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年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因子——社会支持的探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andace 点击次数:165
论文字数:15400 论文编号:sb201303122009596833 日期:2013-03-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与测评
对社会支持定义的分歧导致了对社会支持评定内容和方法的差异。目前,国外较有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多采用多轴评价的方法。例如,目前最有影响的问卷是汉德森等(Hendeson,et al,1981)的社会交往调杳表tinterviewSchedtlleforsoeialinte一ae:ion,1551),分为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两个维度。安德鲁(Andrews,1978)在一项城市社区研究中,应用的社会支持问卷共有16个项目,分为三个部分即危机时的支持、邻居关系和团体参与。沙若森等的社会支持问卷(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SSQ)共有27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得支持的满意程度,评定的是对支持的土观体验综合分析可发现,以上斌表测查的内容包括二个方面:即客观支持、土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我国日前可见的社会支持测量}一具上要有两个,一个是学者肖水源于1986年开始设计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上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共三个维度。另一个是陈会吕教授编制的《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该问卷分为社会支持功能和社会支持质量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6道题,共12个项目。讫今为止,在我国运用最广泛的是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这个量表不仅符合我国实际,还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可见,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且涵盖内容广泛的概念,它既包含环境因素,又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和外在的行为,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含着相互依存的、组带性的、协调的人际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个体就会获得自信和安全感,感到安慰、快乐和充实。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户他能够从这种社会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相反,当个体缺少这种关系时,他会感到孤独、失意和痛苦。

二、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模型
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增进和维护。通过心理学家20多年的研究和有关理论的发展,目前得到普遍承认的研究结果集中在两个方而:科会支持的主效果模型(the main一effect model)和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the buffering model)。
主效果模型(the main一effet model)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并且,无论个体的个性因素如何,无论个体己有的支持水平如币小只要能够增加社会支持,就必然能够导致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的提高,就能够帮助其整体健康状况的提高。这一论点得到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比如,通过对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社会孤独者身心疾病的发病率,要比高社会支持者健康状况高得多(Berkman&Syme,1979;House,et al,1982)。
缓冲器模型(the buffering model)认为,社会支持只是在人们面临较高的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免受或较少地受到心理压力事件的影响,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一方面,它可能在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之间发生作用。较好的社会支持,能使个体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从而减少压力情境对个体的实际影响程度。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发生之间,起到缓解或缓冲的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降低我们对压力严重性的感受,从而也会减轻压力体验对我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影炯。比如,对于产后的妇女,指导与社会团体两项支持最能有效地防止其产生抑郁(Cutrona&Wills,1987)。
尽管两种模型在研究的侧重和研究的角度等方面有着差异,所得出的社会支持的有效作用范围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证实了社会支持在我们面对心理压力时所起到的帮助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我们维护身心键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社会关系与健康的关系己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汉姆(Durkein)发现,社会关系的丧失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十世纪以来,社会流行病学、精神病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都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键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国外和国内有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根据研究的发展进程,我们把国外的研究分三类:
l、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这一方面,集中于社会支持与疾病、病态心理和相关研究上,这类研究可分为两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应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类研究有:劳恩戴尔和海文(Lowentbal&Haven,1968)发现老年人如果有密切的朋友交往,则可有效地减少抑郁症状。安德鲁等(Andrews,et al,1978)研究了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洛克〔locke,1989)提出,社会支持有助于保护自我概念(self-concept)而减少精神上应激反应。
微观研究通常采用临床或实验方法研究社会支持与某一特定疾病的关系,或社会支持对实验刺激的对抗作用。例如,纳克尔斯等(Nucklls,et al,1972)研究妊娠期妇女生活事件量、社会支持水平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事件分高、社会支持水平亦高的妇女井发症的发生机会仅为社会支持分低、生活书件分高的妇女的二分之一。他们认为社会支持缓冲了生活事件对身尹心健康的损害作用。托马斯等(Thomas,et al,1985)研究了成人的血胆固醇水平、血尿酸水平及免疫功能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他们发现社.会支持分高的个体.其血胆固醇水平及血尿酸水平低,免疫反应水平高,而且这些与年龄、体重、吸烟、酗酒、情绪不良体验等因素无关。

第二部分研究工具、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本人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第一部分是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Cheeklis 90),简称seL一90量表①。

(一)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l、量表修订
原量表是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②,共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以下简称利用度)等三个维度。自1986年以来,该量表己在二十多个国际、国内研究项目中应用。原量表虽然曾用于成人和年轻大学生的研究,井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的、但不能全面地测出在校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因为在校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伴,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恰恰缺少“老师的支持”一项。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量表中增加了这项,并对其它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具体的修订方案如下:

第二部分:研究工具、对象和方法························(6)
一、研究工具··································(6)
二、研究对象··································(7)
三、方法····································(7)
第三部分:测查结果与分析·························(8)
一、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8)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10)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回归分析·······.···············(21)
四、不同的社会支持水平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21)
第四部分:讨沦·································(35)
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38)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一)社会支持整体水平、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其中,社会支待对男生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最大;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不同的社会支持影响项,这提示我们应该对心理症状逐一分析,对症下药。
(二)主观支持和利用度进入回归方程,说明这两个支持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因社会支持永平的不同而出现显著的差别。社会支持水平良好的高中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均较好,与其它两组、尤其是较差组存在明显差异;社会支持水平中等的高中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某些心理因子的症状最严重;社会支持水平较差的高中生,其心理健康状况状况普遍较差,性别差异不明显,不存在年级差异。主观支持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前者相似,从整体而言,主观支持水平高的高中生,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四)高中生社会支持的整体情况是,女生比男生、一年级比二年级更能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情况是,女生的健康状况好于男生,三年级的部分健康状况好于一年级。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是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我们应予以保持;社会支持水平较差的,我们应帮助学生改善情况:社会支持水平中等的,我们应加强引导,防止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l、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日月第l版。
2、申荷永、高岚著:《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3、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l月第l版。
4、高玉祥著:《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97年12月北京第1版。
5、孟育群主编:《少年亲子关系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6、时蓉华著:《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7、马建青主编:《心理卫生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l版。
8、[前苏]A.B.彼得罗夫斯基、B.B.施巴林斯基著:《集体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l版。
9、[前苏]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译,1980年10月。
10、申继亮、李虹、夏勇、刘立新:《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