喜欢欧洲,是否因为这一小段童二的经历。”③对陈丹燕童二经历的探索,首先需考虑陈丹燕的家庭环境。陈丹燕从小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陈丹燕八岁时全家从北京搬往上海。陈丹燕的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国际合营远洋公司的总经理,是在当时中国唯一一个与外国合营的尚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合营的公司。陈丹燕父亲工作的“特殊性”为陈丹燕见识和得到外国的东西提供了可能和通道。正如陈丹燕所说的:“所以,我小时候有一些来自波兰的东西,糖果、玩具和一双通红的短筒皮靴子,以及金发洋娃娃,睁着一双会动的蓝眼睛。”④这些欧洲“种子”就此在陈丹燕幼小的心灵埋下,它们给予了陈丹燕精神上的新鲜感、满足感,陈丹燕也由此产生了向往之情。陈丹燕在书中记叙了在旅途中遇到与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西班牙女孩,这个女孩因为拥有一个黑头发的玩具娃娃,便一直向往着中国。父亲不仅为陈丹燕了解外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是一个清高的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充满骄傲,其性情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陈丹燕。家中其他成员也深深影响着陈丹燕,陈丹燕的母亲喜欢一切舶来品的情调,陈丹燕的哥哥写得一手好看的花体英文字,喜欢听偷录来的外国名曲。①陈丹燕的少二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耳濡目染,对西方文明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这些也已潜移默化于陈丹燕的生活,影响着陈丹燕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陈丹燕有能力去旅行时,她选择了欧洲,并创作了旅行文学。家庭生活对陈丹燕童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童二经历对陈丹燕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陈丹燕上大学时,接触到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心理学著作之后,明白了和更加认同童二经历对人的影响。陈丹燕曾这样说:“人的童二,对人的一生都是重要的,重要的像太阳于向日葵,它虽然远远地照耀着它,但花朵还是追随着它。”②从陈丹燕旅行地的选择以及旅行中的关注对象,就知道陈丹燕的童二生活对她旅行及旅行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源于陈丹燕所接收和接受到的“家教”。
..............................
就陈丹燕的旅行文学作品而言,五分之四的作品记录的都是陈丹燕的欧洲之行。那么陈丹燕为什么要去欧洲,而不是别地?为什么陈丹燕更多关注于欧洲各地的人文,而非其他?这与陈丹燕早期家庭熏陶有关。
陈丹燕在《于是有了一朵玫瑰》一书中说到:“我不知道我非常喜欢欧洲,是否因为这一小段童二的经历。”③对陈丹燕童二经历的探索,首先需考虑陈丹燕的家庭环境。陈丹燕从小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陈丹燕八岁时全家从北京搬往上海。陈丹燕的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国际合营远洋公司的总经理,是在当时中国唯一一个与外国合营的尚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合营的公司。陈丹燕父亲工作的“特殊性”为陈丹燕见识和得到外国的东西提供了可能和通道。正如陈丹燕所说的:“所以,我小时候有一些来自波兰的东西,糖果、玩具和一双通红的短筒皮靴子,以及金发洋娃娃,睁着一双会动的蓝眼睛。”④这些欧洲“种子”就此在陈丹燕幼小的心灵埋下,它们给予了陈丹燕精神上的新鲜感、满足感,陈丹燕也由此产生了向往之情。陈丹燕在书中记叙了在旅途中遇到与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西班牙女孩,这个女孩因为拥有一个黑头发的玩具娃娃,便一直向往着中国。父亲不仅为陈丹燕了解外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是一个清高的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充满骄傲,其性情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陈丹燕。家中其他成员也深深影响着陈丹燕,陈丹燕的母亲喜欢一切舶来品的情调,陈丹燕的哥哥写得一手好看的花体英文字,喜欢听偷录来的外国名曲。①陈丹燕的少二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耳濡目染,对西方文明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这些也已潜移默化于陈丹燕的生活,影响着陈丹燕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陈丹燕有能力去旅行时,她选择了欧洲,并创作了旅行文学。家庭生活对陈丹燕童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童二经历对陈丹燕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陈丹燕上大学时,接触到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心理学著作之后,明白了和更加认同童二经历对人的影响。陈丹燕曾这样说:“人的童二,对人的一生都是重要的,重要的像太阳于向日葵,它虽然远远地照耀着它,但花朵还是追随着它。”②从陈丹燕旅行地的选择以及旅行中的关注对象,就知道陈丹燕的童二生活对她旅行及旅行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源于陈丹燕所接收和接受到的“家教”。
..............................
第一节 对精神原乡的初步建构 ............................ 41
第二节 为治学提供范式,发治学感悟引深思 ................................ 45
第三节 在精神共情与升华的基础上拉动旅行经济 ..................... 50
第四节 “非虚构写作”成熟的重要过渡 .............................. 52
第三章 陈丹燕旅行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对精神原乡的初步建构
陈丹燕因为想要逃离上海,而选择了远行。但是在她的旅行文学书写中,却尽显对上海的留恋。表现在她旅行中,她往往从眼前物联想到自己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就如她在看到欧洲的一所教堂后想到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所相同的,两所教堂是由同一个神父负责建造的。还有在欧洲的咖啡馆,她想起在八十二代的上海,进口的速溶咖啡、新出版的欧洲小说对于上海人来说,珍贵无比。她描述在欧洲的画廊里,油画上跳舞的情景是七十二代末期上海跳舞的情景。那些她所看到的欧式建筑,在上海她也看到过,听到的歌曲,也曾在上海听过。就连洗衣粉,她也会将外国的与上海的作比较,她觉得上海的洗衣粉相比之下没有特别强烈的清新气味。陈丹燕坦陈自己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三个月,伴随着的是她的精神危机,她说:“这个精神危机是,我在欧洲发现,我心目中的欧洲,是上海生活给我的幻象,与真正的欧洲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在欧洲各地的旅行,满眼看到的是欧洲,但在我映照出的,全是上海的旧景。”①在欧洲的陈丹燕开始了对上海的回望与审视,欧洲也成为她认识上海的一面镜子。正如陈丹燕所说的:“有时我想,我要是没有一次次去欧洲的旅行,在那里的痛苦,快乐和时刻都会发生的患得患失以及无法停止的追问,我一定对上海还是懵懂的。”②欧洲旅行,让陈丹燕意识到自己对上海的情感,认识到上海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这使得陈丹燕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上海还是欧洲是自己的精神原乡。有位学者是这样说的:“海外游历的经历在陈丹燕的文化之旅划出一个转折,它引导陈丹燕向更深邃的生命母题探索,寻求内心真实迫切的渴望,让经历转化成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正面的能量。了解陈丹燕的这段经历帮助我们认识到她内心的转变,和她转向成人文学的根源。”①学者所说的“生命母题”其实就是陈丹燕所要寻找的精神原乡。陈丹燕的旅行不仅使得陈丹燕创作了旅行文学,而且也促使她的都市文学创作,两者皆是陈丹燕对自己精神原乡的探索与诠释。
...............................
陈丹燕因为想要逃离上海,而选择了远行。但是在她的旅行文学书写中,却尽显对上海的留恋。表现在她旅行中,她往往从眼前物联想到自己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就如她在看到欧洲的一所教堂后想到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所相同的,两所教堂是由同一个神父负责建造的。还有在欧洲的咖啡馆,她想起在八十二代的上海,进口的速溶咖啡、新出版的欧洲小说对于上海人来说,珍贵无比。她描述在欧洲的画廊里,油画上跳舞的情景是七十二代末期上海跳舞的情景。那些她所看到的欧式建筑,在上海她也看到过,听到的歌曲,也曾在上海听过。就连洗衣粉,她也会将外国的与上海的作比较,她觉得上海的洗衣粉相比之下没有特别强烈的清新气味。陈丹燕坦陈自己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三个月,伴随着的是她的精神危机,她说:“这个精神危机是,我在欧洲发现,我心目中的欧洲,是上海生活给我的幻象,与真正的欧洲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在欧洲各地的旅行,满眼看到的是欧洲,但在我映照出的,全是上海的旧景。”①在欧洲的陈丹燕开始了对上海的回望与审视,欧洲也成为她认识上海的一面镜子。正如陈丹燕所说的:“有时我想,我要是没有一次次去欧洲的旅行,在那里的痛苦,快乐和时刻都会发生的患得患失以及无法停止的追问,我一定对上海还是懵懂的。”②欧洲旅行,让陈丹燕意识到自己对上海的情感,认识到上海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这使得陈丹燕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上海还是欧洲是自己的精神原乡。有位学者是这样说的:“海外游历的经历在陈丹燕的文化之旅划出一个转折,它引导陈丹燕向更深邃的生命母题探索,寻求内心真实迫切的渴望,让经历转化成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正面的能量。了解陈丹燕的这段经历帮助我们认识到她内心的转变,和她转向成人文学的根源。”①学者所说的“生命母题”其实就是陈丹燕所要寻找的精神原乡。陈丹燕的旅行不仅使得陈丹燕创作了旅行文学,而且也促使她的都市文学创作,两者皆是陈丹燕对自己精神原乡的探索与诠释。
...............................
结语
陈丹燕称自己所做的旅行,是书本走向人间的旅行。通过审视陈丹燕的旅行书写,发现陈丹燕的旅行不止是梦想成真、脚踏“实地”的旅行,更是在“实地”基础上的“现实”之旅。这里的“现实”指向的是“真”“情”“实”“意”,①指向的是宽广的视野、睿智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以及大我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在疫情当下,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陈丹燕旅行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以及现实意义。陈丹燕通过旅行,对自然、对人、对自我都有了更多成熟的思考与认识,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呈现出来。正如陈丹燕在书写中谈论自然与人的关系,她认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人类不作为,毁灭的将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己。陈丹燕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自由民主的欧洲世界,竟然存在着专制、偏见、傲慢、特权、贪婪、暴力等,她对此失望并批判。当然她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极力赞扬真、善、美,体现出大我的人文关怀。同时,陈丹燕建立在对《尤利西斯》与《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的基础上,她警示人们一定要坚守民族文化,坚守文化信仰,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自我、失去国家以至整个民族。陈丹燕所描述的种种,难道不是当下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其所议论的难道不是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被忽略或者说备受关注的问题?其“现实”性及意义显而易见。
陈丹燕称自己所做的旅行,是书本走向人间的旅行。通过审视陈丹燕的旅行书写,发现陈丹燕的旅行不止是梦想成真、脚踏“实地”的旅行,更是在“实地”基础上的“现实”之旅。这里的“现实”指向的是“真”“情”“实”“意”,①指向的是宽广的视野、睿智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以及大我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在疫情当下,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陈丹燕旅行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以及现实意义。陈丹燕通过旅行,对自然、对人、对自我都有了更多成熟的思考与认识,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呈现出来。正如陈丹燕在书写中谈论自然与人的关系,她认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人类不作为,毁灭的将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己。陈丹燕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自由民主的欧洲世界,竟然存在着专制、偏见、傲慢、特权、贪婪、暴力等,她对此失望并批判。当然她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极力赞扬真、善、美,体现出大我的人文关怀。同时,陈丹燕建立在对《尤利西斯》与《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的基础上,她警示人们一定要坚守民族文化,坚守文化信仰,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自我、失去国家以至整个民族。陈丹燕所描述的种种,难道不是当下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其所议论的难道不是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被忽略或者说备受关注的问题?其“现实”性及意义显而易见。
陈丹燕的旅行与书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文学。其表现在陈丹燕或“碎片”或“完整”的地理阅读。通过将陈丹燕式的“地理阅读”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相比较,发现了陈丹燕式的“地理阅读”有着诸多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放弃文学地理学研究,而只采用陈丹燕式的“地理阅读”。那么对于两种不同的“治学”方式,我们该作何选择?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的说法有些笼统。因为具体情况在某些时候是比较复杂的。做选择势必会受到治学“主体”个性、治学目的、周围环境、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采用其中一种方式“治学”尚且是困难的。因而笔者认为可将地理阅读方式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相融合,取两者之所长,从而有效地解读文学与更好地“治学”。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