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初《爱国白话报》述略
第一节 启蒙路径的转向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大体都以“启蒙”为立身之本,从 1897 年创刊于上海的第一份以启蒙为要旨的《演义白话报》,到此后延续二十余年的白话报刊莫不如此。但由于政治立场、地域环境、民众素养不同,尽管几乎所有的白话报刊都宣称开通民智,启迪下层民众,但其实质的启蒙对象、效果、策略却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创办白话热潮起于上海,但是白话报纸真正深入下层民众并造成巨大影响,却是在京津两地。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大体都以“启蒙”为立身之本,从 1897 年创刊于上海的第一份以启蒙为要旨的《演义白话报》,到此后延续二十余年的白话报刊莫不如此。但由于政治立场、地域环境、民众素养不同,尽管几乎所有的白话报刊都宣称开通民智,启迪下层民众,但其实质的启蒙对象、效果、策略却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创办白话热潮起于上海,但是白话报纸真正深入下层民众并造成巨大影响,却是在京津两地。
早期南方白话报的创办者多是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较为出名的有举人裘廷梁,于
1895 年 5 月份在家乡创办《无锡白话报》(第五期之后改为《中国官音白话报》),要人通过阅读白话报而“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多维新改良的论调。项藻馨 1901 年 6 月份在杭州创办《杭州白话报》,也标举“开民智”、“作民气”的宗旨,论调趋于激进,有民族主义和革命倾向。革命志士林獬于 1903 年 12 月份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宣扬民族意识、民权意识、科学意识,以此来启蒙大众,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外,还有陈独秀在家乡芜湖,于 1904 年 3 月份创办的《安徽俗话报》,鼓吹爱国思想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1906 年 10 月份竞业学会在上海主办的《竞业旬报》,表面大体标榜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的主张,实质上是要鼓吹民族主义革命。上述的报人报刊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用新思想、新观念或旧知新解的方式,来启蒙民众的主张是一致的。但也正是受到报人的身份学识、报刊政治立场的影响,报刊内容呈现的整体风貌与一般下层民众还有一定距离,报刊的受众还有很大局限。
........................
1895 年 5 月份在家乡创办《无锡白话报》(第五期之后改为《中国官音白话报》),要人通过阅读白话报而“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多维新改良的论调。项藻馨 1901 年 6 月份在杭州创办《杭州白话报》,也标举“开民智”、“作民气”的宗旨,论调趋于激进,有民族主义和革命倾向。革命志士林獬于 1903 年 12 月份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宣扬民族意识、民权意识、科学意识,以此来启蒙大众,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外,还有陈独秀在家乡芜湖,于 1904 年 3 月份创办的《安徽俗话报》,鼓吹爱国思想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1906 年 10 月份竞业学会在上海主办的《竞业旬报》,表面大体标榜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的主张,实质上是要鼓吹民族主义革命。上述的报人报刊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用新思想、新观念或旧知新解的方式,来启蒙民众的主张是一致的。但也正是受到报人的身份学识、报刊政治立场的影响,报刊内容呈现的整体风貌与一般下层民众还有一定距离,报刊的受众还有很大局限。
........................
第二节 民初政局与《爱国白话报》的生存环境
戈公振评价民初报界时称:“民国以来之报纸,舍一部分杂志外,其精神远逊于清末。盖有为之记者,非进而为官,即退而为产业所化。”确实,进入民国之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一些报刊沦为党派机关或者个人机关,一些记者利用舆论作为进官的手段,报刊的商业化愈发浓重,甚至沦为金钱主义至上,启蒙精神渐趋滑坡,报刊趣味性、娱乐性的内容增多,多迎合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爱国白话报》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创刊的,不可避免有以上报刊的共性特点,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延续晚清以来启蒙爱国的立场,同时为了生存也引入消闲策略,注重下层市民阶级的市场。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沉浸在共和初建的兴奋之中,极大的鼓舞了民众建设民主富强的现代国家的愿望。人民期盼 1913 年早日到来,因为国会将在是年召开,宪法将在是年制定,正式总统将要选出,正式政府将要取代临时政府,中国将迈向正式的政治民主化道路。但这种愿望很快被粉碎,实行政党政治,结果全国突然出现众多以追逐自己小团体私利的政党,没有原则和公心,缺乏使命意识和政治担当,同时国会议员也大多不能为选民负责,很容易为金钱收买,被时人讥讽为“猪仔议员”,再加上宋教仁被杀,以及随后的二次革命,使得人们对政治普遍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也加紧了对舆论界的控制,通过办御用报纸、金钱收买报人、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达到个人目的。对新闻界舆论界迫害最为严重的是 1913 年“癸丑报灾”,据新闻史家记载,袁世凯为压
制反对其称帝的舆论,在 1912—1916 年间全面迫害报刊,这期间至少 71 家报刊被封闭、49 家受到传讯、9 家被军警直接捣毁,至少 24 名记者被杀害、60 名被捕入狱。全国报纸 1912 年有 500 多家到 1916 年已不足 130 家。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报人受难事件,有江浙《江汉日报》的主笔邵飘萍被捕入狱,北京《正宗爱国报》主笔丁宝臣以“受贿赂造谣,为秘密机关”等罪名,被判处死刑。混乱的政局与恶劣的舆论环境,使得《爱国白话报》在创刊之时就面临严峻的考验。
..........................
..........................
第二章 小说类型与代表作家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的小说类型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大量的白话小报与文言大报,以不同的受众为对象,共同承担传播新闻、启蒙民众的任务。但在初始阶段它们对小说并不是很看重,甚至把小说当做报刊附属的小玩意,随着小说地位的提升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小说版面对促进报刊销量的重要作用,小说渐渐成为各个白话报刊不可缺少的栏目。不同于同一时期的上海,北京一直处于专制等级体制政治统治下,社会风气相当保守,中下层市民阶级的欣赏趣味与思想状态比较传统。正如有学者指出:“北京与上海不同,北京从未成为上海那样国际化的商埠,工商业者和城市平民的生活也从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过长的政治化历史严重地遮蔽和剥离了北京作为都市的存在,它的主要身份是高度政治化和符号化的‘首都’。”由于处在政治的中心,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北京一些文人感受到新思想新观念,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所以北京白话报刊小说在主题、题材、宗旨上都较为偏向传统,《爱国白话报》上的小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
从总体上看,清末民初的小说,基本都会受到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无论是响应梁氏早期南方报刊上的政治小说、谴责小说,还是随后疏远政治、远离崇高的文艺期刊上的言情小说,在小说观念或者宗旨上,都有意无意的回应梁氏小说理论与宗旨。当然北京白话报刊小说也不例外。有学者指出,彭翼仲是清末北京报纸刊载小说的发起人,并且刊载白话小说已被其时的报纸所效仿,较早刊载在《京话日报》上的白话小说是《猪仔记》和《侦探记》,明显有新小说的路子,宣扬合群、新民、反帝爱国,以小说为改良社会的利器。进入民初之后,小说有一个很大的转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小说家对小说的认识与晚清不尽相同,有着比晚清更强的“拟古”色彩,似乎向传统小说回归。的确,随着政治热情的消退,之前小说被赋予的改造社会的神话,被社会实践所否定,小说的地位出现了由中心向边缘转移的趋势,小说的政治、社会功能被弱化,而娱乐、消闲的传统小说观念抬头。把小说作为遣情游戏的工具,是进入民初部分文人的选择,但是毕竟民初作家都是经历过“小说界革命”的洗礼,那种借小说唤醒当世、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烙印还是很明显的。
........................
........................
第二节 “报界小说权威者”徐剑胆
20 世纪初年,北京形成创办白话报的高潮期,围绕着各个白话报刊也出现了报刊小说家群,比较著名的小说家有文实权笔名市隐、王咏湘笔名冷佛、蔡友梅笔名损公、庄荫棠笔名耀臣、徐仰宸笔名剑胆、程道一等人,他们活跃在各个白话报刊上,有着共同的创作宗旨,虽创作大量作品,也很少有主流文学史提及,但他们在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正如管翼贤指出的“按报纸上之小说,乃占社会教育最大部分,提倡良风美俗,奖励忠孝节义,发挥深远奇妙思想”,不难看出这批小说家在青年教育、引导风俗、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20 世纪初年,北京形成创办白话报的高潮期,围绕着各个白话报刊也出现了报刊小说家群,比较著名的小说家有文实权笔名市隐、王咏湘笔名冷佛、蔡友梅笔名损公、庄荫棠笔名耀臣、徐仰宸笔名剑胆、程道一等人,他们活跃在各个白话报刊上,有着共同的创作宗旨,虽创作大量作品,也很少有主流文学史提及,但他们在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正如管翼贤指出的“按报纸上之小说,乃占社会教育最大部分,提倡良风美俗,奖励忠孝节义,发挥深远奇妙思想”,不难看出这批小说家在青年教育、引导风俗、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一、白话报通俗小说大家
关于徐剑胆本人的详细介绍,目前学术界还未见专门学术论著,只能从前人的记录和发表的小说中,那些具有“自传”性质的“插话”来大致了解。管翼贤在《北京报纸小史》中讲到:“徐仰宸,笔名剑胆。三十年来,在各报著小说,其数量不可计。堪称报界小说权威者。”另外还有几个常用报刊笔名,如涤尘、自了生、亚铃、哑铃。《爱国白话报》第 6 号到第 11 号推出小说栏目时,在报头“阅者注意”中谈到:“增刊小说一种,已延定大小说家剑胆先生担任撰述,一二日内即可登出。先生理想绝高,笔力尤活泼跳脱,雅俗咸宜,所撰小说理趣饶多耐人寻味。”尽管有吹捧之意,但也看出徐剑胆的影响力,据导师胡全章教授考证,徐先后在《爱国报附张》(1906 年 11 月至1913 年 7 月)、《天津白话报》(1912 年 7 月至 8 月)、《正宗爱国报》(1906 年—1913 年)《爱国白话报》(1913 年 8 月至 1923 年)、《京话日报》(复刊时)、《实事白话报》(1923年—1925 年)等创作小说总量当在 650 万字以上,篇目总数约在 200 至 300 部之间。这一创作实绩,堪称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大家。从创作时间上看,跨越了清末至五四时期,从作品呈现出的面貌来看,前后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年笔耕不辍,对于一位职业报刊小说家是难能可贵的,但遗憾的是徐却没有一部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这固然与报刊的散轶和受众的对象有关,但也与作者本人的创作定位有关。作家曾自述道:“在报上作小说这件事,看着容易,内中的苦处,凡我们这一行都能知道,反正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遇见不知道的,一定吹毛求疵,楞拿着石头记、水浒传来比,说瞧瞧人家那个才叫笔墨呢,那才叫作小说呢。
关于徐剑胆本人的详细介绍,目前学术界还未见专门学术论著,只能从前人的记录和发表的小说中,那些具有“自传”性质的“插话”来大致了解。管翼贤在《北京报纸小史》中讲到:“徐仰宸,笔名剑胆。三十年来,在各报著小说,其数量不可计。堪称报界小说权威者。”另外还有几个常用报刊笔名,如涤尘、自了生、亚铃、哑铃。《爱国白话报》第 6 号到第 11 号推出小说栏目时,在报头“阅者注意”中谈到:“增刊小说一种,已延定大小说家剑胆先生担任撰述,一二日内即可登出。先生理想绝高,笔力尤活泼跳脱,雅俗咸宜,所撰小说理趣饶多耐人寻味。”尽管有吹捧之意,但也看出徐剑胆的影响力,据导师胡全章教授考证,徐先后在《爱国报附张》(1906 年 11 月至1913 年 7 月)、《天津白话报》(1912 年 7 月至 8 月)、《正宗爱国报》(1906 年—1913 年)《爱国白话报》(1913 年 8 月至 1923 年)、《京话日报》(复刊时)、《实事白话报》(1923年—1925 年)等创作小说总量当在 650 万字以上,篇目总数约在 200 至 300 部之间。这一创作实绩,堪称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大家。从创作时间上看,跨越了清末至五四时期,从作品呈现出的面貌来看,前后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年笔耕不辍,对于一位职业报刊小说家是难能可贵的,但遗憾的是徐却没有一部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这固然与报刊的散轶和受众的对象有关,但也与作者本人的创作定位有关。作家曾自述道:“在报上作小说这件事,看着容易,内中的苦处,凡我们这一行都能知道,反正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遇见不知道的,一定吹毛求疵,楞拿着石头记、水浒传来比,说瞧瞧人家那个才叫笔墨呢,那才叫作小说呢。
.........................
第三章 主题意蕴与文体特征 .......................... 25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主题意蕴 .................. 25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主题意蕴 .................. 25
第二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文体特征 ................ 36
第四章 伦理焦虑与“京味”文化因子 .................... 45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背后的伦理焦虑 ......................... 45
第二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京味”文化因子 ............. 48
第四章 伦理焦虑与“京味”文化因子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背后的伦理焦虑
民国成立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兴奋,但很多人甚至还来不及为新时代欢呼,就发现进入了更加令人沮丧的时期。正如一些学者所讲的:连“民国”怎样来的还顾不得弄清楚,中国人已经生活在“民国”的旗帜下。翻阅《爱国白话报》“新闻”栏目,清晰可见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宋教仁被刺、内阁丑闻、江西事件、以及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等,可谓乱象丛生令人眼花缭乱。另外,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上到下都受到波及,不仅物质生活上模仿西人,而且还刻意追求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尤其对下层市民阶级来讲,学到的仅仅是皮毛而已。一方面是中国现实的动乱,官员腐败寡廉鲜耻,流氓无赖专营投机混迹官场。另一方面西方自由、平等等诱人的观念,使得部分人以此为招牌,招摇过市,实为跳梁小丑。在这双重的压力下,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维持社会秩序的观念受到冲击,由此带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本身就属于市民阶级的作家,必然回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寻求改良救弊之法,但是现实社会土壤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苦口婆心的为传统伦理道德摇旗呐喊,究竟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这些报刊作家们也不得而知,但又不得不以此作为回应,来捍卫传统伦理道德所形成的稳定秩序。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