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的孤独求索——论陈染作品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244 论文编号:sb2021051115522835477 日期:2021-05-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陈染不受诸多评论和争议的影响,自始至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孤独地行走在文学创作的边缘小路上。陈染也正像她在《重返旧时光》中所表达的那样,“发现自己并不是想摆脱那种称之为孤独的东西,而是在找寻它,依恋它,是那么刻骨铭心地喜爱它。”陈染就在这种边缘小路上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女性孤独者形象。她思想坚定,方向明确,在为女性发声的道路上执着地前行着。

第一章 孤独的世界

第一节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
现实中,每个人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挣扎生存,有的人喜欢“合群”,与人们来往密切;有的则不善交际,于是选择“不合群”,一个人独芳自赏。两种生活方式无可非议,只是个人喜好、选择不同而已。陈染塑造的女主人公们大多更倾向于第二种,她们更“享受”一个人静静盛开的感觉,陈染用了一些代表孤独寂寞的意象来表现她们的生存状态。萨特说:“意象这个词表示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换言之,它是指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的某种方式;或者如有人愿意这么说的话,它是意识使对象出现在自身之中的某种方法。”②哲学家黑格尔也对意象进行过阐释:“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③也就是说意象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意识中的对象体现在外部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识绝不会先于对象而出现。在陈染作品中,窗帘就是女性们隔绝外界、封闭自己的一个重要意象,还有尼姑庵、黑衣、秃头等也是作家常用的意象。
一、封闭的环境
陈染塑造的女主人公们大都喜欢待在一个门窗紧闭,窗帘拉严的封闭空间里。封闭空间“对女性叙事而言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女性世界空间形态及其受到保护的边界。”①窗口是一个可以让人“窥伺”的地方,窗里的人既可以从里面向外面的人窥伺;窗外的人也可以从外面去窥伺里面的人。在《站在无人的风口》一文中,“我”因为一些家庭原因不得不搬到一所破败不堪的尼姑庵里居住,每当“我”走在庵堂里,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感觉像是在某一处的窗口后,有一双眼睛在紧紧地盯着“我”,于是“我”仓皇地逃向了属于自己的小屋,并紧紧地关上了房门,同时也挡住了他人的窥探。当女主人公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们经常习惯于沉浸在自己无休无止的思想活动中,于是“窗帘”就成为了一个很有用的器物。有了窗帘,无论是在宽敞还是狭小的空间里,“我”都可以放肆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所以“窗帘是我这一生中最不能缺少的东西之一,我不能想象没有窗帘的生活。”②对于她们来说,“窗帘”的作用不仅仅是隔绝、阻止
........................

第二节 孤独使人逃离
人类是群居动物。然而,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强调个性化、差异性了呢?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习惯于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开始关注自身,尤其关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男性向外探索以满足自己的诉求,而中国女性大多是内倾的。她们有着含蓄、内敛、克制、低调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有时候也会成为女性的束缚,她们可能难以诉说,甚至难以拥有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当遇到困难挫折时,这种内倾的习惯可能会让她们无法承受,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厄运教会了她们忍辱、屈服。《方舟》中的柳泉遇到魏经理的猥亵时,认为她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逃开,她逃到哪里去呢?怎么逃呢?又真的逃开了吗?陈染笔下的女主人公们都在尝试逃开,只是尝试过后她们很快就宣布了自己的失败,陷入了一种更难堪的境地。
一、逃离到国外
人们都想去外面看看,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留学还是旅游,中国人都在尝试去外面的世界增长一下见识。如果说“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人的留日、留英、留美等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回国之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祖国,那么到了 90 年代,人们的出国原因就变得多种多样了。留学、结婚、移民等等,其结果最好是留在国外,跟国内的人与事说一声“永别”再潇洒不过了。可是在陈染的小说中,逃离到国外是女主人公们为了躲避现有的混乱生活而不得不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黛二是陈染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人物。《无处告别》《嘴唇里的阳光》《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等小说都描写了“黛二”——一个内心极其孤独的人。《无处告别》中的黛二小姐在生活中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缪一和麦三。因为他们三个人格外要好,以至于任何人都插不进来,所以她们就按年龄由大到小地排成了缪一、黛二、麦三。随着个人做出选择的不同,黛二既无法认同缪一依靠男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也无法像麦三一样无比投入地爱上一个男人并结婚成家。最后黛二只好丢给缪一们一堵深厚而无法穿越的墙,而缪一的变化在于像一个习惯了收礼办事的太太那样,这同样也让黛二觉得两人之间横亘着一种巨大的差异,于是三人之间的友情,黛二能拥有的只剩下了孤独。
.............................

第二章 寻求温暖

第一节 母性的怀抱
无数作家、诗人都歌颂过母爱的伟大,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本就是母亲身体、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渴望母亲的照顾和疼爱,贪恋着母亲的怀抱,可是有时候,母亲的疼爱也会压迫我们的自由,我们又想去挣脱。一些时候,我们与母亲就在这种纠结中“相爱相杀”。
一、温馨的母女场景
我们说母亲是人的第一个爱恋对象,这里说的“爱恋”,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而非身体和肉欲层面的需求。将母亲作为爱恋对象的选择,弗洛伊德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又叫“恋母情结”,这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概念。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有关俄狄浦斯王的概念,源自于雅典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莱乌士与王后约卡斯忒所生的儿子,俄狄浦斯在长大后由于一个突然的争吵,把身份未晓的父王亲手打死了。后来,俄狄浦斯又娶了约卡斯忒——也就是他并不认识的生母为妻。被这本身稀里糊涂所干出来的滔天大祸而所震骇的俄底浦斯终于步入最悲惨的结局,自己弄瞎了双眼并离开其家乡之国①。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表示儿童对母亲依恋和对父亲憎恨的情感,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好多儿童的身上。
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常常被人们用来例证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情节来看哈姆雷特的表现:一次是哈姆雷特在他极其愤怒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躲在后面偷听他说话的人;另一次是他谋略般地杀死了意图谋害他的朝臣。然而哈姆雷特却始终对一件事情踌躇不前,即杀掉他的杀父仇人,即使这是他父王的鬼魂要求他进行的复仇,他也难以下定决心。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能够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唯独对抢夺、占有他母亲的叔叔没有办法,就是因为叔叔从父亲身边抢走母亲这件事实现了他自己内心已经压抑了许久的童年欲望。于是,哈姆雷特对自己良心的谴责压倒了对杀父之人的仇恨,他认识到自己和叔叔是一样的,都想弑父娶母,杀掉叔叔,也就是杀掉他自己,这就是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②。一个人对母亲的依恋已经超越了对其杀父仇人的憎恨,可见孩子对母亲爱得深沉。
..............................

第二节 男性的保护
曾看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当女生受到危险或者困难时,情绪波动较为强烈,这时她们的男朋友出现,与女生牵手、拥抱或者接吻,或者和她们打电话、发消息,女生情绪即可快速平稳,并且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处理好她们所面对的问题。男生无需帮助女生解决问题或者出谋划策,只要出现、存在就可以给女生带来巨大的安慰。虽然,这只是一个情感测验,可我们也能够从侧面看出男性对女性的深刻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在陈染的作品中,父亲这一具体形象不是缺席就是野蛮残暴的代名词,但是代偿“父亲”形象的人物却是多样且温情的。陈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对父亲的态度也是而非常矛盾纠结的。
一、从“恋父情结”说起
恋父情结,中译名为“奥列屈拉情结”或“厄勒克特拉情结”,这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概念,代指女性的一种恋父仇母的复杂情感。在这一情结中,女孩对父亲有很深的感情,甚至把父亲想象成自己主要的性爱对象,而选择性地忽视、甚至仇视母亲,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取代母亲的位置,尤其是母亲不在的时候,会主动承担“母亲”的角色,进而独占父亲。所以有的孩子会特意学习母亲的说话方式、行为动作来吸引父亲的关注,以达到在父亲心里替代母亲的目的。弗洛伊德认为:“通常情况下,这些含有性的爱欲会被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圣洁感情所掩盖。”①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儿一开始也如同男孩儿一般,偏爱于自己的母亲,当她发现自己和男性不一样时,她就会认为是母亲给自己造成了这种“缺陷”,因为父亲有男性性器官,而母亲没有。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很多女性都会对自己的母亲有一种复杂的矛盾情感,这也许就是女性从小对这种“缺陷”的归因所造成的。当女孩儿发现自己有“缺陷”,心里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情感,叫做“阴茎妒羡”(Penis Envy),对于部分女性来说,这种情感产生的影响大概一生都不会消失。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女孩儿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试图寻找到一个具有阴茎的爱的对象,父亲因为是她身边最近的具有男性性器官的人,便成为了她首先关注的对象,从而加深了对父亲的喜爱。她将与母亲形成竞争的关系,但在伦理上这又是不被接受的,在这种纠结状态下,女孩儿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厄勒克特拉情结”,又叫“恋父情结”②。
................................

第三章 边缘:道路的选择.................................43
第一节 因何只在边缘徘徊....................................43
一、处于领导地位的男权话语................................43
二、作家的知识分子意识............................46

第三章 边缘:道路的选择

第一节 因何只在边缘徘徊
回顾我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除了母系社会时期,大多数情况下基本都是男性是人类的主体,当我们说到“人”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将其理解为男人,而女性则是依附者,是由男性衍生出来的“第二性”。就像在哲学语境中,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样男性的社会、家庭地位、话语权等也都高于女性,女性被边缘化,被人们主观地定义为“天生的他者”②。当社会被男性所控制和主宰,当女性被压迫和统治,男女之间就会出现极大的不平等,在这种不平等之中,男性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而女性则是极为被动的。
一、处于领导地位的男权话语
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大多数文学作品往往以男性为中心,以男性处境为准则,用男性的价值标准和判断来表现人类生活和解释社会发展问题。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乎就由男性主宰一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一直是受到压抑的性别,男性的权利大于女性,男性所处的地位高于女性。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中,历史的主宰者基本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要求证明了从政治到伦理,从公共场合到私人场所,男性始终具有不可动摇和质疑的话语权。在西方创世神话体系里,不管是自选集希伯来文化中女性夏娃来自于男性亚当的一块肋骨,还是希腊传说里以男神宙斯为主所创立的神族谱系,都在向社会暗示:男性的地位要比女性尊贵,女性来源于男性。
男性还按照自己的意愿臆造了“天使型”的女性形象以规范女性。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爱情描写都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女性是英雄的崇拜者,而男性是女性的导师,例如杨沫代表作《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每当在林道静迷茫、不知去向的时候,就会出现男性——余永泽、江华、卢嘉川,三位男性作为林道静不同成长阶段的导师,带领着她一点点地走向成熟,慢慢脱离小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从理论到实践,直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还有的爱情描写建立在女性对男性的诱惑之上,女性会成为男性的性诱惑者、金钱的俘虏和权势的奴隶,失去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比如一直以来都存在“红颜祸水”的说法。在传统男性叙事文本中,女性形象被简单的脸谱化,好人或者坏人,“天使”或者“魔鬼”。为男性无私奉献就是“绿化树”,而将女性魔鬼化难道不是因为女性在挑战他们的权威,而他们畏惧这种挑战,就像尤三姐反“嫖”了贾珍、贾蓉,大胆反抗,可最终还是落了一个自刎身亡的结局,这也证明了女性处于反抗无效的弱势地位。
........................

结语


陈染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作家,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前卫的女性主义者”①,有人评论她的作品是“当代中国大陆最激进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②。“前卫”、“激进”已足够引起争论,更何况前面又加了一个“最”字。陈染不受诸多评论和争议的影响,自始至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孤独地行走在文学创作的边缘小路上。陈染也正像她在《重返旧时光》中所表达的那样,“发现自己并不是想摆脱那种称之为孤独的东西,而是在找寻它,依恋它,是那么刻骨铭心地喜爱它。”陈染就在这种边缘小路上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女性孤独者形象。她思想坚定,方向明确,在为女性发声的道路上执着地前行着。
当然,由于这种“边缘”“封闭”的创作,陈染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雷同的情况。但是瑕不掩瑜,陈染对女性大胆细致的描写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她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展示着女性的身体、思想和心灵,揭示女性成长过程中的隐秘,这不是泄露隐私的香艳书写,而是突破“无人区”、关注禁区的大胆尝试。新世纪以来,陈染的作品逐渐减少,她创作的重心也不再是小说,而是散文和随笔。这与陈染自身思想的转变有关。陈染说,一个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走向大概是这样“:早年激烈的悲观主义——然后是温和的怀疑主义——再然后是明晰的乐观主义。”③这是一种豁达、一种坦然。
与世界“作对”之后与生活和解,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