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提出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点强调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强调“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11年,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具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人才培养职能位居首位。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中心任务,教师的教学性投入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本科教学中教师教学性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2002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己经达到15%, 2010年该数据达到26.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根据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Martin A. Trow)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界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为精英教育阶段,达到15%-4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体系全方位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本科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在客观上对本科教学中教师教学性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教学改革,改善教师评价管理工作是改善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有效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体现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导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科研活动相比,本科教学工作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成果不易定量考察等特殊情况,长期默默无闻工作在本科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无法获得应有的肯定和奖励,致使很多高校教师轻视本科教学工作。尽管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制定了各种激励措施,但由于激励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可以通过加强教学投入、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实施具有操作性的能够增加教师教学投入的具体措施,例如形成教师激励机制,设定合理的关于职称、竞选或评优的评审条件,给予适当的薪酬激励等等,使高校管理制度和教师考核向教学方面倾斜,改善目前的只注重考察科研的局面。
1. 1.2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论文基于广泛的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本科教学中教师教学性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理论的探讨方面,通过讨论教师的素质构成、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师角色类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对改进教师教学提出建议。但对教师教学性投入情况的研究较少,缺乏实证调研的数据分析,而且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方面,仅仅探讨二者关系如何,尚未提出如何找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关键要素;探讨教学方法方面,并未提出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根据实践运用教学方法。本论文将基于教学理论和实际调研数据,分析目前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投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本科教师教学性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进本科教师教学性投入的对策建议。从理论上说,对高校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情况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理论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为本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现实意义
首先,对本科教学中教师教学性投入情况的实证研究,分析本科教学中教师教学性投入的影响因素,可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尤其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次,有利于高校形成对教学管理的自我认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借助实践调研的数据,探讨目前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投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以此帮助高校了解自己的表现,找出其教育的相对优劣势,帮助高校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为高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再次,有利于增强教师重视教学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观念与态度、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调查的数据,引发教师对众多教学和学习问题的讨论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二章高校教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2.1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校教师承担着多种教学科研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技巧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和专业能力。第二,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第三,高校教师还承担着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等任务。第四,为了改进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教师还需要进行专业领域和教学方法研究活动。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本科教学活动的效果有巨大的影响。高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过程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确定、学生的组织等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即使教授相同的科目、使用相同的教材、面对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全面认识到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深入了解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与作用,有利于调动高校教师对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章 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的现状..................... 25-47
3.1 调研背景 .....................25-26
3.1.1 设计背景 .....................25
3.1.2 调查问卷结构简述 .....................25-26
3.2 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调研基本情况..................... 26-30
3.2.1 调研和分析方法说明 .....................26-27
3.2.2 研究变量说明..................... 27-28
3.2.3 调研对象基本特征..................... 28-30
3.3 X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情况..................... 30-42
3.4 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情况存在..................... 42-47
第四章 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47-51
4.1 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性投入的影响..................... 47
4.2 教学观念与态度对教师教学性投入..................... 47-48
4.2.1 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投入..................... 47-48
4.2.2 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构成..................... 48
4.3 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学性投入的影响..................... 48-49
4.4 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师教学性.....................49-51
第五章 改进教师本科教学性投入的思路..................... 51-56
5.1 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51
5.1.1 全面树立高等教育质量观..................... 51
5.1.2 重视高校教学评估工作..................... 51
5.2 正确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51-52
5.3 从实践层面上改革教学..................... 52-53
5.3.1 加强教师的职业训练..................... 52-53
5.3.2 实现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革新..................... 53
5.4 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53-54
5.5 通过改善外部环境..................... 54-56
结论
教师的教学性投入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是实现,进而影响整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教学理论和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的核心任务,提出高校应树立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通过对样本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态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教学方法和手段、外部环境因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性投入方面存在着对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质;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实践性学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比例不高;较为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但仍有待提高等问题。进而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从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与态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反馈等方面对教师教学性投入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教师教学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包括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正确对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改革教学;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力图运用教学论和实践调研对本科教师教学性投入做系统分析,但限于研究过程收集的材料不够系统和完整,加之本人水平所限,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和探讨。首先,调查样本的局限性。本研究只是选取了一所综合类院校的高校教师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样本采集的范围有限,调查结果不免有些局限性。其次,本文试图建立本科教师教学性投入的详细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由于时间和其他因素影响,仅仅探讨了本科教师教学性投入的影响因素,没有能进一步构建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是本文的遗憾,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这部分的研究。最后,高校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政府、高校、教师、社会密切相关,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有利于教师教学性投入的环境,如何更好的协调各方,充分发挥政府、高校、教师在增加教学投入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ing,A.“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http://sblunwen.com/gxbylw/ Guide on the Side."CollegeTeaching, 1993,41(1 ),30-35
[2] Fox,D."Personal Theories of Teaching."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83,8(2),151-163
[3] Ayers,W."Thinking About Teachers and the Curriculu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6,56(1),49-51
[4] Marini,Z‘A.“The Teacher as a Sherpa Guide?,Teaching Professor,2000,14(2),5
[5] Barr,R.B.,and Tagg,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Education.,,Change,Nov.-Dee. 1995,13-25
[6] Eisner,E.W.“The Art and Craft of Te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Jan.1983,5-13
[7]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20
[8]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9]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3-154
[10]潘懋元,吴丽卿,黄锦汉.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30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