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民俗文化书写
第一节 农耕民俗风情的叙写
虽然河西文化比较驳杂,但农耕文化仍然是这里的主要文化形态。因此,这两个地区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乡土小说,是河西当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力量。从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的开展,河西作家群首先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书写河西大地,其代表作有何生祖《洁白的羽毛》、傅开虎《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等。借助现代先进文化,改变落后、封闭的现状,摆脱土地的羁绊,成为当时河西人共同的追求。但是很快,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于是河西作家开始自觉审视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正负效应与河西文化的优劣。承载着乡土信息的农耕民俗,自然受到作家们的强烈关注和书写。通过书写代表性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河西作家展现了河西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也为他者走近、理解河西农民提供了窗口,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情。
一、农耕物质民俗书写
物质民俗可以分为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两类。在物质生产民俗方面,“丝绸之路上的聚落大多以农业而不是商业维生,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种地的而不是做生意的”1,因此土地在河西当代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土地是乡土小说中的常见意象,但河西走廊的土地比较特殊。它是在中原移民不断垦荒种植的过程中形成的绿洲连缀体。可以说,河西走廊移民化的过程,就是绿洲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这固然在很长时间里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却也在很大程度上耗费了地力。绿洲整体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越来越差,绿洲边缘和沙漠相接处的环境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在传统社会,河西的农民们感觉到了生活越来越艰难,却没有能够主动求变,或者说大多数人向土地之外索取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当时土地就等同于农民的生命。潘竟万自 1950 年代后期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以来,笔耕不辍三十余年,被称为“从大漠走来”的作家。他的代表作《丝路风云》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1950 年代地处河西北部的民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小说中,沙金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两亩薄田,也传承了父辈生命深处对土地的爱恋。哪怕风沙一再埋压土地,他也始终坚信:养育了世代祖先的肥沃的土地不会辜负他们这一代人。
........................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根据以上所述,从文学人类学视域分析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论文将综合运用文学人类学、文献研究、个案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运用文学人类学的方法,深入河西文化的内部,结合作家自述和作品分析、文化阐释和社会研究、逻辑分析和审美阅读,全面而深入地探究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其次,文献研究法要求在全面掌握论题相关著作和论文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甄别、分析和总结,从而比较清楚地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找准论述的切入点。现有文学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批评实践相当丰富,为更深入的学术考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河西当代小说的创作日益繁荣,知名作家的创作经历和体验也有着相应的记述,需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充分了解前有成果,形成科学公正的认识。再次,本论文以河西当代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河西当代作家的构成,对其创作的基本状况、精神内蕴和存在的不足等,都进行了充分地了解。在此基础上使用个案分析法和文学细读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力求更好挖掘河西小说的美学价值。

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生态文化书写
第一节 沙漠文化书写中的生态体认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西地区始终面临着沙漠化问题。研究表明,“近 2 千年来,河西地区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贡献率平均为 24.4%,清代之前为19.2%,清代以来为 48.9%,近 45 年来为 81.6%”1。换言之,近三百年来河西地区的沙漠化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20 世纪中叶以后更是加速发展,严重威胁着河西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河西人很早尝试着治理沙漠。由于治理沙漠的方式分散、单一,且缺乏有力的物资和理论支持,河西走廊的沙漠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能得到逆转。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沙漠化的重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过去沙进人退、沙逼人逃的情况才得到改善。河西“沙漠小说”以人的生存为基点,全面反映了河西人治理沙漠的历史进程及其生态文化观念的嬗变,呈现出了复杂但有深度的文化思索。遗憾的是,除了《猎原》《沙尘暴》《枯湖》等作品以外,大多数作品都没有进入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有必要对河西“沙漠小说”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揭示其意义和价值。
在和沙漠作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河西农民逐渐认识了沙漠中的动物和植物,并利用这些资源使自己的衣、食、住、行之需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在《大漠祭》中,雪漠广泛提及了狐子、野兔、蚱蚱虫等沙漠动物与沙米棵、黄毛柴、蒿子等沙漠植物,并且详细描写了河西人对于这些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例如,在挼鹰、捉兔子的过程中,老顺对于鹰和兔子的习性都有了丰富的了解。以兔子为例,老顺虽然不会用兔子“所走的路线”“善于利用地形”这些言语来描述兔子的习性,但是凭借经验,他能够轻易找到兔子经常出没的所在,也知道兔子可能在哪类柴棵下栖身,进而帮助自己的鹰捉住兔子,给自己家改善伙食。再如,黄毛柴时沙漠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上面会结蠕蠕小籽。尽管河西人不了解具体原理,但他们知道擀长面时加入磨碎的黄毛柴籽,可以把面擀得更薄、更细,而且下到锅里不断、劲道。所以,北柱、月儿、灵官、莹儿等人结伴到沙洼里打黄毛柴籽,然后把黄毛柴籽卖出去、赚钱。这些都体现了河西百姓在认识和利用沙漠内各种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和智慧,有助于河西百姓更好地生存。而且,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不会因而破坏人和沙漠的关系。可是,一旦这种资源利用被规模化,就会加剧沙漠的扩张,从而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对沙漠资源进行合理、有度地开发和使用。
.............................
第二节 狩猎文化书写中的生态情怀
狩猎依恃于山林,要求猎人十分熟悉动物的各种习性,是游牧经济或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在过去漫长的狩猎生活中,祁连山的人口较少民族形成了亲和自然、敬畏生命的传统生态观。这一观念能够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自利性认同严重冲击了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它使个体仅能看到自然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完全忽略了生态利益和整体利益。结果就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毁,苍狼、雪豹、棕熊和鹿群等各种野生动物或被赶走、或被屠杀,河水污染、地下水下降、草原干旱等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受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恶化的影响,生活在当地的牧民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忧伤、抑郁等。河西狩猎小说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生态意识,书写森林狩猎文化的温情和痛楚,体现了猎人的“狩猎道德”,也表达了作家对其他生命物种的关怀和对沉痛现实的反思。
“狩猎道德”就是一种伦理关系,可以“主动地约束人们对于先进狩猎工具的使用,目的在于强调技艺在狩猎时的角色,淡化先进器具的作用”1。因此,当某种体验能够凸显这种伦理约束时,它便是有价值的。在裕固族的狩猎文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狩猎道德”,如:枪口撞上什么打什么,久久撞不上的不费尽心机去寻找;只取日常生活所需,不能贪得无厌,不可滥杀无辜;禁止在春泛季节打猎,禁止在神山打猎;禁止猎杀雌性和幼生猎物;不可砍伐活树等等。对此,作家们表示一致认可,并在狩猎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恪守“狩猎道德”的猎人形象。这些遵守行猎规矩的猎人们能够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野生动物的生命。他们非但不是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人,反而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人。
在杜曼的《深山·岁月·猎人》中,主人公就是一位本分的老猎人,枪法好,而且在远近小有名气。但是这点名气招惹来了一个贪心的山外副官,那人以妻小和乡亲们威胁他去搞鹿茸和麝香。主人公不得不答应,却始终有种罪恶感。所以在那人走后,“他卖了那杆枪,到喇嘛寺里打了几年杂,以赎他的罪过”2。由此可见,“狩猎道德”深深地扎根在老猎人的心中,并有效地约束着他的现实行为。在达隆东智的《青鬃狼》中,猎人和猎物之间的公平原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小说中,青鬃公狼和红鬃母狼在暴风雪中一起杀死了阿尔贝克心爱的银鬃白马。对此,他气愤极了,四处找寻狼的踪影。走了整整一天一夜后,阿尔贝克终于找到了那两只狼,却因为一群饥饿的狼崽围在两只狼的四周而打消了念头。再次发现两只狼时,它们正在交配。虽然他对两只狼怀有仇视和厌倦,可以出其不意地打死它们,但这是残忍和不公平的。等待它们交配完再开枪,是猎手最起码的良知和规矩,因而阿尔贝克选择了等待。这样一等就等到了天色昏暗、看不清猎物的时候,他只能失望地收起枪,放弃报仇的机会。

文学论文参考
................................
第三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历史文化书写..........................34
第一节 地方历史文化的书写..............................34
第二节 族群历史知识的书写.................................42
第四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道德文化书写............................46
第一节:传统美德的肯定和颂扬...........................................46
第二节:道德失范的追问和反思.............................50
结语..................................58
第四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道德文化书写
第一节:传统美德的肯定和颂扬
传统美德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抹阳光。弘扬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个人走出精神困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御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人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情美德的期盼。河西当代作家将自己的这一期盼寄托在小说作品中。他们的小说立足河西大地,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挖掘河西人豁达、温厚的心灵世界,塑造了许多道德高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
个人品德是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后两种道德的形成。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诸多关于个人的道德规范,例如勇敢、正直、本分等。这些优良传统始终是河西当代作家书写的对象。在《“土匪”的儿子》中,李田夫塑造了一个爱打抱不平、敢于反抗、既机智又狡黠的农村青年形象,令人感到欣喜。小说开篇以三言两语介绍了主人公苦瓜的“土匪”父亲“葸大贼”。他身高力大、双目有神,因为护送三个红军到延安而遭到国民党马家军的搜捕,不得已上山当了“土匪”。尽管如此,他也从不骚扰老百姓,甚至还帮助过揭不开锅的人家。在儿子苦瓜出事前,“葸大贼”被马家军杀死,老人们都说他死得壮烈。虽然父子二人没有见过面,但“葸大贼”的外貌和性格都遗传给了苦瓜。苦瓜长大成人后,不仅“身架、眼睛、鼻子、嘴巴,跟他老子一般般像”1,还继承了父亲的急公好义、刚毅勇敢。他不害怕各种传统势力的压迫,执着地和他们进行斗争。在窑上背煤时,苦瓜看不惯负责人赖狮子对背煤人的拳打脚踢,站出来质问赖狮子;在生产队长肖二明偷暗拿,队上农民忍气吞声时,苦瓜抢先割了肖二留给他老婆的地,还捉到并报告了肖二老婆偷粮一事;在段局长下乡喝酒吃肉时,苦瓜更是当场奚落了他。更为难得的是,苦瓜之“勇”并不是“敌一人”的“匹夫之勇”,而是与仁义礼智相结合的“大勇”,这从苦瓜在左公柳一案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左公柳是铁门关唯一的一颗古树,却被他舅舅和肖三胆大包天地盗伐。无意发现此事的苦瓜曾因顾虑舅舅而没有在第一时间举报二人,甚至在被冤枉为盗伐者,受尽皮肉之苦后也没有说出来。直到他进了看守所,才在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做出了决定:必须说出事情的真相,他不能保自己犯法的舅舅。借由此事,苦瓜还压制了公报私仇的徐大队,此后“铁门关迎来了惠风和畅的春天”2。
.............................
结语
随着河西社会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河西文化日渐凋零衰败。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应该怎样认识河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重建乡土社会的“精神脊梁”,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当代文学如何呈现和建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又如何影响当代文学的样貌和发展,成为众多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综观河西当代小说,其地方性书写丰富多样,其中,民俗文化书写、生态文化书写、历史文化书写和道德文化书写最具代表性。第一章集中探讨了作家对河西农耕民俗和游牧民俗风情的描写,突显了河西民俗文化的多元共生。同时,河西作家也定格了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异化或消失的河西民俗,表现了河西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第二章着重分析了作家对河西生态文化的挖掘和描写,勾勒出河西人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走过的曲折历程,表现了河西人民的群体智慧和顽强精神。第三章阐释了作家对河西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思考。作家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深入过去,并通过对历史的书写和思考,找到了地域认同和国族认同的契合点,有助于重建河西人的精神家园,增强河西人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第四章阐述了作家对道德文化的书写。一方面,河西作家通过对河西人情美德的书写,表现了河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作家们也反思了河西的道德失范现象,揭示了道德和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深思。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