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阿成常写哈尔滨的人、哈尔滨的建筑、哈尔滨的文化与历史。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有哈尔滨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文字之城。他让所有认识或不认识哈尔滨的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了解到哈尔滨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对城市人的观照。人是城市的灵魂,阿成擅长书写哈尔滨都市中的人和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阿成聚焦于都市中的底层人,从平民的立场出发,以底层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感知城市,品位底层人的辛酸苦辣。底层小人物是城市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关注他们对于了解哈尔滨城市的发展现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者通过阅读阿成的作品,引发对底层小人物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关注,这对都市底层小人物的现实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阿成笔下哈尔滨人物谱系
一、精神乐观的小人物
阿成笔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天性善良、彼此间能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面对生活时乐观向上。他们身上有着勇敢的气魄、吃苦耐劳和不服输、做事认真的精神以及恪守信义、善良、宽厚的品质。他们中的有些人,面对生活的苦痛时仍选择去理解、帮助他人,或是彰显着自我身上那份尚未泯灭的人性。阿成擅长写小人物苦难的人生遭际、擅长写被生活所迫、虽有罪过的底层小人物的身上那些还未丢失的人性亮点。他们是阿成笔下乐观面对生活的小人物、是会给予他人同情、理解、帮助的小人物。阿成对哈尔滨的这些乐观面对生活的底层小人物给予了高度赞扬。
(一)拼搏仁义的从商业者
在阿成笔下有群恪守信义、吃苦耐劳的从商业者。他们面对苦难的生活困境时,身上总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例如《王麻子膏药》中从北京来的王树森、《老仁义牛肉蒸饺》中从河北闯关东来的佟玉新。他们都是哈尔滨的闯入者,渴望来哈尔滨闯荡一番事业。然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极其艰苦的,他们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正如《运气》中的老哥,他是从河南来哈尔滨的卖瓜人,虽然他的瓜刚过了山海关就因为天气太过炎热和路途颠簸就坏了半车。但无论过程如何艰苦,他从来没有产生过放弃闯荡的念头。他就一直向着希望前进,朝着赚钱的方向前进。这股韧劲是每个闯入者身上不可小觑的力量。也如《王麻子膏药》中对生存现状的描述:“哈尔滨是流亡者的城市。所谓流亡者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了。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便做出些不讲道理的事,对方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一个平平常常的眼神儿,都可能导致头破血流、筋骨折断的后果。在流亡者之乡也得有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8]可见要想哈尔滨的生存,对个人条件要求非常高,需要有勇敢的气魄和吃苦耐劳韧性才能在这苦寒之地闯出名堂。
.........................
二、精神苦闷的小人物
阿成聚焦于都市中的漂泊者。这些漂泊者在哈尔滨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得不到群体认同,他们有着因不如意的生活或是事业上的不顺利,欲望无法被满足,进而产生精神上的漂泊感和焦虑感,致使他们无法正常地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可以是异乡人,例如外国流亡者和混血儿,他们在异乡的生活中面临无法得到身份认同的苦恼;他们也可以是都市知识分子,他们虽有才华,却遭遇生活和事业上的滑铁卢。于是他们灰心丧气,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苦闷生活。
(一)异乡人的认同困境
异乡人来自其他地区而来的人,他们包括外国流亡者和混血儿。他们在哈尔滨的生活可以说是安全的,他们远离了家乡战争的生存威胁;他的生活又是有精神依托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许多教堂,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上帝与他们同在;他们的生活又是温暖的,从啤酒的不间断供应、西餐厅的开设让每个外国流亡者感到来自哈尔滨人宽厚与善意的温暖。可他们还是无法在哈尔滨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阿成曾说:“哈尔滨是一座俄罗斯风格十足的城,其实混血儿走在街上是很协调的。可他们仍旧感到特别孤独。”[10]异乡人都会面临像混血儿的这种自我认同困境,从而导致无法融入异乡的状态。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日夜的思乡盼望,而无心生活。
有两类异乡人就饱受着这种情感的折磨:一类是混血儿。混血儿天生有着因为战争而不能同父母一起回国的痛苦。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又多了一层难以解释的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属于哪国人,哪里是他们最终的家。正如《俄罗斯女人》中混血儿小秦木匠一样,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祖国,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样的,甚至无法拥有自己的国籍,更无法融入哈尔滨。小秦木匠的父亲有一天突然离他而去回了山东老家,于是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地哈尔滨茫然、辛苦、漂泊的活着,直到这位山东老人回来,小秦木匠才有自己原来是中国人的感觉;又如《流亡者社区的雨夜》中混血儿达尼,他是流亡者社区的邮递员。他在带给每个流亡者信时都会安慰流亡者说:“快啦,战争快结束啦——要回家喽——”[11]可见这些异乡人时时刻刻在热切地期盼着回家。但当这份期望变得遥遥无期时他们的内心开始游走在崩溃的边缘。达尼就用疯狂的方式寻找着自我认同,他强暴了同是流亡者的娜达莎。达尼通过这样疯狂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
第二章 阿成笔下哈尔滨都市空间的文化特征
一、公共空间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意象,作家在经过挑选和判定选取了目标城市的建筑物,其上附着了作家的私人情感和主观认知的就是作家呈现在文本中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和历史精神,作家通过对城市意象的书写就是在文学中建构城市文化的过程,所以探讨阿成的哈尔滨书写中的城市意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阿成的哈尔滨书写中的公共空间意象有火车站、街巷和教堂等。
(一)火车站:转机与机遇
在阿成的哈尔滨书写中,哈尔滨火车站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城市意象。火车站作为大量人员流动的集散地,是阿成故事的开始或推动故事展开的重要因素。火车站在阿成的作品中凝聚着多层文化意义。火车站与站前广场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火车站既作为交通运输,又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首先,火车站作为城市的出入口,这里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包括初次来到这座城市的人、离开这片土地的人、去游览世界的人等等,这里就成为了人们交往的场所。其次,火车站运载着人们通往他们向往的目的地、作为实现他们梦想的工具,是一种机遇,给人们带来希望,同时也是转机,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过往就留在这里。而新的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就发生在哈尔滨火车站。一方面,作为一个历史事实,阿成必须要将此事件的发生安排在火车站,另一方面,阿成不是简单对火车站进行背景铺设,而是进行了详细地刻画,这是阿成有意为之。“1909 年,哈尔滨的老火车站,那座俄式风格的建筑,还刚刚建成不久。那座时髦的、甚至有点前卫精神的建筑,令很多流亡在这座城市里的外国市民感到兴奋不已。使他们有种‘不似家乡,胜似家乡’的感觉。火车喷出来的水蒸气从这座俄罗斯风格的房子后面升腾出来,很像一副壮观的俄罗斯油画。不少旅客都喜欢在那里摄影留念。而且站前恰好有这种服务。”[23]阿成此处对火车站的描写是既交代了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的发生地,又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也使欧式的火车站给人一种放松警惕、舒适的氛围,使人放下防备心理。安重根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他可以佯装成旅客或看客参加伊藤博文的欢迎仪式。这是安重根等待了已久的机遇。安重根曾多次辗转各地,但都未能实现对伊藤博文的枪杀。正是哈尔滨火车站这特殊空间,为安重根提供了帮衬和机遇。此时火车站凝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个空间下发生了抗日救亡的反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行为,这一空间中饱含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
二、私人空间意象
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中还对私人空间进行了细致描摹,即对个人家宅内部空间的描绘,它承载了哈尔滨城市发展记忆。例如外国流亡者的家宅和中国人居住的欧式家宅映射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底层贫民的居所承载了对底层贫民困窘的生存状态和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记忆。以及教堂忏悔室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转化等。
(一)欧式风格的私人住宅
阿成对外国流亡者的私人空间进行了描摹,体现了哈尔滨外国流亡者对欧洲文化的认同和对典雅优美的生活追求以及对家园生活的记忆。在《俄罗斯女人》中,“哈尔滨这儿的房子、家具、甚至栅栏院、包括小亭子(凉亭和花亭)几乎都是欧式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所带来的那种五光十色的、而且水平越来越高的审美欲望,已经在几代人之中盛行不衰了。它们已经非常成功地走进欧洲人的灵魂中去了,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在热情地、如饥似渴地体现着这一点。走进洋人和混血儿的住宅区,视野之内,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的那种欧洲风格的建筑。”[36]可见外国流亡者对私人居住空间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俄罗斯女人的住宅是哈尔滨流亡者社区中最好最优美的住宅。它的外观是一栋单体式的俄罗斯平房,有雕着木花边的凉亭和木梯,在各处都木雕了花草,整栋住宅就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住宅周围有诺大的栅栏院,院里有草坪、果树、精致的狗舍、露天的欧式凉亭,凉亭顶上有牵牛花;也如《死亡的姿势》中基兰德医生的私人住宅,“医生的住宅颇有些特色,俨然一件艺术品:有尖顶的雨搭,阁楼,还有令人神往的,围着住宅而造的木雕凉台。这一环木雕的凉台半悬在房子的四周,颜色主要由淡藕荷色,绿色和乳白色组成。站在凉台上面,感觉是在一艘战舰的甲板上,航行在大西洋平静的海面上。凉台上有两把藤椅和一个茶桌,茶桌上放着香烟,咖啡,速写本,或者一两本画报。”[37]可以看出流亡者欧式化的私人空间一方面体现出外国流亡者生活环境的优渥和极好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外国流亡者灵魂深处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对舒适、优美、典雅、讲究的生活追求。流亡者只有通过在哈尔滨建造这样的私人空间才能获得家园归属感。外国流亡者的家宅承载了他们异乡漂泊的记忆。
...........................
第三章 阿成哈尔滨城市书写的价值意义.............................29
一、文化价值............................29
二、文学审美............................31
(一)小人物的真善美.........................31
(二)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33
(三) 城市建筑美........................35
第三章 阿成哈尔滨城市书写的价值意义.
一、文化价值
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中留存了哈尔滨特色的城市文化,保留城市独特的文化。为他人反观自身城市文化提供了借鉴意义,在精神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去留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和文化价值共享意义。
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向读者分享了有关哈尔滨的故事,讲述有关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记忆,不仅书写了哈尔滨文化的辉煌,也书写了哈尔滨文化记忆的失落。读者可以从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中反观自己所在城市文化的长处与不足,在比较中获得收益。例如将西方城市与中国城市相比较,中国城市在现代化发展方面会显得有所落后,但中国城市具有浓郁的古香古色特征,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中国城市在历史文化积淀上有更高的文化价值。
同样其他城市的居住者也可以透过阿成笔下的哈尔滨城市书写来反观自己所在城市的长处与不足,尤其是文化方面。哈尔滨在阿成笔下是一座音乐名城。阿成特意书写了音乐名家张权女士,她的到来推动哈尔滨建成了音乐名都。阿成为我们记录了哈尔滨城市的辉煌记忆,然而不久前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为绝唱,哈尔滨不复当年的音乐盛况。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引人深思。哈尔滨音乐名城的发展与衰落对其他城市的文化发展极具借鉴意义,让其他城市反观自身,城市的文化是否有细心留存,是否任他去留。
.........................
结语
阿成擅于写自己体验过的城市生活,于是他将文学描写舞台对准了他生活了多年的哈尔滨。他作为哈尔滨的亲历者将他个人的记忆与体验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在文本中构建想象的哈尔滨。阿成常写哈尔滨的人、哈尔滨的建筑、哈尔滨的文化与历史。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有哈尔滨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文字之城。他让所有认识或不认识哈尔滨的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了解到哈尔滨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对城市人的观照。人是城市的灵魂,阿成擅长书写哈尔滨都市中的人和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阿成聚焦于都市中的底层人,从平民的立场出发,以底层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感知城市,品位底层人的辛酸苦辣。底层小人物是城市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关注他们对于了解哈尔滨城市的发展现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者通过阅读阿成的作品,引发对底层小人物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关注,这对都市底层小人物的现实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文学的城市反映城市的文化。阿成在他的哈尔滨书写中选取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市空间意象,阿成在他的作品中将自己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与记忆书写下来。这些城市空间承载着独特的哈尔滨城市文化记忆,它记录了哈尔滨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变迁。阿成擅长从市井、民间角度选取公共空间意象,例如北寺道街、涅克拉索夫大街、中央大街等街巷意象表征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火车站意象,例如哈尔滨火车站表征了机遇与转机;例如圣母报喜教堂、圣 索菲亚教堂等教堂意象表征了指引与接纳,也展现哈尔滨中西文化杂糅的特质。阿成还对哈尔滨的私人空间进行细致描摹,例如欧式风情的住宅、商铺街俄式的小二楼、小地堡中的居所等。这些空间镌刻着哈尔滨城市历史记忆,映射着哈尔滨典雅的气质和丰富的人文感情。城市空间意象成为保留哈尔滨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略)
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