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内容
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可以看出,虽然对于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研究的成果已有一些,但是对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论文根据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实际需要,参照国内外较成熟的经验,对建设工程的造价指数的测算方法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且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编制方法,并对工程造价指数在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以指数的概念为出发点,提出了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概念及其特性,并阐述了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编制的核心要素等有关内容。第三部分为文章核心部分,首先阐述了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构建了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通过介绍造价指数编制的基本方法,对建设工程的投入要素价格指数、成本价格指数和投标价格指数的编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重庆市建筑工程为例,对部分工程造价指数进行了测算。第四部分对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造价指数进行预测,将造价指数应用于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就相关问题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要以所研究内容为依据,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如下:
① 文献研究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分析了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较成熟的经验,进而提出了一种能反映我国建设工程实际情况且切实可行的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和编制方法。
② 实证分析法。在论文的第三章,投入品价格指数、成本价格指数和投标价格指数的编制,以及第四章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及其在建设工程动态管理中的应用均采用了实证分析法。
2.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编制的核心要素
2.1典型工程及代表投入品的选择
在编制建设工程造价指数时,由于建筑市场上的工程项目多种多样,若要每类工程的所有项目都选择进去,虽然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的变化,但将会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并且可能会因为数据采集不准确或某些工程存在问题,从而影响造价指数的准确程度,因此,要科学地选择各类工程中若干个典型有代表特征的工程,并对其建设标准、消耗水平和施工方法进行严格审查、复核和分析,剔除工程中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作为计算某一特定时期该类建设工程造价指数权重的基础。同理,在测算建设工程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时,也应该挑选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投入品来反映工料机的物价变化水平。为了保证所选择的典型工程和代表投入品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抽样。
2.2基期的选择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是对建设工程造价动态变化的相对数的反映,因此要选择一定的时期进行比较,则选择的这个时期就叫做基础期,即基期。与基期进行价格对比的时期,称为计算期或报告期。基期通常分为固定基期和递换基期两种类型。固定基期是选择某一固定时期,作为所有报告期共同比较的基准时期。固定基期的指数数列反映了在某一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现象的价格变动的程度和方向。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标准的固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不足之处,即前后两期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递换基期则是进行比较的基期随时都在变换,各期指数均是以上一期指数为比较基期,亦称为环比。因此,环比指数能够清晰地反映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但与其它时期的指数却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在一定的条件下,固定指数和环比指数可以相互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工程造价指数选择的基期与确定的权数的基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我们在选择基期时,一般应选择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且有基础的价格数据的某一时期,该基期可以在相当长时间保持不变。譬如,重庆市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指数是以重庆市“99 定额”人工、材料、机械的基价作为基期价格,即固定基期造价指数。论文在编制建设工程造价指数时也考虑采用固定基期进行研究。
3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编制研究....................................................................... 18
3.1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设计的构建 ................................................................ 18
3.1.1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设计的原则 .............................................................. 18
3.1.2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 18
3.2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 20
3.3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内容 ................................................................... 24
3.3.1 投入品价格指数的编制 .......................................................................... 24
3.3.2 成本价格指数的编制 ............................................................................ 28
3.3.3 投标价格指数的编制 ................................................................................ 31
3.4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编制的实例分析 ............................................................... 32
3.4.1 投入品价格指数 .............................................................................. 32
3.4.2 成本价格指数 ........................................................................... 33
3.4.3 投标价格指数 ......................................................................................... 34
3.5 本章小结 ............................................................................................... 35
4.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 36
4.1逼近中心式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6
4.2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预测的实例分析 ............................................................ 40
5.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在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41
5.1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在前期决策阶段的应用 ............................................................. 402
5.2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在投标阶段的应用 ..................................................................... 45
5.3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在结算阶段的应用 ..................................................................... 48
结论
纵观全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由于我国各省市区域差别性和各专业类别的差异性均较大,因此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合理构建显得十分重要和复杂,论文在借鉴英国和中国香港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市场实际情况,构建了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体系,提出了造价指数的编制方法,特别是成本价格指数和投标价格指数的编制,为建设工程承发包双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投标报价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②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对于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确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对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改造,提出了逼近中心式 GM(1,1)预测模型,进而阐述了模型检验和评价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可行性,为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③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论文结合案例对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在工程前期决策阶段、投标报价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确定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和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加上论文的研究时间有限,因而论文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