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飞宇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书写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666 论文编号:sb2024051616210652416 日期:2024-05-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展开对毕飞宇民间文化书写的综合性考察与审视,总结其存在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并指出其在民间文化书写上的不足之处,试图对作家的民间文化创作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第一章  毕飞宇小说中民间文化的多样呈现
第一节  民间文化信仰的捕捉与描绘
巫术文化、佛教思想与民俗传统等文化信仰在兴化民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直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兴化人的一言一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不仅表现在当地数量众多的寺庙上,更反映在佛教思想对兴化人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甚至在严禁封建迷信的文革时期,佛教思想仍然在兴化民间的隐秘存在着、传播着。更值得关注的是,毕飞宇了看到了巫术文化常常选择以与当地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对兴化民间进行渗透,并且注意随时代与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调整,因此才能繁荣兴盛,拥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一、  佛教文化的深厚影响与时代发展
兴化民间自古以来就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从当地数量众多的庵庙寺观便可看出,据《兴化市志》记载:“以佛教为盛,寺庙、庵堂遍及城乡,信徒甚众。建国前夕,全县庵庙、寺观295座。”① 其次,兴化佛教文化的历史传统亦十分悠久,唐至宋时兴化兴建了大量的寺院,到1936年,城乡大小寺庙617所,僧尼2625人,寺庙占地56504亩,由于当地佛教兴盛,民间素有“家家弥勒佛,处处观世音”之说。1910年(清宣统二年)始设佛教会,会员200人,日军入侵前停止活动。清代以来,兴化的高僧辈出,包括镇江金山寺方丈霜亭大和尚(已故),上海玉佛寺住持《兴化佛教通志》编者震华法师(已故),中国佛协理事等。从佛教寺庙的数量和分布上来看,不仅数量庞大且渗透及广,城乡均有涉及,可见佛教文化与当地民间生活的紧密融合;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兴化的佛教传承,其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巨变,战争的破坏与外来文化的入侵等,面对这些时代动荡佛教文化是如何在兴化民间延续下去的,其自身又发生了怎样的更新,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毕飞宇在描写兴化民间佛教文化时不可避免要思考和探索的重点。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佛教文化在兴化民间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发挥着稳定且持续的影响,这便生出了许多历史的纵深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意味,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民间匠人手艺中的文化传承
毕飞宇儿时生活在中堡镇 ,镇上有许多手工艺人,他每天上学放学路过那些铺子时都会被深深地吸引,驻足在那里观看工匠们的劳动过程,以至于常常忘记了上学。因此,这些繁华的民间街巷、各种各样的民间工匠艺术早已成为毕飞宇兴化生活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其小说里兴化民间真实而自然的生活场景。在《上海往事》中“小金宝”坐着乌篷船来到的小镇就塑造了这样一个颇具兴化民间氛围的生活背景:“小镇的一天正式开始了。几乎所有人家都在卸木门板。篾匠摊、皮匠铺、杂货店、豆腐房、铁匠铺、剃头屋顺着我的足迹次第排开。”②小说营造了一种安闲、自在的小镇生活氛围,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也与上海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些无疑都来源于毕飞宇脑海中对兴化民间与匠人街坊的生活记忆。
正因如此,毕飞宇在小说中还经常将一些人物设定为兴化民间的传统匠人像木匠、篾匠、铁匠、剃头匠等民间手工艺者,致力于描绘他们的传统劳动生活与人生悲喜,呈现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同时彰显了兴化民间独特的手工艺文化传统,体现了民间工艺传统中的智慧传承与文化底蕴。如《玉米》中“王连方”被开除后决定做一个漆匠,《平原》中“三丫”的相亲对象就是一个皮匠,《因与果在风中》里的“水印”还俗后开了一个铁匠铺子,《哭泣生涯》中不幸早逝的阿江是一个“篾匠”……毕飞宇特别注意这些民间底层的手工艺者,呈现他们的职业生涯与他们最真实的劳动生活。毕飞宇强调了观察“劳动”的过程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劳动”场景的建立,是增强小说的可信度重要基础,“劳动”与身份和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那些“沉闷”的劳动生活场景蕴藏着作家创作的灵感与现实性素材,作家说:“那些‘沉闷’的场景描写和‘沉闷’的劳动描写不可或缺。伟大的作家从不愚蠢,伟大的作家是可以从容都面对那些‘沉闷’的。”①在这里,毕飞宇突出了“了解生活”的重要性,而“了解生活”则是从观察“劳动”开始的。
................................
第二章  毕飞宇小说民间文化书写的独特手法
第一节  民间文化意象的独特创造
毕飞宇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民间意象,如“火”“镜子”,它们与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是人们生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民间意象已经超越了它自身的现实存在意义,被赋予了一种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取向与精神象征色彩,进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意象。小说中的这些民间文化意象,不仅与大众的生存生命紧密相连,蕴含着生命与欲望、知识与文明、现实与反思等诸多复杂情感和精神意义,同时也彰显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一、  生存与欲望的象征——火 
在兴化民间,“火”是一个极具精神象征性的民间意象,带有原始精神崇拜的色彩,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追求,象征着青春与欲望的勃发。首先,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角度来看,“火”意象便承载着人类生存进化的意蕴,表现出着民间旺盛的生命力,预示着生命意识的觉醒。其次,从人类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火”的运用不仅促进了人类演化,更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甚至可以说“火”是乡村民俗文化的孕育和开端,正如赵德利在《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基础》中说的那样:“它开创了人类的饮食文化类型,促进了人类的思维、组织、计划安排和协作劳动的能力,是人类演化的重要转折点。”①因此,人类从最开始便对“火”有着一种原始的精神崇拜,即便到了今天,这种崇拜的力量仍然旺盛不衰。毕飞宇小说也倾心于对“火”意象的建构,营造出一种人类精神意义上的民间生命与文化色彩。
..............................
第二节  独特的叙事策略
作家对民间狂欢文化叙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力图揭示民间狂欢文化叙事中所蕴含的娱乐精神、幽默精神和解构精神。毕飞宇以民间想象原型来构建文本框架与故事内容,使得其小说表现出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韵味与民间神秘色彩。同时,作家又擅长借鉴和融合兴化民间话语参与小说叙事,使得其小说散发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民间文化魅力。
一、 民间狂欢化的叙事追求
民间狂欢文化反映的是特定条件下民众的真实活动与心理状态,与严肃、正式的官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体现了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亚文化形式,也表现出一种反权利、反体制的倾向,是一种蕴涵着无限生命活力的民间文化力量,一直以来这种民间文化力量都不被正统所重视。但巴赫金看到并分析了这种文化现象与力量中的现实性内容与历史内蕴,特别是那种具有颠覆色彩的批判性思想。这对于小说叙事具有特别的意义。毕飞宇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也十分重视表现这种民间狂欢文化与精神,并且贯穿其作品的始终。无论是其90年代初期的作品《孤岛》,还是其21世纪以来的作品《玉米》《平原》,均表现出对狂欢化叙事的极度热情和不懈探索。下面,以《孤岛》中的广场狂欢节为例,对毕飞宇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和阐释。
(1)浓郁的民间狂欢文化色彩
巴赫金的狂欢文化理论指出民间狂欢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民间狂欢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全民性,也就是人人参与的广泛活动,这便决定了狂欢文化的浓厚的民间属性。《孤岛》中便不乏这种场面描绘,小河豚和文廷生大婚当日,小河豚的轿队与扬子岛民众在广场上的欢庆就体现了这种狂欢文化的全民性特征:“在没有任何禁忌的喜庆之中,他们选择了岛上最热闹的地方接迎新娘。没有铜锣、鞭炮、竹节。男人们袒胸裸背,腰系渔网,女人们身着鱼翅、鱼片与成串的贝壳螺蛳,满脸涂黑,抖动着肌肉与乳房随心所欲手舞足蹈。”①小岛上的男男女女们在热闹的广场上无所顾忌地舞动、尖叫,以他们自己独特的嫁娶方式和渔民服饰尽情展示着内心的喜悦,挥洒着他们全部的热情,不愧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盛会。
..............................
第三章 毕飞宇民间文化书写形成原因深析 ........................................ 51
第一节 独特的地域景观——脚踏实地的生存实在 ......................... 51
一、 水文化的传承 ..................................... 51
二、 土地的馈赠 ............................. 53 
结论 毕飞宇民间文化书写的评价与反思 ..................... 65
第三章  毕飞宇民间文化书写形成原因深析

第一节 独特的地域景观——脚踏实地的生存实在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兴化的水土资源极为丰富,形成了纵横的河网与广袤的平原相互交织的独特地域景观,也保证了兴化民间基本的生存状况。对兴化人来说,“水”象征着生命的哺育,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文化息息相关,而对于从小在兴化水乡长大的毕飞宇来说,这已经是一种刻在生命中的记忆与情感了,因此,“水文化”传统自然便成为了其小说叙事中流淌的血液和乡情的寄托。
一、水文化的传承
毕飞宇的家乡位于江苏省中北部的兴化,属苏北地区。此地湖泊和河流极多,交错纵横,属于长江、淮河水系。据兴化市志记载:“有大的湖荡7个、干河20条、支排河13714条,河流总长度10675.3公里,每平方公里有水面285亩,构成稠密的河网。”① 因此,兴化的地名大多与水相关,多包含湖、荡、河、湾、港、汊、沟、泊等字,如“大纵湖”“乌巾荡”“沙沟南荡”等,均流露出浓郁的水气,表现出兴化独特的水乡韵味。河流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文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的悠久传统上。明嘉靖《兴化县志》记载:“民性质实,以农渔居货为业。”②正由于水资源的丰富,当地农业主要以稻谷种植为主,一年两熟制,此外小麦、大麦、棉花、油菜籽等作物也十分兴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兴化人,培养了他们勤劳节俭的美好品质,承载着兴化深厚悠久的农业文明智慧。同时,兴化的渔业文化传统也很深厚,水域的辽阔使得兴化可养殖淡水面积十分宽广,再加上鱼类资源种类丰富,为兴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值得关注的是,独特的捕捞方法与渔民捕捞生产时的热闹场景等均表现了兴化民间多彩的水文化传统,尤其是渔网的编织在当地更是一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兴化县续志》记载:“境内渔网分白须丝质和麻质两种,年产约45000条,销往南通等地。”①渔网也成为了当地一种农业文化输出和文明象征,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据《兴化市志》记载:“1918年后,兴化渔网连续3次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获奖状。1927年,兴化渔网送美国宾塞尔州国际博览会参展,获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一枚。”②因此,毕飞宇的小说中也不乏关于渔民捕捞与渔网制作的场景描写。如《孤岛》中渔民们补网、晒网时的热闹场面:“血网是渔人每年的大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血上一回胜过七七四十九个太阳。”③渔网对于扬子岛的人来说,不仅是他们最基本生存的工具,也是他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智慧与文明,寄托着他们对生命与未来的追寻,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

结论  毕飞宇民间文化书写的评价与反思
毕飞宇的小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他善于提取和融合兴化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文化细节,呈现丰富多彩民间文化的同时,还注重挖掘和探索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生存状态,力求向读者展示一个完整而曲折民间文化的真实形态。此外,毕飞宇着重于揭示国民文化心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嬗变过程,既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史创新意义,又呈现了别样的社会文化价值。
从内部来说,毕飞宇作为里下河作家流派的一员,将世俗文化与典雅传统相融合,形成了细腻又不磅礴的文化气质,丰富了此流派的内容和风格。从外部来看,毕飞宇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书写也使得里下河流派小说获得了更多的研究和关注,且不再局限于对民俗风情的地域性研究,其民族文化心理、民间文化精神、国民文化性格等方面均开始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毕飞宇的小说与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乡土小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掘自己的民间文化特色与符合时代的批判意识,同时还能不失京派小说的诗性与文化韵味,继承和发展了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平民化、民间化的价值传统,即倾心于对自然人性的发掘和探索,塑造了一些集野性与健康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如“三丫”“小河豚”等女性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毕飞宇在进行民间文化书写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从民间文化书写的角度来说,毕飞宇塑造了一些充满民间文化精神与民间历史印记的人物,如充满着野性与生命力的小河豚、在传统礼教文化束缚下奋力挣脱的若冰、痴迷于权力文化的玉米等等,她们的身上既有着传统文化的历史印记,有的人也不乏“自在自由”的民间文化精神,既体现出民间文化与自然人性的完美融合,又表现出独特民间魅力,也因此受到了学界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但我们仍然要承认的是,毕飞宇在部分城市文化题材的作品中,则缺乏这种文化的审视,甚至显得有些单一,机械化、类型化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九十年代“王蒙现象”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