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
导读: 随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培养模式与资格认证越来越正规化、系统化、标准化。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09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共计900余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超过370万,研究生约47万;工程学科本科以上在校生数量居世界前列。但是,工科学生竞争力排名靠后,据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权威机构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每年一度发表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Wor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排名显示,2010年我国在58个经济体中竞争力排名18位,排名的主要指标考虑的是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四大要素。我国之所以排名不靠前,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指标处于优势的都是数量指标,譬如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均排名靠前,但是许多反应教育和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是弱项,比如熟练劳动力、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获得性。可见,人力资源和教育的质量是我们的弱项,影响了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也会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和分布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我国在世界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将逐步显现,大量的制造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而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创新型的新型工业化会给我国工程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尤其对于处在特殊的工业化阶段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我国来说,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头戏。因此,培养和造就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从欧美发达国家培养工程师成功的案例和工程师认证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欧美工程师培养的模式和认证的标准,通过对工程师培养理念、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有助于我国工程师的培养;另外,木文分析的欧美工程师认证的标准对我国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认证能提供参考与借鉴,对当下我国高校在工程师认证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加以理沦指导。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如下:
第一,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转变目前_[科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培养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一月.某一高校实施了一种培养模式后,很多高校都相互模仿,很少有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制定适合白己高校的套培养模式,本旬{究通过分析欧美发达国家各个不同层次高校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有助一J‘改变当卜我国单一的培养模式。
第二,有利于指导我国工程师认证的实践。
我国工程师认证开始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很多认证都是在政府主异卜的认证工作,不能很好的保证工程师的质量和公平性。通过研究欧美国家的工程师认证的机构设置、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未来工程师认证。
二、核心概念解释
(一)工程师
工程师(Engineer)一词来自拉一J一语ingeni aim,意为人赋或能力,又称聪明的创造。一「!’期工程师仅限于军事工程师,后来工程师与机械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7午遍认为工程师是与机械和机械设备有关的工作。2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校长康孚忖页( K. "I'. (}om}o i.on >认为:“所谓工程师者,乃运用数理化与生物诸科学以及经济学之知识,再济之以从观察、实验研究、发明所得之结果,然后利用大自然之质料与能力以造福社会之人才。”:‘在美国,一般认为工程师要获得工科学士,具有从事工、监管、研发等工作的能力,具有专业机构的认证并具有很高的工程职业素养。‘,美国工程少If1专业发展委员会汗Cl,田这样描述工程师:“工程师必须是一位善于构思并形成概念的专家,是一位设计若、开发者、新技术的}}成者、标准规范的制定者,一切都足为了有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工程师必须会规划和预测、系统化和评了占,能够对公众的健康、女个、幸福和财富有利害关系的系统和组成部分做出判断。对}:程师来说,创新应该是他们的‘},心子「务”。几
事实_1., _l:形灿fi的定义很)’一泛,不同的_!二作领域对!_程}ili界定不一样。《不列颠一百科全一1帅就工程}i1i的职业进行了总结。具有研究(IZcacarch)、开发((I1eve I opmcnt) ,设计(Dcs i gn)、构建(Construction)、生产(Product i on)、操作(Operation),管理平I I其他功能(Management atnd Other Ivnction)o另外,t-i l上}. }}t' II Il指具有从事一I=尹t: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_C程帅是遵照既定原则,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维基网定义1:程师(I;n妇ncer)为那些在!_程专业领域的人,他们使用科学知识来驾驭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为职业的人。ii外,欧美囚家_I.程师被用作形容取得某种大学学位以外的职业资格认一证的人。美国国家科学从余会("I}h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I})对I二程师的描述是:,,,I科学家试图发现未知1f1:界的时候,_I几程师们正在应用摹础科学来设i=1-、开发新的I具和系统来解决人一类社会所lfiil临(关I }a)
参考文献
专著:
[1]雷庆.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沛民,顾建民,刘伟民.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学{I}f饭社,1994.
[3」张彦通.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北京航空航人大学出版社,2007, 09.
中文相关文献:
[1]川毕家驹.美国ABE?1'的工程专业鉴定.高教发展一与评估,2005年.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会务组.2010年高等工程教育高层论坛胜第一届工程)ili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纪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O1).
[3]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Ji[i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个球视野理论月刊,2008 (10).
[4]陈乐,=1.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
[5]陈新艳,张安富.中德工程教育和工程帅资质制度之关系比较.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09(02).
[6」都昌满.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2).
[7]郭庆斌,李秋生,郎利影.创新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月第27卷第1期.
[81黄爱华,吴晓蓓.};程教一育专业认证发展策略探析.高等I.程教台研究,2010 (06).
[9」胡志刚,任胜兵,陈志刚,费洪晓一[程型木科人刁‘培养方案及其优化一基十CI) I 0-CMM的理念.高等_l=私(教育研究,2010 (06).
[ 10]贾)’一社,曹朋._「程师的L几程思维培养.自然辩证法研究,Z00}年h月第6期.
[11]姜远平,刘少雪.从_f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石我国的高等}_私‘教台改革.复州_教育沦坛,2001年第2卷第5期.
[12]鞠晨鸣,徐建成,李祷.“未来工程师”能力的集,},培养大平台建设.实验室研究一与探索,2010年d月第d期.
英文相关文献:
【1〕Amparo Camacho,Javier Paez .Modern curricula design for engineering programs.
[2] Armando Rugarcia, Richard M. Folder, Uonald R. Woods, James E. Stice. "I}he Future ohEngineering Education I. A Vision For a New Century. Chem. Engr.
Education, 34(1),16-25(2000).
[3] Brent Wilson, Martin卿der. Distributed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Alternative to Designed Instructional Systems.[EB/OL]
[4] Donald R. Woods, Richard M. Folder, Armando Rugarcia, James L}. Stice. Z}he Futur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II. Developing Critical Skills. Chcm. l:ngr.
Education, 34(2),
108-117 (2000).
[5] Dania Briedis, Mark Urban-Lurain,Robert Ofoli,Dennis Miller, Michigan Jon Sticklers.AC 2007-2107: Enabling Curricular Integration 'through Multi-Course
Assessment.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7
[6] Erik De Graafl; Wim Ravesteijn .Training complete engineers: <ilohal enterpris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EB/OL.]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一章 导论 9-19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9-10
(一) 研究的缘起 9
(二) 研究的意义 9-10
二、核心概念解释 10-12
(一) 工程师 10-11
(二) 培养模式 11-12
(三) 工程师认证 12
三、文献综述 12-15
四、研究方法 15
五、论文框架及思路 15-17
六、欧美工程师培养和认证之间的关系 17-19
(一) 培养是认证的基础 17
(二) 认证是为了保证培养的质量 17-19
第二章 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案例分析 19-35
一、欧洲工程师培养的案例 19-26
(一) 亚琛应用科技大学的工程师培养 19-22
(二)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工程师培养 22-24
(三) 英国华威大学工程师培养 24-26
二、美国工程师培养的案例 26-32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培养 26-30
(二) 美国德州大学艾尔帕索分校(UTEP)的[程师培养 30-32
三、欧美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32-35
(一) 欧美工程师培养的共同点 32-33
(二) 欧美工程师培养的差异 33-35
第三章 欧美工程师的认证 35-54
一、欧洲工程师认证研究 35-46
(一) 欧洲工程师认证背景 35-36
(二) 欧州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 36-37
(三) 德国工程师专业认证 37-38
(四) 英国工程师专业认证机构 38-44
(五) 法国工程师认证 44-46
二、美国工程师认证研究 46-50
(一) 美国工程师认证的背景 46-47
(二) 美国工程师的认证 47-50
三、欧美工程师认证的比较 50-54
(一) ABET认证不和FEANI认证的比较 51
(二) 欧洲的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和英国工程师ECUK认证的比较 51-52
(三) 英国工程师ECUK认证和德国ASIIN的认证的比较 52-53
(四) 法国CTI认证和美国ABET认证的比较 53-54
第四章 我国工程师培养及认证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60
一、我国工程师培养的现状 54-55
二、我国工程师认证的现状 55-58
三、我国工程师培养及认证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8-60
第五章 欧美工程师培养及认证的借鉴与启示 60-64
一、欧美工程师培养的借鉴 60-62
(一) 树立多样化的工程师培养理念 60
(二) 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60-61
(三) 注重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培养 61
(四) 建立我国工学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双重目标体系 61-62
二、欧美工程师认证的借鉴 62-64
(一) 建立适合我国工程师认证的标准 62-63
(二) 尽早加入欧美工程师认证体系 63
(三) 成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63-64
参考文献 64-68
致谢 68-69
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69-70
卷内备考表 70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