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军旅歌词创作走向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545 论文编号:sb2024032514231452071 日期:2024-04-0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从军事战略的调整、文艺政策的落实、社会的变革以及时代的发展等方面探析军旅歌词创作走向的内在原因。并对军旅歌词创作中存在的个性张扬与崇高消解、诗性缺失与美感匮乏、创作断裂与创作乏力的问题展开思考。在把握军旅歌词的创作境况与发展走向的同时以求推动军旅歌词的良性发展。
第一章各时期军旅歌词创作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在救亡运动与炮火洗礼中确立(1927-1949)
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时局下的军歌,肩负着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这一时期的军旅歌词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散发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强大气场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其题材之集中、数量之多、创作速度之快、传唱之广的盛况前所未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军旅歌曲撑起了当时歌曲总量的半壁江山。这一阶段的军旅歌词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文化对大众的召唤结构,极大地发挥了歌曲动员群众的功能,融民族性、大众性、战斗性为一体成为此时军旅歌词创作的主流。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号召赋予军旅歌曲迅猛发展的条件,成就了军歌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一、创作内容的集中化
在战争年代,战事作为部队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旋律”,是文艺创作者集中表现的内容,彼时的艺术创作带有战火和硝烟的烙印。反侵略战争激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潮,军旅歌词从不同阶层的角度抒发各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共同心愿。
作为军队历史与社会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军旅歌词承载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与创作气象,是战争状况的集中表达。1927年《八一起义歌》唱响了“武装反抗斗争”之声,自此,中国共产党高举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建立起工农革命军,开始了漫长的与敌人“抗争”的历史。创作于1927年的《秋收暴动歌》“工友农友闹革命/秋收暴动成了功”记载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斗争运动。30年代《当兵就要当红军》代表了工农红军“工农配合杀敌人/冲锋陷阵杀敌人”的战斗意识。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救亡的序幕拉开,“战争”的口号更加打响。1938年创作的《游击队歌》中呼吁“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1939年创作的《八路军军歌》的歌词如投枪匕首般,誓将“钢刀插在敌胸膛……誓复失地逐强梁”,1939年的《新四军军歌》高喊“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军旅歌词始终代表着军队鲜明的斗争立场,以强大而稳定的气场共同抒发着战争的主题。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在政治运动与社会改革中拓展(1950-1978)
1949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加强部队文艺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部队文艺工作的部署:加强对文艺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并成立全军文艺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军文艺工作①。《决定》的发布推动了全军文艺工作的发展。1951年总政治部文化部编印的《部队歌曲选集》正式出版,大批反映我军战斗历程、精神面貌的歌曲脱颖而出,自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正规的音乐刊物。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转型时期、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外的局部动荡仍存在,但总体上来说,“战争”逐渐隐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文化创作领域,这一时期虽然有“双百方针”政策的提出,但政治意识形态仍然很严重,“文艺为政治服务”仍在影响着文艺创作,在这二三十年间,我军歌曲经历了艺术成就的大起大落。建国初期,我军歌曲创作进入短暂的高潮,产生了不少具有艺术价值的军歌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军歌创作的低谷期,受政治的束缚军歌创作缺乏独立品格和创新意识,模式化与单一化现象严重。文革中后期,文艺创作氛围相较之前有所和缓,革命抒情歌曲在一众口号式、标语式的歌曲中脱颖而出,丰富与充实了军队文艺。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军旅歌词的低谷期,同样也是探索期、开拓期。
................................
第二章各时期军旅歌词创作的文化内涵比较
第一节各时期军旅歌词的文化内涵传承
新时期以前的军歌奠定了总的发展方向和创作基调。长久的文化积淀、对历史文化内涵的继承是新创作得以发展的基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军歌得到更加坚实稳固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传播中最复杂和最难驾驭的是文化层面,最有前途和诱惑力的是经济层面。”②可以说,军旅歌词始终保持着自身文化审美的自足性。即便是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资本文化、娱乐文化博弈的当下,在一众消费与娱乐的风潮中,军旅歌词仍始终秉持着一贯以来的文化坚守,保持着艺术自律与理性关照,正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以理性的姿态发挥着启蒙的作用,表现出审美的独立性。如今军歌中的磅礴气势、战斗性品质、社会主旋律等已经成为了军歌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迸发出了超越时代的力量。
一、雄健气势的延续
常言道“哀兵必败”,士气低靡的军队往往缺乏战斗力,除却瓦解敌军的军歌外,我军没有一首歌曲是“哀乐”,军歌的创作必定要起到凝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军歌以其威武雄壮、气贯长虹、刚劲有力的特点成为区别于其他歌曲类型的文化品格,军旅歌曲中的“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是军歌主要的审美特征。我们能够看到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怀揣着满腔热忱投入创作,“怒吼剧社”“冲锋剧社”“烽火剧团”“战斗剧社”的诞生无不是文艺工作者高涨情绪的直观写照。50年代我军歌曲的权威期刊《解放军歌曲》自创刊始也长期将短小精悍视为佳作的要求,歌曲创作紧跟斗争形势和任务,简练有力的歌词易产生强烈的“火药味”,歌词以简短的文风发挥战斗的武器作用。回顾我军音乐的发展史,军歌的一大显著特征即是曲的雄浑配合词的刚劲营造出歌曲的雄健的气势,给予听众催人奋进的力量。
.............................
第二节军旅歌词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新变
总的来看,军旅歌词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到个人话语建构的过程。军旅歌词从战争中走来,经历战事的荡涤而愈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进入和平年代,军旅歌词中战争的痕迹渐渐隐退,在扎根于军旅文化的历史传统,汲取丰厚的文化养料的同时,军旅歌词不断地从时代中吸收创作的精华,以更高的审美标准和要求打造新时代歌词的艺术品质,体现新的审美需求与文化内涵。1991年复刊后的《词刊》稿约启示“欢迎各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歌词作品,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尤为欢迎”②即可见得彼时的社会文化风气与文化创作氛围。时代赋予歌词广阔的创作空间与丰饶的生长土壤,而对于军旅歌词而言,时代也同样考验着词作者自我意识的发现、审美观念的转变、艺术创作的跨越等问题。而新时期以来的现实创作实践证明,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军旅歌词以开放的胸怀迎接时代赋予的契机,成功实现了转型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一、主题集中与多元表达
学风格反映时代文化,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军旅歌词的素材和内容同样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时代的特点。纵观这三个时期,军队的时代任务经历了由“战争”到“建设”再到“强军”的转变,时代任务与时代主题贯穿于军歌创作中。战争年代,因战时的需要,文艺工作树立起“一切服从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③的明确任务。优秀创作者晓河曾自述“我的很大一部分作品,特别是在战争中产生的作品,都是“赶任务”写出来的。主要促使自己创作的是:生活使我不能平静,我非写不可。战争需要,我不能不写。因而什么情况下都在创作;在行军休息中写,在工事里写,在战斗动员中写……”①这一阶段军旅歌词是民族性的是大众化的,是集体抒情的也是为民族呐喊的。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那么解放战争则是社会与人民追求民主政权与民主生活的战争。虽然解放战争时期军旅歌曲的创作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创作者开始更为关注解放军的战斗生活,人民军队形象的塑造,人民群众和平的愿望与呼声,但从本质上着眼,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都是为战争服务的,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文化的宣传性质。
...........................
第三章 军旅歌词创作走向的原因总结与问题思考 ........................ 59
第一节 军旅歌词创作走向的原因总结 ........................ 59
一、文艺政策的落实与军事战略的调整 ..................... 60
二、时代脉搏的把握与时代生活的反映 ............................ 63
结语 ................................... 81
第三章军旅歌词创作走向的原因总结与问题思考

第一节军旅歌词创作走向的原因总结
“歌词的意义容量和情感强度常常决定一首歌能否有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较强烈的情感力量,但歌词要起到它的作用,更追求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①战争年代的歌词往往有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而直抒胸臆的歌词过于直露的表达容易将诗美杀掉,因此,激情之作以其强烈的情绪宣泄占据听觉的上风,而缺乏隐藏于平静之处的艺术美感体验。新时期战争的隐退、氛围的宽松,给予了创作者们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虽然其主旋律的气场仍然强大,但军旅歌词的创作在秉持着理性的审美关照的同时,也着眼于人性的回归及艺术的沉淀。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军歌创作达到了思想内涵与艺术审美体验结合的高度。正因为此,新时期的军旅歌词尤为引人瞩目。考察军旅歌词创作走向是把握军旅歌词内在发展规律的必要前提,在时代语境与文化氛围中梳理其成功转型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推力才能将军旅歌词的研究推向更深处。
一、文艺政策的落实与军事战略的调整
社会环境与军队文化建设始终影响着军旅歌词的创作。这一时期军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政策以及军事战略的调整。往前追溯,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文艺政策的调整都会带来文艺创作的新气象。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解放军歌曲选集》期刊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打造歌曲种类的丰富,风格的多样化。1956年7月刊的“本期歌曲介绍”中说到“为了使歌集内容丰富多样,本期还刊登了一些合唱、独唱歌曲,如《奇怪的姑娘》《亲爱的故乡》《卡尔都曼拉骆驼》《睡吧,安详地睡吧》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和我军的建设面貌”①。1957年7月刊的“编后记”同样说到“自从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我国文艺界已经出现了新气象,我们努力把刊物办好,希望同志们多多批评,多多赐稿,给我们更大的支持”,“虽然我们是个以部队歌曲为主的歌曲刊物,但在题材及形式上要尽量作到多样化”②。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陆正兰教授将“歌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后,结束了歌词长期以来学科归属不明的境况。“歌词学”的提出将歌词从归属于文学或归属于音乐当中脱离出来,并非是割裂歌词的文学属性与音乐属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歌词学”的提出开辟了一个有待发掘的学术领域,其意义就在于以学科的独立来呼吁学界对歌词的关注,这是一个歌词概念从含混到明确,歌词理论从薄弱到全面建构的过程。军旅歌词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其本身带有的正统性与严肃性色彩往往使研究者敬而远之,正是因为此,其文化意义与美学特征一直未能得到很全面的阐释,军旅歌曲的研究正呼唤学界进一步的深入。
歌曲是诗与音乐的结合体,是词与曲的双重表达。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音乐的阐述,必要时乃至于以歌曲为主要的论述对象,由歌曲切入来引出歌词的分析。因为词曲联系的紧密性、传递情感的同向性,且歌曲作为词曲的共同体,歌词的论述必然涉及到曲调与词曲结合的歌曲,如此才能使得研究更为完整、充分与严密。黑格尔说:“要使音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单凭抽象的声音在时间里的运动还不够,还要加上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内容,即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①。歌词需要音乐的推动,来使歌词传达的精神和力量更好地传播,而音乐也同样需要歌词来使得歌曲更为充实和明确,赋予歌曲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群”指的就是诗的群体性、大众化的品格,歌词突破音乐的笼统性质,以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为清晰地表现音乐的性格和情绪,从而让歌曲传达的精神、承载的力量更为“深入人心”。歌词明确的表意功能能够召唤大众的阅读回归,歌词的情感指向往往能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为完整地实现作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接受的大循环。因此,从听众接受的层面来反观歌词的产出阶段可知,有意义的歌词生产往往能够激起听众更强烈的阅读需求,推动歌曲走向更完整的流通与接受环节的循环。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晋军崛起”与三晋文化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