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新闻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4154 论文编号:sb2020021622103929582 日期:2020-03-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通过访谈“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了解其从投稿到进入县委宣传部到进入媒体工作的经历,和其从纸媒到网站再到自媒体平台的言论表达过程,以及他获得“三农评论员”称号的辉煌和遭遇封号的过程,结合改革开放 40 年来媒体转型背景,发现文化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而媒体是将这种工具变为实际资源的一个重要中介。不同的媒体转型阶段,对言论作者运用文化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从表达力到批判力再到创新力,从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媒体经历多次重大的转型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中国的媒体经过了多次重大转型,媒体结构从党报一家独大向多元化结构转型,媒介形态从报纸、广播为主向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多种形态共同繁荣转型,媒体功能从以宣教政策为主向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引导舆论、文化娱乐转型,媒体组织由部门机构向传媒产业转变,媒体形态从媒体组织向媒介平台转变,传播方式由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变,媒体定位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
1980 年代,报业出现第一波办报高潮,报纸数量激增,类型向多样化转变,开始有了市场化倾向,晚报和周末版最先兴盛,杂文和小言论受到热烈欢迎。1990年代,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开始整合市场资源,报业集团出现,都市报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2000 年代,互联网强势进入传媒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言论成为媒体立媒之本,受众由单纯的接收者向表达者转变,受众在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2010 年代,自媒体平台确立传播霸主地位,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同一个平台上争夺受众,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走向服务,自媒体平台在竞争中逐渐媒体化。
1.1.2 言论作者面临新的转型
言论作者作为媒体的外部供稿人,对媒体转型有着更为深刻而直观的感受,每一次媒体转型都使言论作者随之改变。1980 年代报业迅速扩张,出现大量文章需求,为社会投稿提供了机会,而当时评论还未彻底放开投稿门槛,杂文和小言论成为有才华的社会人士通过媒体进行社会表达、获取社会资源的工具。1990年代市民报纸兴盛,社会思想活跃,需要大量信息提供生产生活指导,报纸在疯狂扩版的同时出现大量人才需求,为普通人流动成为媒体人提供了机会。到了2000 年代,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激烈的竞争中,优秀的言论作者成为传媒业争夺的对象,传统评论员的影响力达到高峰。同时,互联网也为普通表达者公开发表言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诞生了更多新时期的新表达者,2000 年代后期,传统言论作者逐渐让位于新的表达群体——网民,出现退场的征兆。2010 年代初 UGC模式兴盛,迅速在自媒体平台的支持下转变为自媒体模式,人人皆可为媒体,网民成为新时代的言论作者,传统言论作者随着传统媒体的衰弱逐渐丧失社会、经济地位,风光不如从前,逐渐陷入困境,寻求新的转型机会。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十年来,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变化速度不断加快,裹挟在其中的个人往往来不及看清时代的全貌,便已经被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多人尤其是言论作者由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行业和受众抛弃。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大量出走,传统言论作者纷纷转行,自媒体人在创业狂潮中如同烟花一般迅速崛起又转瞬即逝,媒体人似乎一直在被动任时代挑选。然而,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规律,有助于个体发挥主动性,抓住机遇,成功应对媒体转型。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有三: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媒体转型的规律问题。媒体的发展转型不是单独完成的,其发生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在受众的变化和媒体人的努力下调转方向继续前行,媒体发展至今各转型阶段有所不同,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媒体的四次转型,能够总结出一些大体上的规律,虽不至于细致,但也能为联系时代、观察媒体提供一些便利。
二是总结媒体转型期间,言论作者个体机遇的共性问题。虽然各个时代背景不同,媒体发展到不同阶段的转型情况不同,各人出身、背景不同,但正如成功的人总有其相似之处,个体机遇也总会有些共通之处,联系时代背景和媒体发展情况,能够为抓住机遇提供些许预备性的指导,如社会洞察力、文化的运用方式等,使个体能够早做准备,不至于错失良机。
三是有关个体机遇的其他因素问题。这是一个补充性质的问题,社会变迁、媒体转型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然而,还有其他因素如政策、技术等会对言论作者的个体发展造成影响,补充这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助于个体的长久发展。
..............................

2  1980 年代:机会留给爱文字的人

2.1 媒体转型:关注民众的休闲生活需要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通俗读物复兴的时代,报业从桎梏中挣脱出来,进入高速发展期,旧的报刊发行量增大,新的报刊源源不断地创刊,各层级、各领域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报纸,形成一篇繁荣景象。此时的报刊上出现了许多反思文革、批判现实、弘扬改革开放的文章,报刊的立场也从文革时期的极度注重阶级斗争和思想宣教,变为反映民生、引导舆论、重建美好家园,在这一指导下,业界开始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口味办报,具体体现在经济类报纸和晚报的繁荣、周末版之战和小言论、杂文、小说等等文体的流行和大量采用读者投稿文章。其中,晚报和周末版注重趣味性软文章,小言论和杂文紧贴时事,通俗易懂,诙谐有趣,又容易引起共鸣,深受当时的报刊和读者青睐,在这一时代异军突起,成为报刊表达观点的又一主力板块。
2.1.1 媒体:四大晚报与周末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几家大报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1980-1985 年间创刊的报纸高达 1008 家(不含复刊),“平均不到两天就创刊一种报纸①”,报业迅速繁荣起来。20 世纪 80 年代报业市场的复兴迅速扩大了报纸文章的数量,为了满足受众进一步的精神文化需求,报纸涉及的领域也扩大到社会各界,出现了女报、体育报、文摘报等多种报纸,中央允许报纸自办发行、自负盈亏,允许报纸刊登广告,“新闻事业”列入中国“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②,中国报业在一系列的改革中逐渐由政策宣教型报纸走向信息服务型报纸。办报重心的改变使报刊必须调整原有的版面结构和风格,迎合受众的品味,满足受众的需要,渐渐抛弃了充满火药味和阶级斗争思想的文章,转而走向为受众提供开阔眼界、解读世界的信息和消闲娱乐的趣味文章。
..............................

2.2 社会机遇:文字能力成为社会流动的硬通货
新的办报思路使报刊从身居高位的说教者向贩卖文字的生意人转变,商业化的报刊需要大量契合民众视野和审美的文章,文字市场的蓝海培养出一批新的言论作者,他们用朴实诙谐的文字和来自各行各业普通人的视角向读者解释这个社会,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为报刊的扩张固定一批又一批受众,同时,这些新的“笔杆子”们本身也在向报刊贩卖他们的文字。80 年代工资普遍低下,一篇登报文章依据不同媒体不同版面的区别,能够拿到十几到几十元的稿费,并有社会影响力提高、交往圈层扩大等额外的收益,这也鼓励了许多有才华的人自发向媒体投稿,形成了一个报纸征集、作者投稿、读者乐见的良性循环。在依然崇拜文化、学识的 80 年代,能够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这件事本身便是一种社会资源,能够帮助普通作者达成向上流动的野望,投稿成为展示才华、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2.2.1 人才:被挤出高考独木桥的人们
“《人民日报》将 40 年前的重启称为‘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并将高考完善、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人才保障相关联①”,然而,在1999 年大学扩招前,高考仍然是极少数人改变命运、获得向上流动机会的道路,1977 年高考报名人数达 570 万人,录取率仅为 5%,仅有不到 29 万人考上大学②,更多人被挤下了高考的独木桥,回乡务农或是进入社会成为工人。社会转型期向上流动的道路不止一条,大学生固然是社会稀缺的高端人才资源,而有才华的人凭借文采、技术也能够抓住机遇,改变自己的命运。洪巧俊原有高中学历,高考落榜后也成为回乡务农的一员,回到了位于江西省余江县平定乡的家中。
“当时没办法,没考上嘛,就回来种田了,有的时候写写文章……我还是喜欢写文章的。” 
对写作的热爱使洪巧俊常常在有空的时候进行杂文写作,碰到自己觉得写得好的,便寄给各个报刊杂志投稿,或参加征文比赛,慢慢地会被报刊杂志收稿或是在征文中获奖,渐渐在余江县平定乡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

3  90 年代:社会需要大量信息 ................................... 24
3.1 媒体转型:都市类媒体大发展 ............................. 24
3.1.1 媒体:都市报的发展繁荣 ........................... 25
3.1.2 内容:舆论监督成为社会风尚 ....................... 26
4  2000 年代:言论黄金时代 ..................................... 32
4.1 媒体转型:言论成为立媒之本 ............................. 32
4.1.1 媒体:开始形成的媒体竞争格局 ..................... 32
4.1.2 内容:求独到、求深入、求互动 ..................... 33
5  2010 年代:摆脱渠道的束缚 ................................... 40
5.1 媒体转型:自媒体平台的大发展 ........................... 40
5.1.1 媒体:自媒体平台成为新的霸主 ..................... 40
5.1.2 内容:融合中走向服务 ............................. 41

5  2010 年代:摆脱渠道的束缚

5.1 媒体转型:自媒体平台的大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信息交往走过了“媒介——媒体——媒介”的循环发展历程①,如今,从大众传播走向人际传播的信息交往方式逼迫着传统媒体机构顺应平台传播的大势,与自媒体站在同一平台上争夺受众,这是网络技术和受众阅读与表达习惯共同造成的结果。
5.1.1 媒体:自媒体平台成为新的霸主
2018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8.6%②,手机浏览网页不便,同质化 APP 各为其政的局面令用户十分厌烦,聚合信息的自媒体平台成为用户的优先选择,这使自媒体平台诞生后以飞快的速度成长起来。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平台于 2012 年正式上线,2018 年微信公众号注册总量已经超过 3900 万个,小程序 500 万个③,自媒体平台收拢大量用户便是手握最珍贵的资源,得到了持久的强劲的发展动力。
2010 年代诞生并发展了许多自媒体平台,社交类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资讯类如今日头条,视频类如优酷土豆、bilibili,短视频类如快手、抖音、微视,音频类如喜马拉雅 FM、蜻蜓 FM,直播类如斗鱼 TV、熊猫 TV、战旗 TV 等,声、画、字全面发力,融入用户工作生活中,用户即使不使用某一具体平台产品,也会使用同类型产品,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和生活的便利。
进入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机构为个人创作者带来的福利进一步减小,传播方式从大众传播走向小圈子里的人际传播,媒体头条推荐和平台首页推送依然是增加作品曝光率的方式,然而受众点赞、分享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决定作品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从发布者主导彻底向接受者主导转变,也就是“受众本位”。娱乐内容制作成本低,风格简单轻松,拥有最广大的潜在受众,在市场的自发选择下,文娱内容成为自媒体平台的主要内容。
............................

6  结语

6.1 转型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是媒体转型还是个体转型,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扩大生存空间,转型始终是在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媒体和媒体人进行的适应性措施。社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媒体的形式也在加速改变,落到言论作者个人身上,便是其表达的方式和表达内容的变化,新时代淘汰的或许不是传统言论作者,而是缺少适应能力的言论作者。
纵观近 40 年的媒体转型发展之路,能够发现,表达方式随着媒体转型频频改变,而表达内容则始终向着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的方向贴近。在表达方式上,从杂文、小言论到评论文章再到各种各样的视频、图片评论,随着技术的发展,表达方式日新月异,坚守传统纸媒阵地有时会阻碍言论作者发现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困住向前的脚步。在表达内容上,改革开放 40 年来,受众逐渐成为媒体言论的中心,促成这一改变的,除了市场经济下媒体日益强调市场化与专业性的因素外,更有社会文化从伟大光辉的集体赞美逐渐走向“小确幸”式的个体赞美的因素,从平民视角、百姓话题到舆论监督再到全民娱乐,反映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我”在社会文化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时代前,言论作者因先一步将视角从国家集体转移到百姓集体上获得成功,但在互联网时代,也会因目光还停留在百姓集体,而非身处于集体、群体中的“我”而被渐渐边缘化,适应环境不仅是学会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发文章,还有进一步关注“个体”的因素在。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