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草原小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一)草原小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基础
2000 年之初,学界展开“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纪性因素”的讨论,陈思和教授认为“既然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被纳入世界格局, 那它与世界的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是被动接受, 它已经成为世界体系的一个单元。在其自身的运动 (其中也包含了世界的影响) 中形成某些特有的审美意识, 不管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否有直接关系, 都是以自身的独特面貌加入世界文学行列, 并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容。”②并强调“世界/中国的二元对立结构不再重要,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学在对等的地位上共同建构起‘世界’文学的复杂模式。”③在文学交流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文学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中国文学主动、自发地去接近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影响、平等交流的平衡状态。这次讨论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使更多人重新思考影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王向远教授总结了影响的复杂表现:有“全体影响、有局部影响;有全程性影响,有阶段性影响;有内在的影响,有外在的影响;有显见的影响,有隐含的影响;有深刻的影响,有微弱的影响;有直接的影响,有间接的影响;有自觉的影响,有不自觉的影响;有具体的影响,有抽象的影响;有作家承认的影响,有作家不承认的影响;有正面的影响,有负面的影响;有正面接受的‘正影响’,有反对排斥的‘反影响’等等。”④通过大量的事实史料分析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文学,证实我国文学作品确实有外来影响成分,这样的研究方法同样对于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征的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蒙古族作家阿云嘎曾说:“蒙古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与地域特性并不妨碍与世界各民族文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蒙古族文学所表达的内涵具有确切的现代性与世界性。”①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碰撞中融合互鉴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内容。因此,全面审视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待草原小说,并且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更好地书写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为世界文学增添活力。草原文学作家们的写作内容和主题离不开故乡草原,但又加入了世界文学的因素,这与社会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欧亚大草原的欧洲部分,从游牧时代进入了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而内蒙古草原作为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在近代从游牧社会逐渐走向半农半牧、城镇化并存的状态。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的大潮涌入中国,草原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家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独树一帜的草原文化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草原作家们不懈地创作,带动更多发现草原文化的价值意义,发展“草原征服精神、草原自由精神、草原英雄精神,草原自然保护精神、草原诚信精神、草原性开放精神、草原原始神秘主义和神幻浪漫主义审美精神等”②。作家出生草原,在草原文化中成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盛行之时,汲取精华并经过艺术加工与自己的创作融为一体,展示草原民族的淳朴风情,更加具有了与世界文学融合的审美价值。
.............................
(二)新时期草原小说的发展
内蒙古草原小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样式,表现独一无二的内蒙古草原风俗,以及生活在上面的人和物,它以蒙古族作家为主,并且有其他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作家,以及有更多在草原上生活过而且热爱草原的汉族作家加入,其中优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们笔下的内蒙古草原也令人神往。文学是社会的审美产物,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巨变阶段,新时期的草原小说表现出了不同于五六十年代草原小说的新变化,有作家追寻人生意义、探索草原精神,有关注草原生态,也有反思历史,表现现代与传统的冲突等。新时期的草原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特征与世界文学不尽相同,体现了文学的互动交流。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各地各民族的文学交流从未有过中断。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学的繁荣,文学交流朝着广阔且纵深的领域迈进,日益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为着草原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草原作家们始终持着包容互鉴的态度,草原小说的民族性、地域性总是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朝着两种方向发展,一是出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现实和历史,另一种是俄国和西方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草原作家中产生重要影响,老一代作家坚持自己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现代文学之精华,转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及手法,新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活跃,探索新技巧,奋力开拓新领域。作家队伍和作品数量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叙事结构、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与外来文化影响是否有直接关系,都以其独特的面貌加入世界文学中。
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①作家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手法,继而不断地输出内容和创新作品。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批中青年草原文学作家,借助自己特有的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中开拓民族地域文学创作的一片天地。他们有接受草原文化滋养的天然优势,有民族信仰与观念的坚守,有意识地将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重新发掘并植入草原民族的灵魂中,呼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民族传统。在创作理念方面,反映生活的本质,探索人性的本来面目,实现作品主题的深刻表达。在审美意识方面,坚守民族传统审美,汲取外来文学的先进成分,自觉创造新内涵,继承弘扬草原文化中的神幻浪漫和原始神秘色彩的美学传统。如朱秉龙先生所说“创造性地完成草原审美文化与各民族审美文化的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力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草原审美道路。”
...........................
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
(一)叙事结构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有关叙事的概念,提到了叙事完整性的问题,“所谓完整,指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发生者;所有‘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发生,但是他不引起后事的发生;‘身’即上承某事,也下启某事发生”①。二十世纪初,尼采提出“一切价值重估”、“打倒偶像”等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引发文学震动,现代主义作家从更深层的角度观察人和世界。传统小说的理念及结构被边缘化,主题、情节逐渐模糊,重点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人的主体地位提升。重内容轻结构的小说诞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不受束缚,思想自由,因而文学作品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中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部分,小说结构的主体在于完整的故事情节。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重形式轻个性,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曲折性,塑造典型人物。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在此影响下,作家摆脱传统小说模式束缚,尝试以人为本,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发展构建情节,叙述故事的方式,实现小说的创新。在新形式的小说中,人被摆在首要地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作家的个性得到张扬,作品内涵更具深刻性,小说结构从情节结构模式向情绪心理模式转变,从而发掘了新的小说表现领域。
从叙事结构来看,蒙古族文学的叙事结构与中国传统叙事结构大体相同。远古时期的文学中,单篇英雄史诗由一个母题系列里的人物、情节构成故事,长篇英雄史诗由多个人物及复杂的情节组成故事,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由独立的部分组成总体故事,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蒙元时期以及明清之际的蒙古族文学中,小说创作形式与汉族相同,重视情节发展以及故事的完整性。
.............................
(二)异化主题的影响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解释异化,提出资本控制下的劳动及工人异化的问题,认为劳动异化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①工人的异化表现为“人(工人)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这是物的异化;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②马克思依据社会背景解释异化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放大了异化这个概念。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难以跟上其步伐,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引发人心理的危机。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出现,解释这一危机,社会理性对人性和意志的控制扼杀,呼吁非理性的回归,并为文学创作的异化主题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局限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人性无法得到释放,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无法摆脱社会对自身的影响,相对于强大的异己力量,个体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注定会受到异化。异化本身与人的思想水火不容,加之社会的挤压,人的悲剧结局成为必然。马克思发现了这一结果:“人的异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然。”③每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与人的冲突,冲突无处不在。因此,异化是文学的母题之一,不同时期的文学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社会个体的异化,从人类争取人身和思想解放,与命运抗争,与社会斗争到逐渐反思自身、反思境遇,由外到内,文学在不断发展中思考异化这个永恒的存在,并发现社会的存在必定导致人的异化,而人的异化则体现在心理、情感、精神等不同层面。人永远无法摆脱异化,实现肉体与思想的绝对自由。纵观人类文学发展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异化主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人类自诞生以来,与其生活的社会总会产生冲突,因此异化是永恒的话题。悲剧《俄狄浦斯王》显示了宿命是不可摆脱的,人有与异己力量抗争的意志和行动,但异己力量过于强大,导致人的悲剧是必然的。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上帝对人的异化以及人的反抗。异化主题一直伴随文学发展,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归纳为几种:首先表现非人化与绝对孤独感。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人变成虫,非人化的形象令他被家人和社会抛弃,最终孤独死去,这也是人的个性自由与理性世界的冲突。其次有自我迷失和价值追寻。奥尼尔的《毛猿》中扬克在虚无荒诞世界中苦苦追寻自我而不得的悲剧。所有作品共同指向一个结果,即社会作为最大的异己力量,人无法摆脱它,焦虑孤独情绪泛滥。文学作品的异化主题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异化的主题,由于黑暗的社会压迫人的生存空间,于是作家对恶势力进行了妖魔化的处理,同时赋予正义力量以特异功能,以此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控诉,对弱小者的同情。如《聊斋志异》中变朽木羞辱轻薄之徒的婴宁等,《西游记》中孙悟空幻化成各种形象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

西方文学论文参考
三、 内蒙古草原小说的超影响研究..........................37
(一)本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38
(二)叙事结构的独创性..............................42
结语..............................45
三、 内蒙古草原小说的超影响研究
(一)本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本土性是指由地域、时间、文化风俗共同累积且作用并互相影响所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群体中得到具体体现的习惯、意识等方面的地区性差异,文化中体现在本国或者本地区公认的文化。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国家与各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往来频繁,因此本土性必定会受到影响,但本土性的核心并不会被改变,本土性的内容会被更新,在不断受到外来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他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原小说在接收外来影响并内化于自身,以开放的态度坚守民族独特性,对探索民族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代性一词在 19 世纪出现,波德莱尔最早在文章中使用这一词语,他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不变。”③同时认为现代社会及事物所具有的状态,是动态的,随时随地与他者交流的,因此反映在艺术中表现了动态美。现代性是一种反传统的传统,也就是一种创新,助推了作家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乌力吉布林说:“没有创新的艺术就是走向幻灭的艺术”①,他的本土性与现代性体现在汲取草原文学传统的抒情叙事与草原的传统文化,间或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写作手法,对于蒙古族及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对于其他国家读者来说是一次了解内蒙古以及蒙古族的文化之旅。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乌力吉布林对传统小说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蔚林花》小说主人公与内蒙古地区漫瀚调的曲名一样,首先拉近读者距离,营造一种熟悉感。并将传统准旗民歌“漫瀚调”,汉译名“沙漠调”,融入到小说中,每章开始都有一节民歌:“章古图海子的芦苇,不是种的是自长的。娇小年轻的蔚林花儿,不是画的是天生的。没有阴云的月色,比那白天还清亮。蔚林花儿的智慧,比那溪水还清亮。”

西方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现代化逐渐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视野,草原小说更加呈现出多元、活跃的格局。阿云嘎、满都麦、乌力吉布林作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作家,在思想上,既继承蒙古族的观念信仰,又接受汉族以及异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作品书写草原多姿的风采,表现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以深刻的笔触展示人性,揭示时代问题。
草原小说依据特有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内蒙古草原的地域优势,自古以来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传统,以及草原民族始终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为新时期草原小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奠定基础。草原小说对异化的社会和人性的描绘,引起人们对草原、民族生存状态的关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草原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草原小说迎来了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颠覆了人们对于草原小说固有的认识,为草原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时期以来,西方作家和理论家们的创作和研究成果对草原文学作家有极大启示,为草原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样式和经验。在表现社会问题方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普通小人物、社会异化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在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方面,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手法技巧对草原小说产生重大影响。草原作家们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并且在创作中融合本民族的特色,在保护民族特色的同时,探索在全球化的时代,提升自己民族文学地位和影响。
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本身是复杂、充满争议的概念,本文只选择了其中某些角度,并选取了内蒙古地区草原小说几位代表作家的汉语创作及翻译作品,来阐述关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于草原小说的影响,而草原小说处于不断发展的活跃期,有影响力的作品不断涌现,因此不能囊括全部。因本人研究水平以及语言限制,以及一些作家的翻译作品数量有限,有些资料难以找到。因此,有些地方的阐释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不够深刻的地方,今后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弥补不足,与时俱进,呈现更多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