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调查访问在现行刑事侦查的运用问题解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86
论文字数:26000 论文编号:sb201302031858596506 日期:2013-02-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调查访问的概述

(一)调查访问的概念

“调查”在英文中可翻为 investigate, inquire into,survey,ascertain,check 等,中文的意思是“进行了解”。“访”即找人,“问”是找到人后的提问,要求被调查访问的人回答问题。“访问”英文翻译为 visit,是社会调查中以交谈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又称访谈。访问是手段,调查是目的。郭晓彬教授主编的《刑事侦查学》教材中把调查访问定义为“调查访问是查明案件基本情况、发现侦查线索、查清犯罪嫌疑事实、取得证人证言、甑别犯罪嫌疑人供述真伪的侦查措施。一般情况下,调查访问是针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和其他知情人进行的。广义的调查访问还包括对虽不了解案件情况,但是具备解决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能力和知识的人员的走访,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笔者认为,在刑事侦查中,调查访问的对象不能局限在知情人层面,应该扩大为有可能知情的人,即潜在知情人。这点也是调查访问与询问证人、被害人的区别。询问证人、被害人对象是明确的,而调查访问只能是针对不确定的对象,其最核心的目的是发现潜在的知情人,从中筛选出知情人并将其转化为证人和受害人,为侦查破案提供意外的线索和证据。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调查访问是询问证人、受害人的前奏。至于前述的广义概念,笔者也不太赞成。“对虽不了解案件情况,但是具备解决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能力和知识的人员的走访”,“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一般来说对专业人士的走访是侦查中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些专业人士大多情况下是以鉴定人或专家的身份参与案件的侦查,不是调查访问这一程序所需涉及的。若将其列入调查访问,则与调查访问的初衷相悖,调查访问的初衷应该定位在发现潜在知情人上。再者,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也不应该列入调查访问的范畴。诚然,在调查访问期间,不乏犯罪嫌疑人隐匿到围观人群中变成了调查访问对象的情况,但在这个阶段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仍是一个普通人,对其询问制作的笔录还不能称作讯问笔录,因为其不具备证据法上“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的内涵。
因此调查访问是指为了查明犯罪情况、发现侦查线索、获取犯罪证据,对有可能知道案件情况的人进行走访询问的侦查措施。..................
........................

二、现实生活中调查访问的现状及原因

当今时代,社会情况变化万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多数公民都要为生计奔波劳碌。在大城市,邻居间互不知晓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人口流动频繁,社会交往复杂,人情已经不像五六十年代那样淳朴,群众主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激情正在减少。再者,接受调查访问毕竟要耽误许多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一些觉悟低的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即使知道案件情况也不愿接受调查访问。媒体、网络等新科技的崛起,在为国家的宣传工作添砖加瓦的同时,也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用来违法犯罪,他们抓住公众的心理,过分关注社会的极端一面。极少数警察刑讯逼供,破坏警民关系的案件被过分渲染,严重影响了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还有一些证人遭报复的案件也被提上头条。这些都影响了群众参与调查访问积极性。

(一)我国调查访问的现状

1.不愿意作证,拒访率升高
广东省惠阳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三中队及塘吓派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拒访率高达37%。这是用简单的平均统计方法计算的,还是保守估计,把一部分有客观理由的群众没有计算在拒访的行列。2007 年底,笔者在广东某城市刑警大队实习,该城市是典型的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密集的城市。在该城市,协助侦查人员办理案件的时候,遇到很多案件都是找不到被调查访问对象的情况。围观的时候是一大堆人,侦查人员一到,就没有多少人敢称自己是目击者了。比如,在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中,被害人和一帮人在一起玩桌球,突然冲进来一帮人,抡起铁棒就打起来,被害人被一棍子敲中后脑勺,当场死亡。这起案件发生在晚上九点左右,正是外来务工人员下班休息的时候,目击者有许多人。当我们赶去的时候,人群已经聚集起来。然而,  如此庞大的人群,却找不出几个知情的人。调查访问人员工作到凌晨也未问出个结果。后来我们围着员工租房区,挨家挨户地搜查,直至凌晨四点多的时候,才找出一个表情慌张的年轻人。经过多方努力才得知他是目击案件发生全过程的人,然而,他却拒不配合。最后整个案件直至第二天早上 9 点多钟才理清眉目。起初我们以为该年轻人有犯罪嫌疑,后来才知他是惧怕被调查访问,才慌慌张张。由此可见,许多公民的拒访心理已经达到了害怕的地步。...............
...............

三、解决调查访问问题的必要性.......................................................10
(一)侦查破案的需要........................................................................10
(二)节约侦查成本的内在要求.......................................................10
(三)改善警民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11
四、新形势下有关调查访问的若干构想..........................................11
(一)基层警察要深入群众,同群众建立和谐警民关系.............11
1.改变执法理念,构建和谐执法........................................................ 13
2.争取工作流程透明,鼓励微笑服务............................................... 13
3.通过网络和媒体提升警民关系........................................................14
(二)利用物质奖励、补偿法及其他方法......................................15
1.物质奖励法......................................................................................... 16
2.物质补偿法...........................................................................................17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调查访问对象为侦查人员服务...... 18
(三)建立切实可操作的保护证人、检举人制度........................19
1.保护主体.................................................................................. 21
2.保护对象.................................................................................. 22
3.保护条件................................................................................ 22
4.保护手段................................................................................ 23
(四)适时利用新技术进行非面对面调查访问................24
1.利用视频、音频进行直接的交流对话............................. 25
2.通过电子文字进行交流...................................................... 26
(五)利用科技手段事先了解调查访问对象的情况......27
1.聊天记录查看法................................................................. 27
2.空间绕道进入法............................................................ 28
3.木马病毒入侵法..........................................................29
4.综合 IP 追踪法 .......................................................... 30
(六)建立调查访问的监督检验机制........................31
1.建立不定期回访制度.................................................. 31
2.制定奖惩措施............................................. 31
结 语...............................................................33
参考文献........................................................35

结 语

传统的调查访问一般为面对面的调查访问,这种正面的调查访问一般是侦查人员广泛走访群众,查询和诘问知情人,甚至是开集体座谈会。正面的调查访问效率高,询问起来一针见血,能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情况,防止了时间久记忆模糊的现象,为全面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做好铺垫。但是有的时候,公开身份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些人惧怕报复,不敢透露真实情况。如果采用秘密的调查访问法,又不好直接进入主题,即使问了群众也没有必要必须回答一个陌生人的提问。当这两种方法都走不通的时候,可以通过媒介,进行非面对面的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如今仍像活化石一样存在于今天的社会。但是要想它为社会主义侦查工作继续做贡献,那么我们侦查人员就要不断提升调查访问工作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如果调查访问工作做得好,不仅揭露、打击犯罪的直接目的可以实现,同时也能改善警民之间的关系,改革警务制度中与时代不和谐的音符。如今,在*********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正走向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五个统筹关系的和谐,更是社会每个环节的和谐。既能保障人权,又能不放过违法犯罪分子。调查访问作为警民和谐的一个工作枢纽,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警民关系会出现不协调,甚至冲突;用得好,可以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杨宗辉,刘为军:《侦查方法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42 页。
[2]王勇.警察战术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3]王泰主编:《狱内侦查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83 页。
[4]王阮龙.警察战术谋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渤,朱营周.侦查心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6]柴宇球.谋略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1.
[7]郭晓彬:刑事侦查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年,第 172 页
[8]苗永川,等.兵书战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9]赵永深.刑事侦查学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10]罗大华.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