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提出
1.1 选题缘由
在一次教师招聘考试结束后,考生陆陆续续走出考场,我也随着大军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其中,听着他人讨论着考题,有位考生说:“无理数是谁首次提出的,关于那道题我是一头雾水”。听着这些讨论,心里仔细揣摩着: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来很多青年教师的编制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的参加教师招聘的大多数考生都是“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教学经验应该也有两三年以上了,对于考试试题又是专业知识,在我看来这样的题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反之,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做的并不好。无理数这一节在初中学过,后来我又在濮阳市初中数学交流群里问其他老师关于这道题该怎么回答,给我零零星星的回复:“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哪里会考这些内容。而有的教师则是沉默不语,这不像这个交流群一贯的作风。这是当地一位知名教师组建的交流群,主要目的解决一线教师平时工作中的种种困扰,为了方便大家的教学,群容量高达 500 人,平时很活跃,不管是哪位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们都很积极回答,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反应,与平时表现不一,无理数的提出导致了数学第一次危机,同时也说明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的混乱,这样的事件在数学上影响还是比较大,但是老师们没有任何看法,从而可以得出一线教师忽视数学史的教学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数学是知识相对来说极其匮乏,毋容置疑,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有一定困难。回想之前自己中学阶段的学习,对于课本上这些有关数学史的相关知识,老师也是基本不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果自己感兴趣就看看,课堂上只学习要考试的内容,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学习,与现在新课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符合。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对相关教材做研究分析,统计内容分布,为本文提供大量研究资料。
(2)分别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数学史融入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策略。
(3)把教学策略用于实际,对课堂实例进行详细描述,具体体现教学策略如何落实,数学史该如何渗透课堂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了解数学史前后有何变化。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以及研究目的,查阅一些文献来获得了所需要的资料,对资料进行仔细、反复地阅读,从而更加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当前数学史融入的情况,前人做了哪些工作,从而帮助更进一步确认研究课题。
(2)观察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所列出的研究提纲,用自己的感官和一些诸如录音机的辅助工具,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录音等,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具体体现在课例中对学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一方法对本文的作用为:这一方法扩大了对课堂提问的感性认识,能比较清晰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反应,以便于对课堂提问做出评价。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观察和记录、反思,发现了在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还存在的一些新的问题。
(3)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表明目前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地、可实施的教学策略。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根据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学生、教师数学史知识极其匮乏,想知道而没有机会没有途径获得,就目前我所实习的学校,一位班主任说:“如果一个班的数学成绩很棒,自然总体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数学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说到底数学就是一个筛子,一把尺子,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忽视数学史的教学也似乎很正常。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刚从学校走出来,迈进“社会学校”的大门看到这种现象,心情沉重不已,吴文俊先生的“出入相补原理”对他们而言只是陌生的几个字,他们只知道做题,在他们眼里数学没有趣味,唯一的兴趣来源也似乎是高高的,红红的分数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低头苦战,沉默不语,所能做的也只能把眼前的这一切尽收眼帘,把有声的情感书写成无声的文字。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初中数学的历史史料进行统计,以及对数学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和课例研究,让数学史真正地走进课堂,走进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心里。
...........
第二章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研究综述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后,关于本文相关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首先,不同版本对于数学史内容的分析及呈现方式,例如:刘超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调查分析》等等,基于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人教版数学数学史的研究不涉及其他版本,所以在这一方面不做详细叙述。其次,数学史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作用和渗透方式等等,比如蔡杰的《在初中数学中适当应用数学史资料》;主要讲了数学史的哪些方面可以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其中包括:数学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数学史的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数学史的数学史中较为有名的难题分析,数学史中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史中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等等,而在本文中后面的课例研究也借鉴了这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以一节课为例针对一节课具体说明数学史如何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例如:杨怡的《融入数学史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以“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为例》等等,而本文主要借鉴此内容对本文课例进行设计。最后,数学史在初中数学的研究还体现在教师素养和学生数学素养的问题,数学史对教师和学生有什么作用以及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阐述如何更有效的融入数学史,例如:王红的《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结合:问题与路径》,主要结合教师的情况对有效融入数学史进行说明,还有邓小娇的《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主要说明学习数学史对教师,对学生而言分别有什么作用等等。
.........
第三章 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分布与调查......6
3.1 数学史内容分布汇总.....6
3.2 数学史料内容分布的分析.....8
3.3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的调查.........9
第四章 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12
4.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教学策略.......12
4.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课例说明.......14
第五章 结语........29
第四章 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
4.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教学策略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不只是单单插入一段历史那么容易,也不是一整节课单独抽取一段时间来单独讲解有关的历史知识,要很自然地融入数学史,让学生很自然的去接受,去理解,这是历史课与数学课的完美结合。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我们要了解有关这一节课的历史,其次我们要对整节课的重难点有所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下面主要针对于数学识融入数学课堂在概念课、习题讲解、处理重难点等等的体现。很多人都会重视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会带来一种首因效应,而这种效应会持续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各位老师会在第一节课上花费很大的心血,想着应该如何设计能带来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我看来:我们不需要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从而显得教师多么厉害;我们也不需要给学生讲解多少规则,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对待作业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条等等,从而显得这是一个有原则的教师,而我们在开学第一课恰恰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起源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我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研究生期间,于老师教我们学了一个学期的几何画板,而对于几何画板也比较感兴趣,所以保存了大量老师教的作品,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是我自己感兴趣自己做的,有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图,也有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化、最后还有自行车上坡,勾股定理赵爽的割圆术等等。当我把这些课件展现给学生时:他们惊讶地说:老师,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美,我以为数学知识一味的做题呢?对于他们的反应我早已明白我的开学第一课早已深入人身,学生已经接受我了,与此同时还想学生讲解数学其他美的地方。除此之外数学不仅是美的,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数学的产生也离不开数学,比如:“正负数的出现”,在古代大多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在计算粮食产量时,入不敷出时便有了咱们现在所说的不够减的情况,而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第一次给出了区分正负数的方法。他说:“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
..........
结语
数学史融入初中教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说明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的意义以及作用,融入的理论研究,以及具体融入的策略,最后两个教学案例是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说明。从以上研究不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再次呼吁广大的一线教师要重视数学史,好好利用数学史的价值。但是本文还出现了一些不足,没有从习题设计来说如何融入数学史,其次从课堂的其他方面也没说数学史的融入情况,另外由于研究时间较短,资料有限等原因导致研究不够充分,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