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广芩的京味小说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0555 论文编号:sb2020122614473134002 日期:2021-01-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对于叶氏京味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北京地域文学研究,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用现代性的目光去反思叶广芩笔下的这段历史,领略作者在文本内外意图传递给读者的一种情思,对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域文学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也能启迪现代人对当下生活有更多的思考。

一、叶广芩京味小说创作溯源

(一)没落旗人贵族的世家传承
《辞海》对“贵族”这个词的解释是“贵显的世族。欧洲古代及中世纪有贵族、平民的分别,贵族为政治上的特权阶级,如皇族、领主等。”在这个定义中,贵族的概念首先包含崇高的地位,其次是政治上的特权,最后,淡化了个性而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等五朝帝都,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是皇权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当之无愧地孕育出中国的贵族精神。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除了儒家思想外,满族文化是举足轻重的部分。受清政权的影响,这份贵族精神带有浓重的满文化色彩。
满族与北京产生密切的联系要追溯到清顺治元年(1644 年)。那一年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兵入主北京城,同年十一月,顺治帝昭告天下,定都燕京。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共八旗官兵和他们的家人根据军事需要,驻扎于北京城内,他们的后代被称为“旗人”。百年风云变换,清朝衰落到覆灭的数十年时间里,大批旗人世家贵族失去了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流落市井。内城与外城的界限不再分明,内城的满族人民开始往外城活动。从前被高墙大院所分隔的两种阶层变得不再陌生,贵族变成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群体为普通民众所接触。
虽然政治经济上的优越感消失了,但是贵族们在意识形态与实际生活中仍然秉承因袭百年的传统,包括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这些传统与高墙外的文化相互冲击,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之下,满族的民族性格早已融入了北京城的血脉之中,旗人文化也变成了老北京的特有的文化景观。在北京人的身上,无论是意识形态上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是细枝末节的衣食住行,都能找到旗人的影子。
......................

 (二)耳濡目染的皇城平民气质
北京作为五朝故都,在朝代的更迭中,不仅培育出了贵族文化,也孕育出了独一份的皇城平民精神。时间在流逝,这些小市民们坚守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营造出一种相对不变的精神状态。早期京味小说诸如《小额》、《春阿氏》等作品无一不透漏着浓重的市井文化的倾向,京味集大成者老舍,也以擅长写城市平民而闻名。平民世界与贵族世界同样是京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对平民文化的深入了解,不可能写出美妙动人的京味小说。
叶广芩小说的平民气质来源于母系遗传。叶广芩的父亲是世家子弟,母亲却是出身南营房穷杂之地的贫家女子。晚清末世里,贵族旗人可以靠出卖祖宗留下的家财过活,穷旗人却一筹莫展。清政府曾经规定,驻扎于京师的八旗子弟不得擅离本旗,更不能擅自出京,旗人男性不管当兵与否,也不能从事务农经商等营生。虽然康熙、雍正、乾隆等朝代多次尝试用免费的钱粮解决这些旗人的生计,但是随着八旗人口基数的扩大和清国力的衰微,这种福利政策再也难以为继。由于缺乏谋生技能,旗人穷困潦倒,露宿街头的数不胜数。①满汉别居的禁令形同虚设,穷旗人与穷汉人走到了一起。母亲娘家所在的南营房就是这样一个穷人的聚集地。母亲直到 32 岁还待字闺中,最终由亲戚介绍嫁给了叶广芩的父亲做填房。母亲进门才知道是被骗了,原来叶广芩的父亲比母亲足足大了 18 岁,还有前妻生下的几个大儿子。这一段叶广芩在小说《状元媒》中有详细的描绘。
......................

二、叶广芩京味小说的精神指向

(一)时代零余者的落寞之伤
零余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郁达夫一系列自叙传小说中,这些作品中的青年大多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空有满腔热血却受限于政治、经济的等现实条件,无法实现抱负。于是他们用极端扭曲的行为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在现实与理想的挤压中沉沦。零余者的形象并非郁达夫的首创,而是 19 世纪俄国文学的“多余人”形象影响下形成的。俄国文学家笔下的多余人们出身贵族,抱负远大但缺乏行动,整日窝在沙发里,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在讨论叶广芩的京味小说时引入“零余者”和“多余人”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叶广芩京味小说中的人物是这两种形象的机械叠加,而是旨在探讨他们的共性——为某种条件所限,自身价值难以施展的人们。
1、时代的弃儿
叶广芩作品中的一系列北京人形象大多出生于末世,旧的政治权力机构解体,新的政治力量正在缓缓上升,他们从属于旧的权力阶层,却不得不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他们有自身的理想抱负,却被旧家庭旧思想牢牢控制;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诉求,却只能被强力的外力所牵制,左冲右撞,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存在。个人与时代的冲突是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比如贯穿故事的父亲金四爷,他被外人称为神仙似的人物,在家什么心不也操,只凭性情做事,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大爷。今天把道观里的两条长虫(蛇)圈在后院,明天又移植几百颗白松。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关心,所在意唯有诗词歌赋、花鸟鱼虫。但是金四爷又并非不学无术之徒,他文武双全,会骑马、射箭、撂跤,精通中外文化,会说日、法、德、英多国语言,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能力。金四爷如果生在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许可以成为一个非凡的诗人,建立一番功绩,但是他偏偏生于一个末世。金四爷面对的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社会风云激荡,改革的呼声日趋激烈。对于社会现实,金四爷所处的群体有着清醒的认知,扎萨哈克王府的侧福晋就曾经用满语教养子宝格力写下:“大清的境况是一落千丈”的句子,连深居简出的老妇都知道这一点,曾经留学日本的金四爷更是深感其痛的。但面对风云莫测的时代,金四爷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无能为力,他所代表的贵族群体陷入集体失语的状态。鲁迅《孤独者》中的吕纬甫是一只飞了一圈又飞回原地的蛾子,而金四爷们却支不起翅膀,安逸地停在原地。
............................

(二)都市漂泊者的怀旧之思
时代的更迭催生了零余者,空间的破碎造就了漂泊者。 作为记忆的载体,空间既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寄托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特文化。在京味文学中,作家在塑造文化北京的身份时通常离不开对具体地点的叙述。比如热闹的天桥、拥挤的四合院、人多口杂的茶馆、曲折幽深的胡同等,都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当空间环境发生变迁时,实际上意味着一种集体记忆的被动遗失。京味作家为了去寻回这种集体记忆,不约而同地选取了怀旧的方式去寄寓自己的思考。与老舍在六十年代写茶馆、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写安乐居一样,叶广芩也选择让那些已经消逝的文化聚集地在自己的笔下复活。比如《梦醒也曾到谢桥》中谢家所居住的桥儿胡同,飘散着浆糊的臭味,家家户户都干着打揹子的职业,是被现代服装工厂所取代的服装制造场地;《风也萧萧》中警察顺福失业后所工作的坟场,因为便于将骨灰掺进瓷器里,使得烧出来的瓷器又白又亮,所以既是坟地又是碗窑;《祖坟》中业已变成水泥工厂的金家的祖坟,曾经装饰华丽,气派不凡,是家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场……这一系列地点已经在新一代北京人的眼前消失了,人们的服饰、日常用具,甚至死后的安息地也早已随着城市的发展天翻地覆,它们或是被拆后重建或是干脆销声匿迹,只剩一些年迈的人在原地缅怀逝去的岁月。对以往没有兴趣的年轻人不会注意到这些变化,唯有那些文化嗅觉十分敏锐的人才能品味到其中的滋味。在《梦醒也曾到谢桥》中,“我”老年后再次与居住在桥儿胡同的伙伴小六相遇,小六为了践行儿时的诺言,不顾眼疾连夜为“我”赶制了一件旗袍。在“我”和小六眼里,诺言和手足之情可以让他们将肉体的病痛抛诸脑后,但是在小六的儿子、一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眼里,这些统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服装设计师在富丽堂皇的工作室里剪裁衣物,思想上却庸俗不堪,这种巨大的反差,倒让人对那个飘散着浆糊臭味、终年飞着苍蝇的桥儿胡同有好感了。
..................................

三、叶广芩京味小说的美学意蕴 ............................ 23
(一)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 ....................................... 23
(二)雅而不浮的诗化意境 ....................................... 26
(三)俗而不油的语言艺术 ....................................... 28
结语 ................................................... 33 

三、叶广芩京味小说的美学意蕴

(一)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
在作品中书写苦难和哀伤,让书中主人公遭遇不幸,可以在读者中激起一些情感,这些情感导致读者对人物所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汉斯·罗伯特·耀斯将之称为“同情式认同”,也就是读者与书中人之间消除了钦慕距离,“将自己投入一个陌生自我的审美情感”①。在文本中加入悲剧性的情节,使读者产生怜悯,能够激起人们的道德情趣和审美情趣。叶广芩作品中人物身上的悲剧性是很明显的。比如说《醉也无聊》中的完颜老姐夫出生显赫,饱读诗书,温文尔雅,待人和气,内有操守,不拘小节。他与小七格格、老太监张安达等人关系甚好,不因他们的年龄、身份而轻视他们。他深受岳父岳母的喜爱和金家兄弟的敬重,比妻子五格格还得人心。这样一个有旧士大夫之风的隐士,却不得不被新时代所淘汰,连妻子五格格也弃他而去,只能一个人自斟自酌,穷困潦倒地活着。还有金家的五爷金舜锫,自幼丧母,一生痴迷戏剧,却被父亲以维护金家颜面为由严禁他下海从艺。老五由此开始放浪形骸,以此来与父亲对抗。他身为贵族,却与妓女、江湖艺人、引车卖浆者为伍,以装乞丐要饭为乐,最后因为毒瘾犯了,冻死街头。在文字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悲剧性心境,完颜老姐夫和老五两位贵族的悲剧命运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纵观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像完颜老姐夫和老五这样悲剧的人生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有一段不能释怀的往事。但是在叶广芩的笔下,很少能看到一种歇斯底里的嘶吼,更多地是一种娓娓道来地平静叙述。在第一章的论述中,笔者发现叶广芩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家族的四分五裂与自我遭际的坎坷让她有崩溃的充分理由,但她从来不在小说中宣泄不幸和伤痛。赵园先生认为节制是北京人性格中的一大关键特征。这种特征被叶广芩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写作中,便造就了叶广芩京味小说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
...............................
 
结语
对于叶广芩而言,在北京度过的童年岁月是她一生宝贵的回忆。尽管成年之后的叶广芩人生经历坎坷,在不同的城市中都留下了足迹,但北京对她来说始终有着非凡的意义。叶广芩是出身显贵的旗人,也是皇城根下长大的丫头。旗人贵族的身份赋予她深厚的文化修养、不俗的气质底蕴,也造成了亲情的淡漠和人生的坎坷境遇。北京市井的成长环境带给她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童年时被放养在颐和园的叶广芩时常会幻想某座亭台楼阁中忽然闪出一个梳着两把头的美貌贵族女子,和她本人这个小格格有一次跨越时空的会话。从这个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到叶广芩性格中富于想象的一面。那些曾经发生在北京这个城市中的故事对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牵引着她走上文学之路。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创作始于中年,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她拥有了开阔的心态去审视那些历史,在不同城市的对比关照间去审视北京,思考得更为深刻。
叶广芩并不热衷去玩弄语言,而一直是以一种平静的态度来讲述那些北京城中的久远的故事,点到为止,让有限的文本去承载无限的情思。正是这种点到为止的叙述方式赋予了其京味小说文本独特的美学意蕴,无论是情感、语言还是艺术氛围上都与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有所区别。从小说的思想层面上来说,叶氏京味小说创作无意于粗暴简单地去定论某种文化、某个群体,而是带着深沉地情感去呈现自己的写作对象,把一切留给读者,让读者去品味、咂摸。正是因为她来自于那个群体,才更能理解他们的苦痛纠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叶广芩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儿时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重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孩童视角下的老北京城、市井百姓、旗人贵族。在她的笔下曾经带着神秘色彩的王爷、贵妇等人物不再是扁平的,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如叶广芩在《后罩楼》中所写的那位传闻中的珍格格,胡同里始终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她和那座神秘的后罩楼吸引了无数的好奇的孩童去探秘。然而直到十几年之后,孩子们才弄清,原来珍格格的美貌只定格在照片上,真正的她不过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老太太。叶广芩一直致力于揭开罩在这些人物脸上的神秘面纱,让读者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