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埃里希·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中的理想色彩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66 论文编号:sb2024022013350351878 日期:2024-03-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阅读了凯斯特纳的自传文字,又查阅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参考一些优秀的研究文献,为自己的感性体验填充了理性的论据支撑,并尽力书写成条理明晰的论述文章。
第一章 埃里希·凯斯特纳儿童文学初探
第一节 德国文学与德国儿童文学概况
一  跌宕国运下的德国文学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跌宕的国家命运催生了不断更变的文学潮流,社会生活的痕记深深烙印在德国文学每一个阶段的形态中。19世纪30年代到1871年德国统一,是德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重在反映人民在封建主义社会关系及这种关系走向解体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反映人们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形成的情感世界,反映人们的理想、愿望及为争取更美好的生活所进行的抗争。①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在德国文坛的先锋地位被现代派文学所替代。现代派文学包容甚广,其中对德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它们追求一种主观上的真实,多借助象征、比喻、变形等艺术手段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呈现出与现实主义文学不同的面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存在近半个世纪的德意志帝国彻底崩溃。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尽管这个内外交困的共和国存在时间之短暂,仅如昙花一现,但这一时期的文化却真正称得上是动荡中的繁荣,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思想和科学等领域在这一时期百花齐放。“我们用‘辉煌’两字来形容魏玛文化的成就并不夸张,因为魏玛文化正如同魏玛共和,所代表的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概念,这种概念乃是一种高水平人文主义精神的化身,其最大特征无疑是惊人的活泼创造能力的大幅度展现。”①魏玛共和国的文学呈现出活跃而多元的面貌。流派上,晚期表现主义再度繁荣,新实际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先后崛起;文类上,诗歌、戏剧和叙事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各有千秋;创作手法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现代写作技巧被广泛使用。希特勒掌权时期,纳粹党疯狂迫害和镇压进步作家,对文化活动进行高压管控,大量进步作家遭到逮捕或监视,作品被查禁、焚烧。在这样暗无天日的情形下,许多作家走投无路,被迫流亡海外,并继续用创作发出抗议的声音;没有离开祖国的作家则大都转为内心流亡作家,将写作这件事藏进黑暗的角落。官方则鼓励、宣传军国主义文学,一时间出现一大批反动、民粹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往昔热闹非凡、光辉灿烂的德国文坛竟成了一片文学荒漠。”②直到1945年5月8日纳粹政权瓦解,德国民众才得以脱下这精神的枷锁。重见光明的德国人此时遭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赤贫,极度渴望重建生活和心灵的新家园。“许多人拿起了笔,但是他们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思想……年青人需要时间来与被切断了的德国文学传统接上头,他们也需要时间与世界文学重新见面,他们更需要时间重新考虑伦理上的一大堆问题,弄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第二节 凯斯特纳儿童文学特质概说
一  取材现实生活
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其写实性。凯斯特纳的儿童文学作品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展开,其中的人物、场景贴近日常,故事取材自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主要情节的发展也基本不会脱离现实逻辑。用凯斯特纳自己的话说,“故事里的事有没有发生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故事有现实性。也就是说,故事里描述的一切完全有可能发生。”③吕蒂在《童话的魅力》中引用了德国作家莱辛的戏剧诗《智者纳旦》中的台词,“真正的奇迹有可能并且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这才是奇迹中的奇迹”④,以此例证近代以来现实主义作家们对描摹真实生活所产生之力量的追求。凯斯特纳正是践行着这一逻辑,着力从日常生活的元素中挖掘矛盾、创造张力,创造了许多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佳作。
除却个别具有童话性质的奇幻角色,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些人物平常而真实,给人以确切的实感,让读者相信他们就是人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那个人。比如在小说《埃米尔擒贼记》的正文开始之前,凯斯特纳和该书的插画家共同对书中重要人物与场景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在这个名为“十幅人物与场景插图”的部分里,主人公埃米尔以一个普通小男孩的侧身形象出现,穿着一件只有星期天才穿的好衣服,是一个会为母亲的无私付出而感到愧疚的懂事孩子;埃米尔母亲蒂施拜太太的画像是她为顾客洗头的工作场景,作家介绍了她的处境——独自挣钱和操持家务,一心只为让孩子过上好生活;故事的反派人物小偷先生也不过就是一名平平无奇的中年男子,除了硬边帽这个加强人物形象特征的物件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第二章 埃里希·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中的理想人物 
第一节 榜样少年
首先,凯斯特纳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儿童群像,他们天真纯洁、孩子气十足,并不完美却足够美好,承载着凯斯特纳对理想的人的设想。凯斯特纳试图利用这些理想儿童的形象对儿童读者进行形塑,即像他所说的,把优良品质展现给儿童读者,引导儿童向更理想的状态成长。在众多儿童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即是以埃米尔、马丁、安东等少年为代表的少年。这些少年一方面承载了凯斯特纳最诚挚的赞扬,另一方面也是凯斯特纳个人经历的投射,被凯斯特纳视为是儿童的榜样。
一  早熟懂事的榜样少年
榜样少年们是早熟的,这份早熟有着独特的产生背景。榜样少年们的家庭状况往往大同小异:经济条件不佳、生活拮据,母亲为了谋生格外辛劳,而父亲常常缺位或缺少话语权。在如此特殊的家庭背景下,榜样少年们自觉在行动和心理上承担了家长般的责任,他们常常帮助家里干活以补贴家用,在思想上也特别懂得为家庭、家人考虑。《埃米尔擒贼记》中,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少年埃米尔便是一位典型的榜样少年。埃米尔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早早离世,母亲为了支撑两人的日常生活,也为了让埃米尔有学可上,能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待遇,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整个故事以埃米尔帮助顾客洗头的情节为开头,埃米尔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开了间家庭发廊,埃米尔是母亲的好帮手,常做些提热水拿东西的杂活。除此之外,当母亲生病时,埃米尔也会主动为母亲做饭,照顾母亲的病体,并代替母亲完成家务。在将要出发前往柏林的时刻,埃米尔叮嘱母亲的话语中流露着不舍:“好妈妈,不要劳累过度,当心身体。生了病可没有人服侍你,那我就得乘飞机赶回家了。”①直到故事结尾,埃米尔拿到奖金后的第一反应,也是替母亲买一只电吹风和一件冬天的大衣。回顾擒贼故事的起始,如果埃米尔不具备那样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就不会那样心疼被偷走的血汗钱,也不会因害怕自己的淘气行径被揭露令妈妈伤心,而萌生自行抓贼的念头,则整个故事便失去了发生的起点。
...............................
第二节 完美妈妈
一  传统道德观主导下的母亲角色评价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男性大都远离家庭、参军作战,大量女性为了支撑家庭开支,不得不走向社会、走向工作。从职业中收获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引发了女性外在容貌和自我认知的转变,于是许多女性逐渐打破了传统社会和传统家庭在制度和观念上的桎梏,争取着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在一战后的魏玛共和国,妇女有机会行使国家权利和获得较多的劳动机会,她们的个人生活方式也随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许多女性常常光顾深夜的都市娱乐场所,她们进出剧院、俱乐部的几率大大增加,而短发和短裙则取代了长发和长衫,成为女性时尚的主潮。从新潮的生活方式、时髦的外观打扮到开放的思想观念,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女性颠覆了传统价值观中照顾、奉献、依附、顺从的女性特质,崇尚自由与时尚,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成员对于女性角色的意见分歧。“尽管德国似乎在1918年完成了从19世纪初的前现代农业社会向20世纪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但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上,它仍然没有实现更新。”①因此在新的女性潮流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社会上仍然充斥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媒体展示了一个与传统限制和规范保持着明显距离的解放女性;而另一方面,主流党派试图用一个利他主义的妇女形象来说服社会。
社会层面新女性的盛行和不断的争议,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凯斯特纳这位敏锐的观察者。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她们或是母亲、教师、女仆之类的成年人,或是家庭中的小女孩,其中尤以几位母亲的形象最为典型。在凯斯特纳笔下的母亲形象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争议留下的痕迹呈现为一种矛盾感——凯斯特纳一方面肯定母亲们作为女性的个体能力与价值,另一方面又将他理想中的好妈妈约束进一种乐于奉献、为家庭牺牲、充满对孩子的爱的传统形象内。
..............................
第三章 埃里希·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中的理想情节...............................38
第一节 成长困境之突破...............................38
一 “我想有个家”——寻回失落的家庭拼图...................................39
二 从此不再孤独——找到同类告别孤单......................................42
第四章 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中理想色彩的意义与局限........................56
第一节 喜剧气质的救世之用...........................56
一 幽默嬉笑——抒发深刻思考.....................................56
二 团圆结局——提供参照与希望.............................57
结语..............................64
第四章 凯斯特纳儿童文学中理想色彩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喜剧气质的救世之用
文学创作的对象和受众是现实社会,写作者——尤其像凯斯特纳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者在写作时,大多都带着改变现实的理想。不管是魏玛共和国时期还是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混乱都深深刺痛了渴望保护儿童和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凯斯特纳。他一以贯之地书写着理想,正是试图用自己的理想去影响现世,乃至救赎现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凯斯特纳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理想人物与理想情节,描绘了一个儿童本位、阶级矛盾柔和的理想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凯斯特纳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气质,具体表现在其嬉笑的幽默风格和大团圆的结局上。
一  幽默嬉笑——抒发深刻思考
首先,凯斯特纳在他的作品中用了许多幽默嬉笑的笔法,使得故事中常见滑稽和令人发笑的情节。这些情节有别于单纯的甚至粗俗的搞笑,并不令人感到浅薄和冒犯,反而流露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智慧,如周国平所肯定的有质感的幽默那样——是一种轻松的深刻。比如在《埃米尔擒贼记》中,当埃米尔新认识的伙伴古斯塔夫带领孩子们乘坐出租车跟踪偷钱窃贼时,对孩子们的小心谨慎的一系列描写就颇有意趣。无论是初上车时郑重其事地提醒司机别被发现,还是在司机怀疑他们能否支付车费时不满地抗议,又或是在车里手忙脚乱地躲好以防被发现——“‘蹲下!’古斯塔夫悄悄地说。孩子们随即胡乱地卧倒在车里”①——孩子们的行动都带着一种煞有介事的稚嫩感,认真和童稚之间的张力突显出强烈的幽默感。凯斯特纳写作这类情节,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稚拙与较真,并非为了嘲讽他们的不自量力。相反,凯斯特纳透过对儿童充满原初气息的逗趣言行的描写,表现出了他面对儿童积极行使主观能动性的欣慰与支持。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凯斯特纳本人就如同他笔下的那位出租车司机一样,回头望了望孩子们,快活地笑起来。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本篇论文围绕着埃里希·凯斯特纳作品中的理想色彩展开讨论。研究的起点是笔者本人的感性阅读体验。在阅读凯斯特纳作品时,笔者时常被其中洋溢着的浪漫而理想的气息所打动。深入展开研究之后,笔者阅读了凯斯特纳的自传文字,又查阅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参考一些优秀的研究文献,为自己的感性体验填充了理性的论据支撑,并尽力书写成条理明晰的论述文章。在书写的过程中,笔者尽量客观全面地呈现凯斯特纳作品中理想色彩的原因、表现与意义,以期让更多不熟悉凯斯特纳的读者能借由本篇论文产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理想色彩与现实意义,这是每一位关心社会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都要思考的问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绝非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凯斯特纳作为一名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家,从不吝于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理想化的内容,这是因为他的目标始终坚定地指向现实而非虚妄无根的幻想世界。他塑造的榜样少年,承载着他对现实中儿童成长的期望;“完美”的母亲和代父也许不够完美,但已是凯斯特纳对于成年人最理想的设想。凯斯特纳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因此他仁慈地描绘一个个被突破的成长困境;他是儿童的同行人,以童真而勇敢视角破解压抑儿童天性的成人权威;最后,他大胆地对家庭与社会展开想象,温柔地凝视着笔下那个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世界。
回顾凯斯特纳的两次写作高峰期,第一次的魏玛共和国,动荡不安的局势挑拨着凯斯特纳那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心。在成人文学领域,他书写讽刺的诗歌和小说,以讥笑和冷眼批判社会现实,却把所有温情与理想注入儿童文学创作。第二次的二战后,面对一片残败的精神废墟,凯斯特纳毅然执起他的笔,从救赎儿童入手,将重建国家的希望一点一滴渗透进对孩子的教育中。凯斯特纳的是现实世界的记录者,他清醒的双眸始终注视四周,随时准备用笔讨伐社会的黑暗;凯斯特纳同样是理想人间的造梦者,他笔下浩浩荡荡的那一群孩子们,也许终有一天会从梦中走向现实。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