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程人才类型及其课程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64
论文字数:60800 论文编号:sb201208131612491939 日期:2012-08-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最新工程人才类型及其课程研究

导读: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第一战略资源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由硕士论文小组成员整理提供。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经济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障碍,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这一转变的战略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学技术贡献率要达到GDP的60%,这一目标的实现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第一战略资源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10年9月10日,中国发表了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白皮书立足时代新特征,真实展现了当前中国人力资源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宣告中国正努力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白皮书说,截至2008年底,全国的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 14亿人。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匾乏,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函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是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2010年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20年实现跨越式提升。相关课题组选取了全球100个主要国家,对1990到2008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蓝皮书指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长期维持较高增速的中国,其国家竞争力已由1990年的第73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7位,而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报告认为,在G20中,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第9,处于中游水平,提升潜力巨大,正逐步融入世界强国行列。但是,中国在国家竞争力方面还存在劣势:创新不足。

 目前中国的整体效率竞争力处于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日本、韩国远远领先中国。蓝皮书表示,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高端人才指数仅是美国的1/1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中国虽然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纵观世界大国发展历程,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被列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战略和共同选择,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将创新科技人才视为富国强民的第一战略资源。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重视科技教育,克林顿总统曾宣称自己要做“教育总统”,在其任期内,美国推出了《国家科学技术标准》和《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其中《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要求科技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工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理解工程设计过程的本质和局限性;了解工程技术在创造人类历史和人类发明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工程技术都具有风险,某些风险可以预测,某些无法预测;能够意识到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存在利弊以及成本和收益平衡问题;了解工程技术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化。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全国科技大会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源
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使工程意识对全民产生草根性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对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促成质量上的优势,创新人才十分紧缺。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把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民性、全包容的工程教育。在这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下,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本研究是导师周玲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全面工程教育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明确社会需求的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并完善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二)研究意义
    由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以及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所引出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既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其他各国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而产生的世界性问题。该研究涉及一些理论问题,需要在相应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进行。正如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其他问题一样,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现实的、具体的,其目的在于直接应用。离开了理论支撑,该研究缺乏根基,只是一些边缘化探讨,无法深入;离开了实践性,忽视社会对多种类型创新人才的客观需求,课程设置远离现实生产和生活,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将无从谈起。
    1、理论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涉及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以及大学组织机构等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综合性的研究价值。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研究和课程设置涉及人才培养、教学、课程、大学组织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等理论,有助于丰富发展工程教育理论究,有助于丰富高校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的研究。
2、实践意义
    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课程设置问题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分析创新型人才的不同类型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问题对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最主要是能够避免培养趋同,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启迪。通过本研究引发人们关注人才的多样化,认识到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二是参考和应用。通过创新人才类型及课程设置研究,对构建不同类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一、书籍、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
[1]「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一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董旭梅.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L3]冯利霞.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比较与借鉴「D].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4]郭小平、李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Z执Z又.
[5][美」John D. McNeil著,谢登斌、陈振中等译,课程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7]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8]罗华毅.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9」强欣.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2月.
[10]王媛.当代美国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8年4月.
[11]吴明军.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2]徐强.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3]赵炜.研究型大学本科公共综合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2010年10月25日2010年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
二、期刊文章
[1]白日霞、付杰.大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2]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化工高等教育,2008第1期(总第99期).
[3] Hal Abelson. The Creation of Open Course Ware at MIT[J].http://sblunwen.com/gclw/ Journal of Science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Vol.17,  No.  2, 

April 2008.
[4]江学建、蔡加成、朱剑、谢治国.大学课程设置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03月第1期(总第78期).
[5]雷环、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113期).
[6]李钢.教育思想演进的实践性对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9期.
[7]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8]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113期).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10-19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10-12
        (一) 研究缘起 10-11
        (二) 研究意义 11-12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2-14
        (一) 研究范围 12
        (二) 研究方法 12-13
        (三) 研究框架 13-14
    三、核心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14-19
        (一) 核心概念解析 14-16
        (二) 理论基础 16
        (三) 研究综述 16-19
第二章 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研究 19-28
    一、工程创新人才类型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9-20
        (一) 研究工程创新人才类型的必要性 19-20
        (二) 研究工程创新人才类型的可能性 20
    二、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分析 20-22
        (一) 工程人才类型分析的基础 21
        (二) 本研究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分析 21-22
    三、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 22-26
        (一) 工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23
        (二) 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区别 23-26
    四、划分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结构的作用 26-28
        (一) 工程创新人才类型的区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 26
        (二) 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接受程度 26
        (三) 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具体培养 26-28
第三章 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28-43
    一、中美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28-34
        (一) 美国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28-31
        (二) 我国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31-34
    二、相同专业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中美比较 34-42
        (一) 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34-36
        (二)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36-42
    三、中国理工高校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42-43
        (一)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趋同严重,相同专业课程设计中特色与特点模糊 42
        (二) 各学科知识结构待优化,实践课程偏少,实验室研究课程或项目不足 42
        (三) 需增加前沿课程、案例课程、交叉课程,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42-43
第四章 借鉴与建议 43-47
    一、美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与借鉴 43-44
        (一) 培养目标明确、清晰 43
        (二) 强调基础、重视实践 43
        (三) 课程设置紧扣培养目标,特色鲜明 43-44
        (四) 课程设置中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大,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索 44
    二、讨论与建议 44-47
        (一) 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44
        (二)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44-45
        (三) 对创新型工程人才进行宽、专、交结合的知识教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充实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学科等课程的安排 45
        (四) 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激发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能力和素质 45-47
结语 47-48
附录 48-70
参考文献 70-74
致谢 74-75
本人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75-76
卷内备考表

您可能有工程创新人才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gclw/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