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学:性爱骑士·伦理凸现·困境重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95
论文字数:42000 论文编号:sb201301062057395591 日期:2013-01-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自我”的能指飘浮:网络文学性伦理观念的表现及价值取向

从大量的那些以性爱为题材的网络文学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传统的性伦理。无论它们的表现还是价值取向,都体现出传统“自我”的释放和畅然。

第一节“自我”的释放:为新的性伦理鸣锣开道

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界定是:“自我”是基于“本我”而产生的。“本我”意味着人的本能的欲望与需求,这纯属人的自然属性,即人体需要。人的本能需要不只一种,有多少需要,就得满足多少需要。例如对物质与快感的强烈需求,如果按照人的本能需要来考虑,则是应予以无限制地满足。从本质上说,“本我”实践的是快乐原则。在这个基础上,便产生了“自我”。“自我”更多地与社会发生联系,即处于社会中的人,必须有一定的理性约束,例如为了社会理想和自我的价值信念的实现,则必须压抑“本我”的无节制的快乐原则。因此,“自我”是处于一种被压抑状态下的生命实体。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都是一个切实的“自我”存在。这一点,很多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郁达夫的《迟桂花》中,那位温文尔雅的郁先生,对好友翁则生的妹妹莲的情不自禁的意淫几乎让郁先生窒息:在见到莲之后便为之动容,在第二天与莲一起上五云山的时候,被其“肥突的后部,紧密的腰部,和斜圆的胫部的曲线”所吸引,并且“看得要簇生异想”,“使我贪鄙起来”。这种毫不隐蔽的表露表现了“本我”的存在,但这与传统道德是断然违悖的。郁先生主动向莲坦白自己的不健康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悔过情绪,这又显示了其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性控制了本能,此时的郁先生也是一个“自我”。
如上所述(引言部分),“网络性”所提供的难得的自由精神向度给创作者们一个极尽自我释放的空间,并且在网络屏障的保护下,让“自我”释放得以可能。在弗洛伊德的文艺观中,自我为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的要求、实现社会价值和完善自我人格而遭受到太多的本能压抑。人的本能中潜藏着的种种欲望与本能要求,因为种种的社会规范与伦理要求而无法实现。网络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人的发泄需要,体现在文学上,则转化为内心欲望和隐秘语言的畅然释放。...................
.............

第二章并非空穴来风:网络文学性伦理的来由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无端产生的,因此我们要考察事物产生的来由。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而是应该对其进行动态的考察,从人出发,牵涉到社会思潮、哲学背景的变迁等宏观角度来探讨;其次,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文学内部本身规律的微观探索,以便更细致地了解事物本身。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具有着很强的“非性”特征,“个人性别的特征是常常被抑制的,特别是女性的服饰、体型或姿态上都尽量不表露‘性’的特征。男女的关系是以授受不亲为原则,未婚男女固不可接触交谈,即使己婚的夫妻也不可公开表露亲密行为,有时在大家庭中夫妻甚至要表现如不甚相识的生人一样,而在私室中且要讲究‘相敬如宾,。”①《礼记·内侧》②中这样写道:“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筐.其无筐,则皆坐,莫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福浴.不同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装.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女不同枷枷.不敢悬于夫之樟枷.不敢藏于夫之筐苟.不敢共福浴.”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以下一段引自马丁·杨③,它给我们介绍了1945年中国山东海岸村落中750人的生活状况:“在婚前,男孩和女孩的接触是绝对不正当的.未婚青年得不到有关性的知识.当一个女儿要出嫁时,母亲会教她一切做妻子的守则,唯独不教性事方面。姑娘要学的话可以向嫂嫂打问一二,但这是不常见的,在正经的家庭中则严格禁止.男孩方面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他的父亲、哥哥或叔叔都闭口不提性的事情.总之,每一对新婚夫妇都不得不经历一段试验和失误的时期。
虽然夫妻在婚后一段时间会产生相亲相爱的感情,但是他们必须在公开场合掩饰他们的爱恋.……年轻的丈夫必须在人前少提到他妻子,……年轻的妻子也必须掩饰她对丈夫的感情。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只发生过一例离婚的案子。那是由于妻子一方早在婚前就同别的男人怀过身孕。在当地所发生的男人娶寡妇之事也仅仅有两例。”“非性”特征体现了权威在稳定国家现存秩序上所发挥的作用,其结果是造成性的神秘化,并且阻碍了性的自由表达,从而产生大量的性禁忌与性规范。.............
.................

第二章并非空穴来风:网络文学性伦理的来由.......23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转变........................23
第二节非理性的生存哲学....................................26
第三节历史意义的更迭:文学中的性观念存在.......32
一、情感主义的悲剧:《爱,是不能忘记的》........33
二、性是人的本能:《男人的一半是女人》..........34
三、快感源于身体:《私人生活》.........................35
四、情和欲的角逐:《上海宝贝》..........................37
五、“我的高潮,我说了算”................................38
第三章我们的思考:伦理突围的困境和出路...............40
第一节伦理共契的缺失与主体性伦理的建构...........40
一、当代性伦理共契的内涵及其可能性...........40
二、从共契走向缺失.......................................42
三、主体性伦理的建构......................................43
第二节无家可归的陌生人:身体的游牧民族...........46
第三节寻找爱情的“边城”世界.............................48
一、“陌生人”的悖论:“绝对意识”下的迷惘...........48
二、合理性的建构原则:寻找爱情的“边城”世界........49

结语

我们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很多文学作品对于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触摸,例如郁达夫、张洁、张贤亮、陈染、卫慧等等(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文学作品中性的存在总是肩负着人的在体性缺陷以及国家政治制度自我修复的历史使命,这样,性的存在就变得合理和自然了(她不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本文,我们直接针对的是网络文学中以性爱为题材的文字,她们以性爱为记述的主要内容,颠覆了“五四”以来为性爱寻找借口的文学习惯。
对于人类来说,性是一个很平常很常见的人类活动;然而,这里我们如此强调的必要在于网络文学中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性。所有从事性活动的主体们都仅仅把性完全当成个人的事情,认为是仅仅完成个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完成欲望的满足。但正如上文提到的,性的满足需要另一个人来帮助,当涉及到另一个人时,也就牵涉到了社会,因此,完全把性当作个人的事情而不加节制,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也危及到个人,这是我们所不能容许的。
通常人们会提出关于强制性控制的建议和措施,这种情况下往往只是针对现象来开处方,不免有些肤浅。我们追踪产生性活动空前活跃的原因,就应当细致地剖析这些原因并考虑到该如何避开它们,以使事情可以恢复到比较良好的状态,亦即疏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以下排列不按顺序)
一学术专著
[1]l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幻黄寿棋,张善文撰.周易译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康有为撰.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陈潞注.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莫伟民.主体的命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6J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9]〔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吕同六、张洁主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