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晋商题材文学小说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3766 论文编号:sb2019020215555724825 日期:2019-02-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专门研读,重点把握产生广泛影响的小说的作品价值,以文本丰富具体论证的内容,分析晋商历史小说的发展状况,并总结其共性与个性.

第一章  晋商历史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当代商贾历史小说的兴起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农业文明,虽然王朝与政权不断更迭,但“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排序却一直流传下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商人多数时候是处于末流地位的,以至于在古代文学中,以商人为题材的作品数量无法与诸如爱情、政治、历史、豪侠、志怪等题材相提并论。然而,商贾小说依然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唐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首个高峰期,“唐代小说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有五十多篇。这是唐代以前的小说很少涉及的内容,也是同时代的诗歌、散文反映得不够充分的生活。唐代商贾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商贾生活,对后代的商贾小说有较大影响,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商贾小说的萌芽期”[1]。一些作品如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的《田令孜》、《刘钥匙》,杜光庭的《东明油客》,薛渔思的《河东记·板桥三娘子》、王毂的《报应录·童安》等都是不错的商贾小说作品。宋元时期的商贾小说“既赞美、肯定合理的人欲,同时也表现了过度放纵的‘欲’与‘祸’的联系,它在中国商贾小说史上第一次较为细腻地表现了商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商品交易的活跃对社会人伦关系变化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商贾小说的形成”。 
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人群体不断壮大。明代大儒王阳明有感于“士农工商”等级排序的实际变化,重新审视商人的社会历史地位,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四民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农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3]。王阳明从“道”的层面来审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群体,认为他们之间只存在着社会分工上的不同,而并无尊卑贵贱的区别。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是,明清以来反映市井生活与商人经商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三言”、“二拍”作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其中以商人为主体,描写其日常生活与经商实业的作品也十分丰富。
.............................

第二节  晋商历史小说的涌现
商贾历史小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之后,其创作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常以不同时期各个地域的商人为主要人物形象构建整部小说,如《绝代政商吕不韦》是以战国时期的秦相吕不韦为原型,《东方商人》的主人公是晚清时期的鲁商孟洛川,《大染坊》中的主要是人物形象是清末民初的陈寿亭,《乔家大院》则以晚清时期的晋商巨贾乔致庸为作品的核心人物,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晋商为主体的作品不论是在数量、质量,或者是影响力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同类型的其他作品,成为商贾历史小说发展的中坚力量。
山西自古以来简称为晋,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漫长的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在山西这片热土上,曾经出现过以从事手工生产、运输贸易、金融汇兑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经商群体,称之为“晋商”,又名“西商”。本文所指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尤以清中晚期为代表的带有山西本土地域特征,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山西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各类移民累计人数近百万。一方面加快了山西地区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外出经商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促进了山西经商文化与风气的形成,造就了晋商敢于拼搏的性格,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商涉足的领域众多,范围广大,不仅几乎垄断了北方的贸易市场,还将贸易的触角伸向了东、中、西亚的许多地区,此外还开辟了欧洲市场,民间甚至流传着“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说法。然而,曾经纵横亚欧大陆、称雄商界五百余年的晋商在历史记载中却几乎是销声匿迹了。民国时期曾经作过《山西票庄考略》的陈其田先生,在收集材料时发现关于山西票庄的文献记载甚少,《山西省志》,或是太原,以及当时晋商大贾聚集的祁、太、平三县的地方志中全无票庄踪影,在访问日本期间从彼国的经济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也不多。晋商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成一曾说:“仅仅在一百年前,商家还挤不进中国的正史。明清晋商,则连野史也不着痕迹。因此,晋商吸引我的,不在他曾富可敌国,而在他从不曾形诸文字”。这一方面印证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着“重农抑商”的倾向,商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历史上的晋商虽曾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但是为了保守商业机密,更为了躲避官家抑制和打击,进而选择“藏富”、“藏势”,以致鲜有文字记录流传后世。此外,关于票号的起源在民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
.............................

第二章  晋商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一节  传统叙事模式的运用
晋商历史小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能够从同类型的其他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家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传统叙事模式来打造作品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技巧的运用、故事情节的设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方面,作家积极借鉴和吸取了读者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小说中英雄传奇叙事模式的优长,显示了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魅力。
英雄传奇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至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水浒传》这样被金圣叹称为“第五才子书”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气质不尽相同的英雄人物形象,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在绝大多数的晋商历史小说中,英雄传奇叙事模式的运用已经十分圆熟,作品以传奇体例讲述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在曲折离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顶天立地的商界英雄人物形象。如在《白银谷》中,作者就塑造了老太爷康笏南、三爷康重光、大掌柜孙北溟、老帮邱泰基等一干满怀“贾何后于士”的西帮商人英雄形象。小说集中渲染的是庚子国变前后,行业危机与民族危机突显,太谷康家天成元票号面临重重困难,以康笏南为首的西帮商人多谋善断、团结一致、不惧艰险、勇于开拓的气质品格在应对种种危机和变局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开篇是老太爷康笏南一本正经地奚落那个乘坐绿呢官轿、因奢华靡费而闯下大祸的老帮邱泰基。康老太爷精心设计的这一幕,深刻体现了晋商票号严密精深的纪律和避奢崇俭的商业哲学。另外,康笏南为了遏制西帮票号的奢靡之风、振兴票业,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不畏酷暑南巡票号的举措,以及对庚子事变中京津两号陷于危难时的应变 ,在京津两地遭遇挤兑风潮时做出开启窖银上演“惊天动地赔得起”的决断 ,都充分彰显了其在社会动荡的乱世危局中一种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展现了其临危不乱的处事能力和足智多谋的内在底蕴,由此商业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

第二节  晋商文化的多重体现
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认为,文化是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存在。现代新儒学大家徐复观认为:“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及提高。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优秀的文化会被继承和发扬,形成世代遵循的传统。传统是“某一集团或某一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晋商作为历史上的商帮,自然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事准则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晋商精神,留下了丰富深邃的晋商文化。“晋商文化在其鼎盛时代已经相当完善,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渗透到整个晋商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灵魂,导和维系晋商几百年的经营活动,长盛不衰”。正是渗透在血液里的传统文化因子影响着晋商的一言一行,不仅使明清晋商执全国金融之牛耳数百年,而且体现出显著的文化特征。关于晋商文化的定义,学者孔祥毅曾在其著作《晋商学》中作过解释:“晋商文化,是在对山西商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概括基础上形成的一大商业文明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晋商的财富积累、商路舞台、商业组织、企业制度、经营艺术、商业与金融艺术、商业伦理、商业思想、商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建筑居住、祭奉祀习俗等要素,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简单来说,晋商文化是历史上的晋商在经商过程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内的的一种古代商业文化系统。
晋商历史小说作品中普遍对晋商文化尤其是晋商精神予以全面的体现,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上晋商的生活原貌,而且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优秀商业文化的存在,并不断发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规则,促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和转换,使晋商文化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晋商历史小说创作的显著特色。
..........................
第三章  创作涌现原因探究......................... 24
第一节  社会历史原因 ........................ 24
一、时代语境 ........................ 24
二、作家心理 ..................... 24
第四章  创作价值的体现........................ 29
第一节  文学价值 .......................... 29
一、商人形象的新变 .............. 29
二、商业视角下的历史叙述 ................. 31

第四章  创作价值的体现

第一节  文学价值
一、商人形象的新变

.............................

结语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阶级排序延续了几千年,商为末位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商贾小说开始涌现,并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商人,力争向世人证明在视商贾为末流的思想观念引导着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民间还存在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即重商传统。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商贾小说的发展兴盛,晋商历史小说在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孕育之下,由个别作家的创作逐渐发展为一种潮流,成为当代商业文学中一朵奇葩。
晋商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域商帮组织,其留下的丰富多样晋商文化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发掘。在对晋商历史小说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从梳理它的发展状况开始,以其创作特色分析为切入点,探寻其创作涌现的原因,力求对其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在对有限的艺术价值较高的文本进行分析时,本文侧重了对晋商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和创作价值的挖掘,从时代、作家、读者三个方面探究了其创作涌现的原因,应当承认的是,晋商历史小说创作作为一种仍在发展当中的文学现象,仅这几方面的研究是难以全面体现其内涵的。在创作论、接受论等方面均存在着丰富的研究价值,亟待我们去更加深入地探索晋商历史小说的魅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晋商历史小说的创作仍在不断进行当中,新作品不断涌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同时,其创作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放大,历久弥新的晋商文化也会再次绽放它的光彩与活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