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成因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以昆明机床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555 论文编号:sb2021011820214434354 日期:2021-02-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通过对昆明机床管理舞弊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昆明机床造假手段包括操纵存货、虚增营业收入和虚减管理费用,舞弊行为给企业、投资者和管理层个人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根据舞弊三角理论,管理舞弊事件发生的机理是遵循“动机、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的。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上第一个金融股票交易所于 1602 年成立以来,世界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地完善,现代商品经济也迎来了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间资本的流动也使得各国经济活动的交流日益频繁。然而,南海泡沫事件、安然事件财务舞弊案却令世人震惊,渐渐到现在财务舞弊事件已经有呈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曾经对美国财务舞弊进行过专门研究,发现在 1987 年到 1997 年间,逾百分之八十的财务舞弊案件有 CEO 和 CFO 等管理层的参与。公司的管理层俨然已经成了财务舞弊的高频参与主体,管理舞弊在财务舞弊中越来越常见。
建国后我国一度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揭开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序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随后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推动了我国基础性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资本市场,比如 2004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不断有新突破。为了让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力和注重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每个上市公司的目标。但是,近几年资本市场上滋生了越来越多管理舞弊的现象,涉及企业如欣泰电气、万福生科、华瑞光电等,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不断地挑战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成为了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结合我国关于管理舞弊的研究现状,目前在识别和防范上已有学者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研究。但是相对财务舞弊,专门针对管理舞弊的体系研究还比较匮乏,没有形成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南。鉴于管理舞弊在我国渐渐大行其道的背景,遏制管理舞弊理论的研究也势不容缓。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基础,选取机床行业中典型的管理舞弊案例,结合我国特殊经济体制机制的特点,以期找到管理舞弊的解决之道。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管理舞弊成因的研究
目前主流的舞弊成因理论主要有四个,按照提出时间顺序分别为冰山理论、舞弊 GONE 理论、舞弊三角理论、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其中,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 W.SteveAlbrecht(1995)指出企业发生管理舞弊有三个诱因,分别为压力、机会和借口。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只有完全具备三者才能形成真正的管理舞弊。虽然上述国外理论是适用于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但由于我国与国外在社会、经济体制和具体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国外内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动因有相似但又存在不同之处。针对我国特有的 ST 制度下,李敬、项晶和王泽霞(2013)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灰色关联模型①,选取了证券交易所中深陷戴帽和退市危机的公司做为样本,发现压力、机会和借口共同决定了管理舞弊的产生与否。
关于管理层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方面。Kinney & Mcdaniel (1989)认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面对严格的财务指标和经营业绩指标时,容易倾向于采用舞弊的手段去迎合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除此之外,Wright (2009)在对健康稳定的上市公司与经营异常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时,发现后者往往资金需求大,为了满足融资需求和避免资金链断裂,更倾向于用财务舞弊的手段摆脱经营困境。在 2008 年,李世权(2008)提出,上市公司会通过理性地选择实施财务舞弊行为,以期获取更好的收益。Modar Abdullaatif(2013)也指出管理层特征及其对舞弊的态度也是财务舞弊的重要诱因。
关于舞弊行为的法律约束方面。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需要对行为个体产生威慑力,完整的法律法规纵然必不可少,也需要配备相应的惩罚机制。MineOmurgonulsen,Ugur Omurgonulsen(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利益驱使是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行为的一般动因,而外部监管部门的不够尽职尽责,法律法规政策和司法制度体系的不合理,也给管理层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李世权、周舟(2008)认为我国证监会目前对于管理舞弊的监管力度不够,对舞弊主体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和查处力度。
........................

2 管理舞弊相关理论概述

2.1 管理舞弊的含义和特点
2.1.1 舞弊与管理舞弊的含义
(1)舞弊的含义。在企业和组织的主体中,舞弊是其有意识地作出的违背法律规范的一系列不正当行为。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舞弊指的是公司的高管人员、普通员工或第三方以欺骗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而进行的一种非错误的故意行为。
(2)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的概念区分。舞弊可以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而划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两类。管理舞弊是针对管理层实施的舞弊行为,管理层利用财务报告,带有故意性质地篡改和捏造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管理舞弊往往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非管理舞弊是针对公司内部普通员工非管理人员的概念。这种舞弊往往体现在员工利用个人职权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比如出纳通过伪造支票挪用公司银行账户资金的行为。
2.1.2 管理舞弊的特点
公司管理层蓄谋舞弊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手段往往呈现多样性、隐蔽性。舞弊手段未遵循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规范,最直接导致的后果则是导致会计信失去真实性。具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预谋性
预谋性作为管理舞弊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公司或者个人对不当利益的追逐。其主观目的多种多样,通常管理舞弊主体蓄谋捏造虚假信息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管理层惰于通过正常经营改变业绩水平,逃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违背职业道德,对外编造优异的虚假业绩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如提高自身的管理报酬等;二是利用虚假报表偷逃税款或者骗取政府补助;三是为达到上市法定条件或者防止退市。
(2)隐蔽性强
上市公司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财务披露的真实性相比非上市公司更为重要。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重大事件,以确保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如实呈现于社会。在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或者未达到预期的时候,管理层为了满足其预期的舞弊目的,就会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伪装公司经营业绩,以虚假的会计报表和相关信息公示社会。上市公司管理层为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小到银行回单,大至审计报告,均经过完整彻底的“包装”。
..........................

2.2 管理舞弊的表现形式
2.2.1 不当的会计政策
管理层进行舞弊行为采用的手段往往具有多样性,从我国证券市场中管理舞弊的行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随意变动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股权投资往往涉及的金额较大。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股权投资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适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但是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股权投资的核算往往比较复杂且部分涉及人为判断,管理层就会在此故意操纵,实现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的不当转换,从而造成股权投资金额的不真实变动,进而影响资产和损益等重要科目余额。(2)扩大或缩小企业合并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合并的范围有详细的规定,然而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会通过企业合并范围的操纵,以实现操纵财务报告的目的。(3)操纵在建工程和大额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在建工程必须转成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但现实中管理层往往不愿意让巨额的折旧侵蚀当期的利润,有意识想延期确认在建工程。此外,原值大的固定资产往往折旧金额对财务报告影响较大,不同折旧方法的转换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管理层也会在折旧方法上大做文章,实现操纵财务报告的目的。(4)不遵从正确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法。收入和费用和核算是会计核算中很重要但是相对细碎的部分,而且近年来新收入准则出台等准则变动,使得收入的确认更加合理,但管理层仍然会故意的违背准则进行收入费用的公然篡改。
2.2.2 虚构交易
企业一般在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多样,文件复杂,因此成为管理层进行舞弊的重要部分。管理层往往会串通或捏造交易主体,伪造售货合同、发票、银行回单等重要原始凭证从而实现虚构交易事项的目的。这种行为在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和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根据虚构交易事项的目的和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虚构收入。虚构收入作为最常见的舞弊手段,往往采用造假相关原始凭证的手段进行造假。其中,更高级的虚构收入甚至会虚构整个销售流程,包括销售对象和货流单据,此类型的收入舞弊往往隐蔽性极强,非常容易逃避监管和审计人员的审查。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一般采用函证的手段证明收入的真实性,然而却经常由于现实中独立性和客观性不足的原因,函证效果大大降低,这给虚构收入舞弊可乘之机。
图 3.1 昆明机床股权结构图
........................

3 昆明机床管理舞弊案例解析 ................... 14
3.1 昆明机床企业概况 ......................... 14
3.1.1 历史沿革及经营范围 .......................... 14
3.1.2 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 15
4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昆明机床管理舞弊成因分析 ............................ 23
4.1 压力或动机角度分析 ....................... 23
4.1.1 避免戴帽和退市 ...................... 23
4.1.2 行业下行,存货积压 ......................... 24
5 防范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对策 .......................... 33
5.1 抑制管理舞弊动机 ........................ 33
5.1.1 企业加强存货管控 ......................... 33
5.1.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33

5 防范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对策

5.1 抑制管理舞弊动机
5.1.1 企业加强存货管控
昆明机床管理层对存货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存货管理意识。面对行业的下行,没有结合实际销售状况,只关心产品销售预期和扩大市场规模,忽略存货管理,高估市场需求,从而带来存货积压的风险,进而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困难。提升存货的管控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格控制存货的数量,避免资金被大量占用。单位机床产品价值量比较大,而且需要储备大量的原材料,一旦终端产品销售不畅,极容易产生存货积压。存货的积压进而挤占周转资金,影响企业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存货的数量和管控采购的成本及数量,防范资金被大量占用的情况。
二是,加强存货的内部控制。存货的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一般较多,一般会有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和仓库,因此首先需要做到分工明确,加强每个部门的了解和沟通。同时,设计对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确保能够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最后,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控制偏差。
图 3.2 2008 年至 2015 年机床行业收入变动图
.......................

6 结论
针对探寻管理舞弊的治理良方,本文选择了昆明机床管理舞弊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舞弊三角论理论对其管理舞弊的手段,从动机、机会和借口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的内容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防范对策。
通过对昆明机床管理舞弊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昆明机床造假手段包括操纵存货、虚增营业收入和虚减管理费用,舞弊行为给企业、投资者和管理层个人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根据舞弊三角理论,管理舞弊事件发生的机理是遵循“动机、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的。一方面,昆明机床在 2011 年之后面临机床市场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存货积压,持续多年亏损,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也持续为负,公司管理层面临较大的业绩和融资等压力,管理层铤而走险组织实施舞弊。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公司被 ST 的情况发生,也是昆明机床产生实施舞弊行为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昆明机床股权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和监事缺位,内部控制缺失,外部审计缺陷,外部监管的缺位都为舞弊实施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后,在退市等各种压力和公司管理层诚信道德观的缺失寻找到了借口,从而促使了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昆明机床的管理舞弊是在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通过舞弊三角论的昆明机床管理舞弊的案例,可以针对管理舞弊发生的原因,采取措施达到防范抑制舞弊的目的。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存货的管控水平,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能够有效的缓解企业管理层的舞弊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缓解一股独大的局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可以使舞弊者无机可乘;最后,严格把关管理层的任职考核,使企业本身形成上下一体诚实守信的文化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诚信档案制度,从思想上杜绝舞弊的借口。从诱发舞弊产生的三个因素入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行政监管部门共同发力,让管理舞弊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让资本市场运行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