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平面设计的创新性与美学性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83
论文字数:31500 论文编号:sb201301241128096108 日期:2015-04-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研究综述


1.1本文所探讨的平面设计及与之相关的理论
本文所讨论的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是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Design)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两者无本质区别),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也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1) 平面设计的含义、特点、所指范围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是在二维空间中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用来准确地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它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因此,平面设计很多时候也被成为视觉传达设计。这一领域是人类文化的综合展现,它不仅满足人们实用的基本需求,而且表现着人文、艺术和科技的成就,我们可以藉由此来感知与验证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达方式的改变,都让平面设计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也许人们还习惯于认为平面设计就是纸和印刷的结合,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传媒领域都出现了对平面设计的需求。
平面设计进入21世纪便开始朝向多媒体的方向发展,其内容除了指代所有在二维空间中的设计活动,还跨越了影视界限,在多媒体设计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平面设计的工作范围拓展到了几乎所有的传媒领域。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平面设计”的概念也不断被更新和重新定义。目前常见的平面设计项目有: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各种出版物的版面设计、VI设计。


(2) 平面设计的形成历史
英文中“平面设计”这个词是graphic design,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的是美国人威廉?阿迪逊?德威金斯(William Addison Dwiggins, 1880—1956)。他在1922年幵始使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其所从事的设计活动的内容,但“平面设计”正式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的术语,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此之前,人们使用“装潢设计”来描述这项设计活动,称其为“装潢艺术”。不论是当时的“装演艺术”还是“平面设计",除了指示作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的,还有批量生产的含义,区别于独幅单件的艺术品。当今各种公开发表的著述、言论但凡谈到“平面设计史”,往往追朔至西元前一万四千年左右的拉斯考克山洞(Lascaux)壁画,以及在西元前三至四百万年诞生的文字。自古以来,人类便不停在寻找和探索利用视觉符号来表达和储存思想感情的方法。如果以平面设计的主要功能作为考察的标准,远古的山洞壁画和文字确实有着视觉传达的效果,我们虽无法证实但也不可否认其视觉传达的功能和目的。图片和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其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面貌也部分影响和决定着平面设计的发展轨迹。西方现代设计运动要从19世纪末的英国人莫里斯说起。
20世纪20年代德国创立的包豪斯学校,可以视为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在这之后,设计就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设计的观念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西方的设计进入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都被定名在“工艺装潢”的狭溢范围里。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开始有所转变。设计的作用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并且自身发展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产业。作为设计中的一个分支,平面设计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兴起,到了 20世纪90年代,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室等如雨后春算般涌现,平面设计行业迅猛发展,活跃无比。今天,设计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改变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平面设计也因为其便于视觉传达的宣传优势,不断拓展着自身的领域,不断更新着自身的概念。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是影响“平面设计”发展的构成要素之一,因此平面设计的发展史亦可视为一部社会发展史的缩影。不同时期的“平面设计”实际是一种特定的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和文化品位的典型性表现。平面设计在新时代的用途,导致平面设计也与其他设计领域一样产生了现代主义运动,但是,它的革命中心并不在技术层面上,而在平面设计的对象上:设计宣传什么?设计是什么?才是亟需我们深思的。


1.1.2相关理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他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他认为人们从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张力式样,是对象的刺激力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对立统一,艺术作品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让我们注意到视觉张力在视觉表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产生这种体验的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人们可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得到帮助,而作为实用艺术的平面设计亦可从中获得重要启发。随着视觉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图像(Image)为中心的时代,我们用以表征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化视觉化的形式、经验和趋势。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对艺术作品的图像阐释的三层方法:前图像学描述、图像学分析、图像研究的解释,对于我们探究作为视觉艺术的平面设计的审美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章平面设计的创意性探析


2.1对平面设计中创意性的界定
在现代设计中观念、创意、审美及技能是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而创意性更是被称为平面设计的生命之源,贯穿于设计作品的概念、策略、以及视觉形式之中。平面设计是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以视觉表现来传达想法或讯息,好的创意能让平面设计作品清晰准确地传达出产品的特性和优势,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质感,推进产品的销售,并且会以小的投入带来高的收益回报。因此,对平面设计中创意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前面我们也谈到了,创意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本质的外化。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设计的本质,以便深层剖析设计中的创意性进而推及对平面设计中的创意性的理解。提起设计二字,在我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些时髦的衣服或手提包,独特的签名,某个新潮的发型,独具一格的建筑物,造型优美的餐具或是新颖优雅的家具,总之,在你的生活中视野所及甚至是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事物似乎都能和设计有关。设计可以让一个新推出的商品迅速进入目标消费群的首选名单或者让一件原本处于劣势的商品在市场上迅速窜红。设计其实是一种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方法,而设计师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亲自将想法付诸实践,让可能变为现实,并向社会传达推介这些“新发明”,惠及他人。正如美国屡获殊荣的记者与作家沃伦?贝格尔在他《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一书中谈到的,“设计融合了艺术和科学,是人类移情的结果。它艰难,甚至常常令人心力交摔。设计充满了困难与阻烧,但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讲让设计师们更接近成功,从而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正是以对生活中各种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得到改善的这种方式推动时代进步的。


第三章平面设计的审美性...................... 22
3.1何为平面设计中的审美性..................... 22
3.2平面设计中艺术表现的审美性特征..................... 23
3.3版式设计、字体设计、色彩应用.....................26
 3.4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28
第四章我国平面设计现状分析与反思..................... 30
4.1国内平面设计的现状..................... 30
4.1.1优势:形式多样,朝多元化发展..................... 30
4.1.2不足:传达信息模糊.....................乏 31
4.1.3理论研究滞后,不利于设计实践的发展..................... 33
4.2对现状的反思..................... 34
4.2.1 形成现状的原因..................... 34
4.2.2 “多元化”所带来的误区..................... 35
4.2.3创意性与审美性是平面..................... 37
4.3推动平面设计良性发展..................... 38


结论


我们时时会听到设计师有这样的推介:“这个设计稿釆用了极少主义风格。”无一例外的只是实用。实用没有错,但永远的原地踏步是绝对不行的。《增广贤文》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作为大众审美导向的设计师们都自动放弃了探索的乐趣和创造的可能性,简单的将市场的选择作为设计的基准,那么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回望二十世纪初那些努力探索的设计先驱们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感觉:他们自动肩负起重建社会审美体系的责任并且为之付出努力,而到了我们这里却全然没有这种责任感了?其实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倘若不讲这些微微远大的理想,只思考当今社会大环境中设计领域的发展,我们是否能有些有别于他人的想法?他们已经将我们引向那“未有人涉足的,未被踏折的完整茂密之林木的所在”,我们这些后辈者,真的应该奋力丌出一条新路,而不是继续徜徉在先辈大师们走过的“林中路”上。
弃绝形式上的“拿来主义”,追求设计作品中“灵魂”,也许是重建当代中国审美体系至关重要的一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开始了,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主流。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平面设计产业似乎显得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粗糙,太多的跟风,而少了些许思考与创造。虽然回归本土文化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是体现在设计上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当代设计风格存在的审美精神缺失有什么合理的解决途径?设计师们深谙仅仅将造型元素进行堆积是没有意义的道理,设计作品所需要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慧根而不是形态复制。这种慧根要从哪里寻求?或许作为本国设计师的我们也应该掉转头,到博物馆中去发掘民族文化中的哲思,以此来求取另一种解决之道。缺失或是偏离都是相对状态,在这种相对状态里允许怀疑,但决不允许的是盲从。


参考文献
[1]彭程.平面设计创意刍议.装饰[J].1994,3:50-5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ArnheimR.).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胡鸿.反叛与革命——贯穿20世纪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装饰[]].2001(5)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7](美)保罗M.莱斯特(Lester P.M.) ?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8]赵红玉.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创意.潍坊学院学报[J].2004, 4 (5A): 70-71
[9]拜云洁.R本平面设计审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现代性[D].郑州:河南大学,2005
[10] (R)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