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以X银行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844 论文编号:sb2020041314364430426 日期:2020-04-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以 X 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X 银行在顶层设计方面考虑到了包括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内的信贷业务的风险点,自上而下制定了相关的防范风险的规章制度。但在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风险控制的普及方面还需要时间和经历去完善,自下而上的交流沟通和风险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内商业银行不能被快速增长的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冲昏头脑,而是要虚心向有着悠久风险管理历史的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学习,力求在做好银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英国脱欧、川普“逆全球化”的经济政策背景下,本年全球经济尚未走出深度调整期。放眼经济长周期,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前一轮高增长周期的末端,而新一轮经济长周期正在孵化中。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到来之前,全球经济、贸易以及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常态很有可能是低增长甚至零增长、负增长。但值得骄傲的是,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支柱力量,2017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企稳,给动荡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曙光。自 2016 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发酵,同时外贸发展面临国际市场形势严峻复杂且不确定和风险因素较多,但仍在国际上表现稳健。这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和跨境电商的活跃等原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渐紧密,融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商业银行在扩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的主要合作内容。而其中贸易融通作为该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不仅给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国际贸易进程中,进出口双方企业都难免会有不小的资金缺口和第三方中介担保需求。国际贸易融资作为资金融通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不断推进,这既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商业银行从过去垄断金融业到现在加入市场化竞争,行业利润增速在不断下滑。商业银行依靠落后的存贷款利差获利的空间正在不断缩小。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 20%-30%来自于表外业务,相比较而言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当前仍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收入,这跟发达经济体银行业还有不小的差距。要想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仍需要在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拓展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加强投入。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生于近现代商业银行。国外研究界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在风险识别、融资方式以及业务等方面。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国进出口商贸易量的增加,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和其风险管理在银行经营中地位逐步提升。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例如上世纪 90 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这些令人难忘的危机都导致的大型银行(如雷曼兄弟)、以及一些著名企业的破产[10]。而银行系统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撑系统,一旦出现系统风险对一个国家的政局和信誉都会造成威胁。因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Jae Bin Ahn(2011)在“A Theor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中提出了关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独特见解[3]。文章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风险要高于国内贸易融资贷款,以及为什么国际信用证会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工具。作者考虑了商业银行在筛选客户时的特点,他认为银行在审查客户时会对国内公司进行高精密度筛检,而对外国公司则筛选较松,这也会增大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程度。同时,Ahn还提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银行对于外资银行在评估风险方面的劣势,以及控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建议等。
Niepmann  F和Schmidteisenlohr  T.(2013)在其文章Ban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U.S.中强调商业银行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7]。文章主要采用美国的银行数据,探讨了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和有关信用证融资和类似银行担保保函的融资方式的特点。同时还提出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风险受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和信用水平的影响,贸易融资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其风险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了大量数据和数据分析模型,这为国际贸易融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定量分析基础。
Hansen  F.(2004)以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高度波动的市场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产品的发展趋势[13]。其从制度和资本约束、自偿特性贸易融资链等方面为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创新提供了方法。同时,文章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创新一定要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并探讨了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方法。Hansen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图 1-1 本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 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概述
2.1.1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国际贸易融资概念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指围绕国际结算环节的资金融通业务。而国际结算是一种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债权债务的结算,结算方式有信用证、托收、汇款、保理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则是围绕这些国际结算方式展开的,主要包括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进口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等等。由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大多数产品在充当支付和结算手段的同时,又兼具资金融通和贷款的功能,它同时具备资产业务和中间收入的特征。可见,与国际结算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不仅是结算业务的延伸而且具有授信业务的特征。
2、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融资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时期。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后,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历史上当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难以满足其膨胀的需求时,向海外扩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就是通过对外贸易扩张达到占领海外市场的目的。然而在国际贸易进行交易中,进口商一方难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凭自己的资金去履行付款的义务,出口商一方也不能够随时支付所有有关生产、保险、运输费等费用。正因为如此,为了能够促使国际贸易顺利的开展下去,就需要作为中介的金融机构为买卖双方提供融资的便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这样在商业银行中诞生了。通过下图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国际贸易融资的产生历程。
图 2-1 国际贸易融资的产生
............................

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2.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的概念起源于保险业务,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同样作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从诞生开始就具有风险的天然属性。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几次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在走过弯路后逐渐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银行业开始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时代过渡到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这是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1、资产管理阶段
风险管理在上世纪中期之前,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主要局限在短期买卖交易的资金融通方面。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还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客户资金需求较为简单,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十分有限,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单一。因此当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关注点放在资产方面,也就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完善来实现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客观要求。
2、负债管理阶段
风险管理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膨胀时期,各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对银行的资金需求供不应求。这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银行传统的被动负债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为了增加资金来源银行开始探索和创新金融工具,如同业拆借、大额存单、回购协议等等。银行主动负债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但与此同时,负债的急剧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加。因此,在此阶段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以负债风险管理为核心。
3、资本管理阶段
1987 年底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十二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该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即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比率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分为两层:一层为“核心资本”,其主要包括银行股本以及公开的准备金。另一层为:“附属资本”,包括各种未公开的准备金、具有股本性质的债券和次级债券工具。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巴塞尔协议规定,签约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应不低于 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 4%。《巴塞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统一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在这个统一的资本监管下,发达经济体银行积极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并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商业银行的资本被用于冲抵银行非预期损失,以实现其对风险的缓冲作用。
.........................
 
第三章 X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 17
3.1 经济环境与X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 ................................ 17
3.1.1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现状 .............................. 17
3.1.2 X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 .................................... 18
第四章  X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4.1 X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4.1.1 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较弱 ...................................... 31
4.1.2 一线人员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差 .................. 31
第五章  完善X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措施 ........................... 38
5.1 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 38
5.1.1 培养健康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文化 ............................ 38
5.1.2 完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架构 .................................. 38

第五章  完善 X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措施

5.1 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5.1.1 培养健康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文化
制度要想得到稳定良好的运行,其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作为基础,否则制度只能被架空、形同虚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机制也不例外,它需要有成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基础才能良好运行。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起步得早,其宝贵经验值得 X 银行借鉴。考察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都对企业信用文化培育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价值观、职业道德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充分调动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企业信用文化增强银行员工自律,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针对 X 银行内控文化下沉和普及工作较差的情况,一定要深耕风险管理文化,动员在不同岗位的员工在日常工作的每一环节,不管是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都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在日常工作中实际遵守风险管理理论,做到有效控制风险。要想提高融资风险控制水平,定期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相关贸易融资风险识别的行内培训是不可缺少的。X 银行有必要在日常员工培训中加大对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识别技术培训的比重,使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随
“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在扩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国际政治的动荡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的不稳定,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与结算业务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关系我国进出口企业和银行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以 X 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X 银行在顶层设计方面考虑到了包括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内的信贷业务的风险点,自上而下制定了相关的防范风险的规章制度。但在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风险控制的普及方面还需要时间和经历去完善,自下而上的交流沟通和风险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内商业银行不能被快速增长的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冲昏头脑,而是要虚心向有着悠久风险管理历史的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学习,力求在做好银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在英国脱欧、川普“逆全球化”的经济政策背景下,本年全球经济尚未走出深度调整期。放眼经济长周期,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上一个繁荣周期尾声,而新一轮经济长周期正在萌芽阶段。在下一轮新经济周期到来之前,全球经济、贸易以及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常态很有可能是低增长甚至零增长、负增长。值得骄傲的是,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支柱力量,2017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将企稳,给动荡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