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学辉小说的民俗文化书写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844 论文编号:sb2021011716033034333 日期:2021-02-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作为生长于此的西部作家,凉州辽阔的地域环境和积存的历史风韵蕴藏着丰富多姿的民俗事象,给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创作材料,成长过程中他又经受过凉州乡土社会的风俗礼仪、乡规民约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时又走访长者,翻阅了不少地方典籍,这些都因素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民俗文化书写。

第一章 巴子营民俗世界构成

第一节 民俗事象的具体展示
民俗事象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征,民俗事象创造于民间,经历了无数次的传承与创新,在民间文化中自成体系,是地方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时移世易中被逐渐固化,成为地方风俗人情的一部分,因乡村恶劣的自然条件,它们往往伴随着文化禁忌、生命艰辛,呈现出奇风异俗的风貌。李学辉小说涉及的民俗事象种类繁多,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头语言民俗等,非常具有巴子营地域色彩。
物质民俗分为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两类。物质生产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②李学辉的《末代紧皮手》便是以巴子营物质生产的紧皮习俗为明线来展开故事的,紧皮是巴子营乡民祭祀土地的神秘仪式(紧皮是凉州方言,意思是通过外力使某物服帖),这样土地才不敢偷懒,来年才能大丰收。紧皮民俗涉及紧皮手的选举民俗以及紧皮仪式的举行民俗。巴子营紧皮手的选举民俗要经过一系列严肃庄重的仪式,首先在立冬后第九天,紧皮手要在全村男人的注视下赤身进入神圣的规矩严明的东塘水里考验体质,俗称激水。激水过后的第七天,紧皮手要接受未婚男子和生过儿子的女人的肃穆拍打,接着要被送到土地庙里闭关静心凝神一个月,在下土地庙苦熬过一个月后,紧皮手要在巴子营的每一块土地上代替土地爷挨由牛皮猪皮狗皮等制成的鞭子的抽打。熬过这几关后,紧皮手要改名,只需保留姓氏,和历代紧皮手们一样,一律名土地。只有经受住这些关卡的检验才能成为巴子营合格的紧皮手,接受人们的尊重和供养。紧皮手是巴子营乡民选出来的人间土地神,承载着乡民对土地的希冀,每一个步骤都需严格执行,容不得半点懈怠,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紧皮的仪式更是充满神圣性,紧皮前要撮土、请鞭、祭龙窝,完成初步祭祀仪式,撮土是为土地神泥捏生殖器,仪式结束后由本村女子摘取收藏,有生殖感应的寓意。
...........................

第二节 民俗的原始信仰形态
民俗信仰的原始形态是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等形成的有关神崇拜的观念、行为、仪式等方面的习俗信仰。李学辉小说中民俗的原始信仰形态包括社稷崇拜、生殖崇拜和国家崇拜。
詹鄞鑫指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便是土地,最基本的衣食来源便是五谷桑麻,由此遂产生了大地五谷崇拜。土地种植五谷,五谷赖土地以生,两者终是密不可分的,反映在崇拜上,便是‘社稷’的二位一体。”①社表示土地,稷是谷物的代称,在古代,社稷崇拜的祭祀仪式主要由身份尊贵的人来主办,以农业立国的民众对于社稷有着绝对的崇拜,社稷一词跟国家联系在一起不无道理。社稷崇拜包括土地崇拜和谷物崇拜,《末代紧皮手》就是土地崇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巴子营的习俗里土地在入冬后要进行紧皮,也就是今天凉州还存在的“打地”, 在李学辉小说里它是土地崇拜的具体仪式。紧皮仪式是巴子营乡民尊重土地的表征,紧皮手的出现就是巴子营人们对土地的重视。陈二对供土地十分不解:“供天供地供菩萨供祖先,哪有供土的”何三叹了口气:“没有了土地,你供谁都是白搭,自从有了紧皮手,人们就再也不敢糟蹋土地了,土地在,人不挪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土地被拴住了,人也就拴住了”②,因为有崇拜有敬畏有束缚,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才能相互牵制,才能保持长久,乡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无惧温饱就能安心留守,自给自足而世代更替,安土重迁。作家还对紧皮手余土地的日常行为习惯做了清楚的描述,在文中,已经被选为紧皮手的余土地时刻都想回田间劳动,除了劳动,生活已经没有别的乐趣,而在土地上劳动也确实能让他找到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我们可以体会到留存在他心中的对土地的深刻依恋和对自己农民身份本分务农的发自内心的真诚接受。小说《草人》中主人公因钟情割麦被称为“草人”,他从军队退伍后不慕名利、一心只想为乡民割麦,他的一生崇尚自然热爱土地,他将自己对土地的侍弄本领作为人生价值,以至于在工业取代原始劳动力时显得无所适从,只能在麦地里挥舞着心中的愤懑和惆怅。以土地为生的乡民通过土地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失去土地后精神无所归依,土地是他们的命根,是他们全部的生活。
....................

第二章 小说民俗文化书写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确立民俗叙事的主体地位
民俗文化本身是一种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它也有着自己的内核与外壳,优秀的作家能够省察民俗与自我的微妙关系,利用民俗来有效地建构文本。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许杰、王鲁彦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俗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鲁迅的绍兴特色、沈从文的湘西风情、老舍的北京风味等,均收到了出其不意的审美效果。这些选用民俗做素材进行创作的作家,都因浓郁的民俗色彩使其创作个性大为生色,李学辉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优秀的民俗作家,李学辉没有简单地对民俗进行记录和复现,相反他对民俗事象的取舍有自己的审美情感,一切书写都服务于民俗叙事建构。李学辉从两方面建构民俗叙事,首先是将民俗作为叙事材料,民俗作为材料进入小说是民俗叙事主体地位确立的基础。李学辉所有的小说创作都离不开民俗的加持,民俗在他的许多文本中不是叙事的背景,是直接作为材料成为小说叙事中的主体内容,民俗的仪式规矩贯彻小说的全部篇幅,民俗是叙述的主体话语,一个故事集中描绘一种民俗,这样的叙事安排不仅满足了读者对于奇风异俗的审美体验,更是让小说贴近了生活的本相。其次,除材料的基础作用外,民俗介入并组成了情节,是叙事主体地位确立的关键。情节是小说非常重要的要素,因此作家在创作之前定会对小说的情节进行精心的构思安排,并按照小说想要传达的价值理念的逻辑组织起来,情节不断向前推进,起因经过高潮结尾环环相扣,作者设置的冲突也层层加深。而当民俗介入作品,作家以一种艺术的眼光把民俗的矛盾纠葛纳入到叙事时,民俗就会不断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民俗在情节叙事上也有主线和副线之分,主线直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小说中有的是利用具体民俗事项的发展推动,有的是民俗纠葛构成的情节冲突担当推动功能。也有一些民俗也作为情节的副线不断地补充扩展情节。
..........................

第二节 塑造民俗化的人物形象
“民俗事象也可以作为意象,引用到文艺作品中,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①李学辉小说中人物和环境的构成,都是以民俗事象来展开叙事的,主要人物都是民俗仪式的执行者或参与者,但是李学辉对人物共性之上的个性提炼得不够,人物性格并不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甚至倾向于模糊趋同。然而他所描述的共性仍然非常具有典型性,按照李学辉小说民俗文化侧重点的不同,所塑造的民俗行态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作为民俗文化符号被献祭的民俗英雄,典型人物形象是《末代紧皮手》中的余土地和《国家坐骑》里的韩义马,他们作为民俗的现实承载者,为了心中的信仰阉割了自己作为人的欲望,成为了一种习俗文化符号的象征,是民俗守护的悲剧英雄。
余土地是巴子营的紧皮手,是巴子营的人间土地神,《末代紧皮手》中提到,在凉州人的心里,土地供人养活人,但要是没个土地爷,谁把土地当回事呢?心中有了神,人就有了约束,于是紧皮手应用而生,成为了巴子营乡民灵魂的寄托,体现了依附土地而生的农民对土地的尊崇和信仰。余土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为了紧皮手,余土地原名余大喜,是巴子营一个外来户的孤儿,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曾嘱咐他绝不能做一生不婚不育的紧皮手,可是命运使然,余大喜终究被选为巴子营的“紧皮手”。紧皮手被巴子营乡民当成人间的神,职责是用特殊的身份在每年立冬后第十日用“龙鞭” 鞭打巴子营乡村的所有土地,这本是避免土地水分流失的措施,但被巴子营乡民冠上了独特的文化意义,鞭打可以使土地驯服,来年大丰收。紧皮仪式执行时余土地时要在一天之内紧完巴子营的所有土地,一气呵成,不能停歇,这个过程费力极大,余土地之前的一位紧皮手就是在紧皮过程中吐血而亡。余土地不仅在人间行使土地爷管理土地的职责,也替“土地爷”接受乡民的监督和警示,遵守乡民定下来的不得接近女色,只能洗天澡等规则,成为紧皮手后无需劳动,平日里由乡民供养,但是余土地并没有滥用紧皮手的身份带来的物质享受权利,在非紧皮时节,按照常规,紧皮手本可以去凉州城享受口腹之欲,可余土地却仍然想吃熟悉的粗饭,想和以前一样在田间劳动。余土地经历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折磨,最终成长为一个符合乡村规矩,被全体村民全心认可的活的土地爷,他是农耕时代的土地里长出来的传奇,沉默寡言、知恩图报,为了捍卫神圣的责任,牺牲自我的欲望,成了人间神坛上孤独的神。新政权确立后,代表着封建迷信残存文化的余土地,经历了重重磨难,被袁主任批斗,被乡民非议,但他一生坚守信念,坚持着对土地的梦想和热爱,然而在历史进程中,他总是要经历各种浪潮的打压,最终他代表的传统乡间文化也败给了社会前进不可逆转的趋势,他本人也凄惨死去。
.............................

第三章 小说民俗文化书写的文学意蕴............................29
第一节 民俗追忆中展示民俗温情...............................29
第二节 城乡差异中关注民俗纠葛......................32
第三节 时代巨变中惋惜民俗没落...........................36
结语..........................40

第三章 小说民俗文化书写的文学意蕴

第一节 民俗追忆中展示民俗温情
现当代文学中将故乡民俗写进小说,始于鲁迅。鲁迅对故乡民俗的书写一方面是野蛮、落后的成规陋习的抨击,达到国民性改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他的小说《社戏》和《故乡》和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也有关于温情可亲的故乡风俗的描写。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民俗小说的大门是由鲁迅开启,只是当时因时代政治背景影响,作家们都将目光集中在了改造地方民俗愚昧落后的一面,很少有温情书写之作。直到 30 年代,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故乡民俗的书写建构了由里及外景美人更美的湘西世界,意味着现代文学对民俗的书写有了新的空间指向。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不同于鲁迅的对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更多的是渴望回归传统文化中人性美的一面,期盼给民众带去向上的希望,重塑民族品德。从鲁迅到沈从文,不同的写作目的导致小说对民俗刻画的重点不同。而李学辉作为想要为凉州文化打补丁的本地作家,对于巴子营乡村乡民及其命运精神有极其深厚的经验性感受,并有着书写故乡的亲切情感。因此他多地走访多地寻得逐渐消失的民俗,在作品中着重彰显民俗“美”与“善”的一面,以追忆惋惜的态度完成了对风俗人生和乡村风物的书写,并且试图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找到一种文化的共通性和延续性。这种创作理念使得李学辉在展示民俗之际,更加注重引导读者去感受民俗带来的温情而有意过滤民俗仪式的某些残酷。
............................

结语
李学辉是个坚定的乡土文化守望者,自踏入文坛始,他一直把视角投放在凉州,以温情的目光审视着凉州乡土地区的民俗和民族文化。这种自觉的民俗创作意识,与其出身成长和忠实的地域文学观念不无关系。作为生长于此的西部作家,凉州辽阔的地域环境和积存的历史风韵蕴藏着丰富多姿的民俗事象,给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创作材料,成长过程中他又经受过凉州乡土社会的风俗礼仪、乡规民约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时又走访长者,翻阅了不少地方典籍,这些都因素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民俗文化书写。
在他的小说中,整个民俗文化不是一个故事背景,而是叙事主体,仪式的过程是文本表现的内容,仪式的解构和冲突是小说情节推进的主要节点,总之这些种类繁多、事象庞杂、风格奇异的凉州民俗与其小说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主旨情感紧密结合,使得其民俗文化书写真实可感又新鲜奇异,颇有西北风味。通过民俗文化书写,李学辉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民俗末代风景图,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有力、平凡却坚韧的底层人物形象和以“紧皮手”余土地、“龙驹”义马为代表的英雄形象以及执着坚守民俗的“最后一个人物”形象。同时李学辉在作品中常常用关照灵魂的方式挖掘灰暗现实中人性的英雄主义,宁愿献出生命来保全信仰,这种超越生命价值的悲壮美塑造了一种苍凉的格调。底层人物在时代历史中表现出的真诚善良、坚韧奋发、刚烈勇敢皆由民俗展现,荒芜和灰暗的现实中的虔诚和不屈服背后体现着西部文化结构中稳定文化的因素,虔诚的宗教信仰意识、积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识等。
李学辉小说的语言满怀凉州乡土味道,方言俚语的应用提升了小说整体的审美趣味,小说的文化氛围也在此得到了凸显。除地域化方言写作外,李学辉擅长用叙事的抒情性,写意性和心理描写取代传统小说的叙事过程,不追求密实的细节真实,倾向于简笔画式的写意。李学辉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人物情感变化的细致把握,在乡土作家中可谓风格独树一帜,此外,李学辉偏向于传奇性叙事,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的神秘意象,以期通过这些神秘意象来反观现实生活,使作品带有浓厚的神秘文化意蕴,但因对读者来说,早已接受了奇风异俗的西部乡土特色神秘场域巴子营,他所写的这些又都看似是传奇的记叙却又不显夸张,不会让人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在欣赏作品时是可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