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三剑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66 论文编号:sb2023122610275151631 日期:2023-12-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铁西三剑客”通过父亲探究人生、存在的意义,给人以亲情、哲理的启示。除此之外,“铁西三剑客”还以他们笔下那些被世俗定义为“失败者”“边缘人”但却坚守仁义、道德,具有批判、质疑精神,即便是在“脆弱的父权”下仍保有爱子之心,在落魄潦倒时仍不放弃“保家、护家”责任的父亲形象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父亲图谱。
1“父亲”形象的书写背景
1.1现实背景:溃败的东方鲁尔和作为下岗工人的父亲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作家被视作一个群体进行研究讨论必定因其在创作内容、创作主张、表现方法、作品风格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或相近特征。双雪涛、班宇、郑执被视作一个群体受到广泛关注大致出现在2018年。2018年5月,由《鲤》、腾讯大家、理想国等多家出版传媒机构联合主办的“匿名作家计划”正式启动,在经过严格评审后,匿名作家011号郑执凭借作品《仙症》获得首奖,而双雪涛和班宇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入围了十一人长名单,这大约可以看作是郑执、双雪涛、班宇三位沈阳籍青年作家在大众传媒界和纯文学界视域内的首次集体亮相。此后,在《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三联生活周刊》《GQ智族》《界面新闻》等纸媒和新媒体的推介,文学批评界及各种文学类公众号的解读,当地文化部门的宣传下,双雪涛、班宇、郑执被聚拢到一起,并获得了一个极具宣传性的命名——“铁西三剑客”。与此相伴随的是“东北文艺复兴”“新东北文学”这类在大众文化领域和纯文学领域颇具争议度的话题。不过尽管此命名的宣传意图很强,话题的争议度也较高,但却显示出一个独特的现象,即无论是大众文化传媒界还是文学评论界对这几位作家共性的指认都是相同的,这一指认为地域或者更直接些说是东北。然而东北是研究者基于文化、政治、经济上的考量将艳粉街、工人村、穷鬼乐园-铁西-沈阳这一地理圈层继续扩大与扩容后的结果,在实际的论述过程中,铁西,更准确地说是特定历史时间段内的铁西才是真正绕不开的叙述原点,这在各种媒体文章于篇首对他们进行的共性介绍中便可见一斑。例如在“铁西三剑客”作品研讨会的记者报道中就用了这样的表述:“近几年,从沈阳铁西走出的80后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以‘铁西三剑客’冠名享誉文坛。他们用自然流畅的笔法、朴实粗犷的语言、虚构现实的手法记录了东北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大潮,以及人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①《三联生活周刊》的介绍文章虽然对将创作者捆绑在一起的方式表示质疑,但是“同样的时代背景和苍凉的表达方式,同样在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以后,平民生活的失落感和尊严感,还是让人有渴望通过他们各自的叙述了解当下和过去的东北,哪怕只是一角”②。而黄平在《“新东北作家群”论纲》中更是将特定历史时段(20世纪90年代)内发生的铁西故事提炼出了一个“下岗”的主题,认为“‘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③。因此,重返回特定历史时段(20世纪90年代)内的铁西,梳理这段历史并辨析这种标签化的命名与认知有可能会造成的遮蔽,对接下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
1.2文学史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父亲形象的书写及嬗变进程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父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书写母题,它不仅是伦理学与生物学上的概念,同时也经常作为权力与秩序的象征,反映作家、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精神与思想文化状况,父子关系也不仅仅是家族血缘关系,而是经常作为社会矛盾、思想文化冲突的镜像呈现出来。在五四时期,初登上历史舞台的启蒙思想家们便是从“人子”的角度出发,对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体制发起猛烈攻击,而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与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言人,传统儒家思想自然便成为他们矛头首指的顽固“毒瘤”。与此同时,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封建父权与封建君权也即封建的家与国之间的血脉联系,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的等级秩序背后隐含着“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②的残酷事实。于是在五四新文化先驱对作为家族制度核心的父权的声讨中,新文化运动的作家们也以前所未有的反叛姿态率先拉开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弑父”大旗。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③,文中虽然没有出现父亲角色,但是父权却并未缺席。在小说中狂人的大哥管理家族事务,按照封建礼教思想对狂人进行教诲并对他们的母亲进行规劝,实际上就是在履行父亲的职责,行使父亲的权利。因此可以说,“大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父亲”角色,这一角色是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的代表被塑造出来的。此后,在胡适的《终身大事》、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田汉的《获虎之夜》、冯沅君的《慈母》、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等中,这类封建专制型父亲或以具体的父亲形象或以隐形父亲或以代父的形式不断再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父权猛烈而又集中的批判相比,五四文学中的封建专制型父亲形象显得有些单薄且并不十分常见,更何况这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以“代父”与“隐父”的模糊形象出现的。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五四新文化先驱们作为“人子”不可避免地与作为“人父”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亲者讳”的观念与对现实父亲的崇敬使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常陷入情理矛盾之中;
.....................
2“父亲”形象图谱
2.1审父视域中的“父亲”
审父指的是“主体抛弃了此前习以为常的对父亲的仰视的视角,进而以一种与父亲平等的姿态对父亲或者是具有与父亲类似身份的人进行审视,从而取得对父亲的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①。“铁西三剑客”正是在成年以后,与父亲和童年、少年时期的自己在时空上拉开了距离之后,以更为冷静、客观的目光审视父亲与父辈的人生经历。
20世纪80、90年代,工人集体下岗。班宇在《空中道路》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时代氛围:“我合上书,透过纱窗,抬眼望去一九九八年的铁西区,灰尘很大,路上都是碎石与刨花,人们穿得很凉快,走得很慢,不慌不忙,无所事事,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人。”②这段文字描述和王兵镜头下所记录的空旷巨大、布满灰尘的铁西区给人的感受高度相似,同样衰败晦暗的工业环境,同样“无所事事”的人,无论是文字的追忆还是现实的镜头记录,衰败与迷茫都是20世纪90年代铁西区最主要的时代特征。身为下岗工人的父亲便处于这样的时代氛围里,作为“无所事事”的人潮中的成员,他们真正成为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失落者”。《现代汉语词典》对“失落”做出的解释为遗失、丢失,对失落感做出的解释为精神上产生的空虚或失去寄托的感觉。①朱立新在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失落者形象时,为失落者下的定义为:“所谓‘失落者’,则是指在精神或感情上没有着落、失去依托的人。”②胡哲、罗秋红又据于此进一步将双雪涛笔下“失落于时代变革”的人物也归为“失落者”群体。③在对“铁西三剑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探究后可以发现,父亲的“失落者”身份通常在子辈的审视与父子的血脉亲情中得以呈现。
......................
2.2崇父意识中的“父亲”
“铁西三剑客”虽然以审视者的姿态发现了父辈人的“失落者”与“失败者”身份,但是审父却并未导向弑父的极端,相反却显示出作家们“欲弑而不能”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在作家们塑造更加具体、典型的父亲形象时就变化为了父性崇拜。所谓父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其一是从狭义的个人角度来看,父性是指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身上具有的,并且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性格;其二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看,父性是指生活于一种文化之下的人们所共同承认、期待,并且要求的父亲意象所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属性的总和。⑤当然,父亲意象主要是指但又不止于父亲,一些代替父亲履行了父亲职责,行使了父亲权力,发挥了父亲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提供了父亲所能提供的情感慰藉功能的父辈人乃至同代人也被包含在父亲意象之内。 
通常来看,“铁西三剑客”塑造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父辈人群像,这一群体的共性特征似乎是顺从与忍受。例如在面对拆迁政策时,只能以“说啥也没用了,准备搬家吧”作为回应(《无赖》);在面对收容遣送站副站长的巴掌与羞辱时只能捂脸忍受,低头拾起被他打落的满地毛票(《枪墓》);在面对姐夫赵大明的勒索时只能忍气吞声,答应他的无耻要求(《工人村·鸳鸯》)。然而当读者以为这些被生活逼迫到角落里的父辈会一直隐忍沉默下去时,“铁西三剑客”却通常会以瞬间发力的方式展现出父辈不可让渡的尊严,这尊严其实就是阳刚型父性人格的体现,并往往在人物自觉或无意识地履行了为父者的职责时突现出来。
........................
3 “父亲”形象的建构策略 ....................... 34
3.1 人物关系设置 ................................. 34
3.1.1 缺失的母子关系与父亲角色的突出.................... 35
3.1.2 分离-融和的父子关系与父亲角色的转变 ............................. 37
4 “父亲”形象的价值意义与不足 ............................. 48
4.1 “父亲”形象的价值意义 .......................................... 48
4.1.1 精神意义:寻父表象下的救赎愿景 ........................... 48
4.1.2 现实意义:东北的正向“祛魅” ........................... 53
结语 ........................ 61
4 “父亲”形象的价值意义与不足
4.1 “父亲”形象的价值意义
“铁西三剑客”小说中的父亲书写与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父亲书写相比,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更趋平实,其深层指向也从宏大的政治文化的象征层面转为更能体现创作主体精神世界的个人情感与认知层面。从这一层面来看,父亲为子辈提供了精神意义上的救赎,而子辈又在为父所救赎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新发现父辈的苦难与尊严,表现出了救赎父亲并由父亲延及故乡的强烈渴望。由此“铁西三剑客”以父亲形象为核心,在寻父表象下开辟出了充满悲剧性与悲悯意味的救赎愿景。除此之外,从客观层面上来看,“铁西三剑客”还凭借着他们笔下这些“被侮辱、受损害”但仍体现了生命尊严与生存价值的父辈人形象为在文学史上还原父亲“人的面貌”与在现实生活中替东北“祛魅”做出了一定贡献。
寻父,是一个古老而又原型化的主题。由于父亲从来不仅是肉身之父,更是精神之父,因此寻找父亲对子女来说就绝非是一种简单的物质需求,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杨经建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父”母题》中写道:“‘寻父’主要是由于生存无奈的焦虑、灵魂无‘力’的失落和人格意志的稚弱所导致的以二种仰视的姿态对某种卡里斯玛式所在(人物符码或某种特定的存在状态)的期待和呼唤。”①这句话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对寻父主题小说中父子两代人的价值判定,其一是对父亲的价值评判,即在寻父主题小说中父亲总是儿子在精神上可以依靠的对象——所以我们看到在《大师》中即便是落魄潦倒,患病痴呆的父亲也是在儿子无助嚎啕时宛若天神一般的拯救者,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即便是已经去世的父亲,也仍能现身关切儿子的处境,左右儿子的选择——也就是说,被儿子寻找的父亲无论是不是为世俗所认可的英雄,至少在作为寻找者的儿子眼中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权威、英雄式的存在。儿子如此认可父亲的权威,以至于超越了外在的形式,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信仰与膜拜,所以在《翅鬼》中萧寒刻在脚底板上,秘不传人的武功心法是父亲的姓氏,在《光明堂》中身为打更人的父亲不断为“我”所想起,成为“我”回家的指引。而子辈对父亲如此执着的追寻又源于什么?这既要从父亲一方考虑,更要从寻父主体也就是儿子一方进行考虑。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毋庸置疑,“父亲”一直是东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母题,无论是父权还是父性,无论是审父、弑父,还是寻父、崇父,父亲都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而是与人类文明、精神、情感、认知时刻联系在一起的特殊意象。由于作为意象的“父亲”内涵如此丰富,所以当“铁西三剑客”将“父亲”放置到小说文本中并反复对其进行言说时,“父亲”就成了探询他们小说创作奥秘的重要窗口。
首先通过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父亲形象的发展谱系和铁西区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铁西三剑客”是在新世纪以来人文精神失落,寻父渴求代替弑父狂欢,“人民伦理大叙事”转向“自由伦理个体叙事”的文化语境中,主要以工人子弟身份书写父亲形象的。一方面,在客观的审视中,“铁西三剑客”发现了父亲及与父亲同时代人的“失落者”与“失败者”身份,并展现了导致他们失败的内外部原因。另一方面,与以往文学史上的书写规律不同,审父并未导向弑父的极端,相反地,“审父”所导向的更多是作者对父辈人的悲悯和同情以及“欲弑而不能”的矛盾心态。这种心态在作家们塑造更加具体、典型的父亲形象时就变化为了父性崇拜。而在父性崇拜和先前所述的由审父所导向的“欲弑而不能”的矛盾心态的背后,隐藏的正是作家们的悲剧意识与悲悯情怀,以及他们想要通过寻父获得父亲救赎并救赎父亲的渴望。
总的来说,“铁西三剑客”通过父亲探究人生、存在的意义,给人以亲情、哲理的启示。除此之外,“铁西三剑客”还以他们笔下那些被世俗定义为“失败者”“边缘人”但却坚守仁义、道德,具有批判、质疑精神,即便是在“脆弱的父权”下仍保有爱子之心,在落魄潦倒时仍不放弃“保家、护家”责任的父亲形象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父亲图谱,使我们能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那些底层人物,同时又在对东北底层人物的重新审视中获得新的东北印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