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渠道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円益增多,各个国家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国家间的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通过吸收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教学方式,提高本国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由来已久,在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上海的格致书院。格致书院是由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W.H.Medhurst)于1873年倡议的,由中英双方共同出资和管理,主要宣传西方文化科学知识。1909年,清政府河南交涉局与英国在华企业福公司联合创办了焦作路矿学堂,即后来的焦作工学院。1920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广东中法大学以及法国里昂大学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了中法大学,1949年改名为国立中法大学,中法大学的成立开启了近代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到改革幵放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1985年国家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之后,我国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促进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1986年9月,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成立了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这是双方政府间的合作计划项目。1988年,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Oklahoma City University)合作,开设MBA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可以授予国外学位的国际合作项目。
进入到90年代,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促进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内部公布了《关于国外机构或个人在华办学等问题的通知》,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原则性的问题。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肯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和意义,并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这项通知的颁布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2003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在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薪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以及办学层次,选择优秀的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开拓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大量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由1995年70多个,发展到2012年,仅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50多个,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515个‘。拥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地区也由最初的几个省份发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方合作院校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以及教育发达的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如表1-1)。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也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合作办学不仅涉及本科教育,同时涵盖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职业教育,并涵盖高中、初中以及小学教育。合作办学的专业也不断增多,涉及管理类、语言类、电气工程类、经济学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其中管理类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语言类专业。以上海地区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在教育部批准的30个项目中,涉及工商管理的项目有15 个。
第二章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
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作为欧美主要的工业化强国,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模式,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 法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及其特点
法国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强国,在航空、运输、电信电子以及生物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科技成果,引领着世界的脚步。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幵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
(一) 法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
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种类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职业学院即“大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是法国平民化的教育体系,凡持有高中毕业证书或其他同等学历的,可以不必参加入学考试直接注册。综合性大学主要为法国的教育、司法、经济、管理以及其他行业和部门培养专业人才。学制一般是8-9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基础性教育,一般两年时间,主要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第二个阶段是为期两年的专业教育,在这个阶段需要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两年的课程则可得到本科文凭,如果只完成一年的学业,可获得学士文凭。第三个阶段则是研究生教育阶段,进行高水平的专业培养。高等职业学校是法国最好的学校,以精英教育为主,主要包括工程师学院、商业学院以及管理学院、医学院、公共行政学院等。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满足法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成立的,培养具有商务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管理者、工程师以及其他专门人才。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一般2-3年,主要是为研发、生产以及服务等领域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员。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和专门的工程师学院承担。工程师学院由国家政府拨款资助,需定期接受法国国家工程师职衔委员会的认可和评估。高中毕业生需经过两年的预科学习,通过严格的考试录取后才能进入到工程师学院学习,这种优胜劣汰的体制在入口和出口严把质量关,从而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含金量,也使工程师学院教育成为典型的“精英教育”。法国每年大约有50万人参加高中会考,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进入到综合性大学学习,只有2万左右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培养工程师的预科班学习。
第三章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八个案例.......... 19
一、中法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案例 ..........19
(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19
(二)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20
二、中德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案例..........21
(一)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1
(二)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 22
三、中英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案例.......... 23
(一)宁波诺丁汉大学.......... 23
(二)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 24
四、中美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案例 ..........25
结论
在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机构中,虽然大多数机构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但有些外教和国内的优秀教师并非合作学院的常驻教师,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合作学院应尽量聘请国内外工程教育的优秀教师到学院长期任教,并大力提高国内教师的水平,让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派选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工程人才培养方法和授课方式,建立学院自己的优良师资队伍。即使是聘请国外的教师,也应该严格师资认证,在启用外方院校派遣的师资人员时,要对其学历、教学经验进行严格的测试。中方尽量选派能用双语教学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或者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这样在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引进后,大多数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机构都存在课程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问题,很多同学反映外方课程相对简单、松散,并且课程教学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因此如何组织课程与教学是所有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机构面临的问题。在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后,合作办学机构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当转变和调整教学方法,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适合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以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著称,但是同时由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而导致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差,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人才,必须重视对未来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各类实习和设计环节,学校可以制定科学详细的实习计划或课程安排,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设计,创造更多实践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使培养的未来工程人才具有更大的国际竞争力,大多数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机构都重视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一般在课程的初期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但在工程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是采用全英语、法语或者德语教学的方式,并且合作学院会聘请专门的外籍语言教师负责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21世纪的工程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其他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由于目前企业的工程问题,不单单是科技方面的问题,它涉及到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工程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经济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众多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机构都设置了相关的人文、经济、以及管理类课程,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更多作为工程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有华.高等教育及其课程、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一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4]靳贵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李盛兵.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雷庆.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马志清.高等工程教育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王康,王通讯.大学基础[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姚光庆,王华,兰延泽.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