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图画书发展概况
第一节“前图画书时代”的探索
一、二三十年代的最初萌动
中国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且直接受益于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理论的引入、译介。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儿童图画书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也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而在这一时期,图画书与同样刚刚诞生的连环画体裁常常被混淆在一起,文体概念尚不明确。1922到1923年期间,《儿童世界》杂志新开辟的“图画故事”栏目刊载了郑振铎先生的《两个小猴子的冒险》《河马幼稚园》《爱美之笛》等四十六篇长短不一的图画故事。这些作品的风格样貌相差很大,有的类似分格漫画或连环画,有的是配图的儿歌、谜语。多数作品只是把图画作为文字的辅助,甚至只要有几幅插图的故事都可以被纳入“图画故事”的范畴。但也有一些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甚至是“无文图画故事”作品,这类作品或可视为中国原创图画书的雏形。郑振铎之后,赵景深、黎锦晖也各自编写过一些图画故事,如赵景深的《哭哭笑笑》《秋虫游艺会》《一粒豌豆》,黎锦晖的《月亮光光》《花儿的朋友》《毛毛的猫咪咪》等,可惜这些作品大多散佚,难以窥见其貌。
1934年,赵景深撰写《儿童图画故事论》一文,将“图画故事”与传统的连环画区别开来,认为“专给儿童看的图画故事”的出版是“儿童的福音”。但这篇文章中对“图画故事”的概念界定仍较为模糊,不能认定其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图画书”。而同一年,葛承训已在《新儿童文学》一书的文体分类中专设“图画书”一项,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进行介绍。书中写道:“幼年儿童不能阅读书籍,可以看图画书。图画原来是儿童最喜欢欣赏的东西,如以图画表示一个故事,图画就成为文学的一种了。”这一观点不仅凸显了图画在图画书讲述故事方面的重要性,使之区别于一般插图故事书中的图画,更是直接指出了图画书的文学属性。葛承训对图画书的这种认识来源于西方,领先于国内的创作实际,具有超前性。
.......................
第二节“图画书时代”的到来
进入21世纪后,图画书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01年,新蕾出版社出版《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在全书12个专题中,图画书专题位列第二,仅在“关于经典”一章之后。图画书这一章的序言中写道:“没有最好的图画书,难有最好的儿童文学。发展图画书会成为21世纪中国的努力。”如今看来,五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研宄者当时的共同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迈入了“图画书时代”。
一、短暂的蓄势阶段
2000年前后,国外经典图画书开始逐步引入。最先进入中国童书市场的是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雅诺什绘本(10册)、21世纪出版社的恩德童话绘本(6册)和《彩色的乌鸦》《胆大包天的睡鼠和胆小如鼠的巨人》等15册来自德国的优秀绘本。2003年,明天出版社出版了瑞士画家莫妮克的8册《无字书》,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美国儿童文学创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这是国内儿童图书出版界在引进国外图画书方面的初步“试水”。
2004年,台湾信谊基金会在南京设立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几乎同时,日本最大的儿童出版社白杨社也在北京成立子公司——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凭借各自的优势资源,分别打造了“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和“蒲蒲兰绘本”两大品牌,引进出版优秀国外图画书。信谊最早出版的作品有《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等,蒲蒲兰有《莎娜的红毛衣》《彩虹色的花》《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等。这些图画书不仅畅销一时,有的还不断再版、加印,在读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如今,信谊与蒲蒲兰这两家出版机构仍然是图画书出版行业的佼佼者。
.........................
第二章造境传情:诗意图画书的美学追求
第一节音韵和谐、节制凝练的诗化语言
图画书是综合了图与文两种符号系统的复合文本,虽然在数量比例上,文字不及图画,但文字仍然是一本图画书的创作根基。“就创作过程而言,不管作者是不是同属一人,多半作品还是先有故事构思,这种构思往往也是先用文字表达然后绘制。”因此,文字的风格会为图画书的整体氛围定下基调。诗意图画书在语言文字层面往往追求与诗歌相近的感觉,努力以诗化的语言凸显作品的诗意美。
一、文字的音韵美
从外在形式来看,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征是音韵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尤其如此,韵脚、平仄的妥帖安排,使诗歌宜于念诵,具有音韵美。而图画书最理想的阅读形式是亲子共读,也就是孩子在自己看图的同时,听成人读出书中的文字。印在纸上的文字符号需要转化为声音,进入孩子的耳朵,然后才能被孩子理解。这一读一听之间,也就产生了与古典诗歌相似的对语言节奏和音韵美的追求。另外,图画书主要是以幼儿为读者对象的文学形式,“一定意义上,图画书是幼儿文学的代名词”,而“幼儿文学是一种十分重视显在的语言韵律感的文学样式”。这是因为儿童,尤其是幼儿,对韵律有着天生的敏感。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这本书中,作者以具体的实验结果证明“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因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也许是母亲有节奏的呼吸和心跳使胎儿对韵律有了最早的感知。此外,四季轮回、昼夜交替、月盈月亏、潮涨潮落,这是宇宙间的永恒韵律,幼儿对韵律的敏感也可能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对这种自然韵律的感受,其中蕴含着自然诗意的审美诉求。因此,在图画书中适当讲宄文字的音韵美,有助于创造一种富于诗意的审美感受。
........................
第二节注重抒情的散文化叙事
图画书,又称为图画故事书,它所承担的文体功能首先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创造一种类似故事的氛围。在多数理论研究者对图画书进行概念界定时,都会首先明确图画书的叙事性。培利诺德曼的《话图》,其副标题就是“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郝广才认为:“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彭懿给图画书的定义则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方卫平在分析各家言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图画书的三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叙事”——“图画书是‘书’,它的图画和文字所构成的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语言叙述过程,也就是叙事。大多数图画书都包含了一个集中、统一的叙事过程,亦即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比如童话、动物故事或儿童生活故事。”由此可见,将图画书判定为叙事的艺术,是几无争议的。
可是,中国原创图画书中的不少作品都显现出一种故事情节淡化的倾向。这种现象使人联想到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差异——与西方文学偏重叙事的传统不同,中国古典文学长期以诗词散文为主体,长于抒情,叙事性文体如叙事诗、小说等始终不占主流。或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学基因,部分原创图画书的故事性并不突出,抒情性反而相对明显,表现为一种注重抒情的散文化叙事风格,由此带来诗意的张扬。
需要明确的是,诗意图画书与纯粹的诗歌绘本不同,它不是插图版的儿童诗。诗意图画书仍然属于叙事性作品,它仍然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些叙事性要素时有缺失或不够明晰。这样的图画书,故事本身给人的印象可能并不深刻,但故事中蕴藏的情感却能够打动人心,散文化的叙事结构又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因而容易给人带来富有诗意的审美体验。
.........................
第三章搬演巧思:戏剧性图画书的美学旨归.............27
第一节蕴含张力的戏剧性冲突.............27
一、人物角色之间的意志冲突...................27
二、图与文之间的悖反对立............32
第四章美学取向上的差异原因............50
第一节不同的创作姿态:回忆童年与回归童心.............50
一、回忆童年:叙写怀旧情思...............50
二、回归童心:秉持游戏精神..............54
第五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图画书发展之道.............66
第一节以哲思丰富诗性..............66
一、对生命存在的深度关怀.....................66
二、运用象征手法的故事化表达................68
第五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图画书发展之道
第一节以哲思丰富诗
国外图画书创作者对“诗意”的追寻并不止步于情感的诗化表达,也不局限于作品语言和画面层面的诗意美,他们对“诗意”的开掘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在作品中寄寓哲理性的思考,将诗意上升为诗性。虽然触及较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类图画书中的杰出之作却不会让人觉得生涩难懂,而是总能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如童心般玲珑剔透。
一、对生命存在的深度关怀
图画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画书就是“小儿科”的东西。相反,图画书也可以成为寄寓哲理性思索,关怀人类生存、自然生命的诗性文本。
说到这类创作的代表,便不能不提及美国图画书创作者李欧李奥尼。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凯迪克大奖,有评价称李欧李奥尼的创作深深地影响了至少三代人,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作品。的确如此,李奥尼一生创作出版了33本图画书(国内引进出版了17本),他的作品几乎总是在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展幵追问。例如,《小黑鱼》探讨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田鼠阿佛》肯定了个体对自我独特性的坚守,《小蓝和小黄》、《佩泽提诺》表现了自我的消弭与重塑,《鱼就是鱼》、《自己的颜色》讲述了角色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在作品中这样频繁探讨自我认知的问题绝非偶然,李奥尼就曾经表示:“对我来说,‘知道自己是什么’是最根本的问题,这当然是我个人的问题,不过孩子们在无意识之中也会对这个问题抱有强烈的关心,因为他们是要成为什么人的,所以找出这个答案对他们是最大的工作。”这便是李奥尼把“我是谁”这个关乎存在本质的哲学命题带入儿童图画书创作的原因,提出这个问题既是源自李奥尼个人认识自我的需要,又包含了他对儿童、对人类未来的人文关怀。
........................
结语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迎来了自己的“图画书时代”,与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相比,我们的步伐稍显落后。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学习、摸索,中国图画书已展现出了崛起之势。目前,这一领域己经吸引了国内很多有才情、有个性、有追求的作家、画家与编辑。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具备现代图画书意识、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被奉送到中国孩子的手中,部分作品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但与此同时,中国原创图画书整体创作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有不少图画书创作者对图画书这一特殊文体的创作规律、创作技巧仍然不够了解,再加上受自身创作观念、创作水平的局限,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出于对中国图画书事业、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关注作此论文,选择以美学品格作为评述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现状的切入口,选择原创图画书中较为成功的部分作品作为例子,经由归纳创作经验、寻找创作动机、发现与国外同类创作的差距这样几个步骤,对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美学探索做出了详尽的论述,并为原创图画书美学探索的进一步深入指出了道路。
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原创图画书在美学风格上的探索主要有两种差异化选择,一种追求“诗意”,一种追求“戏剧性”。前者侧重于如何含蓄、优美地造境传情;后者侧重于如何搬演巧思,讲述一个精彩如戏的故事。两类美学探索都涉及语言风格、叙事手法、故事结构、图文关系、画面表现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