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由于其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秩序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从1978 年的 18%增长到 2019 年的 60%,城镇人口已达 7.5 亿[1]。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火车头。
自 2008 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以新城建设为主导的城市扩张模式,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国新城新区数据库》,截至 2014 年,全国广义的新城新区有 2957 个,去掉功能单一的大学园区与工业园区后,狭义的新城新区有 545 个[2]。新城建设不同于旧城改造,新城建设是从零起步,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现有的城市建设理论基本都是围绕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展开,多集中于城市规划与招商引资方面,很少关注具体建设阶段该如何开展这方面。但新城建设具有项目类型众多、投资额度大、涉及范围广、参与者多、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此研究新城建设关键成功因素对于中国新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为更好引领全国新城建设,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前海,提出前海要精耕细作、精雕细刻,从零开始,画出美好的图画。随后前海经过三年的城市规划修订与土地整备工作,于 2015 年围绕中央第四次城市会议提出的“统筹规划、建设”的理念成立前海新城建设指挥部,负责统筹前海新城建设,前海由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新城开发建设,形成了十九单元三街坊、金融峡谷街坊、基金小镇、文创小镇等成熟片区。2018 年 10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前海,感叹于前海的巨大变化,并提出前海模式是可行的、嘱托前海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全国的标杆[3]。由此可见,研究前海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对于中国新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城,是伴随着城市中心的概念而产生的,指旧城以外的经济聚集区,是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属于城市空间结构扩张中原有城市中心的外延部分,有疏解或补充原有城市的功能。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在研究 CBD 及城市副中心领域。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城市中心的研究从其概念,最经典的理论是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如 1925 年,美国学者伯吉斯(Burgess.E.W)[4]首次提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概念,他认为城市中央商务区是商业集中的地方,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并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理论,他认为城市从里到外依次是城市中心区、过渡区、工人住宅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1933 年,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Walter)[5]提出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指出中央商务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地带,对周边的影响是通过中心城传导的,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通过规模与层次的差异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级关系,城市中心作为城市功能集中区域因所在的城市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层级,同样一个城市,也存在不同层级的服务和商品群落,最顶端就是城市中央商务区。
1939 年,霍伊特(Homer Hoyt)[6]提出扇形理论,他认为可以使用城市租金的差异来衡量居住区的层次,城市居住区从城市中心区到郊区沿着主要交通道路呈扇形发展。高级居住区集中在交通线路附近,领边分别是中级住宅区,剩余的荒凉区域为底层住宅区。1945 年,哈里斯(Harris.C.D)与乌尔曼(Ullman.E.L)[7]提出多核理论。指出城市发展并未围绕一个单一的城市中心,而是各个独立的区域围绕除了一个城市中心各自独立的中心共同发展,即一个城市存在一个中心外,还同时存在其他副中心或者新中心。

.........................
第二章 新城建设相关理论
2.1 新城建设的相关理论
前海新城建设具有典型的大型群体复杂工程特征,国内外大型群体复杂工程建设经验以及工程管理理论研究均表明,传统线性单一的管理思维已不适应大型群体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以管理复杂性群体工程为指向的管理系统,来满足日益复杂项目建设。目前在中国关于项目群建设比较成熟的理论是指挥部管理理论与综合集成管理理论。
2.1.1 指挥部管理理论
1)理论由来,在 1949 年新中国建立的最初阶段,由于国内工程理论的一片空白,因而军队的管理理念被暂时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经过十几年发展与理论完善,国家计委在 1961 年发布《关于成立基本建设指挥部》的通知,要求重大公共工程需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成立“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指挥部通常由当地政府负责建设的各个部门领导组织成立,下设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实际执行机构,统筹协调各方复杂关系,是一种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重大工程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项目青睐指挥部模式进行管理,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应用案例。自 20 世纪 60 年代实行至今,尽管期间出现了国有企业承建模式、私人融资模式、代建制模式、PPP 模式等[44],但指挥部模式由于适应中国国情,因而被广泛采用。如前海新城建设、港珠澳大桥工程、上海世博会、南水北调工程等基础设施均采用指挥部的管理模式。根据同济大学的研究数据,1948 年至 2019 年期间,采用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的大型复杂工程将近 200 个。其中市级层面重点开发建设区域除前海外,还有深圳湾、香蜜湖、大空港、大运新城、国际会展中心等五个区域,皆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建设指挥部。
........................
2.2 关于项目成功标准的研究
项目成功的标准,一直是项目管理领域讨论的核心,但是却从未达成共识,其争论的焦点为:什么导致了项目的成功?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提出了项目成功的定义。Martin(1976)等[50]提出项目成功的标准为:明确的目标、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的支持、组织和代表的权利、项目团队、丰富的资源、计划与反馈。Rockart(1979)等[51]提出项目成功的标准:收益率、客户满意度、市场成功、主要项目的风险识别、企业文化。Pinto(1989)等[52]提出项目成功的标准为:按期完成、保持在预算之内、业主满意、满足使用目标。Freeman(1992)等[53]指出关于项目成功的概念难以确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建筑师认为的项目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外表是否美观,工程师则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是否有技术竞争力,会计师怎提出项目成功取决于成本是否在预算之内,人力资源经理则指出项目成功来源于雇员的满意度,CEO 则认为项目成功取决股票市场的成败。之后其又通过研究分析,总结了 6 个项目成功的标准,即技术性能、执行力、客户满意度、个人成长、工艺性、经营业绩。Kerzner(1998)[54]提出了项目成功的五个重要因素:准时竣工、预算在控制之内、完成质量目标、客户满意。Baccarini,D.(1999)等[55]认为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准为成本、进度与质量满足既定目标。Guru(2008)等[49]通过分析项目成功领域的大量文献,提出了项目成功的标准:进度、质量、安全满足既定目标,满足项目干系人的利益。
结合现有研究,本文将新城建设项目成功的定义为:完成新城在工程、经济、政治、环境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目标,同时满足新城建设主要干系人的利益。
............................
第三章 前海新城建设关键成功因素识别...................................16
3.1 前海新城概况 ....................... 16
3.1.1 前海新城规划................................. 16
3.1.2 前海建设的进展............................ 17
第四章 前海新城调研与数据分析..........................27
4.1 样本选择 .................................. 2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29
第五章 新城开发建设对策.......................40
5.1 新城建设组织架构......................... 40
5.2 行政审批管理 .............................. 41
第五章 新城开发建设对策
5.1 新城建设组织架构
目前城市建设的组织结构多采用城市建设指挥部的模式, 城市建设指挥部是为统筹协调项目群建设而设置的临时议事机构,一般由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总体建设计划,然后根据具体项目情况从其他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主要发挥跨部门议事协调作用。根据同济大学乐云教授的研究,中国在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采用指挥部模式进行大型工程建设管理是合理的,同时建议借鉴前海管理局的模式,未来新城建设的顶层机构可以借鉴法定机构模式,可以同时实现机智灵活与精简高效,实现企业性质与政府职能并重的双重效应。
然而城市建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属于典型大型复杂项目群管理。在建项目众多,基础设施往往与产业项目同时开工建设,项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且工程类型复杂多样,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参与;二是开发建设主体多,协调难度大。仅靠指挥部牵头负责对所有部门进行统筹建设,这需要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三是新城或城市中心普遍是土地面积小、项目多,项目基本上都处于交叉作业,相互影响的情况比比皆是;四是政府人员编制少、专业力量弱、管理体制的限制、部门利益冲突等缺点的存在。因此仅靠政府主导的指挥部模式很难把控整个新城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市场进行招标,选择合适的统筹协调平台刚好可以弥补以上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新城建设组织模式,即新城建设指挥部主导+第三方统筹协调平台协助的模式。
第三方统筹协调平台可通过市场招投标方式来确定。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新城建设的具体情况,设置统筹计划组、协调组、质量安全组、信息管理组。各组具体分工如下:统筹计划组负责城市总体计划编制及大型专项分析报告编制,如城市 3-5 年建设计划、城市市政配套专项梳理等;协调组负责各政府部门、各建设单位日常协调工作,督办各地块单位落实计划;质量安全组负责定期巡查在建项目质量安全情况,信息管理组负责信息系统维护以及日常信息处理工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建设适应人民生活需求的现代化新城逐渐成为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策略。自2008 年以来,新城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城市扩张模式,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新城建设,因此研究新城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对于中国的新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旧城改造、城市中心或者城市副中心的空间结构、概念界定、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及内部的交通规划与产城融合等单一因素的研究,新城建设属于大型复杂性项目群的集中开发,涉及工程门类与项目干系人众多,致使新城建设期间应特别关注的问题与因素无法明确,因此本文研究重点在于识别新城建设过程中的 CSFs,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会议讨论等研究方法形成 20 个 CSFs,其次通过访谈 15 位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最后整理出 21 个 CSFs。接着根据因素列表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问卷给实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94 份,最后使用 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结论如下:
第一:由描述性统计的结论可明确,21 个因素对于新城建设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因素重要性平均值大于 4.4 的五个因素:“行政审批效率”、“项目群多层次进度策划”、“新城战略定位”、“建设单位的管理能力”、“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因此新城建设在开展之初应对以上因素予以重点关注。
第二: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21 个因素可以分成四组:“政府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市场支持”、“外部环境”。继城市规划稳定之后,政府建设管理成为新城建设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管理对策:(1)新城指挥部与第三方统筹协调平台嵌入式办公的顶层设计是解决大型复杂项目群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2)新城基础设施项目的行政审批占用大量的前期时间,审批优化需报批双方的双向改革;(3)复杂性的项目群推进需以配套的进度管理体系作为抓手;(4)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直接决定新城管理的效率问题,高效的新城信息管理系统将助力新城建设进度与品质双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