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灵的文学”观念及其创作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7458 论文编号:sb2021022514532134700 日期:2021-03-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老舍“灵的文学”观念深受基督教和但丁影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正因为老舍的基督教徒身份,老舍才能深层的理解但丁《神曲》的创作,并对《神曲》中的灵魂救赎和地狱的道德体系深有感触,以此期冀中国能有“灵的文学”出现,引导世人过“灵的生活”。

第一章“灵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观念的提出
老舍在 1941 年《灵的文学与佛教》一文中提出“灵的文学”概念,在文中老舍希冀“中国现在需要一个但丁出来,从灵的文学着手,将良心之门打开,使人人都过着灵的生活,使大家都拿出良心来”②,期望拯救这“没有了‘灵魂’的中国人心”。此篇讲演本是作为研究佛教与文学关系的专题讲演,老舍却有意无意的“偏题”,这种“偏题”现象指向了老舍的文化选择与内在心理结构。
老舍在此文中呼唤“灵的文学”出现,并未为其解释,而是说“西洋文学离不开灵的生活”,中国文学则不然,专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作家忽略表现“灵的生活”,“我不晓得中国的作家为什么忽略了这个,怎样不把灵的生活表现出来。”“灵的文学”是什么呢?是一颗善良、明辨是非的心,“敷衍”和“怯懦”的国民性使得“我国的人民仍都是善恶不辨,是非不明,天天在造恶,天天在做坏事”。抗战是检验国民“良心”的时刻,善恶在此壁垒分明,《四世同堂》人物创作便是如此,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批评“狭隘的爱国主义”和“善恶二分法”③,其实不然,导人向善是老舍文学创作总最为关注的一点,无论是《灵的文学与佛教》还是《四世同堂》的创作,都与老舍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温暖的心”密不可分;同时,老舍尤其关注社会社会道德和风气,希望构筑一个“人人向善、规规矩矩的社会”。老舍在谈论转移社会风气时,引用《圣经》约翰的事迹说:“文学家应该誓死不变节,为转移风气努力,耶稣未出世前即有施礼的约翰,文艺家应拿出在近日文艺上的荒原上大声疾呼之精神,为后一代子孙开一条大道。”①“灵的文学”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认为这是老舍毕生的生活理念和文学追求,我们可以在老舍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中寻觅痕迹。
...........................

第二节、基督教影响
1922 年 24 岁的老舍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与基督教结缘。老舍的生活、创作都与基督教密切联系,生活上,老舍与基督教教会交往甚密,“作些‘社会服务’的事情”②,也由此结识教会好友;在小说上创作了许多基督教徒形象,其思想也有基督教文化的影子。基督教,是象征西方文化精神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宗教实体,探讨老舍“灵的文学”观念,离不开老舍与基督教的内在联系。《圣经》是西方唯一完整统一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的体系,是西方文学创作的精神宝库。“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者《圣经》的引句和典故,我们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③
“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现代,不过是因为它宣扬进步和现代化不遗余力而已。”④伴随着“现代”进入中国的是基督教文化。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屡遭西方列强入侵,“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⑤,中国的精英阶层力求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动学习引进西方“器物文明”与“思想文明”,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文化殖民”接踵而至,随着鸦片战争进入中国国门的宗教文化侵蚀着国人的“灵魂”,“上帝本是洋人带来的”⑥,中国的价值体系开始崩塌,首当其冲的是东方的权力体系,“他是吃洋饭的,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告到县太爷那儿去。”⑦影响深远的是国人的文化道德,老一派的行为做事“令人发笑”,新派人物似与中国隔了一层。当然中国文化并非完美无缺,基督教文化给了中国文化一个参照系,给传统文化“爱克斯光”⑧。“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了以后,就可以看见下面的是土与渣滓,而剩下的是几块真金。”⑨老舍是现代作家中最赋有社会使命感与国家认同感的作家之一,不固守中国文化,不迷信西方文化。
.............................

第二章“灵的文学”创作.............................13
第一节、《四世同堂》...................13
第二节、《大悲寺外》《黑白李》......................19
结语..................23

第二章“灵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四世同堂》
“一本讽刺的戏剧或小说,必有个道德目的,以笑来矫正会诛伐。幽默的作品也能有道德的目的,但也不必一定如此。”①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承载了老舍的道德观、文化观,体现了“灵的文学”观念,是老舍“灵的文学”创作的集中体现。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论断:“中国现代小说之肤浅,归根结底的说来,实由于其对‘原罪’之说,或对阐释罪恶的其他宗教论说,,不感兴趣,无意认识。”此论断显然不能包括老舍,夏志清书中提到,西方文学中无不带有宗教感,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衬托耐人寻味的道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缺少的便是此点,学习西方理性,摒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以致抓不住人生道德的微妙之处。②“中国文学传统里并没有一个正视人生的宗教观”,③“我国固有文化的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我们的先民”。老舍的小说创作便是“调和了‘正视人生的宗教’和‘固有文化的人情’”,亦是本文论证的老舍的“灵的文学”观念。“感情老是走在理智前面”④,“人情战胜了理智”⑤的老舍,担忧关注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感关注人生。早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已经体现此点。《四世同堂》中的宗教色彩较之其爱国主义情感则稍显暗淡,个人情感和道德稍显让位,笔者认为这是老舍“灵的文学”创作成熟的表现,将其观念更为娴熟的融合到创作中,因此,要先讨论老舍创作中的宗教情感,便须先从《骆驼祥子》谈起,结合老舍抗战文艺观念,方能更加全面的探讨《四世同堂》的“灵的文学”创作。
.........................

结语
自 1926 年发表《老张的哲学》至 1966 年老舍去世,40 年来老舍笔耕不辍,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20 世纪 20 年代、30 年代、40 年代及建国后,老舍都有优秀作品问世,“灵的文学”观念于 1941 年由老舍提出,虽然各年代表达的主题不尽相同,正如前文涉及到国民性、爱国主义等方面,但其表现出的个人特色是一致的,即受基督教影响的博爱、宽恕、牺牲精神,与受但丁《神曲》影响的严苛的道德审视,本文通过前面两章对老舍文论观念的整理、受基督教与但丁的影响以及创作中的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灵的文学”是导人向善,博爱、道德、正义、悲观、人的文学的延伸、耶稣的仁爱、传统的体面、悲剧的反思、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是老舍基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出的观念。基督教更为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灵的文学观念观念深受基督教影响,重塑精神深层,首先则是对文化的改造“灵”是指人的精神支撑和道德感,但丁《神曲》严苛的道德结构是“灵的文学”观念最为看重的一点。
老舍“灵的文学”观念深受基督教和但丁影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正因为老舍的基督教徒身份,老舍才能深层的理解但丁《神曲》的创作,并对《神曲》中的灵魂救赎和地狱的道德体系深有感触,以此期冀中国能有“灵的文学”出现,引导世人过“灵的生活”。这里的“灵”是基督教精神的道德之心,正如老舍翻译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中所说:“耶稣之精神,为教会生命之来源,失此精神,则虽有极高理想,与原则,等于傀儡耳!……以牺牲之精神,使社会安诸,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今日上帝之灵,仍蓄于世人之心,继续进行,驱世界际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而非别有洞天也。……吾辈当在慈悲,上帝之前,静候其赐与创造生命之圣灵,使吾为生长有力之信徒。”老舍将基督教的灵魂救赎与中国社会相结合,关注国人深层的精神生活。但丁《神曲》的地狱道德结构是老舍最为推崇的,每个人都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被安放在地狱的相应位置。老舍所说的国人“普遍的龌龊无耻”,中国传统道德的式微和外来宗教的功利性对国人精神层面无法起到支撑和约束作用。老舍的“灵的文学”观念兼有基督教的悲悯救世观念和但丁《神曲》的道德审判,本文在此两方面加以阐释,并结合老舍的文论及其小说创作加以分析,“灵的文学”是老舍以基督教精神弥补中国人暂缺的“道德与良心”;构建“调和”的文化道德体系,引人向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