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66 论文编号:sb2020092121083133248 日期:2020-10-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利用 SPSS 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共旋转出 4 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与发展能力指标。实证结果发现,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所占整体权重的比重较大,分别为 33.67%与 31.76%,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此外,营运能力指标占整体权重的 18.28%、发展能力指标占整体权重的 16.29%,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最后利用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与各财务指标得分,对研究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的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文化传媒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作为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逐渐受到国家层面的日益关注。一方面我国经济近年来稳步的增长,人民群众对精神需求大幅提升,新传媒科技的逐步应用,进一步促成文化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李葳、李丹,  2012)[1],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在重视文化传媒行业的战略地位,例如习近平同志,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各项政策的倾斜也在制度方面为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铺平前进道路。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8 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1171 亿元,占 GDP,的比重为,4.48%,比 2017,年提高 0.22,个百分点。同时,据《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20959.5,亿元,首次突破 2,万亿元大关。这些数据共同反映了一个现象,即我国文化传媒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在 GDP 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文化传媒行业快速的发展正在变革我国的产业结构,改变大众的消费方式与工作方式,“软实力”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随着文化传媒行业的持续升温,文化传媒行业的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自 1993 年第一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登录,截止目前,已有 117 家 A 股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与之相关的并购事件也日益增多。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传媒行业发展的同时,企业上市的步伐逐步加快,企业内部也在发生变革以加速上市速度。但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既包括文化传媒行业市场成熟度低、低水平同质化的文化产品过剩、企业规模弱小(李然忠, 2016;  杨曦等, 2013)[2,3],财务绩效水平相对较弱也是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腊景, 2017;  任乔乔, 2016; 李然忠, 2016;  李然忠, 2015)[2,4-6]。盈利是企业的根本,上市企业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保障资金链的通畅运行,鉴于国内文化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商务活动日益繁多,文化传媒上市企业逐渐步入交往十分密、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虽然文化传媒行业的大环境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实力并获取财务收益,但大多数企业由于无法感知当前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无法预测潜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许多新兴企业在财务方面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甚至出现破产的现象。因
......................

1.2  研究意义
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对提升国民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鲜有研究对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探究当前阶段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行状况,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对提升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使其快速长久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探究影响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的因素
虽然前人研究探索了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因素,但研究并未聚焦于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且相关研究内容存在重叠交叉之处,具体何种因素影响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每种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尚未能得到细化研究。因此本文将视角定位于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研究影响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关键因素。
(2)丰富相关财务管理理论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研究
虽然财务管理相关的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较为成熟,但传统理论应用于我国文化传媒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理论出发研究提升文化传媒行业财务绩效的途径,有助于丰富相关财务管理理论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研究。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现代企业管理情境之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运作是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而运作,企业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产生于“那些能够影响或被影响的群体和个人”(Freeman, 1984)[7],即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或企业受利益相关者利益运作而影响的个人与团体中(Freeman, 2010)[8]。由于企业影响各种利益相关者(例如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信贷机构和金融机构),并受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例如环境利益团体,从事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社会情境问题,如工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议价能力、税收、利息支付或环境改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益相关者的集体努力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Haslam et al., 2015)[9],反之若利益相关者没有提供相应的专长资源与能力都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能力(Freeman, 2010)[8]。此外,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价值不仅需要一个共同的目的,还需要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贡献作出评估评价(Dentoni et al. 2016)[10],若某一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资源能力与所获取的报酬不成正比,企业就会解除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并引入替代的利益相关者,即企业应该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们创造价值。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的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讨论问题是是为什么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重要的(De Gooyert et al., 2017)[11]。一部分文献关注的是将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的组织的预期收益,称为工具型利益相关者理论(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另一种文献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内在价值,称为道德型利益相关者理论(Moral stakeholder theory)。
关于工具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为:当组织同时满足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组织是否会提高绩效。该视角认为,为满足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表面上表现出的是“利他主义”,通过改善声誉、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增加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和利益相关者的互惠行为增加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关照的目的是因为企业期望从对利益相关者关照中受益,这种利他主义事一种矛盾的功利主义立场,而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立场(Choi & Wang, 2009; Hillman & Keim, 2001)[12,13]。
.........................

2.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近 50 年来契约理论的主要发展成果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成果已经整合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行为人(即委托人)将一项任务和权力委托给另一个行为人(即代理人),并对代理人所完成的任务提供相应的报酬(Jensen &  Meckling, 1976)[28],例如股东招聘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公司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报酬以经理人。该理论试图探索与预测什么是最有效的合约,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为代理人制定合适的薪酬方案或制裁方案,使得整个组织实现最佳的产出或结果。
委托代理理论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Fama, 1980)[29]。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是分离的、独立的。以黄金销售者与淘金者为例,从淘金者视角而言,淘金者尽量避免太多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赚尽可能多的钱,同时从黄金销售者视角而言黄金销售者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黄金,并尽可能少地支付给淘金者。而不论黄金销售者与淘金者的视角,都是在一种前提视角下进行,即两者都是理性的实体,都是机会主义的,受财务和物质利益的驱动(Cuevas-rodríguez et al., 2012)[30]。(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代理人在专业技能方面占据优势,并掌握前端大量信息,因此通常更了解当前组织的信息情况与他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并对委托人产生不利行为(Miller, 2005)[31]。仍以黄金销售者与淘金者为例,淘金者每周能挖到约五公斤的黄金,但为获取更多是收益,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告诉委托人黄金销售者自己最大限度是一天挖到三公斤黄金,因此对于淘金者而言,他可以在头三天挖三公斤,其余两天休息。或者他可以继续挖下去,试着卖掉多余的两公斤。因此基于上述基本假设,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涉及管理者(代理人)与股东(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有利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研究与探讨针对股东的管理机会主义(Dalton et al., 2007)[32]。
............................
 
3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现状与特点 ..................................... 13
3.1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现状 ..................................... 13
3.2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特点 .................................. 16
4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21
4.1  研究对象选择与数据选取 ................................ 21
4.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 22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7
5.1  研究结论 ..................................... 47
5.2  对策建议 ...................................... 48

4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4.1  研究对象选择与数据选取
合适的研究对象不仅能够剖析出潜在研究问题,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更能够为随后的相关对策建议提供准确支持。因此为保障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研究对象选择包括以下原则:
(1)研究对象切合研究需要,利用财务报表、公开披露、信誉查询、官网简介等多方面获取企业的背景信息,选取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企业;
(2)选择较为成熟的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相关企业,因为新进入文化传媒领域的上市公司处于初创期与成长期,其相应的战略布局、运营模式、财务构建等相关架构不具有稳定性,因此剔除近三年上市的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
(3)虽然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容易获得,但个别信息与数据由于某种原因仍无法及时获取,因此需要考虑相应的资料获取与收集难易度。
图 3-1  杜邦分析法框架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取我国 37 家相应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利用 SPSS 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共旋转出 4 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与发展能力指标。实证结果发现,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所占整体权重的比重较大,分别为 33.67%与 31.76%,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此外,营运能力指标占整体权重的 18.28%、发展能力指标占整体权重的 16.29%,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最后利用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与各财务指标得分,对研究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中存在如下的主要问题:
(1)综合财务竞争力不足
虽然研究样本许多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得分大于 0,但其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一方面,在 22 家综合财务绩效得分大于 0 的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的综合得分大于 1,即缺乏在财务绩效方面领头的企业,尽管纵向分析表明综合财务绩效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基数低的前提下并不会对财务绩效有大幅度提升。近年来由于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国家政策方向的倾斜,并没有促使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产生极其优秀的财务绩效。
(2)偿债能力亟需提升
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的资金实力,一方面,反映出企业是否能对流动负债进行及时归还,是反映财务健康与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企业的偿债水平,进而涉及到企业的发展状况与成长空间。但从因子分析的实证结果而言,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为一般,即仅有 41.03%的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得分大于 0,反映出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在财务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隐患。尽管本文第三章的宏观数据反映文化传媒相关的电影行业、游戏动漫行业等收入逐年增多,但超过一半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仍没有将增长的收入转化为健康的财务空间,若企业在长时间内仍没有良好的偿债能力,对其经营销售会产生严重的阻碍甚至破产,因此偿债能力亟需提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