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饮食书写的文学之味
(一)“风味”独特的东北城乡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饮与食,土豆、白菜、豆腐、小米粥等,时常映入眼帘,让读者在文本故事的跌宕中不时品咂一下“生活的滋味”。谢有顺在《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写到:“中国古典小说中时常穿插诗词歌赋,甚至故意将情节停下来,大写一个人的穿着或者一桌酒菜的丰盛,其实就是为了缓解小说本身的紧张,使小说因为具有了“文章”的味道,而变得从容、沉着——这是中国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②此外,如果某一元素在同一作家众多作品中反复出现,它便不仅仅为文本结构、叙事节奏服务,其本身也指向文学审美。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饮与食,土豆、白菜、豆腐、小米粥等,时常映入眼帘,让读者在文本故事的跌宕中不时品咂一下“生活的滋味”。谢有顺在《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写到:“中国古典小说中时常穿插诗词歌赋,甚至故意将情节停下来,大写一个人的穿着或者一桌酒菜的丰盛,其实就是为了缓解小说本身的紧张,使小说因为具有了“文章”的味道,而变得从容、沉着——这是中国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②此外,如果某一元素在同一作家众多作品中反复出现,它便不仅仅为文本结构、叙事节奏服务,其本身也指向文学审美。
在迟子建的“文学东北”里,饮食元素的凸显、传承、转变体现了文本作品大的饮食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物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甚至也反映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在迟子建不缀的笔耕里,东北的大城小乡,过去现在,庸众英雄,故事新闻层出叠现。但一种内在、本质的文学创作脉络始终牵引着迟子建的书写,或可称为迟子建式的写作策略。在东北人文的情理之下,也与迟子建深情关注东北地域文化、民风习俗不无关系。迟子建说:“我写作肯定不会离开东北生活。不过地域文化色彩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这种特定的环境赋予作家天然的气息,你在这块土地上成长,必然在血性中会渗进某些特质。”③迟子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便涨溢着地域文化的美学特质,也由此构建了她小说东北乡村与城镇两种生活“风味”。
.................................
大兴安岭广袤的原始森林,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给迟子建的小说增添了一份别有风情的山野之味。山野饮食内容与山野饮食文化在迟子建小说中,呈现出原始与现代两种迥异的文学“滋味”。一面是山野乡民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原始之“味”,一面是现代文明追求的对山野违法违规的权钱之“味”。
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东北的山林和东北的园田一样富饶多产,山野填补改善着东北土地生活单调粗粝的一面,而较之付出播种与实在收获有直接联系的田园,山野的一切更多了几分风情与浪漫。即便随意翻阅三五本迟子建的小说,我们也会注意到她文学世界里东北森林物产的富饶。兴安岭的果木食蔬:雅格答、都柿、西里毛依、桦树汁、柳蒿……这些盛产于东北森林中的野果野菜,给小说带来新奇的地域性“口感”。兴安岭独特的物产,少数民族食物语言的介入,为迟子建小说的东北地域性增添了别样的“滋味”。
《逆行精灵》中,被雨阻滞在塔河的人们,因采集到的满满一盆都柿缓解了受阻的焦虑与紧张;鹅颈女人采集都柿时,林下的“浪漫之举”也添上了几分浆果的清爽甘甜之味。歪嘴男孩贪吃都柿醉倒林中呼呼大睡,写出了都柿的味美醉人与孩童的贪吃纯真,迟子建在《越过云层的的晴朗》中写金发的女儿也吃都柿醉卧林下,是否是幼时的迟子建有这一贪馋行为?还是她认为这样的叙述描写极能表现兴安岭都柿的诱人和东北孩童的别样童气童趣?
《在低洼处》和《支客》则给兴安岭的山林添画了浆果粉与红的浪漫热烈。《在低洼处》写刺梅果“一个个跟红灯笼似的,鲜艳艳的,果子一抿进嘴,甘甜甘甜”,还有都柿,“一碰,皮就破了,手便染上了红色。”①《支客》中下定决心闯禁山的支客在发现一切“秘密”后,“他闻到了一股极浓郁的野果子香味,他扒开树棵子,看见一些熟透的高粱果,涨着粉嘟嘟的鹅蛋脸,等着他吻。”②迟子建为支客的勇敢与柔情送去了一份大兴安岭甜蜜的奖励。
.............................
二 、饮食书写的创作之根
(一) 小说创作民间立场的写作姿态
相对于知识分子立场而言,学术界对迟子建民间写作立场的界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针对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民间立场,管怀国在《迟子建艺术世界的关键词》中曾以专门一章,总结概括评论文章对迟子建民间创作立场的阐述。
在民间立场这个意义上,如果需要细化、具体的基点来理解与构建稳固、合理的民间创作立场框架,迟子建小说中的饮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普通人家的日常饮食,边地、少数民族的风味饮食,具有审美意蕴的饮食话语修辞,所有这些形成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建构填充着迟子建小说创作民间立场的美学维度,而民间创作立场也扩充深化着文本中众多饮食书写的内涵外延。
长篇《伪满洲国》于生活的细部处、历史的微观处迸射出一个宏大的文学想象空间,展开了一幅立足于民间的伪满时期的家国、山河、人间万象的社会画卷。於可训先生在《主持人的话》曾评价《伪满洲国》说:“这部结构独特的长篇小说以编年体的体例,逐年叙述了满洲国从成立到覆灭的短暂历史,但叙事重心却不是围绕这个傀儡政权的历史展开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是在这个傀儡政权下生活着的普通民众和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的日常生活,是在这种日常生活中‘隐藏’着的,‘漫不经心’的又无所不在的屈辱和悲痛。”①这部七十余万字体量的小说,民间立场叙事模式见微知著。小说以日常化的饮食书写表现那个时期普通人生活状况的段落达六十余处,小说人物吉来、王金堂、王恩浩、王小二、王亭业、杨浩、胡二、紫环、溥仪、娴贵人、郑家晴、沈雅娴、阿永、谢子兰、张荣彩、中村正保、山口川雄等等,都或多或少由他们的饮食喜好写出其人的独特个性特征。人物饮食的穿插消解了说教的启蒙立场,人物不止谈“精神”,也谈“吃喝”,使小说更多流露世俗生活气息,也消解了文本叙事的知识分子立场。
.............................
(二)小说创作生命关怀的情感伦理
立足于民间创作立场的迟子建,小说更多关注、书写底层社会的普通大众、乡土世界的农牧渔民。即使是写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作品表现的也多是他们日常生活平凡的一面。可以说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拔高英雄的世界。北岛曾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没有英雄,庸众就不是陪衬,没有一将功成的光芒万丈,才没有背后无人收的万枯白骨。人作为人活着,在日光里劳作生活,在星月里编造人生之梦。生活与梦都被迟子建用充满悲悯的心温情的关注与呈现,于是我们看到小说中柴米油盐是有味的,喜怒哀乐是含情的,山川风貌是似画的,人生百态是写意的。
立足于民间创作立场的迟子建,小说更多关注、书写底层社会的普通大众、乡土世界的农牧渔民。即使是写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作品表现的也多是他们日常生活平凡的一面。可以说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拔高英雄的世界。北岛曾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没有英雄,庸众就不是陪衬,没有一将功成的光芒万丈,才没有背后无人收的万枯白骨。人作为人活着,在日光里劳作生活,在星月里编造人生之梦。生活与梦都被迟子建用充满悲悯的心温情的关注与呈现,于是我们看到小说中柴米油盐是有味的,喜怒哀乐是含情的,山川风貌是似画的,人生百态是写意的。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她的作品描写衣食住行一定不单单在于表现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带有的文化内涵引发的对生命的体悟不亚于作品人物语言、行动、思想等要素具有的绵长意味。学者曹文轩在《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中写到:“文学的职能毕竟不在于民族的生活习惯的描述……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画出‘国民的魂灵’来,对于文学来说,风俗、服饰、烹调只有在服务于这一点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①迟子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一方面就写出了她对民间生活、生命价值、内在本质追求的认识、尊重与接纳。
小说《雪窗帘》写“我”乘火车讨厌睡下铺,原因是火车上的乘客在下铺过于随意地就坐和吃喝。“有的人还坐在那里就着油腻的烧鸡和猪手喝着小酒,油污会弄到床单上。还有的女人喜欢嗑瓜子,将瓜子皮磕得四处飞扬,更有甚者,将喝得黏糊糊的果汁撒在了上面。”①单看这段文字,我们很容易解读为迟子建对火车上一些旅客不够文明行为的批判。但联系另一篇同样写乘火车的小说《观彗记》,我们或许会改观这种解读。小说写与“我”同乘火车的旅客给了“我”一个桔子,“我就躺在被窝里无比舒畅的剥桔子。桔子皮汁液浓厚,溅得我脸上一股甜香气,而且桔肉也格外饱满,没有核,吃得我仿佛嗅到了江南绿意濛濛的烟雨气息。”②后部分更是写到早上同行的朋友从旅行包里掏出一袋袋食品,招呼大家在车厢里一起吃。当“我”成为《雪窗帘》中“有的人”中一位时,“我”也把车厢当作“自己家的炕头,理直气壮地坐着”③吃吃喝喝。蒋子丹对迟子建的评价一语中的:“迟子建从小生长于社会底层,多年来她的笔墨也一直在为她所熟悉的人们泼洒,故而她不会把文化人对底层居高临下的怜悯硬塞给他们,而是凭直觉寻找着他们,并与之结成天然的同盟。”④了解这一点,和基于迟子建创作民间立场写作姿态、生命关怀情感伦理的出发地与回返地,我们才能理解小说中,迟子建明贬实褒的,恰恰是底层民众不够文雅行为下质朴豁达、不拒小节的真性情,一种朴素朗健的处世准则和少隔膜防备的交际之道。
.................................
.................................
(一)迟子建对饮食书写的传承与发展........................23
(二)饮食书写体现的文化意蕴.......................26
(三)饮食书写在当下的审美特征..................................29
结语..............................32
三、饮食书写的意蕴之美
(一)迟子建对饮食书写的传承与发展
在白话文作品层面上看迟子建小说饮食书写应该是比较符合她当代作家身份的。无论就饮食文学来说,还是就小说中涉及的饮食书写来说,二十世纪中国作家都做了大量的尝试与努力,也有大量的成果。以周氏兄弟为源头,可以梳理出两条颇具代表的现代文学饮食书写脉络。
周作人的写食美文意欲建立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写生活中的饮食趣味,闲适冲淡。林语堂、梁实秋、林斤澜等名家属于这一流派,迟子建有不少写食散文与之类似。这些对他们小说的创作可能涉及饮食或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有待探讨研究。
周树人(即鲁迅)小说中的饮食书写是另一种呈现形式。《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祝福》中的祭祀;《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在酒楼上》的酒楼……饮食与作品主题有关却不是写作主要目的,后来的汪曾祺、陆文夫、迟子建发展了这一脉络。
周作人一脉饮食文学的传承与影响深广久远,但本文主要阐述迟子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故周作人、林斤澜、梁实秋等散文作品中的饮食文学暂且不谈。而主要以周树人(鲁迅)一脉小说中的饮食书写作比较对象,加以论述。
鲁迅的小说虽然不多,小说中写到饮食的更少,但他小说涉及饮食都大有可观。《药》中华老拴给华小拴买的的“药”——人血馒头,所具有的深层意蕴令人惊叹:革命、启蒙、愚昧、麻木、残忍……《孔乙己》中的绍兴黄酒、茴香豆;《故乡》中少年闰土看护的瓜地;《社戏》中小伙伴们偷罗汉豆都是具有某种意象美与意境美的“饮食”书写,鲁迅小说饮食书写方面也给后代作家留下可以借鉴参考的标杆。
..........................
结语
从小说中的饮食书写走近迟子建的“文学东北”,在其五六百万字的作品中寻味一种独特的文学“滋味”,由此铺陈拓展,钩沉追溯。如一道美食,我们找到原料,挑选分类、烹饪调味、装盘品尝,而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①迟子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饮食元素见于作品,融于文学,味道,就像她笔下那些动人的故事,从文字到想象,从手口到心灵,从坚守到传承,各有滋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滋味”不仅仅是作品的理解解读,也是作者读者情感的感悟交流,更是文学文化的接收反馈。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在温情的故事中我们总能找到一股力量,那是一颗悲悯的心跳动的张力,那是一段写作岁月的洗练,亦是一种选择的坚守与抵抗。作为当代东北最富才情与写作韧性的女性作家,迟子建作品的文学意义、美学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专家和读者的关注与解读,但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理解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滋味”,请准备小说作品的原料,阅读思考的烹饪,各方评论的调味吧!
参考文献(略)
从小说中的饮食书写走近迟子建的“文学东北”,在其五六百万字的作品中寻味一种独特的文学“滋味”,由此铺陈拓展,钩沉追溯。如一道美食,我们找到原料,挑选分类、烹饪调味、装盘品尝,而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①迟子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饮食元素见于作品,融于文学,味道,就像她笔下那些动人的故事,从文字到想象,从手口到心灵,从坚守到传承,各有滋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滋味”不仅仅是作品的理解解读,也是作者读者情感的感悟交流,更是文学文化的接收反馈。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在温情的故事中我们总能找到一股力量,那是一颗悲悯的心跳动的张力,那是一段写作岁月的洗练,亦是一种选择的坚守与抵抗。作为当代东北最富才情与写作韧性的女性作家,迟子建作品的文学意义、美学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专家和读者的关注与解读,但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理解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滋味”,请准备小说作品的原料,阅读思考的烹饪,各方评论的调味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