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小说集》与五四新小说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533 论文编号:sb2020122312131733981 日期:2020-12-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认为《域外小说集》中的“人道主义”、“短篇格式”、“悲剧结局”、“注重人物”、“注重文字抒情”、“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广泛应用”等成为五四小说的新质素。从对《域外小说集》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二三》集的主题梳理来看,“人道主义”始终是小说主题的精神支柱。

上篇:《域外小说集》与五四新小说的叙事主题:人道主义

第一节:对下层人物的关怀
《域外小说集》中流传较广的,是王尔德所著的《安乐王子》。安乐王子是城中的一座雕像。安乐王子并不快乐,他因为人世间的忧患而痛苦。安乐王子因为宫中女官“儿渴甚而母尤悲”而流泪,故把自己的琼瑶托燕子送去;为书写传奇的男子因为天气太冷点不起炉火而不能继续书写而忧心,故为把自己眼里的碧玉托燕子送去;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冻死而痛苦,故把自己另一只眼的美玉托燕子送去。安乐王子变得黯淡无光,他的一颗心也因为极度的痛苦而破碎,他为贫苦的人所破碎的心成为上帝珍视的宝物。安乐王子对贫苦人民的爱和关怀跃然纸上,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感令人感动。《一文钱》的主角是一个农夫。农夫向地母求了一文钱,被长老强行掳去,农夫又拿着这一文钱,给巴林交了税,后来农夫因为长老的百般掠夺,愤然反抗,遭到了巴林和长老共同的镇压,最后农夫遁入山林,不知所踪。老实本分,辛勤能干的农夫被巴林和长老百般掠夺和镇压,最后不得不遁入山林,文章对农夫这一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表现在字里行间。《塞外》描写了一群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渡船工人。西伯利亚极为偏远,天气寒冷,万物荒芜。有人讲述了一个同被流放的老爷的故事,老爷天天希望自己能够被召回故乡,得知无望后将全部希望寄托到自己的女儿身上,后来女儿生病了,他到处找医生医治,花了很多钱也不一定能治好……几乎每个被流放的人都有着极其悲惨的故事。他们被寒冷,荒芜,病痛,思想,劳累所困,每天在无望中挣扎,最后只能睡去,甚至都没有力气起来把门关上。《戚施》的主角是一个庄园主,这个庄园主最大的爱好就是批判。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黑骨头是肮脏的,可恶的,永远比不上白骨头,应该“直面斥之”“面斥之”“面斥之”。他把这个观点和他十分心仪的“女婿”分享的时候,得到了这个“女婿”激烈的辩驳,因为这个“女婿”是他不齿的黑骨头的孩子。心仪的女婿因为他粗俗的言辞而愤怒离去,女儿的好姻缘被他断送,病痛,苍老,庄园的利息,过冬的木柴等小事慢慢的缠绕住了他。这时隔壁的两个女儿咬牙切齿的一句“戚施”,既评价了这个庄园主,又呼应了“戚施”的题目,把小人物的挣扎推上了高潮。
..........................

第二节:对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
《域外小说集》选择的小说,目光同样转向了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小说描写的对象转向孤独老人以及瘦弱的儿童。
《灯台守》的主人公是一个远离家乡,颠沛流离的老人。这个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他的漫长的人生都在满含希望和希望破灭中度过。他在澳洲和非洲挖过矿,做过雇佣兵,经营过一个农场却遭遇旱灾,在巴西做贸易时筏子撞碎在了亚马逊河上,在雨林里流浪过,老人还做过水手,做过捕鲸师,开过雪茄厂。老人每次都提起十二万分的气力生活,但是时也命也,统统失败。老人最后去到孤岛上的灯塔,成了一名孤独的守灯塔的人。老人在这个远离大陆的灯塔上得到了久违的宁静。老人深深地思念自己的家乡波兰,他盼望着能得到波兰的消息。终于有一天,来自家乡的,写有波兰文字的包裹被邮递员递送到了灯塔上。老人看着这些久违的家乡的文字,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然而老人由于读这本家乡的书籍而失神,忘记了点起灯塔上的灯而失去这个工作,也失去了久违的宁静,老人开始重新漂泊。
《老泰诺思》描写的则是一个不断失去自己亲人的老人。他先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妻子因为生了女儿小产去世了,后来又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女儿变节,女婿也跟着疯了,还好还有孙女可以陪伴着这个老人,但老人已经很老很老了,不知道等待老人的是什么。虽然结局还算圆满,但是老人始终处在一直失去的痛苦之中,长久的活着或许是长久的痛苦。
..........................

下篇:《域外小说集》与五四新小说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叙事格式:篇幅和结局的变化
(一)篇幅从长篇到短篇
《域外小说集》中的小说,一改传统小说长篇大论,动辄几百章的风气,它选择的小说几乎全是短篇小说,篇幅由鸿篇巨制的长篇转为短小精悍的短篇。《默》、《月夜》、《皇帝之新衣》、《戚施》、《天使》、《灯台守》、《不辰》、《酋长》等小说都是篇幅短小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到像传统小说一样大肆铺陈开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与司空见惯的小说形式背道而行,这大概是小说集传播不广的原因之一。周作人在序中指出“《域外小说集》初出的时候,见过的人,往往摇头说‘以为他开头,却已完了!’”
被否定的小说集却成了五四新小说的先声,在文学革命的小说变革中起到灯塔的作用。五四新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短篇小说全面开花,不管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或是新月社的作者们纷纷摒弃动辄百十回的章回体,开始采用短篇小说简练讲述故事,表达思想。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二三集》选取的近 200篇小说中,绝大多数都是短篇小说,即使篇幅较长的中篇小说和之前的章回体小说比,它们的篇幅也有了较大的缩减。例如冰心的《超人》、《悟》,孙俍工的《隔绝的世界》,叶圣陶的《饭》,俞平伯的《花匠》,杨振声的《渔家》,林如稷的《将过去》,冯文炳《竹林的故事》,沅君的《旅行》,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成仿吾《灰色的鸟》等,都是以短篇为主。短篇小说登入杂志,报纸等,成为小说新的格式,进而成为寻常的文学表达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
............................

第二节 叙事方法:故事情节的消解
六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是中国最早的小说,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是由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则是由晋干宝编纂的《搜神记》,这些小说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故事性。例如《搜神记》中口口相传的《韩凭夫妇》、《干将莫邪》、《宋定伯捉鬼》等描写的是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唐传奇中流传较广的篇目如神怪类的《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爱情类的《离魂记》,《霍小玉传》、历史类的《长恨歌》,《东城父老传》等,这些篇目或侧重神怪,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或侧重爱情,缠绵悱恻,描写细腻温婉;或侧重历史,纵横捭阖,荡气回肠。虽然类型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开了中国小说的新风气,话本多是在宋代城市的瓦肆中,以“讲笑话,说故事”为主要经营活动的“说话艺人”所持的底本。为吸引百姓的注意力,讲故事必须情节高潮迭起,跌宕起伏,离奇且有吸引力,故由此而来的话本故事有开头有结局,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明清时期,四大名著横空出世,中国小说发展进入成熟期。《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长篇巨制形成了章回体的规范格式。梳理传统小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知,故事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根基,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主要形态。重故事,重情节的艺术传统影响着近代文人和近代国人的审美品味。林纾在翻译外国小说时,多选择具有明显故事情节的小说进行翻译甚至进行重新编纂,以适应国人的阅读习惯。近代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小说以小说情节离奇且扣人心弦为标志。
.................................

下篇:《域外小说集》与五四新小说的叙事方式...............................14
第一节 叙事格式:篇幅和结局的变化.............................15
(一)篇幅从长篇到短篇........................................15
(二)改变故事的大团圆结局................................15
第二节 叙事方法:故事情节的消解..............................16
(一)由外在叙述转向心理剖析...........................17
(二)注重文字抒情和语言表现.......................................20

第四节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的突破

(一)第一人称叙事
第一人称叙事即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书写小说,文本的视角牢牢地固定在“我”的身上。故事讲述的是“我”的所知所闻所想所感或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这种叙事方式能够使得故事真实可信,大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个性。然而在传统小说中这种书写方式屈指可数,几乎处于边缘状态。回顾中国小说的发生发展,这种边缘化状态是合乎常理的。首先传统小说是史传的记录和补充,由于史传多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注定了叙事者必须以后来者的身份忠实的记录。其次小说的地位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大多数记录者更愿意选择能够将自己藏在故事背后的第三人称叙事而不是将自己置于大幕之前的第一人称叙事。最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小说的记录者多是识文断字,具有一定文化的“读书人”,记录者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制个性,注重集体意识,摒弃第一人称叙事这种张扬个性,肆意表达的叙事方式。
在这样种种的禁锢和影响下,选取第一人称叙事作为新的叙事方式来翻译是对于全知叙事的一个重要突破,小说集中第一人称叙事的篇目很多。美国作家亚伦·坡(今译爱伦·坡)的语言《默》选择的就是第一人称叙事。故事讲述了“吾”遇到厉鬼,与厉鬼产生一番对话,厉鬼讲述了“我”可能会遇到的景象,结尾作者也说“由我言之,此实记天地大海,及司天地大海诸明神赫戏之史也”,第一人称的讲述大大的提高了故事的可信性。《四日》是第一人称叙述的经典文本。
..........................

结语
通过梳理《域外小说集》中体现的主题和叙事方面的先进性并且和五四新小说比较,我们无疑可以发现五四新小说借鉴并吸收了《域外小说集》的新质素。《域外小说集》中的“人道主义”、“短篇格式”、“悲剧结局”、“注重人物”、“注重文字抒情”、“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广泛应用”等成为五四小说的新质素。从对《域外小说集》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二三》集的主题梳理来看,“人道主义”始终是小说主题的精神支柱。尽管小说集发行量很少,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每一个创作的作家都曾经接触过《域外小说集》并受其影响,但是《域外小说集》中体现的关注下层群众,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女性,控诉战争罪恶,关怀弱小民族等人道主义主题观念确实超前于时代,隐隐的引领了五四新小说主题发展的趋向,影响了小说主题的选择脉络。
人道主义首先影响了五四新小说的选材。“‘五四’文学传统的基点是以人文精神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启蒙主义所构成的价值取向和创作风范”[32]由于人道主义的要求是将重心放到人上,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道主义的观念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不仅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们才能作为文章的主题人物被大书特书,普通人和小人物同样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要人物,普通人和小人物的经历也需要被人记录,这就是文章的主题转移到下层人物身上的意义。与此同时,老人和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文章以老人或者儿童作为主题人物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加彰显了文章的人道主义精神。女性作为封建社会的被压迫者和牺牲者,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不仅禁锢了女性的方方面面,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也毫无喘息的空间,关注女性问题,把女性问题作为一个文章大类,为女性争取妇女权利成为时代的呼声,这几乎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反对战争罪恶,期盼和平盛世同样是人道主义的重要方面,从人道主义的观念来看,战争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仅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将人的尊严和权力置于死地,任何目的下的战争带来的都是罪恶和痛苦,所以批判战争,呼吁和平毫无疑问的成为作家的文章主题。对弱小民族的关怀升华了人道主义的内涵,从爱人到爱民族,从关注个体的生存权利到关注民族的存亡兴衰,使得人道主义的观念更加宏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