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临床医学论文,笔者首次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使用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中频脉冲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类型
本实验为随机对照实验,其目的是观察中频脉冲电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二)样本量计算
采用差异性检验,查阅相关文献[15],预计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后腹围均值91.53cm,SD=5.64cm;进行穴位治疗后腹围均值86.02cm,SD=4.76cm,按照α=0.05,β=0.2的检验水平,每组需要的样本量公式为:Ne=Nc=(Uα+Uβ)²x(1+1/K)σ²/δ²
利用样本方差S估计σ²,s²=(s²c+k*s²c)/(1+k),差值δ=|xe-xc|,xe、xc、se、sc。分别为穴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均数、标准差,两组样本量相等,即k=1时,Ne=Nc=15,即本实验最少需要样本量30例,按20%脱失率计算,约需要38例,该研究预计纳入20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实际完成189例,其中实验组组94例,对照组95例。
..........................
二、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收集2023年10月—2024年9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三科和体检科就诊及体检的患者中,在符合纳入标准前提下,招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200名,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并且所有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均已获得本人的知情同意。根据脱落与剔除标准,最终共完成实验189例,其中实验组完成94例,对照组完成95例。
(二)诊断标准
在本研究中,本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学会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8更新版》: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140g/周,女性<70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以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脏影像学的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提供解释;④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持续增高半年以上,减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后,异常酶谱和脂肪肝影像学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者。符合以上四条可确诊。
.................................
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按照本研究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脱落6例,剔除5例,最终入组189例,其中实验组完成94例,对照组完成9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肝脏脂肪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两组治疗前肝脏脂肪指标(CAP、LS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CAP、LSM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CAP水平在生活方式控制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前后差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LSM在生活方式控制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后呈下降趋势,LS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2。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
研究结果................................15
讨论.............................20
结论.................................24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质异常蓄积为特征的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遗传背景异常及代谢稳态失衡存在显著关联[16-17]。该疾病谱涵盖单纯性肝脂质沉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肝脏纤维化直至终末期肝病等病理阶段,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公共卫生问题,被证实是导致肝硬化进展及肝细胞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18-19]。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肝损伤不仅表现为进行性肝实质病变,更与全身多系统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代谢相关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0]。从病理演变规律来看,约30%患者可不经历典型肝硬化阶段而直接进展为肝细胞癌,这种特殊的癌变途径已引起临床高度关注[21]。
在代谢紊乱相关并发症方面,该病与糖脂代谢异常、动脉血压调节失衡等临床征象存在显著共病关系,被多项研究证实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行性减退的独立危险因子。现阶段临床干预策略主要聚焦于脂代谢调控、炎症因子抑制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等对症处理,但尚缺乏能够精准阻断疾病进展的靶向药物[22]。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丙型肝炎病毒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代谢相关性肝病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各年龄段人群慢性肝损害的首要病因,并可能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器官移植的主要适应证[23]。该疾病的流行趋势与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患病率的同步攀升呈现显著时空关联性,这提示其本质可能是全身代谢紊乱在肝脏器官的局部表型[24]。
.............................
结论
1.中频脉冲电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一个疗程可以显著降低Fibroscan定量检测数值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AP)水平,与单纯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具有更明显降低肝脏脂肪的含量,但肝脏硬度(LSM)水平与单纯进行生活方式控制相比未能有较显著的改善,这可能与一个疗程治疗时间较短有关。中频脉冲电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以较好的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脏酶学指标、血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尿酸等相关指标,与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具有更好的降脂、降糖、降尿酸、改善肝脏代谢功能的效果。
2.中频脉冲电治疗是一种无创的理疗方式,一个疗程为20次、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治疗方便,且时间能合理安排,能使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安全性高,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肝脏酶学、血糖、血脂等水平,所以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