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855 论文编号:sb2024010512273751728 日期:2024-01-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论文使用分类法、文本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试图从文本中出现的语言、仪式、物质等方面民俗书写的特点,分析出广东客家文学民俗记忆书写背后的客家地域文化精神。
第一章广东客家的生活背景和民俗记忆
第一节地理空间下的生活背景
一、广东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人类可以看作是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产物,深受其影响。因此,广东客家作家创作的客家文学以及文本化的民间文学,都与广东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广东,《吕氏春秋》记为“百越”,《史记》记为“南越”,“越”与“粤”同,后来逐渐指岭南一带。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广州、广东等地名开始出现,慢慢演化成为现在的广东省一带。②先秦时期,当时广东归属百越之地,主要在百越的南部。农耕文明时期,劳动和人民主要从事水稻农业,又因为广东东部沿海,渔猎也有所发展③。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国平定南越等地,设置龙川县,命赵佗为龙川县县令,归属南海郡。那时龙川县的管辖范围较大,包括现今粤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部分湘赣闽地区。秦二世二年,赵佗继任南海尉。中原陈胜吴广起义等风起云涌,为了避免战火殃及岭南,汉高祖三年,赵佗封路,自立为南越王。④广东省地理地貌复杂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现在广东省被看作中国客家第一大省,这里有被称作客家古邑的河源市,有被称作客都之乡的梅州市,还有被称作客家侨都的惠州市。其中,梅州、河源都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地较多。
二、山地文化的特点
客家先民因为中原战乱等多方面的原因,历经五次漫长的大迁徙最后抵达广东。但是当时客家先民发现大部分适宜耕种、生活的平坦土地已被使用,只能前往山地开辟荒土。客家先民所到达并停留的山区,均有边远、闭塞、荒凉的特点。客家迁徙而来后,当地土著称之为“客”。客家人作为是异乡人,在原住民眼中是抢夺土地资源的外来者,不受欢迎,也只能选择在山区居住。扎根在山地必然会阻隔客家人和外界的交流,但是在这封闭之下,也恰好使得客家人继承保存了中原的语言和习俗。这些被称为“客”的北方汉人,所持的礼仪是上古周朝之礼,多为周朝的遗民后代。
........................
第二节作家民俗记忆的体验与生成
作家的写作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他的生活,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也是对生活的表现。从“作家”的要素看,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凝结着创作者的个体经验。不同地域生存背景孕育的作家作品,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民风民俗,作品中会流露出独特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浓厚又直接的方言俚语,多元又统一的风俗习惯,从而展现客家乡土地域文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域作家、乡土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或多或少会通过直接书写民俗风情,来表达出自己对家乡景物、童年生活的追怀。作家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伴,凝聚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创作个性的一个关键要素。
胡曦,今广东梅州兴宁人。晚清时期,他与黄遵宪、丘逢甲被并称为“晚清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胡曦先生出身贫寒,在家中排行老二,长兄去世后,便独自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家乡度过,对自己的家乡饱含深情。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的胡曦,借鉴了兴宁客家山歌,创作了《兴宁竹枝杂咏》一百首,意趣盎然。在客家文化的滋养下,他十分爱国,曾写《燕京感事》对腐败的清政府大力批驳;他缅怀梅州廉吏刘安世,写下《铁汉楼秋感》。除此之外,他对乡土文学也有所研究,出版《梅水汇灵集》八卷,记载收录了嘉应地区宋以来许多诗人的优秀诗作,保护着客家文化并为后人研究客家文化提供宝贵资料。
..............................
第二章广东客家文学多维度中的民俗记忆书写
第一节语言维度中的民俗记忆书写
从民俗学学科的角度看,民间语言主要指那些有着鲜明浓厚的民俗特色的俗话套语及方言词。①语言民俗是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人们在长期的、固定的语境中约定俗成的一种口头表达,与民俗生活关系密切。在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中,语言是文本的重要媒介。客家作家用他们朴实、热情、真挚的语言,书写着客家特有的民俗文化。童谣、山歌、谚语等民间文学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同时这种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又为作家的文体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是其文学创作是否具备客家味道的判断标准之一。正因如此,广东客家作家在了解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使作品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客家文学有浓厚的乡村谚语与俗语特征,以下从语言维度出发,分析客家童谣、客家山歌、客家谚语的民俗书写,来感受客家文化中语言文字下的文化心理现象。
一、客家童谣
童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从内容上看,客家童谣的词语简单,通俗易懂,颇有些《诗经》的民歌味道。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语言质朴无华。李金发在《岭东恋歌》里提到故乡的童谣会经常在他的耳边回响,童谣都是他儿时的记忆:“禾雀子,搬沙沙,搬到婆婆树头下,婆婆出来供鸡子,娣娣出来拗②梅花,梅树上,一瓮油,留分三叔讨老婆,老婆讨倒三十九,有梳头,无洗手;白米办乌饭,糯米蒸酸酒,食得三叔嘴扭扭。”③这篇童谣《禾雀子》使用的词语比较简单,虽然夹杂着一些方言语汇,但是描写的对象“禾雀子”“婆婆”“鸡”“娣娣”“梅花”等都是客家地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对象,从动物到人物,从景物到家庭事务,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连结,使得内容变得更加通俗化,是区别于诗歌内在意蕴的创作手法。一方面,有利于孩童的联想和理解,符合童谣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能生动有趣地体现客家山村生活的场景,达到启发孩童通过朗读童谣,潜移默化地认识身边事物的效果。
..........................
第二节仪式维度中的民俗记忆书写
客家文化是在移民迁移中,跟随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是由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文化。①同时,为了满足客家民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后,客家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吸收、融合多种文化最终得以形成。这些特殊习俗,正是客家文化值得深入研究的特质。客家保存着诸多中原文化和习俗,并且依然存在于当今的社会生活之中,对其民族意识、个体心理、社会风气等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是其保持汉族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的一种主要方式。特别是在仪式维度的层面,可以看到在客家传统节日、人生礼仪中,有许多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子。
一、节日庆典
(一)除夕春节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过除夕和春节的方式跟祖国大多数人民一样,这是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日子。在客家童谣《过新年》中,细致描绘了客家过春节的流程:“正月至新年,烧香奉祖先,㓾鸡开老酒,三牲各一元;门前挂利是,纸炮响连天;村村舞狮子,老少忙拜年②。”春节期间,有些客家地区的习惯是需要在室内点燃一支红蜡烛,寓意新的一年可以红红火火。然后再进行一定的礼拜仪式,摆好果品三牲和糖糕饼,敬茶敬酒,焚香礼拜,祭祀祖先。③三牲,指的是客家逢年过节常用猪、鸡、鱼这三样东西来祭祖。天亮后则互相串门,打锣鼓舞狮子,到处喜气洋洋。通常客家人民会在腊月二十三日开始祭灶和“入年假”,在温燕霞的散文集《客家·我家》就提到了客家人入年假的风俗习惯④,这是广东客家人独有的过年仪式。客家地区还有“官三民四”的说法:有官位的家庭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入年假”,普通人二十四日“入年假”,而乡下人则要到十二十五日才“入年假”,反映身份阶级跟节日的关系⑤。“入年假”这天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祭灶君爷⑥”,这是因为今天灶君爷要上天“述职”,有的地方还说这一天是灶君爷回娘家的日子①。总之,在旧时广东客家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香烛、三牲、糖糕饼、果酒茶这些物品,然后由男主人祭灶神,烧疏文。②《礼记》记“灶者,老妇之祭也”,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可看出客家地区选在二十三日左右开始祭灶,可能是宋代遗风。除此之外,这里提到祭灶神喝蔬菜汤,这个风俗在客家地区还有相关的民间传说可以印证:据说灶神是被鸡骨头噎死的,所以人们都给灶君爷准备豆腐或者其他斋菜,不给他备肉菜,或者准备鸡肉之外的其他肉,一般是鸭肉、鸭蛋为主③。至今,粤地的客家居民每逢春节还是保留着备三牲、祭灶神的仪式。
..................................
第三章 广东客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意义 ............................ 40
第一节 透视地域的客家文化精神 ................................ 40
一、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 40
二、 爱国爱乡,服务桑梓 ................................. 42
第四章 广东客家文学的民俗记忆机制运作 .......................... 46
第一节 民俗记忆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唤醒 .......................... 46
第二节 民俗空间中关联的多元主体 ............................. 47
结语 ......................................... 49
第四章广东客家文学的民俗记忆机制运作

第一节民俗记忆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唤醒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民俗传承着集体的文化事象,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呈现民俗技艺为重要途径的地域文学作品集合了地域的民俗具体物象、元素等,并且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在于民俗书写的公共空间,可以达到增强情感体验的效果,可以唤醒人们的民俗记忆,可以引起人们对同一文化的认同。这个公共文化空间最终形成一个连接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将客家人的文化内涵凝聚到一起。
文化空间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把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到一个地方,有空间和时间双重属性。①但是随着理论深入、概念丰富,当今的“文化空间”概念已经延伸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相较于一般文化空间有较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民俗传承着集体的文化,地域文学呈现了许多民俗事象,也展现出了公共性的特点。比如,作为体现民俗的文本小说、诗歌、童谣等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公共文化空间。
在当前的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文明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作为一个地域集体的共同体意识早已淡薄了许多。从而导致民俗继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也导致年轻一代的文化“失忆”,所以才需要探索如何将这个精神纽带重新建立起来。广东客家文学的创作者依托家乡民俗进行创作,或者是通过创作展现家乡民俗,同样都具有传承特点和地域色彩,这对于唤醒群体记忆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价值。
...........................
结语
从民俗学的视角介入文学的研究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结语处,对广东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的研究意义谈谈感受与看法。本文所涉及的民俗记忆,旨将作家们从地方民俗生态中所汲取、收集的文化经验书写内化于文学作品中,通过现实生活的收集记录、个体经验的想象回忆,实现固体的、原生的民俗走向流动的、文艺的民俗。具体是通过地域内稳定民俗进行符号化处理,再经由想象者主动、被动地收集整理,触发个体的想象回忆,并通过文本化、艺术化的手法,形成民俗与文学的结合。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大部分的作家在整理或创作时,展现出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独具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图景和精神意蕴。
民俗是来自民间并在群体流传经过时间沉淀得以形成的文化现象,它与集体日常生活的情景息息相关。创作主体通过对民间文化现象的搜集、整理以及写作,或创作出作家文学,或整理了民间文学,关键在于能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回忆。与此同时,民俗文化现象本身为作家的本土化书写提供了坚实支撑。民俗创作本身非常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蕴,不仅展示了特定地域的人文风貌,而且成为记录和保存民间文艺的必然方式。广东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是将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承载,在民俗发出者、接收者等多重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使民俗记忆在各领域中得以具象化实现,进而完成人文的传承。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民众生活,以其独特的、真实的、生动的民间事象,深刻地反映了地域的历史变化与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