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家小说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一)精神囹圄的囚徒
在现代医学中,疯癫被确认为一种精神疾病,是“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失调。”16如果说形神俱灭是人终极意义的死亡,那么,精神的最终崩溃形式——疯癫,就意味着人的一重死亡。当一个人无法独立的思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意识时,他实质上已经同死亡没有区别了,疯癫是比死亡更具悲剧性的一种形式,即血肉之躯还活着,但这个人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人物了。麦家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塑造了许多结局疯癫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背后,是麦家对智力极限、人性极致的一种深沉思索。
在现代医学中,疯癫被确认为一种精神疾病,是“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失调。”16如果说形神俱灭是人终极意义的死亡,那么,精神的最终崩溃形式——疯癫,就意味着人的一重死亡。当一个人无法独立的思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意识时,他实质上已经同死亡没有区别了,疯癫是比死亡更具悲剧性的一种形式,即血肉之躯还活着,但这个人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人物了。麦家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塑造了许多结局疯癫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背后,是麦家对智力极限、人性极致的一种深沉思索。
麦家曾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情”部分,另一类则称作“小人物”系列,“小人物”类型多以中短篇的形式出现。麦家是个十分严谨的作家,他的长篇作品往往耗时很久,要经过反复思考、推敲、打磨。所以,其中短篇小说反而因为形式的轻便,更能够及时的反应出麦家对人生百态、人性幽微的思索。《陆小依》这个短篇就展示了一个这样的悲剧人物形象。陆小依是一个富足而美丽的女人,“她个不高,但身材匀称,丰满,面容精致典雅,有一种高雅和从容的气质。”17但是,人生无常才是生活常态,儿子安安意外走失后,她丈夫离开了她,她自己也性情大变,失掉了往日的优雅。“陆小依现在就是这样,鼻梁像只沙漏,把两堂面颊弄得脏乎乎的,而且不以为耻。无所谓。换言之,我们不妨说她现在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18陆小依可以说失掉了心智,她再也回不到之前富足而优雅的生活,也难以开始新的生活。安安的走失“像一道万重山,把她的过去和以后彻底阻断,隔开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偶然事件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把一个完好无损的人损的不成样子。”19陆小依的悲剧是一次偶然的意外导致的,使人们感到怜悯和同情。但是借用麦家最喜欢的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所谓偶然,只不过是我们对复杂的命运机器的无知罢了。”
..........................
(二)命运逻辑的俘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是显出任何无限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31死亡和悲剧有着天生的联系,死亡展现出的物质毁灭,无疑能够最大程度引起人的恐惧情感,引发对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的思考,这不可不说是死亡在悲剧中恒久的审美价值。“死亡并不能限制精神和压倒生命,或者说它只能克服个体的生命面,人类整个群体的生命是它不能克服的,也可以说死亡只能毁灭人的物质完整性,人的精神、情感与思想可以凭借文化创造而指向永恒。”32不难看出,死亡在艺术领域成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并不是要展览死亡的惊惧和恐怖,而是要通过死亡来揭示生存的价值。麦家在这个问题上思考良多,人物形象悲剧性结局并不意味着叙事的终结,相反,他是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寻找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在《暗算》里,麦家塑造了一个“有问题的天使”形象——黄依依。黄依依看起来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子,艳丽而魅惑,这个美丽的天使也有着举世无双的智慧和天赋。正是她破解了当时 701 最困难的头号密码——光密。成为了 701中最受人敬重的女性。但是,黄依依的情路颇为坎坷,尤其身处涉密单位,更是局限了她的交友圈。在多次恋爱失败后,她终于安定下来,但是在孕检时,被厕所的弹簧门夺去了性命,酿成了意外死亡的结局。黄依依的死亡,不仅是香消玉殒、母子俱亡的人间悲剧,更是一种天才折损的悲剧,也是一种智慧被残酷抹杀的命运悲剧。她作为 701 最受人敬重的女性,在命运的齿轮前并没有被格外优待。
...........................
二、麦家小说中悲剧人物的塑造
(一)似真幻觉的营造
麦家对博尔赫斯的崇拜是众所周知的事,他曾多次谈到过博尔赫斯之于他写作的巨大影响,在《博尔赫斯与我》中,他写到:“沉醉在博氏的书籍中,我确实感到了光荣和幸福。十多年来,他漂洋过海伸出的手越来越亲切又深刻地触摸着我,温暖着我,给了我各种各样的愿望和力量,使我的生命获得了某种伸展和灵敏。”48潜心研读博尔赫斯的作品,成为了麦家写作的一种潜意识,字里行间和谋篇布局都能看出博尔赫斯的痕迹。博尔赫斯曾说自己是“他不是思想家,他是利用哲学问题作为文学素材创作的作家。”49博尔赫斯曾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他的小说中,常常用自己海量的阅读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旁征博引书籍甚至做出戏仿和改编,利用大量的历史、传说、文学和哲学知识来构建博尔赫斯迷宫,这些材料都是常识性的存在,在很的程度上模糊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我认为我们称之为虚构的东西,从作为真实象征的意义上来说,也可能是真实的。”50这很影响麦家写作的话语方式,他是为数不多肯主动沉潜下来,耐心打磨小说细节的作家,苦心孤诣于营造一种逼真的小说语境,“我的小说经常被人当真,对号入座,不是我掌握了什么绝密档案,而是我从不滥用虚构的权利。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禀赋。”51正是如此,麦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真实可感,往往能够在阅读时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是可触摸的、血肉丰满的,这得益于麦家为人物形象精心构建的生活背景。
“虚构不是胡编,虚构是小说的本质,也是艺术真实和物理真实之间的密码,它需要小说家用写作技巧去破译,而不是一味去还原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还原的,我们看到的过去的事都是经过艺术家创造的。”52麦家对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之间,有一种独特的把握与创造,他将作品的严谨性置于第一位,往往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的很清楚,每一个细节都合情合理、严丝合缝,经得起反复推敲,这种严苛的创作态度提升了文本真实性品质。只有在这样严谨的背景建构中,才能使人物形象塑造的可信、可感。
..........................
(二)命运逻辑的俘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是显出任何无限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31死亡和悲剧有着天生的联系,死亡展现出的物质毁灭,无疑能够最大程度引起人的恐惧情感,引发对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的思考,这不可不说是死亡在悲剧中恒久的审美价值。“死亡并不能限制精神和压倒生命,或者说它只能克服个体的生命面,人类整个群体的生命是它不能克服的,也可以说死亡只能毁灭人的物质完整性,人的精神、情感与思想可以凭借文化创造而指向永恒。”32不难看出,死亡在艺术领域成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并不是要展览死亡的惊惧和恐怖,而是要通过死亡来揭示生存的价值。麦家在这个问题上思考良多,人物形象悲剧性结局并不意味着叙事的终结,相反,他是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寻找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在《暗算》里,麦家塑造了一个“有问题的天使”形象——黄依依。黄依依看起来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子,艳丽而魅惑,这个美丽的天使也有着举世无双的智慧和天赋。正是她破解了当时 701 最困难的头号密码——光密。成为了 701中最受人敬重的女性。但是,黄依依的情路颇为坎坷,尤其身处涉密单位,更是局限了她的交友圈。在多次恋爱失败后,她终于安定下来,但是在孕检时,被厕所的弹簧门夺去了性命,酿成了意外死亡的结局。黄依依的死亡,不仅是香消玉殒、母子俱亡的人间悲剧,更是一种天才折损的悲剧,也是一种智慧被残酷抹杀的命运悲剧。她作为 701 最受人敬重的女性,在命运的齿轮前并没有被格外优待。
...........................
二、麦家小说中悲剧人物的塑造
(一)似真幻觉的营造
麦家对博尔赫斯的崇拜是众所周知的事,他曾多次谈到过博尔赫斯之于他写作的巨大影响,在《博尔赫斯与我》中,他写到:“沉醉在博氏的书籍中,我确实感到了光荣和幸福。十多年来,他漂洋过海伸出的手越来越亲切又深刻地触摸着我,温暖着我,给了我各种各样的愿望和力量,使我的生命获得了某种伸展和灵敏。”48潜心研读博尔赫斯的作品,成为了麦家写作的一种潜意识,字里行间和谋篇布局都能看出博尔赫斯的痕迹。博尔赫斯曾说自己是“他不是思想家,他是利用哲学问题作为文学素材创作的作家。”49博尔赫斯曾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他的小说中,常常用自己海量的阅读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旁征博引书籍甚至做出戏仿和改编,利用大量的历史、传说、文学和哲学知识来构建博尔赫斯迷宫,这些材料都是常识性的存在,在很的程度上模糊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我认为我们称之为虚构的东西,从作为真实象征的意义上来说,也可能是真实的。”50这很影响麦家写作的话语方式,他是为数不多肯主动沉潜下来,耐心打磨小说细节的作家,苦心孤诣于营造一种逼真的小说语境,“我的小说经常被人当真,对号入座,不是我掌握了什么绝密档案,而是我从不滥用虚构的权利。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禀赋。”51正是如此,麦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真实可感,往往能够在阅读时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是可触摸的、血肉丰满的,这得益于麦家为人物形象精心构建的生活背景。
“虚构不是胡编,虚构是小说的本质,也是艺术真实和物理真实之间的密码,它需要小说家用写作技巧去破译,而不是一味去还原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还原的,我们看到的过去的事都是经过艺术家创造的。”52麦家对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之间,有一种独特的把握与创造,他将作品的严谨性置于第一位,往往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的很清楚,每一个细节都合情合理、严丝合缝,经得起反复推敲,这种严苛的创作态度提升了文本真实性品质。只有在这样严谨的背景建构中,才能使人物形象塑造的可信、可感。
............................
(二)多个声部的共鸣
麦家是一个十分有叙事耐心的作家,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可感、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麦家往往笔不辍耕,反复修改,他的《解密》前前后后写了有十年之久。说麦家是一个叙事有洁癖的作家也不为过,一个故事有了雏形,先写成短篇,然后改变叙述策略,形成中篇,最后再加工成长篇。不停地将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熔铸在改写过程中,人物形象就愈来愈饱满,其遭际就更能引起人的共鸣。麦家说重复写作是源于自己对文本的不自信,但实际上展现出了麦家写作的刻苦和匠心。
(二)多个声部的共鸣
麦家是一个十分有叙事耐心的作家,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可感、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麦家往往笔不辍耕,反复修改,他的《解密》前前后后写了有十年之久。说麦家是一个叙事有洁癖的作家也不为过,一个故事有了雏形,先写成短篇,然后改变叙述策略,形成中篇,最后再加工成长篇。不停地将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熔铸在改写过程中,人物形象就愈来愈饱满,其遭际就更能引起人的共鸣。麦家说重复写作是源于自己对文本的不自信,但实际上展现出了麦家写作的刻苦和匠心。
麦家尤其看重叙事结构,精巧的结构,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在《暗算》中,麦家创作了一种多声部式的小说叙事模式,“我命名它是‘抽屉’或者‘档案柜’式的小说,每只抽屉或档案柜都是独立的,可以拉出来,单独地使用,放在一起,又变成一个整体。”58独立的故事又有一个叙述的主线统领,在有限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展现出人物群像,展现每个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看似纷繁复杂的人物,被巧妙地安排在各个章节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叙述秩序。在大结构中,麦家又通过对单独的人物形象塑造,来连贯整部书的脉络,
其中对陈二湖的处理则采用了“互见法”的创作方式,所谓“互见法”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叙事方法,最早可以溯源至诸子散文的创作,在《史记》中大量的运用。陈二湖的形象在讲述黄依依的部分时已经出现了,但是在这部分里,陈二湖是一个固执而刻板的片面形象,他的才华被黄依依遮蔽了。只有在讲述陈二湖部分时,通过弟子施国光和女儿陈思思的信件往来,才得以完全展现出陈二湖作为破译人员的才华和敬业。这个人物形象从一开始读来令人不悦,到后续令人心生敬佩,人物的品格有抑有扬,有赖于叙事结构的精巧、用心。
................................
三、麦家小说悲剧人物的价值 .......................... 26
(一)扩充悲剧人物图谱 ......................................... 26
(二)重塑英雄主义人格 ......................................... 28
(三)揭示荒诞存在状态 ......................................... 31
结语 .......................... 34
三、麦家小说悲剧人物的价值
(一)扩充悲剧人物图谱
麦家的文学世界里,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人物形象,这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验模式,不仅扩充了人物形象类型的范畴,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范式,拓宽了写作的格局。尤其是在塑造悲剧性人物这个领域里,做出了全新的、深刻而复杂的探索。
很早就有“东方无悲剧”论,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中国的戏剧样式诞生的较晚,且多以大团圆结局收尾,且善恶都有因果轮回报应说,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作用很强,这些都不符合西方传统悲剧的样式。王国维就曾说:“吾国人之精神,
麦家的文学世界里,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人物形象,这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验模式,不仅扩充了人物形象类型的范畴,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范式,拓宽了写作的格局。尤其是在塑造悲剧性人物这个领域里,做出了全新的、深刻而复杂的探索。
很早就有“东方无悲剧”论,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中国的戏剧样式诞生的较晚,且多以大团圆结局收尾,且善恶都有因果轮回报应说,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作用很强,这些都不符合西方传统悲剧的样式。王国维就曾说:“吾国人之精神,
实践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因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罹其难,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但只是从形式上来断言,未免有些武断。实际上在中国文学中,悲剧性叙事和悲剧人物塑造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时期。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体现出了强烈反抗的悲剧精神,也成功的塑造了夸父、精卫这样优秀的悲剧人物形象,成为一种反抗精神的符号留存于中国文学史上。《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三百篇中涵盖了先秦时期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悲剧性叙事和悲剧性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离骚》中,屈原是一个挣扎在美政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悲剧性人物,血肉之躯在毁灭中升腾起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体现出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感。基于此,形成了中国的悲剧士人群像,他们才情绝艳、满腹经纶,囿于时政的缘故,往往郁郁不得志,在诗文中呐喊着对时代、命运不公的愤懑,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悲剧性。
..............................
..............................
结语
麦家擅长写智力超拔的人物形象,那些在精神领域强大的天才,能够代表人类智力的巅峰状态,作为精英,他们显示出超凡脱俗的智慧,但是在命运这部复杂的机器面前,却依然颇为脆弱。过人的智慧也一柄双刃剑,既给予他们荣誉也给予他们束缚,在智力绞杀的角斗场,他们丧失了一部分作为人的自由与欢乐。始终不停地利用智慧设置陷阱、破解陷阱,犹如一个不会停歇的怪圈,始终吞噬着耀眼的才华与智慧。这种荒诞的智力斗争,无疑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荒诞境地,消耗天才的是另一个天才的荒诞性,天才被自己的天分所桎梏,囚禁在方寸之地。最后他们不是被自己的智力扼杀,就是被命运的偶然收缴。令人扼腕叹息。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仰和赤诚的爱国情怀,这种人文理想的重塑,对当下习惯写人性黑暗面以及消费文学甚嚣尘上的局面,是一种涤荡,对宏大理想的追求,对健康人性的塑造,无疑起到了正面导向的作用。
麦家的小说以其独特性在当代汉语写作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他对悲剧人物的塑造和把握中,创造出了一批全新的人物形象,为当代文学人物长廊增添了一抹全新的亮色,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在对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麦家展现出了极大的叙事耐心,赋予人物形象以高超的艺术感染力,开启了“麦家式”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的叙事增强了悲剧人物的立体感,使其悲剧命运在感性层面引起更强大恐惧与怜悯,进而升华出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敬畏与崇高感,在这个意义上,麦家始终坚持着悲剧美学的创作传统,关照艺术给人生带来的净化作用,细致入微的关注着人性的幽微与极限,进而探索命运的偶然与无常。
麦家擅长写智力超拔的人物形象,那些在精神领域强大的天才,能够代表人类智力的巅峰状态,作为精英,他们显示出超凡脱俗的智慧,但是在命运这部复杂的机器面前,却依然颇为脆弱。过人的智慧也一柄双刃剑,既给予他们荣誉也给予他们束缚,在智力绞杀的角斗场,他们丧失了一部分作为人的自由与欢乐。始终不停地利用智慧设置陷阱、破解陷阱,犹如一个不会停歇的怪圈,始终吞噬着耀眼的才华与智慧。这种荒诞的智力斗争,无疑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荒诞境地,消耗天才的是另一个天才的荒诞性,天才被自己的天分所桎梏,囚禁在方寸之地。最后他们不是被自己的智力扼杀,就是被命运的偶然收缴。令人扼腕叹息。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仰和赤诚的爱国情怀,这种人文理想的重塑,对当下习惯写人性黑暗面以及消费文学甚嚣尘上的局面,是一种涤荡,对宏大理想的追求,对健康人性的塑造,无疑起到了正面导向的作用。
麦家的小说以其独特性在当代汉语写作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他对悲剧人物的塑造和把握中,创造出了一批全新的人物形象,为当代文学人物长廊增添了一抹全新的亮色,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在对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麦家展现出了极大的叙事耐心,赋予人物形象以高超的艺术感染力,开启了“麦家式”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的叙事增强了悲剧人物的立体感,使其悲剧命运在感性层面引起更强大恐惧与怜悯,进而升华出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敬畏与崇高感,在这个意义上,麦家始终坚持着悲剧美学的创作传统,关照艺术给人生带来的净化作用,细致入微的关注着人性的幽微与极限,进而探索命运的偶然与无常。
正是如此,麦家的小说表现出一种可读性与深刻性并存的魅力,麦家也仍在持续性的创作中,新作《人生海海》不仅有其成熟的创作风格,也看得出他在努力的摆脱类型,以上校的视角对话历史,展现出了更大的叙事野心。麦家的创作,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