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的族裔文化书写与民族史诗建构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22 论文编号:sb2021051309374435496 日期:2021-05-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为文学艺术等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西方现代思潮大量涌入国内,使中国文学再次进入百花齐放的自由园地。也是在这个阶段,彝族文学打破了传统的毕摩垄断文字格局,进入崭新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促使当代彝族文学书写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众多彝族诗人与作家渐渐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崭露头角,其中,吉狄马加就作为这一文化体系的旗手,率先在诗坛站住脚跟。

第一章 吉狄马加:“一个彝人的诗国”

第一节 吉狄马加早期诗歌与彝族文化的关系
一、吉狄马加诗歌:一种经典的可能性
本文开篇即针对吉狄马加诗歌的经典化建构进行阐述,看似唐突,实则不然。吉狄马加作为当代彝族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性诗人,他的诗歌写作与彝族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切割的关联,具有不可忽视的族裔文化色彩;除了对族裔文化的特别关注,对具有人类意义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是其诗歌的另一重要主题,这种独特的文化书写方式是吉狄马加诗歌逐步走向经典的可能性因素。之所以他的诗歌在众多同民族诗人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在时间的考验中被主流诗坛所接受,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彝族文化的一种内渗,同时又表达出人类情感的公共性,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文化书写方式所呈现的是一个族群的声音,又超越既定的族群,属于全体人类。在这里对吉狄马加的诗歌经典性做一种阐释,是本论文为何在众多彝族诗人中择其为个案研究的另一佐证,进一步说明了吉狄马加诗歌之于彝族文化的重要性所在,因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做了如下诠释:“①<名>指传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②<名>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③<形>著作具有权威性的。④<形>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①本文所指的经典是对于文学而言的。文学经典,可以理解为某部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与传承价值,受得起历史长河的考验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受到普众公认的经典文本。中外学者对经典有多种阐释:布鲁姆认为,经典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原创性”、“陌生性”及“审美力量”。②而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③童庆炳说,“文学经典的构建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赞助人)”。④按照童庆炳先生的说法,文学经典具体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同时还需要有内外部因素之间的连接者——“读者”和“发现人”才能建构成经典。因此,文学经典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除了文学文本本身的艺术性和阐述性之外,在不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读者和发现人,经典都可能面临着变化。因为人们的审美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对特定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见解与建构。
.............................

第二节 记忆追溯:对族裔文明符号的书写方式
作为少数族裔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有多重思维,置于一种相互交错的语境之中,既有他者文化写作的场域,又深深根植于其自身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包括经书、史诗、神话、民间故事等地方性知识。他虽然是用第二母语“汉语”来写作,但族裔文化书写在其作品中依然能够得到深刻的表现。如吴思敬所言:“土著民族诗人使用主流民族的语言写作,并不意味着其民族特点的丧失。一个土著民族诗人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长期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特殊的心理定式和思维方式,那种烙印在心灵深处的民族潜意识,那种融合在血液中的民族根性,并不会因说话方式的不同而改变。相反,借助于主流民族语言的宽阔的平台,土著民族特殊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反而能更好地表现。”
一、吉狄马加对地方性知识的呈现
吉狄马加的诗歌中书写地域文化和彝族民间文化的题材颇多,这是对地方性知识的一种独特展现。彝族人生活在地貌十分复杂的高原山地地带,这决定了以捕猎为生是他们生活的一种常见形态。在吉狄马加的诗歌中,多处描写了猎人的生活历险和心理状态:
猎人孩子的梦想很简单/猎人孩子的梦想很有限/只求森林里常有月亮/只求森林里常有星星/只求有一支友谊的歌谣/在远方长久地把我思念②
这里以童话般的美梦开篇,写出了猎人的孩子要跟随父亲一起捕猎,而且应以一种无畏艰险的勇气和斗志在父亲面前引路,因为这是作为以捕猎为生的部落成员必须学会的生存之计。而当父亲向猎物射出子弹的时候,猎人的孩子内心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他看到血腥的一幕的时候是为之怜悯而疼痛的。而捕猎其实也是一种危险的职业,所以他希望父亲平安归还,森林里是一种和谐的氛围:常青、生机盎然。
................................

第二章 重构民族史诗及其可能

第一节 民族史诗的根基与再认同
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当一位充满才气的诗人出现在一个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族群当中,这种条件就会如金子般耀眼地表露出来。他的写作处于一种边缘地带,这种边缘的陌生感在诗人以现代人的意识中呈现出来,就成了同时代诗歌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与诗歌体态。而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个人特性,在生态建构、形而上的哲学意识、艺术创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方便都深受彝族传统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与叙事长抒情诗的影响。“彝族传统诗歌对我的影响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在阅读彝族传统史诗、传统抒情诗的时候,这种影响逐步进入到了我的血液之中。当我在表达的时候,特别是在用汉语来表达的时候,对诗歌的节奏和叙事方式,往往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一、史诗的根基:以《勒俄特依》与《阿诗玛》为例
吉狄马加的诗歌是他对自己古老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洪流中所沉淀的精髓部分的反复吟唱。他的诗歌是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并力图通过自己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与他者文化进行深刻的对话,寻找真正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价值所在。彝族诗歌体系与史诗传统对于诗人吉狄马加来说是别具特色的文化根基,他坦承以彝族“史诗”、“抒情长诗”、“民歌”,以及在祭司、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以“克智”(汉语思维形式中如同辩论赛一般的智力对答)方式表达出来的诗歌形式是引导他走上诗歌道路的第一因素。“可能是因为偏爱,我更喜欢深沉而宏伟的力作,更崇尚具有史诗品格的大家。”②如《勒俄特依》中对宇宙的诞辰与部落的迁徙等宏大叙事的记录和描写客观地指引了吉狄马加诗歌的写作趋向。而像《阿诗玛》这样的叙事抒情诗中纯粹的书写方式、讲究内在节奏的递进与排比等艺术手法也对吉狄马加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不是对古老诗歌艺术的简单重复,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其诗歌有意识地注入了别致的“火焰与太阳的色彩”。在探讨吉狄马加诗歌建构“史诗”意识之前,有必要对其所属民族的传统史诗做简要陈述,此处仅以《勒俄特依》和《阿诗玛》为例。
...........................

第二节 重构历史的启示:回归与超越
一、吉狄马加诗歌与《勒俄特依》中的形而上哲学意识
吉狄马加作为一个深受彝族文化与传统史诗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形而上哲学意识方面受到《勒俄特依》等民族史诗的创作影响,并表现出在哲学领地寻找生命意义的可能性。在长久的“存在与时间”上,人类总是对宇宙的神秘存在、人的起源、人与世界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产生过无数的疑问,这也是人类对哲学最初的发问与凝思。《勒俄特依》是一部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阐述宇宙变迁、万物生长、人类起源与历史发展的创世史诗,充满了彝族先民的哲学智慧。
吉狄马加是一个抒情和探索哲理并重的诗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①抒情是他诗歌中一直追求的主线。同时,吉狄马加的诗歌中充满了形而上的哲学意识。从他早期族裔文化书写的相关作品到后期经过凝练而出的集大成之作,都不无体现着这一现象。对生存与死亡的思考是吉狄马加诗歌中不断追问的一个哲学问题。在彝族文化中,或者在诗人那里,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一种灵魂的安息,是让“疲倦的母亲”进入梦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幻化成另一种有形的物质或者抽象的光明与希望,与世长存:
在死亡和生命相连的梦想之间/在河流和土地的幽会之处/当星星以睡眠的姿态/在蓝色的夜空静默/当歌手忧郁的嘴唇失去柔软/木门不再响动,石磨不再歌唱/摇篮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跳跃成萤火/所有疲倦的母亲都进入梦乡//……//啊,黑色的梦想,就在我消失的时候/请为我的民族升起明亮而又温暖的星星吧/啊,黑色的梦想,让我伴随着你/最后进入那死亡之乡
.............................

第三章 异质化存在:吉狄马加诗歌的文化书写生成 ........................ 42
第一节 世界诗歌的启示 ......................... 42
一、追逐文明的光:世界主流诗歌的影响 ............................. 42
二、与边缘同在:第三世界诗歌的启示 ............................... 46
第二节 “闪着微暗的火”:与同时代诗歌的构造异同 .................... 51

第三章 异质化存在:吉狄马加诗歌的文化书写生成

第一节 世界诗歌的启示
一、追逐文明的光:世界主流诗歌的影响
吉狄马加饱览群书,深受多国文学的影响,其中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等杰出诗人对他的影响尤其明显。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与改革、独特的写作风格为吉狄马加的诗歌之梦点燃了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火苗。如他自己所言:“真正让我对写诗产生一种冲动,是在读了普希金的一本诗集之后,他在里面对爱情、对生命、对自由、对自然的这种赞颂,点燃了我的心灵。”①
在吉狄马加看来,普希金是独一无二的,他对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中表达出某种独到的朴素和纯洁,从语言形式到写作内容,都做出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文学截然不同的颠覆性的改革。“恐怕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诗人和智者,能像普希金那样神圣地、完整地、纯粹地把一个古老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到了极致。”②吉狄马加还认为,在人类精神总体走向衰退趋势的今天,普希金的精神也将是永恒的存在,因为“无论他的肉体是否存在,他的精神所代表的却是俄罗斯的灵魂和良心,代表的是俄罗斯的伟大传统,代表的是人类的自由、正义和公正。”③当今世界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地方性战争从未真正远离过人类,并时刻受到核武器毁灭性的威胁。大部分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与解放,但专制与独裁依然笼罩在局部国家和人民的上空。在这样的时代,普希金反复歌唱的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和热爱生命的精神仍显得无比珍贵。“普希金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友爱,他用承受苦难来证明自己那美好的梦想的真实性,普希金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无疑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④同时,吉狄马加还对普希金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性”、“人类性”,以及对一切生命充满“热爱” 与“敬畏”表达出强烈的认同之感,他认为“是普希金教会了我们要敬畏和热爱这个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是何种肤色,使用的是何种语言,信仰的是何种宗教。”
...........................

结语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为文学艺术等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西方现代思潮大量涌入国内,使中国文学再次进入百花齐放的自由园地。也是在这个阶段,彝族文学打破了传统的毕摩垄断文字格局,进入崭新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促使当代彝族文学书写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众多彝族诗人与作家渐渐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崭露头角,其中,吉狄马加就作为这一文化体系的旗手,率先在诗坛站住脚跟。
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始终与自身背后的族裔文化体系有着难以割舍的关联,对族裔文化的自觉书写是他诗歌创作的根基与使命。他从既定的族裔文化圈子中走出,转向凸显人类共同价值和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史诗建构当中去。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观念,是因为他不仅仅沉醉和固守在母族文化的熏陶中,而是展望和吸吮他者的文明成果。吉狄马加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同时向世界主流诗歌、第三世界诗歌和同时代中国主流诗歌中的精英代表都表达出了谦和的学习态度,这是其诗歌正在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诗人在书写族裔文化、重构民族史诗及思考人类命运中所表达的独特性,对于其他少数族裔文化的主体性建构、文化传统与文化身份具有示范性意义,对丰富当代中国主流诗歌或世界诗歌来说也是独具一格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