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147 论文编号:sb2018081222520222503 日期:2018-08-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课题来源及意义
本课题是基于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总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间的软件使用情况参差不齐,大多数的分公司并没有使用财务软件进行辅助管理,己使用软件的功能简单,而且软件本身不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来提出的。
 
1.1.2课题意义
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莱西市,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目前拥有莱西开发区工厂、东泰公司、东方果仁公司、内贸公司、进出口公司等多家分公司和工厂,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企业运作,集团高层领导及其所有股东都需要及时了解集团财务的运作状况,因此建立一个综合性、统一的、规范的财务管理系统迫在眉捷。同时,作为一家集团企业,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管理平台来实现企业集中式管理和高效运营也是管理层一直所渴求的目标。东生集团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对各个分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各个分公司进行独立核算并接受总公司的管理与监控。由于业务资金流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对历史数据及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先进实用的网上财务办公系统。在往来结帐、资金监控、过程控制、财务审查、报表汇总以及财务管理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解决集团总公司对下属的各个分公司的远程适时的财务监控和数据交流的重要问题,在满足现有财务核算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功能,使管理会计与决策支持的功能相融合。针对上述情况和要求,东生集团经过严格认真的考察论证,最终选择开发一套适合于本集团公司实际需求的网上财务办公软件,来构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
 
1.2网上财务办公系统的研究现状
网上财务办公系统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蓬勃发展,凭借其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网上财务软件进行财务管理的。cA、oracle等公司的财务管理产品,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己开始受到大公司的重视。这就迫切需要国内财务软件商早日拿出适合国内用户的产品,毕竟国内软件公司更熟悉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市场需求。而在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传统财务管理方式上,对互联网的真正应用只限于网上记帐和帐目查询,还没有真正形成网上财务管理的规模。我国的各中小型企业,目前也只是从第三方购买相关财务软件进行财务管理。
 
1.2.1网络时代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在网络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象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以电子支付、电子合同和电子订单来取代。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的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务管理的网络维护
一方面,信息时代企业的很多商业交易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双方不需要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是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很明显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互联网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护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是采用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相关技术简介
 
2.1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系统平台模式的合理选择也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MIS系统平台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主机一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和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在综合考虑了本系统的用户和开发者的情况以后决定采用8/5结构。
 
2.1.IB/S结构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就是只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运行软件。它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和改进。主要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技术,结合多种SeriPt语言(VBSeript、Javaseript…)和ActiveX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在B/S体系结构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返回给浏览器。而其余的象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等工作全部由web服务器来完成[l0]。该模式工作原理如图2-1所示。
本系统采用的是B/S结构,避免了C/S结构的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助于网络,可以实现任何地点的数据录入和信息监控。由于系统采用B/S同时借结构,所以支持移动办公,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做到财务数据息的及时、准确,使领导的决策真正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
sQLserver是微软公司开发的运行于windowsNT/2000操作系统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己经成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WindowS应用平台中开发较大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首选[5]。本系统采用SQLServer2000进行数据的存储管理,为系统提供了一个TB级的数据存储空间,利用大型数据库的强大管理功能和数据级的安全控制,为本系统数据的查询和优化整理、运行速度等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和稳定的安全保障。
 
3 系统总体设计.............. 19-25 
    3.1 需求分析.............. 19-20 
    3.2 系统总体结构.............. 20 
    3.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0-24 
    3.4 系统的开发环境.............. 24-25 
4 数据库设计 ..............25-32 
    4.1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25 
    4.2 数据字典的建立.............. 25-27 
    4.3 数据库的具体实现 ..............27-32 
5 系统实现.............. 32-53 
    5.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32-35 
    5.2 数据录入模块设计 ..............35-41 
        5.2.1 数据录入界面设计 ..............36-38 
        5.2.2 数据删除界面设计 ..............38-39 
        5.2.3 用途档案添加界面设计 ..............39-41 
    5.3 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41-47 
    5.4 常规操作模块设计 ..............47-48 
    5.5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8-50 
    5.6 其他操作模块设计 ..............50-51 
5.7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51-53
 
结论
 
本系统己应用到青岛东生集团公司,证明本系统设计是成功的,初步显示了系统本身的优越性。今后,随着系统的进一步测试,将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升级。
 
1、本系统的主要优点:
(l)系统采用了B/S三层体系架构模式,各层之间相对独立,使系统能够跨平台运行、扩充性好、安全性高,代码易维护和可重用性好。
(2)能够实现财务的日常网上记帐,而且系统提供了各种的查询功能,为财务人员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系统提供的各种统计和预算功能,能够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和掌握集团的财务现状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趋势,便于财务管理人员及时正确的制定财务政策。
 
2、该系统的创新点:
(l)水晶报表由于涉及到财务工作的单据类型比较多,而且各个子公司的同类单据的格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系统中采用了水晶报表技术,在系统中为同类单据设计了统一的单据格式,实现了集团和各子公司之间同类单据的格式问题,同时减少了部「1之间单据传递的环节,节省了成本。
(2)WebTree由于公司中的部门比较多,而且各个子公司的部门也有很大不同,同时各个部门又存在层次或级别等问题,为此系统采用了WebTreeVi。w控件,实现了部门和用途等方面的层次性,使操作员在选择相应信息的时候比较清晰,简单。解决了系统中不能体现部门的级别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用途(摘要)的类别归属问题。
 
3、结论:
实践证明,该系统既可以实现日常财务数据的实时实地录入,又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各种查询和分析,加强对财务的全面监控。虽然系统的功能已基本实现,但是系统如何保证单据数据的安全和有效以及如何在大数据量的环境下稳定运行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系统的功能还有待完善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章中在论述和分析上难免会存在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着高校财务管理的状况。高等学校现在普遍施行的预算方法只讲投入,不考虑绩效,预算编制较粗,简单的按照“基数+增量”来安排,粗放管理;常常是哪里问题比较严重,哪个部门叫得凶,就增加其相应的预算拨款,预算控制不强,预算执行效果也不理想;已存在的或已发生的,被认为是合理的、必须的,预算有时常常会被动的来处理遗留问题、补窟窿。在这种机制下,各部门把办事作为讨价还价的“博弈”筹码,扩大或夸大自己的困难,甚至“先斩后奏”,强行要支持寻投入,学校财务部门或预算委员会常常“被预算”,预算成软约束。这在客观上需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效率和统筹财力资源的要求,建立以使用效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模式。’为此,财政部从2002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编制部门预算,但对高等学校来讲,部门预算没有按校内部门进行细化,给预算执行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在按要求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高等学校还编制一套内部校内财务预算。部门预算是前一年编制的,主要与财政拨款有关的预算及其他可预见的大的收支预算;校内财务预算是当年年初编制的学校内部分部门的细化预算,侧重于分配校内各部门和学院的年度经费及支持建设项目经费,是按校内部门细化的、便于执行的收支预算。高校校内财务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但又未能真正做到“零基”,支出的刚性造成了学校在资金分配方面的比例失调,缺乏对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评价,仍或多或少的保留传统的预算编制的痕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分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以使用效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必然方向。绩效预算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业绩和效果挂起钩来,并按照绩效评估的结果,安排、调整下一年度预算和工作计划,强化了绞效评价结果对预算的约束。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绩熬预算管理为着力点,分析高等学校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实施条件,遵循相关原则,构建全面完整、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高等学校财务推行绩效预算管理需要的条件和具体措施,为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可行可靠的条件支撑依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制度一直采用以投入预算为主的管理形式,以投入为导向,忽视对高等学校投入结果的考评,导致高校普遍存在预算管理刚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和执行不理想等问题。由此,高校财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课题属于新兴的研究点,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绩「效评价方面,对高等学校财务施行绩效预算管理研究的代表性工作不多,主要包括:(1)绩效预算的要素及主要特点。张静和张乔(2007),宋来忠(2008)提出绩效预算的涵义,并提出绩效预算“依产定投”的核心原则。(2)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对策研究。谢旭人(2009)提出了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含义,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科学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3)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完善。上海市青浦区财政局课题组从严格项目编制程序,健全项目数据库;规范项目预算编制,切实执行项目预算;规范工程项目支出管理;建立跟踪问效制度,注重项目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思路。以目标为导向、预算为主线、部「]为基础、绩效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可以从本质上提高高校预算资金配置效率。缓解高校发展的经费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保证高校长期稳定发展。总之,我国部门预算、零基预算改革已推行了六七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些高校也在绩效预算管理方面开始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但是,这些实践基本上还都处在探索阶段,在新形势下,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难点。
 
二、绩效预算管理的概述
 
(一) 绩效预算的概念
绩效预算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对公共产出和结果的关注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它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强调的是结果导向,关注责任和效率。绩效预算的理论基础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J法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以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控制以及评价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其以结果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业绩评估为核心。具体说来,绩效预算就是把增加资源分配与提高绩效紧密结合的预算管理制度。绩效预算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绩效预算是一种新的预算理念,是新时期在现有法律框架和政治程序下,追求财政管理效率、效果和有效性的理念;第二,绩效预算是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即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第三,绩效预算是多学科理论创新的制度载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政治学都对绩效预算的产生及发展有重要影响。其过程是政府部门先确定需要履行的职能及为履行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制定绩效目标,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其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推行绩效预算的实质是强化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的责任和效率。绩效管理理念强调的是结果导向,注重责任和效率。绩效预算管理一般包括以下程序:确定战略目标—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年度绩效计划—根据年度绩效计划编制年度部门(财务)预算—执行部门(财务)预算—提交绩效报告—进行绩效考评—运用绩效考评结果。
 
(二) 绩效预算的特点
绩效预算克服了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存在的弊端,不仅是预算编制方法上的一种改革创新,更是财务管理理念上的一次革命。绩效预算强调的是“结果”,而不仅仅是部门的“产出”。“产出”是部门生产多少公共产品和服务,“结果”则是部门实现了某科‘目标。产出再多,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是无效率的‘绩效预算一强调预算资源分配与支出结果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财政支’出的有效性,更注重支出质量和效果。
 
三、高等学校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8-21 
    (一)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8-19 
    (二) 高等学校推行绩效预算管理............... 19-21 
四、建立完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21-35 
    (一)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23 
    (二)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指标 ...............23-29 
    (三) 绩效指标的权重 ...............29 
    (四) 绩效指标的量化 ...............29-30 
    (五) 实证分析 ...............30-33 
    (六) 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难点............... 33-35 
五、高校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条件分析............... 35-39 
    (一) 实践经验夯实推行基础............... 35 
    (二) 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35-36 
    (三) 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 36 
    (四) 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体系............... 36 
    (五) 逐步提高高校自主权 ...............36-37 
    (六) 资产管理要到位............... 37 
    (七) 缩小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范围............... 37 
    (八) 完善的高校经济责任制 ...............37-38 
    (九) 规范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运行环境 ...............38 
(十)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38-39
 
结论
 
一是,应该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增加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必须进一步巩固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格局,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机制和舆论导向。
二是,在任何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益始终都是高等教育财务管理的中心,不能离开效益来谈投入,不能忽视效益进行投入。因此,严格管理、提高水平、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坚持改革、不断探索是推进绩效预算管理的根本途径。
三是,财务处作为高等学校惟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财经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参与学校财经政策的讨论和制定,对学校各类经济活动实施全面管理和监督。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大财务”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弥补财经管理的盲点和制度的空白,使财务处成为全校财经工作的“不管处”。同时,注重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建立了“步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序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深入。
我国现阶段虽不具备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但通过推行支出绩效考评,采用“渐进式”的改革路径,积累经验,推进绩效考评体系建设,注重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逐步建立完善并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最终建立一套适合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和管理需要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运行有效、服务优质”的财务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l]楼继伟,张弘力,李萍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谢军占.高等学校财务管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6)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9)[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8]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10)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9]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综合卷)(2011)[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0]财政部预算司.绩效预算和支出绩效考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企业能力硕士论文范文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而发展起来的,是近 10 年来西方国家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研究中的最新潮流[1]。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在企业内部分工理论和内部成长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围绕着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及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等为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形成了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2]。最近几年,在经历了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认真研究和分析之后,学者们逐渐将研究重点倾向于深入发掘企业各个职能领域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主要分析五大基本职能:营销、财务、技术、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能力分析理论,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市场能力、财务能力、研发及人力资源能力、生产能力。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一个独立而综合的完整系统,通过价值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在整个企业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财务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企业能力系统研究中独特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财务能力,财务能力是影响企业能力的瓶颈问题。同时,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状况的好坏与相关利益关系主体息息相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河北省自1994年威远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首次上市以来,截止到2008年末,先后有36家公司、37只股票上市,这对促进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转变居民的投资观念、发展证券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就全国上市公司来看,河北省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1625家上市公司的2.22%,公司上市数量小,规模不大,利用证券市场来筹集资金、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亏损严重,亏损企业数量一再飙升,亏损金额也在逐年上涨,截止08年底河北辖区36家上市公司中有28家公司盈利,8家公司亏损,亏损面22.22%,比全国总亏损面15.64%高6.58个百分点,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致使近几年河北省上市公司财务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当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上市公司财务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同时,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2008年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河北地区盈利状况和全国趋势相同,整体业绩出现了下滑,为了调整河北上市公司本身的经济结构并缓解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导致的业绩下滑现状,加速经济的发展,真正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必须具备坚实的财务能力。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1.2 研究意义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文章主要以河北省上市公司为例展开对企业财务能力的探讨,该课题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分析财务能力,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从财务的角度来诠释企业的财务能力,进一步丰富财务能力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为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从实践上看,研究企业财务能力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企业财务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认识财务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注重财务能力的重要性,企业财务能力的强弱和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会影响甚至改变企业的命运。
(2)研究企业财务能力有助于企业测定和提升自身的财务能力,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能力的重要性,却还是存在财务能力较低的问题,客观上讲,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它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测定和提升自身的财务能力,客观上需要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
(3)财务能力强弱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佳,不能忽视财务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对企业财务能力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还能使企业目标更加明确,集中稀缺的优势资源处理财务能力问题,保持企业的持续长期发展。
 
第 2 章 企业财务能力理论基础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是近十年来西方国家在战略管理和经济研究中的最新潮流,已成为企业管理研究和战略管理研究的主题。企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能力体系,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企业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与企业财务能力之间相互影响,在对企业能力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逐渐衍生出了对企业财务能力的研究。
 
2.1 企业能力理论阐释
 
2.1.1 相关概念界定及企业能力的含义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总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实质是企业的核心理念。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是对企业能力的整合。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拥有一组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组合体,市场能力、财务能力、研发及人力资源能力、生产能力等都是企业特殊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能力是指为实现企业特定的战略目标而从事的各项业务活动所必需的各项资源和能力的组合体,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作为企业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它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能力体系。但是该体系不是企业特殊资源和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企业能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理论上说,企业能力体系决定了企业对特定目标的有所作为,即企业在每个经营方面能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处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思想。
 
2.1.2 企业能力的特征
企业能力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从属性、相对稳定性。
(1)全局性 企业能力作为企业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组合体,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各种决策制定,从全局上规划着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企业的整体行动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未来性 不同企业之间因为客观环境的不同,企业能力表现形式各异,但是任何企业的着眼点都在于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3)系统性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能力体系是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整合,市场能力、财务能力、研发及人力资源能力、生产能力等作为企业的特殊资源包含在企业能力中,企业能力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是个综合概念,这体现了企业能力的系统性,在整个系统中包含着不同职能领域的子系统。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能较全面的反映企业能力。
 
第3章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41 
    3.1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36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1-32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2-33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33 
        3.1.4 具体指标的内涵与功效................ 33-36 
    3.2 各级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36-39 
        3.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7-38 
        3.2.2 指标权重的调查计算 ................38-39 
    3.3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9-40 
    3.4 本章小结................ 40-41 
第4章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41-49 
    4.1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方法概述 ................41-45 
        4.1.1 各种评价方法汇总与比较 ................41-44 
        4.1.2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方法................ 44-45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 ................45-47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45-46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6-47 
    4.3 本章小结 ................47-49 
第5章 河北省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49-59 
    5.1 河北省上市公司的现状与特征................ 49-55 
    5.2 河北省财务状况及其................ 55-57 
5.3 本章小结 ................57-59
 
结论
 
本文主要是在对企业能力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河北省上市公司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企业财务能力展开了评价与分析,以改善和提高财务能力为目标,以行业和影响指标为主线分析了河北省上市公司的财务能力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是:
(1)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是企业能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系统中包括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影响企业财务能力。
(2)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即包含定量财务指标又包含定量非财务指标在内的多层面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企业财务能力展开系统的评价。
(3)通过对比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研究目的,本文选择了灰色系统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
(4)基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数据资料的易得性,以河北省上市公司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并综合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对企业财务能力做了评价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河北省上市公司在财务能力方面存在着问题,比如,行业发展不均衡;同行业间差距大;指标影响因素强弱不均等,进一步从发现的问题出发,以提高企业财务能力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虽然对河北省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系统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索,但由于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所限,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河北省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上市时间比较分散,在分析研究中如果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由于样本量太少,可能会导致实证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因此,本文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的是2008年河北省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这是本文的一个不足和遗憾;由于受到水平的限制和时间的关系,在本文研究中会存在许多疏忽和遗漏,也存在因知识的局限可能导致肤浅的研究结论,在此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本人今后将进一步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 张宝贵, 刘东.企业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6,(6):147-148
2 李怡靖.企业能力理论综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0):36-40
3 钟尉, 张阳.企业能力的层次与结构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499)
4 Selznick, Philip.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Evanston: Ro, Peterson & Co.1957
5 Grant, R.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76-83
6 Amit,R.and Schoemaker,P.J.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s,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3
7 查特•保亚提斯.能力创新.经济管理阅读精选,1998,(4):12
8 Richardson, G.B.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 896
9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 朱风涛.企业能力系统演化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12):122-123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及其产品都大量涌入我国,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多更激烈的竞争。再加上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崛起,经济全球化扩张导致的不确定因素的增长和信息的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使企业随时都可能面临着很大的则’务风险。_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并且进行适当的防范和控制,;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为企业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现金为王”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就成了一个流行词汇。《华尔街日报》指出,在惩罚了那些受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企业信贷紧缩拖累的公司后,投资者正在寻找新的牺牲品。这些潜在的目标并不一定要和债券市场的动荡起伏有直接联系,相反,他们所要寻找的目标恰恰是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但仍会受袭的公司。这样一来就会涵盖很多行业的企业,如美国西南航空、高级微设备公司,他们的股票以及所发债券都可能受到影响。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的自由现金流要么水平较低,要么处于负值,有时候甚至是无法预知的。投资者认为,如果一家企业都无法确保现金流持续稳定,那么当他想进入信贷市场进行融资时,就会遭遇到很多困难,或者他们将付出极高的代价才能获得融资。而鉴于市场目前的动荡局势,一家公司是投资级还是垃圾级,这个问题或许就不怎么重要了。摩根士丹利信贷策略负责人格雷格•皮特斯指出,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现金流、主要看他是否稳定以及明天会否呈现负值。他谈到,如果说我们从市场中学会了什么,那就是评级已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质量、入市主体以及现金流,现在又到了“返璞归真”时时候。
由此可见,现金流对于一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他应该作为财务预警的重要因素加以研究。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管理与现金流量的控制都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实时的监控、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有助于企业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充足的、有效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通过现金流量控制也有利于企业加强财务控制,避免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管理与现金流量的控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不一断发展。现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实质是从现金到物质,又由物质到现金过程。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于不能以收抵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可以看出企业兴衰直接原因不在于利润而是现金流量。所以现金流量状况比利润更能体现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企业的价值。无论什么时候,现金都是企业机体的血液,是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首要因素‘,是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共同关注的焦点。现金流量与财务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破产企业中,有85%的企业账面上都有盈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_“黑字破产”’。在我国,有不少受到众人追捧、媒体渲染的企业如德隆集团、三九集团、普尔斯马特等纷纷“倒下”的原因同样是资金链断裂。由此可见,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风险预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其经营业绩和则一务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被ST的上市公司,不仅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公司以后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建立合适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中国证券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和交易所制定了一系列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风险的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预亏预警制度外,这些制度都是针对上市公司出现则一务危机以后的相关措施,关于预亏预警制度,其发布与否以及发布的确切时间都取决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调控的余地很大。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事前信息,若能建立一套财务危机发生及财务危机恶化的预警系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证券监管部门更好地推进监管工作。为了提示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风险,证券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所约束的条件都是以上市公司亏损程度为基础的。是否存在其它能够有效反映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是否能从财务指标的变化中判断出上市公司未来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有利于上市公司管理层防患于未然。真实的财务数据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绩效最客观的成绩单,相关的比率分析更是公司最好的财务危机预警资讯,会计资讯在上市公司的评估绩效及决策参考中有着重要的内部功能。若能建立起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的恶化及其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司的经营方针,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防患于未然。
(4)有利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债权人,如银行、供应商等。尽管目前上市公司有着直接的融资渠道,但间接融资仍在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债权人在进行是否对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决策时,迫切想知道上市公司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从而保证其发放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尤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债权转让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流动性不强,一旦上市公司发生则-务危机,债权很有可能收不回来,坏账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建立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银行等债权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财务预警研究现状
 
2.1国外财务预警研究现状
国外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较早,最初人们只是对财务危机进行定性分析,但定性分析具有主观性过强的缺陷。后来,随着数学及统计学的发展,定量分析逐渐发展并不断完善。20世纪30年代,.FitZpatriCk(1932)运用单个财务比率进行预测研究,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尽管研究的思路和结果都不错,但一直到1966年才有人沿着他的思路继续研究破产预测问题‘。Beaver(1966)是使用市场收益率信息进行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先驱。他发现在有效的资本市场里,股票收益率如同财务指标一样可以预测破产,但时间略滞后。他在1966年发表的《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一文,最早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预警研究;在预警方法设计上,首先抽取了1954年至1964年间的79家失败公司作为样本,并逐一选择了产品相同、资产规模相近的对比分析样本公司,然后将这些样本公司在财务失败前数年的财务比率用作判别指标,利用二分类检验法,按年度将样本公司的财务比率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列,以便从中寻找一个使错误百分比最低的临界点。比弗的研究发现,使用“现金流/总负债”这一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失败的效果最好,一在企业失败前一年可判别90%的失败公司,使用“净利润/总资产”比率的判别效果次之,其判别成功率为88%。但是,由于选用的是单变量比率分析,尽管有效,其作用却很有限。
 
3. 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预警理论分析................ 30-42 
    3.1 现金流对企业财务风险............... 30-33 
        3.1.1 现金流的概念界定............... 30 
        3.1.2 现金流指标的优越性............... 30-33 
    3.2 现金流和财务风险的关系............... 33-37 
        3.2.1 财务风险的界定 ...............33-35 
        3.2.2 现金流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35-37 
    3.3 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预警框架 ...............37-42 
4. 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预警的实证分析............... 42-60 
    4.1 样本的选择 ...............42-46 
        4.1.1 样本ST公司的选取............... 43 
        4.1.2 配对样本选择............... 43-44 
        4.1.3 选取结果 ...............44-46 
    4.2 指标设计............... 46-53 
        4.2.1 指标样本确定原则............... 46-47 
        4.2.2 模型自变量的确定............... 47-49 
        4.2.3 财务预警指标的筛选 ...............49-53 
    4.3 模型构建的选择 ...............53-57 
    4.4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57-60 
5. 结论及建议 ...............60-63 
    5.1 本文结论............... 60 
5.2 相关建议 ...............60-63
 
结论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的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预警指标;分析和总结收付实现制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债务保障率、销售收到现金比率、资本支出与折旧摊销三个财务指标;以提取的指标为预测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并分析它们的预测效果。结果证明提取的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ST的前一年、两年、三年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6%、82.6T0、80.00k,但是随着被ST日期的临近债务保障率指标的敏感性变得越来越迟钝。这说明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状况健康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在企业财务危机临近日期时现金流量表的参考价值会减小;还可能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对现金流量表有过较多的粉饰行为,尤其是财务危机临近之日更为严重,广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应该注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样本量上进一步扩大,变量的选择上加上非财务的非量化的指标,在研究的维度上加上时间的变量。对现金流量表的使用价值可以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人为因素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大小等等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2009.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2009.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
3陈静.1999.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M].会计研究,4:6-9
4陈理.2006.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操纵实证研究[M].财经科学,4:30-36
5陈晓,陈治鸿.2000.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M].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3:2-5
6陈瑜.2000.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6:57-67
7陈志斌,韩飞畴.2002.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J].会计研究,12:45-50
8丁成.2001.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研究[M].上海财税,1:32-34
9高培业,张道奎.2000.企业失败判别模型实证研究[M].统计研究,10:29-32
10谷棋,刘淑莲.1999.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M]..会计研究,10:12-14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论文代写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个体利益的追求越来越被人理解和承认。纳税筹划概念也很快的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与关注,现今,纳税筹划已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纳税筹划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纳税筹划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做好纳税筹划己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2研究意义
1.2.1企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纳税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税收支出,有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纳税筹划做好了,有利于降低税负,减少纳税成本,而税费的减少对于利润总额的贡献是100W的。纳税筹划是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成功的纳税筹划往往既能使经营者承担的纳税负担最轻,又使政府的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和企业都有利。因此,纳税筹划不只是在税负上避重就轻,更重要的是通过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纳税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纳税筹划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纳税筹划是一项风险较高的技术工作,有人将此形容为“在钢丝上跳舞”,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违反税法规定,受到处罚,在传媒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大公司因为涉税问题而遭到处罚,那为什么很多公司仍对纳税筹划趋之若鹜呢?那是因为:高风险伴随着是高收益,企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不纳税或少纳税,就意味着花少量的费用获得法律认可和保护经济利益。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就需要更加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更加规范财会管理,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若能将筹资方案、投资方案、生产经营决策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与会计政策和国家税收政策相结合,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工作,必将能使企业合理合法的减轻税费负担,增加税后收益,同时这也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过程。
 
1.2.2纳税筹划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
纳税筹划有利于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的改进和完善。税收制度体现着政府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导向,而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是对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的一种“反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对国家税收政策导向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国家现行税收法规完善程度的一种良好检验器。可以说筹划是企业对政府税制作出的合理的、良哇的反应,可以促使税务当局及早发现现行税收法规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与疏漏,并以此作为将来制定有关税收政策,完善现行税收法规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国家税收法制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优化政府税制。企业根据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以及各种税收优惠条件,进行筹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活动,将纳税筹划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为企业产品升级和改造创造了物质条件,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获得最佳收益。客观上也运用了税务经济杠杆的调节,逐步优化了国民经济宏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了资本的合理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西方国家的纳税筹划理论起源于最初的避税论,随着对偷漏税问题的研究展开的。早在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在“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中就提出:“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拉开了国外学者深入研究纳税筹划的序幕,同时也是第一次对纳税筹划作了法律上的认可。国外早期研究纳税人偷漏税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卡甘,在其论文“与货币总供给相应的通货需求”中,通过运用现金比率法来测估美国由于存在地下经济活动和纳税人故意向国内收入署少申报应纳税所得而进行偷漏税的规模。H•肖肯霍编写的《企业纳税筹划》,被认为是“纳税筹划”一词最早的出现。纳税筹划开始从企业经营计划中独立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由此带动了对包括个人纳税筹划在内的纳税筹划的全面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纳税筹划基本理论
 
2.1纳税筹划的概念及辨析
由于税款的缴纳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由此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在法律允许,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使这一部分支出尽量最少,以实现自己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纳税筹划比较通俗的一种解释。当前,理论界对纳税筹划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而且内容的界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不管是名称还是内容都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我们不妨先从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论述中寻求一些启示: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在其《国际税收辞典》中的定义:“纳税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对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使一个人的经营和(或)私人事务缴纳尽可能少的税收安排。”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思威认为:纳税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则作了如下阐述:“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之缴纳可能最低的税收。他们使用的方法可称之为纳税筹划……。
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税收是纳税筹划的目标所在。”他接着说:“美国联邦所得税已变得如此之复杂,这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纳税筹划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聘用专业的税务专家研究企业主要经营决策上的税收影响,为合法减少纳税制订计划。”在我国最早的关于纳税筹划的专著《纳税筹划》中,作者唐腾翔、唐向将纳税筹划概括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其要点在于:合法性、筹划性和目的性。”盖地教授在其编著的《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写到,“纳税筹划是纳税人(法人、自然人)依据所涉及的现行税法(不限一国一地),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人的权利,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与‘不允许’、‘应该’与‘不应该’以及‘非不允许’与‘非不应该’的项目和内容等,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实现财务目标的事先谋划和对策。
 
3 A集团公司纳税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6-30 
    3.1 A集团公司概况................ 26 
    3.2 A集团公司纳税特点和纳税................-30 
        3.2.1 A集团公司纳税特点................ 26-28 
        3.2.2 A集团公司纳税存在问题分析................ 28-30 
4 A集团公司纳税筹划实例 ................30-42 
    4.1 筹资过程中纳税筹划................ 30 
    4.2 投资过程中纳税筹划................ 30-33 
    4.3 经营过程中纳税筹划................ 33-39 
        4.3.1 存货计价方式的纳税筹划 ................33-36 
        4.3.2 混合销售的纳税筹划 ................36-37 
        4.3.3 代收费用的纳税筹划................ 37 
        4.3.4 以旧换新业务的纳税筹划................ 37-38 
        4.3.5 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筹划 ................38-39 
        4.3.6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39 
    4.4 股利分配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39-40 
    4.5 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纳税筹划 ................40-42 
5 A集团公司公司纳税筹划实施效益分析 ................42-49 
    5.1 从比较财务报表分析比较................42-46 
5.2 以杜邦分析法对A企业................ 46-49
 
结论
 
税收作为企业成本,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而纳税筹划可以合法、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控制企业成本,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最终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的。纳税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纳税筹划贯穿于企业理财的全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目的、经营活动的特点及国家相关税收法律,寻找合适的纳税筹划方法。在设立、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全程进行纳税筹划。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来选择纳税方案,实现节税目标,获取更多的税收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企业财富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理财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税收环境的日渐改善和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纳税筹划意识在不断提高,欲望在不断增强税,纳税筹划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国外企业在我国投资日益增多,我国企业也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国经营机构和跨国交易将使企业纳税筹划具有国际性。在国际间,利用避税港,利用转移定价进行纳税筹划将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手段。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上结算使企业虚拟化,纳税主体也具有了高度不确定性,对税收必然产生影响。在传统贸易活动中,商品销售、劳务提供、特许权使用的界限是清晰易分的,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适用不同的税制规定,但在网上在线交易中,此类业务的性质很难确认,也造成了利用网络进行无形商品交易的免税空间。网上结算改变了传统结算方式,使得收入实现、支付结算、税款征纳即时化,传统纳税筹划方法将面临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的变化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纳税筹划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随着纳税筹划重要性、必要性和复杂性的增强,企业纳税筹划必将走向专门化时代。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导言
 
1.1研究内容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财务管理系统的各项业务,利用数据流程图介绍了医院医疗主要业务的业务流程,利用 E-R 图描述了各项业务中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系统设计方案。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1)研究了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采用的技术。
(2)分析了小型财务管理系统需求特点,并且设计了系统总体结构、相应的数据库。
(3)讨论了系统的实体模型,重点对业务实体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模型。
(4)根据用户身份,赋予不同的权限。各部门人员只能看或操作本部门的业务,不能接触到其它部门的业务数据。
(5)对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了实现,如用户登录、门诊收费和门诊医生保存医嘱。这些功能都通过了测试,保证了使用的正确性。
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该项目的开发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国内外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并且给出本文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第二章介绍相关技术,包括 B/S 结构、.NET 平台结构以及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等。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小型财务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包括主要业务流程分析和主要数据分析。第四章系统设计,主要介绍系统的数据流、系统模块结构设计、系统模块功能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第五章系统实现,首先介绍系统运行环境设计;接着说明本系统中采用的关键技术;然后详细说明主要功能模块的代码以及界面的实现。第六章是论文的总结与展望,总结论文的主要工作并对系统的发展进行展望。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在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术,现在对所采用的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本系统是采用 B/S 结构,以 Asp.net2.0 为前台开发工具,SQL Server2005 作为数据库工具来实现的。
 
2.1 B/S 结构
随着 Internet 的迅速发展,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 B/S(Browser/Server)架构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此即所谓的“瘦”客户机。应用程序的升级、改造只需要修改服务器端,大大的增强了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B/S 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 WEB 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 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就能通过 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4]。 下面说明 B/S 结构的优点。
(1)B/S 结构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能上网,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了。甚至可以在线申请,通过内部的安全认证后,不需要人的参与,系统可以自动分配给用户一个账号进入系统。
(2)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B/S 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
(3)成本降低,选择更多。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 windows 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因为还有 Linux。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 B/S 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只需安装在 Linux 服务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 windows 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这就使得最流行免费的 Linux 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Linux 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2.2 .NET 平台结构解析
Microsoft .NET 是微软公司针对未来互联网推出的战略构架,目的是解决异质平台的数据交换问题,即应用程序不管采用何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或硬件环境,都可以通过 Internet 上的各种服务有机地组合起来。该架构以网络为中心囊括了微软的所有产品和应用,其中Microsoft.NET平台是构架中用于创建和运行XMLWeb服务的软件组件。Microsoft.NET 开发平台将微软组件对象模型 COM 与松散耦合的 Web 概念相结合,形成了高效的 Web 组件系统,为开发新型的互动协作软件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体系结构模型。该平台遵循 XML 和互联网产业标准,包括用于加载和运行应用程序的软件基础结构 Microsoft.NET Framework、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 和支持该结构的编程语言等部分。下面对 Microsoft. NETFramework 的结构进行解析。.NET Framework 是在 Microsoft.NET 平台上进行开发的基础,它围绕着基于 XML 的 Web 服务展开,实现了代码编译、组件配置、程序运行等各个层面的功能,为建立分散式的 Web 服务,并整合许多既有的服务提供了一个托管、安全、高效的执行环境。.NET Framework 包括两个核心模块:通用语言运行环境 CLR(Common Language Runtime) 和.NET Framework 类库。
 
2.2.1 通用语言运行环境
 CLRCLR 处于.NET Framework 的最低层,是.NET Framework 的基础,它为VB.NET、C++、C#、JScript.NET、COBOL.NET 等多种语言提供了统一的运行环境,使得用某种高级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上运行,而不需要按照特定环境重写应用程序。为实现 CLR 对多种编程语言的支持,就需要在传统的源代码层和编译后的本机代码层中间添加一个代码层。应用程序代码要先编译成独立于机器的中间语言代码,然后编译成与机器对应的本机代码。这样,无论应用程序使用什么语言编写,只要能编译成中间语言代码,就可以在CLR 的支持下运行。其运行步骤大体如下:由某种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通过编译器(Compiler)生成中间语言 MSIL(Microsoft Intermediate Language)代码,然后由即时编译器 JIT(Just InTime Compiler)生成相应的机器代码。
 
第三章 需求分析.................. 17-29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17-18 
        3.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17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17-18 
    3.2 基本信息管理................. 18-25 
    3.3 凭证管理 .................25-26 
    3.4 账簿管理 .................26-28 
    3.5 报表打印管理................. 28 
    3.6 数据字典................. 28-29 
第四章 系统设计................. 29-45 
    4.1 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9-31 
        4.1.1 系统设计原则................. 29-30 
        4.1.2 系统设计目标................. 30-31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4.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1-35 
    4.4 数据库设计................. 35-45 
第五章 系统实现................. 45-55 
    5.1 系统运行环................. 45 
    5.2 自动编号技术 .................45-47 
    5.3 关键模块实现 .................47-55
 
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以及管理需求的发展,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小型的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结合信息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开发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功能稳定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然而,在项目工作中,我深深感到所学知识的不足;在项目开发中要向其他同志虚心请教并激烈讨论。在项目开发中有如下感想:
(1)项目开发时团队合作很重要,只有积极主动的加入团队,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2)软件测试很重要,在遇到技术难关时,通过测试可以很快地找到问题并迅速加以分析解决。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对于财务管理系统的概念、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2)应用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方法并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充分分析了财务管理业务的主要处理流程,并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讨论;
(3)对整个系统从总体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本系统采用 B/S 架构。本系统按功能模块分为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凭证管理模块、账簿管理模块和报表打印四个部分。数据库设计时根据数据需求建立相应的 E-R 图,通过规范化后将其映射为关系表;
(4)利用 ASP.NET+ SQL SERVER 技术开发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所设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Gelinas, Ulric J.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South-Western/ThomsonLearning,2002:100-26
[2]Jerold L. Zimmerman.Accounting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control,Peking UniversityPress,2007:72-201
[3]Leszek A.Maciasezek. Database System Design, New York.StreetsorePress,2005,110-249
[4]孟惠云等.基于 C/S 与 B/S 模式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系统,2004:56-146
[5]龚赤兵.ASP.NET 2.0 网站开发实例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2-153
[6]丁昊凯、许静雯.ASP.NET 网站开发典型模块与实例精讲,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2-93
[7]关敬敏等.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5-160
[8] 张基温.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9-110
[9]张先治.财务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2-76
[10]朱三元等.软件工程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2,51-136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0.引言
 
0.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西方国家的历史上,总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许多历史学家和并购专家都己对每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征做了一系列总结。这五次并购浪潮对于西方并购历史来说,让西方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并购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也在他们在实施并购活动时能更好地开展并购整合工作,尽可能最大化地有效实现整合后的财务效应。然后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起步的非常晚,因此在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上来说都还不是非常成熟,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并购之后的各项整合工作的效果及对经济效应的帮助也还有待提高。鉴于并购整合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并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其市场价值,近年来国内并购市场也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不断扩大。借鉴国外企业成功并购整合的案例来看,它们无不相当注重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甚至有些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就开始对目标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企业文化价值和资源评估并着手制定并购整合计划,以确保其并购计划能得以顺利进行,并购效应能得以成功实现。然而反观国内企业并购现状,虽然并购市场在逐年扩大,并购活动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并不太注重企业并购后整合工作的实施,有些企业甚至把产权的交割界定为此次并购活动的终结,不把工作重点放在并购后整合效应的实现上。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企业在完成自身的成长积累之后,要想走出国门,在世界经济市场上进行一些跨国的并购活动,就必然要面对并购后整合效应的实现问题。例如如何更好的把两种不同_的企业文化进行相融合,如何将不同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企业进行整合等。而当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如何使得损失最小化,尽可能更多地实现整合效应,也成了一个随着现今经济市场不断发展而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0.2文献综述
 
0.2.1国外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Pr1cePritChtt指出,己有的统计数据表明并购案中并购的成功率实际上还不到五成,最普遍的原因是收购方往往在并购计划实施后发现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他们预想中的高,或者收购方发现他们在收购前所做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及制定的收购计划其实并没有那么准确,等等。因此要想获得企业自身的成长和资源积累,就必须施行理性的并购整合计划且确保实现一定的整合效应。Price认为要施行理性的并购整合就必须先了解并购的过程。并购实际上是对公司管理层提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此宗并购活动使得收购方涉及另一产业或新业务,或新公司文化与原企业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亦或者并购后企业与原企业营运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之处时,公司管理层就要经历一段异常艰难的并购后整合,才可能保证一定的整合效应的实现。
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Donald Robinson提出,合理解决并购后企业员工安置问题,是确保并购后整合效应实现的必要环节。他认为管理层的变动主要来自三个原因:跳槽、解雇和人才被挖。那些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发现自己与新公司格格不入的高级管理人员通常会觉得自己的事业短期内无法在新公司看到对自己有利的前景,因此会选择离开这个企业去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机会。而解雇员工则通常是管理层用来治理内乱、化解并购阻力、解决雇员重复、清理业绩平庸人员以及重构组织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并购活动开展期内,挖走企业优秀员工的可能性往往是最容易的,如果不设法留住这批人才则会导致企业竞争力大大降低,而与实现并购整合后效应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Donald认为收购方应当全面合理地评价被收购企业的核心人才,这对实现并购后整合效应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收购方在并购活动展开后,不应当只重视留用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员工,这样并不能做到最小程度地降低风险。同时,收购方也不应当采取旁观的态度对待并购整合时可能发生的混乱,这绝不是一种明智的克制,很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动力的大幅流失。最后,如果不进行一些必要的系统的人员评估,就直接在并购后进行大范围的人员调整或解雇一批员工,收购方必将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2.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相关理论
 
2.1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并购一词通常指兼并和收购交易,主要涉及的是一家企业为了获得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权以及如何将两家不同成长背景下的资源整合成为一体化企业的问题。并购往往指的是一种企业战略,这种战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或帮助某一特定行业内的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把这个词分开来看的话,兼并和收购又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兼并给出这样的定义:“两家或更多家独立的企业合并组成一个企业,通常一家占有优势的企业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企业,兼并的方式包括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公司资产、购买其他公司股份或股票、对其他公司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其拥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或负债。”收购则是指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目标企业的过程。收购往往会有敌意和善意之分,而这宗收购究竟是敌意还是善意则一般取决于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沟通情况以及它是如何传达给目标公司的董事会、雇员和股东的。在善意收购交易的情况下,收购双方会进行合作谈判;而在恶意收购交易的情况下,被收购方往往是并不希望自己被收购或者说被收购方的董事会是没有先知权的。然而恶意的收购交易通常还是会最终以善意收购结尾,因为收购方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收购方的董事会对此宗交易的认可。
 
1.1..2并购后的整合及其内容
一般来说,并购后整合指的是企业重新调整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以达到优化企业资源、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并购交易发生后,企业需要对其通过并购交易获得的其他企业的不同成长背景下的资源与自身进行融合,使之成为同质文化下的新资源。我国学者魏江等人将并购后整合定义为“由兼并或兼并双方所共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推进合作进程、合并绩效的管理措施、手段和方法,涉及员工安排、队伍建设、文化重组和业务重建等每次兼并活动必须面对和完成的各项工作。”
 
3. 西方企业并购后整合效应实现.................31-38 
    3.1 诺基亚西门子合并电信业务 ................31-34 
        3.1.1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合并背景................ 31-32 
        3.1.2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合并后................ 32 
        3.1.3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整合后的................ 32-34 
        3.1.4 案例分析:通过减少成本费用来获取................34 
    3.2 纽威尔合并乐柏美公司 ................34-38 
        3.2.1 纽威尔乐柏美公司合并背景................ 34-35 
        3.2.2 纽威尔与乐柏美公司合并后的重................ 35-36 
        3.2.3 纽威尔乐柏美公司重新整合后的财务................ 36-37 
        3.2.4 案例分析:通过战略调整解决财................ 37-38 
4. 我国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效应的成功实现方法 ................38-46 
    4.1 及时、正确地进行财务整合 ................38-40 
        4.1.1 并购前正确合理确定收购................38-39 
        4.1.2 并购后及时制定施行清................ 39 
        4.1.3 并购后研究并确定相应的................ 39-40 
    4.2 积极、稳妥地配合业务整合................ 40-43 
        4.2.1 并购后合理防范交易中可能................ 40-41 
        4.2.2 并购整合过程中充分利用协同................ 41-42 
        4.2.3 合理运用企业文化战略整合实................42-43 
    4.3 理性、智慧地处理整合中的难题................ 43-46 
        4.3.1 密切关注反馈信息并进行相应................ 43 
        4.3.2 检查企业投资主题和竞争基................ 43-44 
        4.3.3 取消无法调整的严重影响企................ 44-46
 
结论
 
综上所述,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并购后整合活动的进行是否成功,特别是财务整合及财务整合的效应实现过程,更是决定着这笔并购交易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提升的重要环节。财务整合工作的有效合理实施对于整宗并购业务而言都可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要想真正顺利成功地进行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是财务整合计划的合理制定。并购之后的整合速度越快,对于提高并购的整合效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过前提是不能盲目一味求快而忽略整合计划是否真的对企业而言合情合理。
其次,是按照计划要求,及时实施财务整合的过程。财务整合计划一旦确定,就必须在尽可能最快的时间内赋予实施,未整合的各项财务政策等内容,时间久了会给企业员工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迷茫,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再
次,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测算,以及财务策略的相应调整。在实施财务整合的过程中,也不能过于盲目执行,还需要利用对企业关键财务数据指标的正确测算,来判断企业的财务效应实现程度及企业的整合成效,并针对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相应调整,以求企业的财务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最后,是密切关注企业的并购后发展及财务效应的实现程度。企业并购之后的财务整合工作实施成果还需要企业事后的合理关注,企业在顺利实施财务整合计划后是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是否成功地实现了预计的财务效应,这些都需要企业保持一定的监督,以及时发现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并能尽快进行相应适当的调整,最终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以及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对并购活动的实施,目的也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协同效应及规模经济,增强其核心业务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赢得企业自身市场价值的提升,因此并购后的财务整合过程必须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企业并购之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正是如此,企业需要做到及时、正确地进行财务整合,积极、稳妥地配合业务整合,以及理性、智慧地处理整合中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并购整合后的财务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春生.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5页~50页
[2]干春晖,刘祥生.企业并购理论•实务•案例.(第一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49页~67页
[3]王东,张秋生.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8页~102页
[4]曹玉珊.并购战略的增长动机及其财务效应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管理、2007,(20).
[5]崔影慧,张薇.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新思考.现代企业,2009,(ro)
[6]李毅.论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理论界,2005,(02)
[7]吴隆增,别俊,陈春花.企业并购下的文化整合与创新.经济师,2005,(04)
[8]柯健,谭道伦.领导力: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新资本,2009,(02)
[9]部秀菊,杨立铭,白靖.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分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0]张淑丽.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述评.现代商贸工业,2009,(l8)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1.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稳定发展与否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而房地产行业则受到显著影响。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业而言,如何在危机中预测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甚至抵消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获得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话,势必使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为了保障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并确立融资与投资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强化财务安全保障机制,对自身的财务风险加以适时监控,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及早诊断出讯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企业还必须紧紧依据财务危机的诱发源,从高度先兆性与敏感性角度,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
 
1.1.2研究意义
构建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是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危机或困境,便于企业管理当局阶段性地评估本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之前采取及时有效的前瞻性措施,避免或减少企业的损失。另外,企业财务预警模型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或其他放款机构信用评级的有效工具。采用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将申请贷款的企业分为几类,区别对待,从而减少调查工作量和降低调查成本。最后,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正确运用,还可以作为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从而为其提供投资依据。我国企业财务预警的实证研究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末。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多是对沪深上市企业的研究。对于行业特殊性对模型的影响,只是在样本选择时采用配对的方法来降低这一影响,忽略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危机解释能力的差异。比如,房地产行业的资本结构、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指标对财务危机的解释就明显不同于其他行业。本文从这点出发,选择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法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检测,力图对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或困境做出监测,全面分析企业财务指标数据,及早发出预警信号,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告知经营管理者,从而使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弱甚至避免对企业的破坏。本文对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的回判准确率为90%以上,预测准确率为75%以上,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预警是指通过预警雷达、预警飞机、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相关的指挥部门,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预警在社会政治、经济、宏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济预警最早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因此其历史严格讲不过60年。在经济领域,预警研究包含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企业预警。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统计学家穆尔采用多指标综合法—扩散指数(Di而sionlndex,缩写Dl)来构建美国宏观经济预警系统。至此,这种把经济指标分为先行、一致、滞后三种类型来反映宏观经济状态的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模式一直沿用至今。60年代出现了构造预警系统的另一基本方法一一合成指数(CI)法。70年代后期起,经济预警系统本身己初步定型,但在基础理论和信息识别研究方面仍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化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如1979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与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国际经济指标系统”,用以监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景气变动。“财务预警”是借助于财务会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定量或定性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进行分析预测。目前企业财务预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危机或困境概念的界定;二是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
 
2.财务预警基本理论概述
 
2.1财务危机概述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最严重的财务困境即企业破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直至破产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失败都是由财务状况异常到逐步恶化,最终导致财务失败或破产。
 
2.1.1.1国外学者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财务危机等同于企业破产;另一种则不仅把破产作为财务危机,而且将破产前的一系列财务危机事项也包含其中。国外部分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财务危机相关问题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财务危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大致归纳为财务困境无关论(以Warner、Andrade、Sundgren等为代表)、财务困境成本论(以Altman、Opler、Ti加an等为代表)、财务困境收益论(以Jensen、whitaker Alderson等为代表)’4等三大类。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资本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善、行业处于衰退期、经济不景气等。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危机的处理方式大致分为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一破产清算三种。
 
2.1.1.2国内学者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过程,它应该包括这样几方面的事项:
(l)无偿债能力(Insolency)。在财务危机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无偿债能力。企业无偿债能力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经营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到期债务。该状况的发生应该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等相关利益群体的重视。因为持续的经营现金流量短缺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二是企业的总负债超过总资产公允价值,即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的情况,这其实就是经济意义上的破产了。
(2)违约(Default)。当企业违反与债权人所达成的协议,并且成为法律行动依据时,就发生了违约。违约可能是由于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造成的,也可能是违反债务比率或流动比率这种债务契约中的技术性条款而造成的。违约一般预示着企业业绩恶化,严重的违约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3)失败(Failure)。按照经济标准,失败意味着在考虑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投入资本获得的报酬低于同类投资的正常报酬,或者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或者平均报酬率低于资本成本。按经济标准界定企业处于失败状态时,并不意味着马上就终止经营,因为终止经营决策是建立在期望报酬不能弥补变动成本的基础上的,只有期望报酬不能弥补变动成本时才终止经营。当然如果企业长期处于失败状态,最终会产生资不抵债,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破产。
 
3.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分析................... 41-49 
    3.1 我国房地产企业简介 ..................41-42 
        3.1.1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定义和特征.................. 41-42 
        3.1.2 我国房地产企业现状与特点.................. 42 
    3.2 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 42-43 
    3.3 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财务危.................. 43-49 
4.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 ..................49-54 
    4.1 建模方法 ..................49-50 
    4.2 财务预警指标选取.................. 50-54 
        4.2.1 选取原则.................. 50 
        4.2.2 财务预警指标分析.................. 50-52 
        4.2.3 指标筛选.................. 52-54 
5.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54-71 
    5.1 样本选择.................. 54-55 
        5.1.1 财务困境样本的选择............... 54-55 
        5.1.2 财务健康样本选择.................. 55 
    5.2 指标筛选 ..................55-60 
    5.3 模型建立 ..................60-62 
    5.4 模型检验.................. 62-67 
    5.5 对灰色地带的讨论 ..................67-69 
5.6 对模型的评价 ..................69-71
 
结论
 
财务预警是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本文在对国内外财务预警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根据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数据和样本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选择Altman的“Z-Score”模型建立的方法—多元判别分析法来进行实证研究。该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简单,预测结果比较稳定,且对于样本数据量和分布要求比较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内外学者认为,通常当企业出现无偿债力(hsoleney)、违约(Oefault)、失败(Failure)或破产时,都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资金周转不灵,无债能力是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最初表现,而破产是财务困境的最严重的状况。本文认为财务预警应该在困境发生伊始,及时提出警示,避免企业陷入更严重的危机,最终走向破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文章以该指标上市公司中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认为当企业该指标连续两年低于平均水平时,其偿债能力出现障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本论文首先回顾了目前一般企业财务预警理论,然后在深入剖析与全面把握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特征的基础上,以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适合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部分绪论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正引起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已经由单纯的“经济人”转变成“企业公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理论界和实务界也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 研究背景
自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就对此予以广泛的关注;霍华德•博文(Howard Bowen)一于1953年出版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更是开始了理论界对社会责任的论辩。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重点。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至少50家在社会上声誉不同的企业进行经验研究后表明:从总体上看,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望既没有得到什么大的好处,也没有什么大的坏处。时至今日,我国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中,规范研究占了绝大部分,实证研究起点较晚,并且多以全部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单元,尚缺乏以某一特定行业的企业作为样本单元进行的实证分析。
 
(一) 选题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eial Responsibility)的研究发展至今,西方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方面己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成果,其中多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显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己经达成共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持续发展”的公认指标。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所导致的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方面问题的频频出现,尤其是药品、食品等涉及老百姓生命安全的质量事件频繁发生。面对频繁发生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及广大媒体等社会各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如2008年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上交所发出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仍不容乐观。
医药行业作为维系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的主力军,是社会有序、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医药企业的产品—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企业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后验商品,药品有别于其它普通产品,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不仅在研发、生产环节,而且在药品流通和储存过程中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一影响,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绝不能仅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应始终把公众健康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直接提高了医药产品的质量,间接承担了政府改善环境和保障人们健康的职能,从而有力保证社会生活的高品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仅就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的实证文章,本文从我国医药企业出发,对我国医药企业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结果明确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从理论视角来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我国某一行业的企业(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为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及对相关理论予以补充,同时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公司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颇受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虽然大部分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正向相关的,但关于两者的关系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仍有一些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或者没有关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未形成完全共识。并且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通常包括所有行业的企业,但不同行业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各行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有所侧重。
 
第二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及理论基础
 
在以往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问题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社会责任计量模型,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部分将通过文献回顾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并综述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研究,总结前人的观点和不足,为下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企业社会责任.
 
(一)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文献综述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基本已经达到共识,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却未能给予一个清晰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理解。
 
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传播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一致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近10%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负面影响相继出现,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以及欺诈客户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西方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概念及理论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话题。较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是1985年发表在《瞪望》杂志第三期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继后,袁家方(1990)主编了我国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企业社会责任》,该书主要从法律的义务角度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三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24-36 
    一、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24-26 
    二、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26-33 
    三、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 33-36 
第四部分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 36-50 
    一、样本选取.................. 36-37 
    二、指标选择与变量选取.................. 37-41 
        (一) 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 37-38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指标 ..................38-40 
        (三) 控制变量的设计 ..................40-41 
    三、实证分析.................. 41-50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43 
        (二) 相关性检验及结果.................. 43-46 
        (三) 回归分析及结果.................. 46-50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建议、贡献.................. 50-57 
    一、研究结论及建议.................. 50-55 
        (一)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50-52 
        (二) 相关建议.................. 52-55 
    二、研究的不足及贡献.................. 55-57 
        (一) 研究的局限性.................. 55 
        (二) 研究的贡献.................. 55-57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否会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这对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理论的分析、数据的搜集过程以及对样本数据的验证,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l)我国上市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个别企业也己经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部分企业也在年报中有所披露。但是,社会责任的披露信息仍然很少,对于一些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如消费者)仅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没有可比的量化信息,这也就使得无法对医药企业对消费者的这一重要社会责任进行比较分析。笔者从标准年报中搜集到的三年间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仅有78家。
(2)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财务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不全像企业所顾虑的那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给企业财务业绩造成负面的影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确实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依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原因就在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弱化了企业的成本优势,使企业建立起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医药企业应该主动、自愿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通过实证分析部分的描述性分析得出,从横截面来看,不同医药企业之间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存在差距较大;从时间序列来看,各年之间我国上市医药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我国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足,今后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医药企业履行对股东、债权人、员工和环境的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对员工和环境的责任对TobinQ的影响较大。导致企业对员工承担责任对TobinQ的影响较大的原因可能是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人力资源在医药企业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对环境承担责任对Tob如Q影响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医药企业需要对环保的投入较之其他行业更大,而且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市场对于企业对环境承担责任反映比较迅速。因此,医药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员工和环境的关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通过进行实证分析,企业承担慈善责任与财务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假设不符,但这一相关性并不显著。然而,通过分析企业当期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当期以及以后各期财务绩效的影响,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负面效应逐渐减弱。笔者认为企业承担慈善责任与财务绩效负相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较短,其效果在较短时间内未显现出来;二是由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及其相对其他行业较高的收益水平,人们认为医药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是理所应当的;三是现今大部分企业都通过捐赠支出向公众显示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目前公众评价一个企业不仅仅’是看其是否对社会捐赠多少钱,并不会说一个企业一次捐助的越多对其评价越好,而且大额的捐赠支出导致当期的支出增加,利润降低;四是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保持连续几年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更多企业的捐赠都是“离散变量”。因此,作为医药企业,不应只通过偶尔的大额捐赠支出提高企业知名度,而应在经营过程中,使企业的捐赠支出具有连续性,同时,根据企业特点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敏丽等、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析[J]、商业会计、2000-8(16)、P24-25.
2.张春华、问题药品拷问医药企业社会责任[J]、wTo经济导刊、2009-8(73)、P30-33.
3.邱明星、从企业自身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能力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8-1(20)、P10-21.
4.赵晓东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正相关性[J]、河北学刊、2006-11(26)、Pl51-154.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2)、p77-82.
6.樊行健等、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财务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P32-33.
7.卢代富、国外公司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6、P137-144.
8.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5、P20-21.
9.王齐等、论社会主义企业的社会责任、[J]、国内外经济管理1990-4、PS.
10.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中国企业年鉴[J]、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12、P778.
 

专业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我国最具生命力的群体,已经成长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不论是在对外出口贸易,还是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 GDP 等方面。目前,我国有 1000 万家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其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就占到 99%,中小企业提供了 80%的城镇人口就业,70%的创新来自中小企业。在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环境中,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为巩固或者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向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就包括优惠的信用结算方式,主要表现为赊销。但这种手段会让企业自身承担对方的运用风险,往往造成应收账款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许多企业陷入“不赊销等死,赊销找死”的两难境地。这要求企业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在进行合作前,通过对其财务进行财务预警评估,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财务制度,锁定企业的财务风险。
虽然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成长有重大贡献,但由于其没有严格的会计制度、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加上规模相对较小等因素,所以中小企业目前很难或者要以较高的融资成本,才能从金融机构取得融资。银行和其他企业、金融机构在现阶段,还没有一套合理的财务预警制度对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验状况进行评估,不会轻易向中小企业贷款。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以上事实表明,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将对提高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善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有关财务预警的相关研究,是从 2000 前后开始的,最开始的研究情况是,从财务风险理论和信用评级角度进行的,真正的借助数学的工具进行量化研究是从 2005 年前后开始的。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而且数据的质量比较高,所以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应的财务预警研究还比较匮乏,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透明,财务数据的获取存在较大难度;二是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在数据收集困难的前提下,数据对于同一行业的要求也很难满足。本文,
首先对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并对中小企业和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了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国内外的相关发展和最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借鉴财务方面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选取适合本次研究的变量,对入选变量进行筛选。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模型求解。得到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模型。
第三,考虑到研究中收集获得的数据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具体每一个行业特点的数据混杂,尝试通过建立聚类-因子分析对研究中有贡献的训练样本和变量进行筛选,然后再运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样本预测,找到较为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Logistic 模型与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
 
2.1 Logistic 回归模型
Logistic 曲线方程是生物数学家 P. F. Verhulst 于 1838 年为研究人口增长过程而导出, 但长期被湮没,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才为 R. Pearl 和 L. T. Reed 重新发现并应用。Logistic 曲线方程既可应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研究,也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生长发育或繁殖过程等研究。其特点是开始增长缓慢,而在以后的某一范围内迅速增长,达到某限度后,增长又缓慢下来。曲线略呈拉长的“S”型。Logistic 回归模型,就是基于 Logistic 曲线延伸出来的,属于概率型回归,作为广义线性模型的一类,主要用于描述和推断两分类或多分类因变量与一组变量的关系。最早使用该模型的可能是 Fisher(1935)、Bartlett(1935),把它用于 2×2 及 2×2×2 的列联表上。该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经典方法是非条件最大似然法。最大似然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建立似然函数与对数似然函数,再通过使对数似然函数最大求解相应的参数值,所得到的估计值称为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值。与多元线性回归相比,Logistic 回归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如对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不作要求,对自变量类型不作要求、系数的可解释性等等。正是这些优点,使得 Logistic 回归模型成为计量研究中广受欢迎的分析工具。
 
2.1.2 模型推导
 
1) Logit 变换
研究中常碰到响应变量Y 的可能取值仅有两个(即二分类变量),如破产与未破产、治愈与未治愈等,显然这类资料不满足多元(重)回归的条件。当我们要研究一种试验现象发生的概率 p 的大小时,直接处理可能性数值 p 时,同样存在困难。一是:概率 p 的取值范围[0,1],因此 p 与自变量的关系难以用线性模型来描述;二是:当 p 接近于 0 或者 1 时,p 值的微小变化用普通的方法难以发现和处理好。这时,不处理参数 p ,改而处理 p 的一个严格单调函数( )Q = Qp就会方便得多。这要求( )Q p在 p =0或者 p =1的附近的微小变化要灵敏,即 dQ / dp随着( )1 /p 1 p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令( ( ))Q = ln p/1 p。而将 p 变换成 Q 的变换就称为 Logit 变换,当 p 从 01→时,Q的值从(-∞,+∞),因此Q的值在区间(-∞,+∞)上变化,这一变化完全克服了上述两点困难,在数据处理上也方便了许多。如果自变量的关系式是线性的、二次的或者是多项的,通过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就可以处理,然后从 p 与Q的反关系式中求出 p 与自变量的关系。例如 Q = b*x,则有( ) ( ( ))p = exp b*x/1+expb*x,这就是 Logit 变换。
 
第3章 LOGISTIC 回归下的中小企业................... 20-31 
    3.1 模型建立 ................20-23 
        3.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样本................ 20 
        3.1.2 构建模型 ................20-21 
        3.1.3 预测变量的选择................ 21-23 
    3.2 模型变量筛选................ 23-27 
        3.2.1 正态性检验 ................23-25 
        3.2.2 相关性检验与多重共线性................ 25-27 
    3.3 LOGISTIC 回归分析................ 27-29 
    3.4 模型检验 ................29-31 
第4章 改进LOGISTIC 模型预测................31-40 
    4.1 聚类分析 ................31-33 
        4.1.1 聚类分析简介................ 31-32 
        4.1.2 对样本的聚类分析................ 32-33 
    4.2 因子分析 ................33-38 
        4.2.1 因子分析简介................ 33-35 
        4.2.2 提取公因子................ 35-38 
    4.3 修正LOGISTIC 预测模型................ 38 
    4.4 模型回代检验 ................38-40 
第5章 总结 ................40-42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40-41 
5.2 研究的局限性 ................41-42
 
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基于 Logistic 回归的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问题,采用反向 Wald 选择法的一般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并尝试用改进后的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优化,并给出了求解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总结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结论如下:
(1) 本文在克服了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后,建立了 Logistic 回归模型。当危机临界点 p 值设为 0.5 时,对训练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在 78.50%,使用检验样本预测时的准确率为 79.90%。
(2) 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的变量和样本进行改进后,建立改进 Logistic 回归模型。危机临界点 p 值设为 0.5 时,模型对训练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在 85.50%,使用检验样本预测时的准确率为 84.76%。
(3) 在修正的 Logistic 模型中,我们最终保留了 4 个主成分公因子,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指标关联度较高,而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关联度相对较低。
(4) Logistic 回归模型并不存在理论上的最优概率界限。通常采用 p=0.5的危机发生界限只是主观上人为设定的:即认为 p>0.5 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而 p<0.5 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参考文献
[1] Altman E.I, Haldeman, and Narayanan.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1):29~54.
[2] Altman E.I, S. Katz. Statistical bond rating classification using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data[M]. Top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NYU Press, New York.
[3] Altman E.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Bankruptcy [J].Journal of Finance.1968, 23(9):189~209.
[4] Beaver W. H.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
[5] Coats PK. Recognizing financial distress patterns using a neural network tool [J]. FinancialManagement, 1993.
[6] Edmister RO. An empirical test of financial ratio analysis for small business failurepredic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2.
[7] Fitzpatrick PJ. A comparison of the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failed companies [J]. The Accountants Publ. Co, 1932.
[8] Horrigan. The determination of long-term credit standing with financial ratios [J].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1966, 4:44~62.
[9] Martin D. 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 A logit regress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1977.
[10] Ohlson JA.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