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美新移民小说中的去离散特质——对陈谦和袁劲梅文学小说的一种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344 论文编号:sb2019020400081624835 日期:2019-02-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将以陈谦和袁劲梅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五个章节阐述北美华文新移民小说中的去离散特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离散(Diaspora),追溯其语源义,一是指公元前 538 年被强行驱逐出故地的犹太人;二是指犹太人离散而居的各个地方。古代犹太人被迫离开时自己的家园,在精神上因失去家园和文化根基而形成漂泊无依的状态,被动承受着“离散”的历史境遇。所以,从早期世界范围来看,离散是移民因迁徙所带来漂泊无根的情感体验及情绪状态。
中国的海外移民由来已久,至今民间流传着秦朝徐福东渡的故事,但是真正形成移民浪潮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影响的,是在 19 世纪中叶以后。当时,华人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踏上大洋彼岸的土地,成为海外移民。当海外华人移民在当地将自己的生存境遇及情感体验诉诸于文字,海外华文诞生。刘登翰曾言:“海外华文文学,实质上是移民者的文学。”1美华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生的历史源头不能不回溯到 19 世纪中叶最初进入美国的华人及其悲惨的生存遭遇。
中国对美国的大量移民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他们以“劳务输出”方式在 19世纪 50 年代的旧金山淘金,在 60 年代修筑太平洋铁路,在 70 年代加利福尼亚农村垦殖,这三次移民浪潮将几十万华工带至美国。然而,这些以“猪仔”身份进入美国社会的华工如同黑奴一样遭受了美国政府及雇主的极端压迫。他们悲惨的生存经验和深重苦难开启了美华文学的血泪篇章。离散在这一阶段是黄遵宪《逐客篇》所表现出的华工苦难及诗人为华工请命的抗争精神,是无作者署名的《苦社会》中“猪仔”在美国的悲惨遭遇,是“天使岛”诗歌的悲郁和抗诉。
赴美留学是除“劳务输出”外当时国人进入北美的另一种方式。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 1847年赴美开始到20 世纪初期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再到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激烈变革之下渴求新知识而走出国门,赴美留学生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早期美国华人群体中迥异于华工的“知识移民”群体。但这些在象牙塔中求学的学生并未深入踏足美国社会,也难以体会被排挤被漠视的边缘人的痛苦。
...........................

1.2 研究现状
1.2.1“去离散”理论建构现状
从华工到留学生,从旧移民到新移民,文学主体的国外生存体验在时代更迭中、在全球化浪潮下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近年来,海外华文的理论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先离散模式下研究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延伸。
美国华裔学者史书美的专著《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华语语系表述.呈现》提出了“反离散”一词。她认为,中国从清代开始,到民国乃至 49 年后的共和国时期,都没有从殖民体系的束缚中完全彻底地脱离出来,因此,她对那些国境边缘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给予了深切的悲悯。在史书美的论述中以中国性或中华性为中心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霸权下的文化殖民,而对故土故国怀有浓重文化乡愁的离散叙事是文化殖民之下的愚昧无知。史书美的论断一经提出,就不断遭到学者的质疑及抨击,代表者有黄维梁教授。
面对学界的争议不休,王德威发文指出了史书美教授与黄维梁教授的绝对距离。在史书美的论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对海外华人话语体系的监管是一种变相的殖民手段。7她的华语语系带有强烈反中国霸权的政治色彩,从边缘斥责中心,是反离散的极端姿态。而在黄维梁教授看来,以前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外的海外文学、华侨文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佳作频出,也不过被看做“祖国文学的延伸或附庸”8。如今海外文学渐渐摆脱了中国文学附庸的角色,渐渐有了专门的称谓——“世界华文文学”,有了自己的地位。对于黄教授的表述,王德威以为种说法,依旧不过是新世纪离散叙事的填充及延展,是在维护中国性(或中华性)的中心地位依旧不能被动摇,诚然我们应该尊重中国文学的正统地位,但是这不代表海外文学可以受到轻忽,用‘一床棉被遮盖’遮挡……“我们必须正视中国/汉语文学众声喧‘华’的辩证意义。”
..............................

2 去离散的文化创作心态

2.1 新移民作家群体文化创作心态的变化
二十世纪 50-70 年代旅美台湾作家群中有相当一部分长期处于自我放逐,身心错位的情境中,这种现象在他们笔下的华人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虽然身处异乡,然而对原乡的思念始终挥之不去,难以顺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一方面,他们用各自复杂的笔触书写自己对台湾社会政治或者文化认同上错综复杂的情怀,另一方面,也传达他们身为华人,被美国社会边缘化的困境与痛苦。他们的作品因离散而不断回望母土,富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体现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美华文文学中新移民文学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北美华文文坛。新移民文学淡化了二十世纪 50-70 年代旅美台湾作家群体的离散叙事并呈现出去离散的特质。事实上,去离散是相对于离散而言,它们具有历史阶段的关联和断裂。刘登翰曾指出在台湾的留学生群体中,普遍弥漫着一种对台湾不可捉摸的政治经济前途的不满与失望,寄托了“他们流寓台湾的父辈渴望摆脱困厄孤岛窘境的心理要求”15,但是得益于全球化浪潮的八九十年代大陆留学生则不同。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席卷、交通的便利,各国政治经济的开放,
人们视野不断扩大,地域差异感也开始淡化。与此同时,人们频繁的地域迁徙也冲击着传统的家园意识和狭隘封闭的文化认同。于是,一种与传统社会孕育出的“党同伐异”所相反的文化倾向伴随着全球观念开始在海外游子中延烧起来。与二十世纪 50-70 年代的旅美台湾作家群体不同,八九十年代去美国的大陆留学生是主动与积极地,他们在来到美国的初始,就抱着破釜沉舟不复返的心里,势要在美国“落地生根”。虽然“故乡”、“民族”仍然是它们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是其中对于祖国的怀念意识,相对上一代的台湾旅美作家而言已经弱化很多了。面对汪洋恣意的美国文化,他们展开心扉,以更加热情的姿态去拥抱美国,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进退了两难的蜕变进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和平衡感。"
..........................

2.2 边缘即自由
华裔学者李玫瑰曾提出过“边缘人”的概念,精准地描述了中国人在美国“夹心饼”一样困窘的生存困境。他们渴望融入主流美国社会,又不愿意抛弃母国文化,困在两难情境中,强力的文化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文化认同的焦虑感。这一点在上世纪 50——70 年代的台湾旅美作家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一方面,在美国背井离乡的求学生涯让他们饱受生活的磨难,另一方面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斥与歧视让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这种强烈的文化休克症状让他们更倾向于从温暖的故乡回忆和民族记忆中寻找自己的认同感。而社会媒体的宣传,以及幸存者偏差的效应,让他们在赴美之前产生了太多好的愿景,这种想象中的美好愿景,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落差,让他们对于完全皈依美国社会的想法产生了排斥。越出国,越爱国,流浪在海外的情景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自我认同,相反,环境的压迫与歧视更强化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然而,现实是他们已经从地理、国籍、公民身份中从中国脱离出去,融入美国使他们必需也是唯一的生存选择。所以,在相当一部分台湾旅美作家笔下,边缘人的痛苦和自我认同的困扰是相当普遍的主题。
但是当全球化浪潮缩短了时空距离,故国不再遥不可及,故人依旧可以随时相聚。跨文化的日常生活、从边缘人迈向国际人的现实生存已经成为大多数华人移民的真实生命图景,海外移民以往“离散”蕴含的凄凉无助已不再明显。陈谦和袁劲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赴美留学,其留学之初即处于一种开放、包容、多元化的世界语境之下。当时,陈谦与袁劲梅先后赴美留学,陈谦攻读爱达荷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袁劲梅则在夏威夷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顺利毕业后,两人凭借专业技能,各自找到了优厚的工作并且纷纷跻身美国主流社会的中产阶层。她们所处的社会语境及人生经历让她们较少体会到边缘人的痛苦,也不再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困扰。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创作主体本身的变化而呈现除不同的面容与内涵。在她们的文学创作中,陈谦和袁劲梅能坦然面对或者直接忽略自己的“边缘”处境,并且以依靠“边缘”所带来的优势,成为自己创作的中心。华裔美国学者李欧梵在其退休之后选择定居香港,因为他看重了香港所处的中西方的边缘性位置。在这个环境中,他可以随时切换自己的身份,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乐此不疲地自由穿梭。对于陈谦和袁劲梅而言,她们尽管她们的文化处境是边缘的,但这也给了她们自由的文化心态及创作心理。当自由的文化心态和创作心理加上作者本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知识结构,去离散的新移民文学表达世界的方式开始自由切换。
..............................
3.落地生根的离散消解............................................... 13
3.1 落地生根的人物形象 ......................................... 13
3.1.1 陈谦笔下的移民形象 .................................... 13
3.1.2 袁劲梅的移民世界 ...................................... 16
4.对故土的独特审视................................................. 23
4.1  陈谦的文革反思 ............................................ 23
4.1.1 施害者的忏悔.......................................... 24
4.1.2 无法治愈的创伤........................................ 25
5.总结........................32

4.对故土的独特审视

4.1   陈谦的文革反思

..............................

5.总结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群的离散叙事高潮,而这些作者笔下的海外移民形象更是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甚至是中国新当代文学中弥足珍贵的文学形象。他们为海外华文文学铸造了一座高峰并长久影响了其他海外华文作家群体的写作题材、写作方式及审美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北美华文新移民作家群体异军突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及文字打破了前辈所树立的离散叙事,并攀上了另一座高峰。陈谦的跨域书写忽略了以往离散叙事中类似国族、文化、地理空间等重要界限,始终在关注人心、人性、人的追求和人的伤痛。她笔下的女子如此勇敢和坚强却不得不总要承受生而为人的伤痛与重负,她以“美国两面派”创作心态书写的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及精神困境。她对母土的关注表现在她的文革书写之上,但同样是在人的困境和伤痛之中上溯至历史,在人性的细小幽微处反思我们对待历史及伤痛的态度。袁劲梅的小说始终在审视及批判中国的文化及游在这个文化池子中的男男女女。她是一条已经跳出东方文化池子的鱼,并且已经熟悉和接受西方文化池子里的水的味道。她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参照之下批判了中国的人情社会,相对主义哲学和等级秩序,并且最终揭示这所有的乱象都来自于中国三千年未变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及中国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宗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