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历年来,各国为成功举办一些重大活动,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甚至动用了军队、警察等应急力量,而这些应急力量也因为在重大活动安保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备受关注。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继奥运会以来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规模浩大,意义空前,历时 8 个多月,200 多个国家参展。中央及上海市政府对成功举办此次世博会非常重视,动用大量的社会人员参与安保,甚至出动了军队及武装警察力量。这次安保工作也成为我军“三防”医学救援队伍参与执行保障中历时最长,任务最重的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行动。由于 MNBCDMP 长期高度紧张地备勤、满负荷地工作,还要时刻准备应对核化生(NBC,Nuclear、Biological and Chemical)突发事件的处置,这些应激源可能是摧毁性的,也可能是压倒性的,对我们队员的应激资源是一种考验,对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挑战。MNBCDMP 在执行历次重大任务如上海APEC 会议、奥运会等安保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核化生事件发生较少,事发突然很难预料,针对该队伍的心理问题也尚未见成规模、成系统的研究。
1.1.1 NBC 事件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关注
20 世纪末期,核辐射装置、化学武器以及生物武器已逐渐为恐怖分子所青睐并为其实施恐怖袭击所用,成为非传统核化生威胁重要组成部分,如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和“9·11”后美国的炭疽信件恐怖事件,这不仅可以带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带来长远的恐慌,同时也给其他恐怖组织启到了刺激和示范作用。目前全球范围的 NBC 恐怖事件的数量和危害呈递增趋势,成为各国政府及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 NBC 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2003 年 “非典”、2011 年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以及各地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等因其大量的伤亡及事后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而使得 NBC 事件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关资料显示,20 世纪后 30 年内,全球共发生 NBC 恐怖袭击及突发事件 15000 多件,伤亡 40000 多人。NBC 事件已经使各国面临着重要挑战,也成为民众心理恐慌的重要应激源,迫使世界各国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
1.1.2 NBC 医学救援难度不断增加
救援人员在执行救援任务时,除了要应对突发事件下的恐怖救援现场带来的心理冲击,还承担着与受害者同等的 NBC 威胁,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成为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源,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也成为灾害的受害人群。NBC 恐怖袭击手段的残忍性、行动的诡秘性、袭击的突然性、效果的惨烈性和长期性以及地点的不确定性,使袭击之后大量伤员聚集性产生,伤类复杂,复合伤多见,而伤情严重、死亡率高等因素,更使现场医学救援难度增加。NBC 事件更是具有不可预见性,其扩散和传播受很多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无法控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对接下来的医学救援是一种考验。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 NBC 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受灾人员除了身体受到伤害,也会因为突然的高强度应激而出现很多心理症状,这些也会导致很多身体症状,如流泪,肌颤,目光痴呆等,这些就容易让救援者混淆伤情,增加伤病分类的难度,为救援带来新的难度和挑战。
1.1.3 世博安保中的军队“三防”医学救援
“三防”( NBC Defense)即防核、防化及防生。在恐怖袭击威胁不断发生的今天,如何有效防止核辐射、化学及生物恐怖袭击的发生以及如何提高 NBC 医学救援的能力是摆在世界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为应对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及 NBC 突发事件,我国也加强了 NBC 事件的卫勤保障,在全军建立了数支“三防”医学救援队,由各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P orCDC)联合军队相关医学院校、防化大队、专业研究机构等组成,共同参与全军的“三防”医学救援卫勤联合保障,专业从事 NBC 事件的鉴定、抢险、救援等应急处置任务。多年来,军队“三防”医学救援人群已经出色的完成了上海 APEC 会议、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MA,Major Activities)的“三防”医学救援保障,并多次参与完成国内外 NBC 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如日本海啸带来的核辐射威胁处置、重庆工厂化学品泄露等,已成为军队突发事件响应人群(Emergency Responders Personnel,ERP)1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期间,为期 8 个月的第 41 届世界博览会(EXPO 2010)在上海举行,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7000 多万人参与,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记录,是我国继奥运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重大活动。MNBCDMRT 受命执行世博安保中的“三防”医学救援任务,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备勤工作。国家及军委主席胡锦涛专门就安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平安是上海世博会的最大标志,也是重要的国家形象,希望一点小事都不出”。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15
2.1 研究对象..............15
2.2 调查方法..............15
2.3 研究工具...............17
2.4 干预措施和计划...............18
2.5 质量控制................23
2.6 资料分析及统计学处理..................23
第三章 结 果.............24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24
3.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26
3.3 心理健康本底调查中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测试结果....28
3.4 心理健康本底调查中应对方式(SCSQ)测试结果与正常人组的比较...........29
3.5 世博安保早期 MNBCDMP 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29
3.6 心理干预效果评估.................31
第四章 讨 论.............36
4.1 世博安保与心理健康...............36
4.2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38
4.3 综合干预方法的评估.............39
结 论
军事应激给军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日益突显,其心理问题也不断受到社会和军队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大型活动保障作为一种新的军事应激,其对核化生救援官兵心理影响却很少被研究者涉及到。本研究利用 SCL-90、SAS、SDS、SCSQ 等量表对参与世博会保障的 MNBCDMP 进行世博安保开始前的心理健康的本底状况调查,探讨了其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在其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借鉴姜乾金应激干预模型制定综合干预措施。
采用前后对照研究,将世博会保障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三个月为非干预阶段,后三个月为干预阶段,比较综合干预措施对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世博会开园前,MNBCDMP 显示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未加干预三个月后官兵焦虑、抑郁水平上升,连续干预后,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下降,且士兵组的应对方式明显向积极应对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8-39.
2. 何新.中国文化史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8-39.
4. 姜超,陈广成,王亦平.武警机动部队官兵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武警医学,2006,17(11):876-876.
5. 杨国愉,冯正直,任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特点及其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1):25-29.
6. 俞吉芳,崔凤云.如何做好部队心理卫生工作[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 5(6):86-86.
7. Miranda O,Willie L,Berthold PRG. The psychobiology of PTSD: coping with trauma[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5,30(10):974-982.
8. Beaton R, Murphy S,Johnson C, et al. Coping responses and http://sblunwen.com/jdglxlw/ posttraumatic stresssymptomatology in urban fire service personnel. Traumatic Stress. 1999, 12 (2):293-294.
9. Holland WM. Fire/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coping methods: mitigatingtraumatic stress symptomatology in emergency services professionals. A dissertation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Liberty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2008.
10. BeanMK,GibsonD,FlatteryM, et al. Psychosocial factors, quality of 1ife, andpsychological distress: ethnic 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ProgCardiovasc, Nurs,2009,24(4):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