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达小说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三、霍达小说对文化融合的反思…………………39
(一) 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霍达曾指出:“任何历史的剧烈的变动、转折,都不是偶然的,都有极其深厚而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根源。”
霍达最早于 1976 年开始发表小说,她的创作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霍达的小说常常以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或时期为线索,叙述人们在这些特殊历史阶段经历的人事变迁以及精神上的改变。其中,既包含人们在物质选择上的纠结,也有对精神世界的反思。在这些叙述中,霍达并没有将宏大的社会背景作为重点,而是通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来反映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看似不经意的时间中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时代沧桑感。霍达的创作时间跨度并不是很大,却涵盖了我国社会变革的许多重要阶段,
霍达曾指出:“任何历史的剧烈的变动、转折,都不是偶然的,都有极其深厚而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根源。”
霍达最早于 1976 年开始发表小说,她的创作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霍达的小说常常以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或时期为线索,叙述人们在这些特殊历史阶段经历的人事变迁以及精神上的改变。其中,既包含人们在物质选择上的纠结,也有对精神世界的反思。在这些叙述中,霍达并没有将宏大的社会背景作为重点,而是通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来反映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看似不经意的时间中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时代沧桑感。霍达的创作时间跨度并不是很大,却涵盖了我国社会变革的许多重要阶段,
例如解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生活上的改善与精神世界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作者就是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比较中,反思社会变革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1. 物质与精神的落差
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霍达的中篇小说《红尘》从 1965 年开始写起,故事基本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文革两个时期,主要以文革前后的北京胡同生活上的变化,表现人们在琐碎日常中的波动。小说的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了北京胡同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老北京风俗习惯,通过一条胡同和一个院子里各家各户的琐事,来体现解放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小说的主人公德子是一名车夫,解放前叫“臭拉车的”,类似于骆驼祥子一类的角色,解放后有了一定的保障,在三轮联社工作,虽然没有人叫他“三轮儿司机”,但他是靠力气挣钱的人,生活算不上富足,也是足以养家糊口的,拉车的时候要弯着腰,平时后背却是挺得直的。德子的好生活正式开始于解放后,本来一无所有的车夫德子娶了一位天仙般的媳妇,这既是天意的偶合,更得益于解放后国家和政府的好政策,德子媳妇不仅拥有普通女人没有的俊俏模样,而且当家做事更是一把好手,在人们眼中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媳妇。两人于解放后结婚,婚后的生活也是琴瑟和鸣,每逢礼拜天,德子专门拉着媳妇出去游玩,俨然过着幸福的夫妻生活
1. 物质与精神的落差
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霍达的中篇小说《红尘》从 1965 年开始写起,故事基本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文革两个时期,主要以文革前后的北京胡同生活上的变化,表现人们在琐碎日常中的波动。小说的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了北京胡同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老北京风俗习惯,通过一条胡同和一个院子里各家各户的琐事,来体现解放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小说的主人公德子是一名车夫,解放前叫“臭拉车的”,类似于骆驼祥子一类的角色,解放后有了一定的保障,在三轮联社工作,虽然没有人叫他“三轮儿司机”,但他是靠力气挣钱的人,生活算不上富足,也是足以养家糊口的,拉车的时候要弯着腰,平时后背却是挺得直的。德子的好生活正式开始于解放后,本来一无所有的车夫德子娶了一位天仙般的媳妇,这既是天意的偶合,更得益于解放后国家和政府的好政策,德子媳妇不仅拥有普通女人没有的俊俏模样,而且当家做事更是一把好手,在人们眼中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媳妇。两人于解放后结婚,婚后的生活也是琴瑟和鸣,每逢礼拜天,德子专门拉着媳妇出去游玩,俨然过着幸福的夫妻生活
......................
(二) 对权力链条的反思
霍达的小说中常常包含着对官本位权力的揭露和反思。在她的小说里也反映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的各项体制政策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物质生活的改善,使人们从生存忧患的泥沼中解脱出来,但也陷入了较为复杂的权力漩涡中。
1. 权力链 条中的个体反思
在霍达的小说中,反映官场黑暗的内容比较多。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社会阶级的构成就愈加复杂且紧密,权力的诱惑不断激发人们的欲望,也使官场矛盾不断恶化。霍达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生活在人们之中的社会问题的发现者和揭露者,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来反思社会,她的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官本位主义是霍达特别关注的问题。
霍达的小说《绝症》讲述了一位市长因小病耽误治疗直至死亡的滑稽而讽刺的故事。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各个政府机关干部以及医院各部门医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共同点是他们对各自职位和权力的维护以及对责任的推脱,无论是以副市长为首的各局干部,还是以院长为首的各科室医生,都将各自的职权作为至高的荣誉保护起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显示出极大的恐惧与担忧,领导应有的形象尽失。在这里,唯一具有绝对的主导权的并不是赵市长本人,而是他的妻子李局长,在这场漫长的求医之路上,李局长以绝对的优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位几乎对医疗一无所知的人,却可以指挥医院上下各科室的医生,从表面上看这是对其丈夫兼市长的负责与担忧,实际上是对自身连带地位的维护,于是在这样一个“门外汉”的带领下,各阶层的人不再将治病救人作为宗旨,而是将自身的利益得失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尽可能地迎合李局长的要求,推脱自身的责任。在霍达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在权力链条下的忧虑心理,但这种忧虑并不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对自身利益的担忧,也正是在这种权力忧虑的心理下,致使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甚至逐渐恶化。
..........................
二、霍达小说对现实人性的反思
(一) 对婚恋观念的反思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霍达的小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其对恋爱、婚姻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宏大的叙述还是细微的描写,霍达都将婚恋中潜在的问题融入其中,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 对权力链条的反思
霍达的小说中常常包含着对官本位权力的揭露和反思。在她的小说里也反映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的各项体制政策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物质生活的改善,使人们从生存忧患的泥沼中解脱出来,但也陷入了较为复杂的权力漩涡中。
1. 权力链 条中的个体反思
在霍达的小说中,反映官场黑暗的内容比较多。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社会阶级的构成就愈加复杂且紧密,权力的诱惑不断激发人们的欲望,也使官场矛盾不断恶化。霍达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生活在人们之中的社会问题的发现者和揭露者,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来反思社会,她的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官本位主义是霍达特别关注的问题。
霍达的小说《绝症》讲述了一位市长因小病耽误治疗直至死亡的滑稽而讽刺的故事。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各个政府机关干部以及医院各部门医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共同点是他们对各自职位和权力的维护以及对责任的推脱,无论是以副市长为首的各局干部,还是以院长为首的各科室医生,都将各自的职权作为至高的荣誉保护起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显示出极大的恐惧与担忧,领导应有的形象尽失。在这里,唯一具有绝对的主导权的并不是赵市长本人,而是他的妻子李局长,在这场漫长的求医之路上,李局长以绝对的优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位几乎对医疗一无所知的人,却可以指挥医院上下各科室的医生,从表面上看这是对其丈夫兼市长的负责与担忧,实际上是对自身连带地位的维护,于是在这样一个“门外汉”的带领下,各阶层的人不再将治病救人作为宗旨,而是将自身的利益得失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尽可能地迎合李局长的要求,推脱自身的责任。在霍达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在权力链条下的忧虑心理,但这种忧虑并不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对自身利益的担忧,也正是在这种权力忧虑的心理下,致使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甚至逐渐恶化。
..........................
二、霍达小说对现实人性的反思
(一) 对婚恋观念的反思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霍达的小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其对恋爱、婚姻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宏大的叙述还是细微的描写,霍达都将婚恋中潜在的问题融入其中,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1. 婚恋基础:心灵的契合
作为一名当代知识分子,霍达在爱情和婚姻中更加看重的是内在心灵的契合,强调理想与追求上的“门当户对”。这与霍达本身的家庭婚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霍达的丈夫是有名的画家王为政先生,师承吴冠中和李苦禅,是中国画坛百杰奖章获得者。他与霍达并不是一见钟情,因为欣赏彼此成为了志趣相投的朋友,逐渐建立起来的信任与关怀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像是兄妹,直到后来才发展成恋人。二人一个为文一个作画,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却使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两人经常一起相互探讨,但都尊重对方的选择,王先生还曾开玩笑说:“我的意见对她不重要”。除了业务上的沟通,两人在生活中也十分默契,听诗、读书、旅游、聊天,这种亦爱人亦知己的相处模式,在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和婚姻,使二人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也正是这种婚恋观念的影响,使霍达在爱情中将平等、尊重与理解看得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当代知识分子,霍达在爱情和婚姻中更加看重的是内在心灵的契合,强调理想与追求上的“门当户对”。这与霍达本身的家庭婚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霍达的丈夫是有名的画家王为政先生,师承吴冠中和李苦禅,是中国画坛百杰奖章获得者。他与霍达并不是一见钟情,因为欣赏彼此成为了志趣相投的朋友,逐渐建立起来的信任与关怀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像是兄妹,直到后来才发展成恋人。二人一个为文一个作画,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却使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两人经常一起相互探讨,但都尊重对方的选择,王先生还曾开玩笑说:“我的意见对她不重要”。除了业务上的沟通,两人在生活中也十分默契,听诗、读书、旅游、聊天,这种亦爱人亦知己的相处模式,在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和婚姻,使二人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也正是这种婚恋观念的影响,使霍达在爱情中将平等、尊重与理解看得十分重要。
在霍达的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中,知识分子李言与妻子何丽珠在图书馆的工作中相识,当李言处境艰难之时,何丽珠主动提出嫁给李言以解决他的政治问题。曾经的恩情一直维系着这个家庭的稳定,但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与知识背景使他们的婚姻一直存在着矛盾。直到郁琅嬛的出现,给了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致命地打击。作为一名教师,郁琅嬛与知识分子李言有很多共同语言和话题,与何丽珠相比,她完全理解李言的政治理想与追求,以一种既尊敬又崇拜的眼光对待这位有所成就的男人,再加上外貌上的优势,使其顺理成章成为李言的理想情人和完美伴侣。女人的勤俭持家也许是天生的秉性,但是后天的知识水平与素养却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资本。时间是考验婚姻生活的重要标准,两人相守的关键是心灵上的契合、灵魂上的沟通,而不仅限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尤其对于李言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身为领导阶层中唯一的知识分子,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的,政治上的工作并不能满足他对学术的追求,因此在这样一种工作和家庭环境当中,郁琅嬛的出现无异于一剂精神上的良药,两人在交往中谈诗、谈工作、结伴旅游,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这种爱情的相处模式与霍达自身的婚姻观是十分契合的。
.......................
(二) 对人物悲剧的反思
西方传统观念通常将悲剧的审美形态划分为两个序列。“第一种序列按悲剧人物的类型将悲剧划分为:英雄悲剧、普通人悲剧、否定性人物悲剧;第二种序列按悲剧产生的成因将悲剧划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心理悲剧。”①实际上,一个算得上成功的悲剧并不是能简单地划分出来,悲剧的产生通常与自身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悲剧也包含着个人的性格因素,性格悲剧也同样逃脱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十分复杂且相互交错的,所谓的悲剧分类也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霍达小说中人物悲剧体现的反思性,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序列的方式来分析和审视人物悲剧形象,当然,其间也会涉及到第二种序列中的因素,使得霍达小说中的人物悲剧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并以多层次的角度丰富其内涵。
1. 英雄悲歌
简单来说,英雄悲剧其实就是将悲剧的对象设定为英雄人物。英雄,主要指的是对时代或社会产生重要和积极影响的人。黑格尔指出,所谓的英雄:“他并不是‘物质条件’的产物。根本上说,却是他的时代“精神”的表现,或者说是他那个文化的‘灵魂’”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黑格尔将英雄人物的诞生归结为时代“精神”的表现,否定了“物质条件”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客观精神”的理论和观点,使英雄的产生更具理想主义色彩。悉尼·胡克对于英雄的理解却是这样的:“英雄就是具有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③他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过分地夸大,难免有些过于偏颇。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英雄是相对而言的,他们通常出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的内在意志力成功地转化为外在行动力,以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他们往往能够表现出从容洒脱、宁死不屈、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英雄悲剧就是将这类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悲剧精神作为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的美感。
.......................
.......................
(二) 对人物悲剧的反思
西方传统观念通常将悲剧的审美形态划分为两个序列。“第一种序列按悲剧人物的类型将悲剧划分为:英雄悲剧、普通人悲剧、否定性人物悲剧;第二种序列按悲剧产生的成因将悲剧划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心理悲剧。”①实际上,一个算得上成功的悲剧并不是能简单地划分出来,悲剧的产生通常与自身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悲剧也包含着个人的性格因素,性格悲剧也同样逃脱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十分复杂且相互交错的,所谓的悲剧分类也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霍达小说中人物悲剧体现的反思性,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序列的方式来分析和审视人物悲剧形象,当然,其间也会涉及到第二种序列中的因素,使得霍达小说中的人物悲剧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并以多层次的角度丰富其内涵。
1. 英雄悲歌
简单来说,英雄悲剧其实就是将悲剧的对象设定为英雄人物。英雄,主要指的是对时代或社会产生重要和积极影响的人。黑格尔指出,所谓的英雄:“他并不是‘物质条件’的产物。根本上说,却是他的时代“精神”的表现,或者说是他那个文化的‘灵魂’”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黑格尔将英雄人物的诞生归结为时代“精神”的表现,否定了“物质条件”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客观精神”的理论和观点,使英雄的产生更具理想主义色彩。悉尼·胡克对于英雄的理解却是这样的:“英雄就是具有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③他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过分地夸大,难免有些过于偏颇。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英雄是相对而言的,他们通常出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的内在意志力成功地转化为外在行动力,以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他们往往能够表现出从容洒脱、宁死不屈、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英雄悲剧就是将这类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悲剧精神作为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的美感。
.......................
(一)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反思…………………39
(二)对古今文化融合的反思……………………44
(三)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反思………………47
结语…………………………51
三、霍达小说对文化融合的反思
(一) 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反思
霍达的小说中充满着庄重、富有仪式感的回族文化,在回族的文化中,伊斯兰教文化是其重要的内核,霍达对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虔诚之心,这也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在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就深刻地浸润了伊斯兰教文化,宗教文化常常伴随着回族人生活中的日常祷告、丧葬文化等风俗习惯出现,向人们揭示了神秘的穆斯林世界,同时也是作者自身对回族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总之,回族文化浸润着她的小说,在一些重要时刻或者内心焦灼而无人倾诉的时候,回族文化作为一种心灵的良药得以出现,使信徒们以此来倾诉内心,找到发泄和解脱的途径,这既展示了宗教信仰得以延续的缘由,也从侧面呈现出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引出更深层次的对人们所处的生存困境的思考。同时,长期与汉族人民的接触,使作家不自觉地吸收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这些文化既碰撞又相互交融,霍达自己也曾说过:“这种撞击和融合都是痛苦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这样延续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因此,霍达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民族文化融合中的问题和矛盾,充满着对民族文化融合的思索。
1. 对民族文化冲突的反思
《穆斯林的葬礼》中所谓的“葬礼”,即是将少数民族无形的崇高信仰化为一种有形的习惯和规定,以此来约束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当这种观念、心理与社会上的主体思想格格不入时,就会产生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当这些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悲剧。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将人物的悲剧命运置于多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如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文化大集合中,作为悲剧性根源的民族文化冲突,是人物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主线,从宏观上来看,它凌驾于社会背景之上,赋予了小说独特的文化背景;从微观上来看,它又将这种文化冲突播种到小说的细节中,使每一处都氤氲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
..........................
结语
霍达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她始终关心着国家命运和走向,希望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丰富民族文化甚至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因此她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对民族和历史的关怀、对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后记中,霍达曾这样说道:“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她们的欢乐而欢乐,为她们的痛苦而痛苦。”①从她本人的叙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霍达对文学创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小说里,她将现实中的自己抛开,全身心地融入到小说的情境中,与小说的人物同生死、共患难,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渗透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而发掘人的真实面貌,找寻社会环境下人们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真谛。当然,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投入并没有使霍达失去自己的主见和方向,她的作品大多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感性的认知基础之上进行理性的刻画,这也是解读霍达小说反思性的一个重要基础,霍达在小说中给予人物和社会的不仅仅是可怜和同情,更多的是现实性的反思,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人的喜怒哀乐常常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沉重的打击敲醒沉睡中的人们:认清现实,活在当下。
霍达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她始终关心着国家命运和走向,希望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丰富民族文化甚至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因此她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对民族和历史的关怀、对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后记中,霍达曾这样说道:“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她们的欢乐而欢乐,为她们的痛苦而痛苦。”①从她本人的叙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霍达对文学创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小说里,她将现实中的自己抛开,全身心地融入到小说的情境中,与小说的人物同生死、共患难,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渗透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而发掘人的真实面貌,找寻社会环境下人们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真谛。当然,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投入并没有使霍达失去自己的主见和方向,她的作品大多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感性的认知基础之上进行理性的刻画,这也是解读霍达小说反思性的一个重要基础,霍达在小说中给予人物和社会的不仅仅是可怜和同情,更多的是现实性的反思,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人的喜怒哀乐常常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沉重的打击敲醒沉睡中的人们:认清现实,活在当下。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家霍达将许多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写进小说,现实的矛盾与虚构的想象碰撞出反思的火花,是选择接受现实还是另谋出路,作家往往不会在小说中给予明确的答案,而是让人们自己做出判断,让小说中的人物自己选择结局,作家反而退到背后,以一个主题、现象或人物来引起反思。另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霍达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上,而是更加潇洒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尝试多种创作模式和创作题材,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任何形式的作品都保留了作家一定的创作特色,多种文化的融合也可能出现创作目的模糊,创作风格混淆等情况,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创作的尝试也都是作者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创作的初衷是真情实感,也是从作品中获得情感的启迪并努力实现一种对人类永恒的关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