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1928-1938 年的中德军事合作是中华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在二三十年代国际风云动荡变幻中,两国的军事合作呈现出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变的面貌。它既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中华民国外交史、抗日战争史和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军事合作的发展及演变,对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国民政府的军事现代化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年间中德双方军事合作的规模、范围和深度实可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中美军事合作相比较,深入发掘理清历史事实进而研究本课题不仅可以推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学术进步,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德军事合作对于落后国家改革军事、充实军力、开展军事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双方合作中出现的缺陷和失误之处有加以研究以便规避的价值。案;国民党中央党史会刊布了《革命文献》、《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伦敦英国政府文书局 1959-1983 年公布的《德国外交政策文件(1918-1945)》(德国外交部档案处编)C 辑和 D 辑成为研究中华民国与德国关系的重要史料。
国内:史料集的出版有青岛博物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德外交密档 1927-1947》。该书精选了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国民政府与德国外交关系的档案,包括中德要员间的密电密函、中德日三角关系资料、中德易货贸易函电、德国顾问团的建议和报告书、德国与汪伪政权关系资料等档案,是研究中德外交关系和军事合作的重要史料。中德关系方面档案的开放和资料的整理出版,使中德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众多关注,陆续出现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撰写的专著:美国汉学家柯伟林著《德国与中华民国》(陈谦平等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一书,是最早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详细论述了 1928—1938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和意识形态演变所起的重要影响,指出近代中国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上不只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先进经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郭恒钰和罗梅君教授主编了《柏林中国研究》丛书,收录该所中德关系史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其中《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 年的中德关系》(郭恒钰、罗梅君编)已译成中文,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国内出版的专著:吴景平著《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 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论述时间跨度大,包括范围广。对一战后至 1941 年的中德关系,尤其是德国在华顾问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马振犊、戚如高著《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精心发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资料,以确切的史料论述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德关系;陈仁霞著《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三联书店 2003 年版)利用大量中、德、日文史料文献进行宏观考察,分析了 1936 年到 1938 年中德日三国关系的走势、特点和规律,并对比中苏日、中美日三角关系,展示三种三角关系之间的微妙互动;杜继东著的《中德关系史话》(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版)和潘琪昌主编的《百年中德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年版)以时间为序介绍了百年来各个时期中国和德国的外交关系
。此外,陶文钊、杨奎松等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王建朗著的《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6 年出版)、石源华著的《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出版)、吴东之等著的《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等著作也有专门的章节论及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或具体历史事件。陈济康、戚厚杰等在《蒋介石的洋顾问》(华文出版社 1995 年)一书中对鲍尔等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详加介绍。学术论文非常丰富,例如张宪文的《30 年代中德关系初探》(《历史档案》1990 年第 2 期)、张北根的《1927 至 1933 年的中德关系》(《档案史料与研究》1993 年第 4 期)和《1933-1941 年的中德关系》(历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全面论述了 30 年代中德关系。
更多的研究者则从微观角度考察中德关系的各个方面和两国军事合作的具体细节如德国军事顾问团问题、易货贸易和军火输华问题、德国参与中国军工建设问题、陶德曼调停问题和德国对华政策问题等等。1、论及军事顾问团的有:吴首天《德国军事顾问与蒋介石政权》(《民国档案》1988 年第 1 期);孙果达《国民党政府中的德国军事顾问述论》(《近代史研究》1988 年第 6 期);何友良《赛克特并未为蒋介石制定碉堡战术》(《近代史研究》1990 年第 3 期);李兰琴《德国来华军事顾问团活动初探》(《晋阳学刊》1989 年第 4 期);《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的中国之行述评》(《民国档案》1994 年第 2期);周亚卫《蒋介石对德国顾问的幻想》(《文史资料选辑》第 19辑)等。
一、中德军事合作建立的历史背景………………5
(一)孙中山的联德努力………………5
(二)南京国民政府联德的目的………………6
(三)德国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意愿…………………8
二、1928-1938 年的中德军事合作………………10
(一)军事合作关系的建立………………10
(二)军事顾问团……………10
(三)军火贸易…………24
三、中德军事合作的反思与启示……………38
(一)对中德军事合作的反………………38
(二)中德军事合作对当前国防战略的启示………………41
结 语
国民政府最初和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起一支中央集权的现代化军队,这支军队在更多的情况下效忠于蒋介石个人,以实现其对内消灭地方军阀、党内异己和工农红军的目标,在中国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统一。对于魏玛德国来说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开发中国成为德国的原料进口市场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此时期中德军事合作的规模相对较小。“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步步上升,中国迫切需要在外国的帮助下发展现代化军事力量以备抗战。
同时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力图打破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压制和束缚,走扩军备战的道路,如此以来需要进口、储备众多的钨、锑等战略资源。正是基于对中国战略原料的需要,纳粹德国继承了魏玛政府与国民政府友好合作的传统,扩大了同中国军事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到抗战前夕中德军事合作达到了高峰,德国已经成为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援助最多的国家,远远超过了美英等国。德国政府主观上也希望在获得中国战略原料的同时,培植一个在远东地区反共反苏的战略盟友。因此 1928 年-1938 年中德军事合作中两国都有自身利益的考虑和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德外交密档 1927—1947[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3]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G].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4]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5]郭恒钮等: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 年之中德关系[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6]李滔,陆洪洲.中国兵工企业史[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
[7]蒋恭晨.中德外交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
[8]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1945 年的中苏关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