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庄:积蕴深厚的文化沉淀
(一)无梁村:国民劣根性与真善美交织的传统村庄
无梁村是李佩甫《生命册》中所描写的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原特点的传统式村庄。在对无梁村进行塑造的同时,可以从中发现李佩甫怀着既深情又自责的心态来书写。小说中用了不少笔墨来说明无梁村的植物、吃食与特色习俗等。在吃食方面,火烧蚂蚱、生吃嫩玉米、窝窝头、窖藏红薯、九蒸九晒蓖麻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无梁村的三大美味,分别是柿糠沙、饸饹面和红薯麻雀。植物方面,李佩甫介绍了平原乡村中各具特色的树木以及奇异的植物,比如翎子花、地龙花、喇叭花、仙人花等。习俗方面,有对村庄中婚丧嫁娶、建筑等方面的介绍。通过这些对村庄中细致入微的传神描写,李佩甫对村庄深情的凝视与切实的热爱扑面而来。但小说中李佩甫用了更多的精力对无梁村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与真善美娓娓道来,这也是传统村庄中存在的共性。李佩甫把更多的笔墨倾注在对这种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上,通过审丑来对当下的这个时代进行反思。如果作品中一味的去表现美好人性的一面,那么显得作品平淡无奇,思想性不高。
1.人性的批判
李佩甫通过对特定时代中无梁村中人情世态的展现,揭露出民众性格中的劣根性,这不仅是无梁村民性格中的弊端,更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众多民众身上所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的劣习。李佩甫意欲对这种黑暗、灰色的人性进行不留情面的揭露和批判,起到发人深思、警醒世人的作用。
村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血缘关系与亲情的纽带具有稳固性,这也是传统村庄能够在历史狂潮中始终依存的重要因素。但在李佩甫的笔下,对于无梁村中血缘亲情的描写,却充满了犀利的批判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姑父蔡国寅与吴玉花一家的闹剧。蔡国寅是军人出身,又参加过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在当时那个年代,无疑是前程一片光明,但他在学校对农村姑娘吴玉花一见钟情,几经波折、却也耗尽家产,甚至不惜入赘,终于把吴玉花娶到手。吴玉花最初由于可以嫁给军官的虚荣心,却不想最终还是嫁给了农民,慢慢地在柴米油盐中对蔡国寅的态度愈发恶劣,二人吵闹打骂了一辈子,甚至连女儿蔡苇香也继承了母亲对父亲的“恨”,对蔡国寅冷漠、嫉恨起来。直
............................
(二)呼家堡:集体主义统治下的高度现代化村庄
呼家堡是李佩甫在《羊的门》中描写的一个实行集体主义的高度现代化村庄,它是中原大地上独一无二的迅速走上新型致富之路的传说。呼家堡在呼天成的管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村民们也都过上了衣食无忧、富裕自足的生活。呼家堡有一排排、一栋栋整齐气派的楼房,在基础设施上,和城市并无差别,同样有学校、医院、工厂等。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物质生活之下,呼家堡的所有楼房以及房间的所有物品配置都如复制一般,走进呼家堡就像走入一座迷宫。不能否认的是呼家堡已经在物质生活上完全达到了现代化,然而呼家堡的村民在精神上却是极度贫穷,这一切都与呼家堡的统治者——呼天成有关。
呼家堡是李佩甫在《羊的门》中描写的一个实行集体主义的高度现代化村庄,它是中原大地上独一无二的迅速走上新型致富之路的传说。呼家堡在呼天成的管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村民们也都过上了衣食无忧、富裕自足的生活。呼家堡有一排排、一栋栋整齐气派的楼房,在基础设施上,和城市并无差别,同样有学校、医院、工厂等。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物质生活之下,呼家堡的所有楼房以及房间的所有物品配置都如复制一般,走进呼家堡就像走入一座迷宫。不能否认的是呼家堡已经在物质生活上完全达到了现代化,然而呼家堡的村民在精神上却是极度贫穷,这一切都与呼家堡的统治者——呼天成有关。
1.披着集体主义外衣的专制统治
呼家堡在制度上实行的是集体主义,以集体为单位,强调呼家堡这个集体的不可分割性和稳固性。然而这里的集体主义只是个幌子,实质上是呼天成一手包揽所有,实行独裁统治的一个借口。
呼家堡在制度上实行的是集体主义,以集体为单位,强调呼家堡这个集体的不可分割性和稳固性。然而这里的集体主义只是个幌子,实质上是呼天成一手包揽所有,实行独裁统治的一个借口。
小说一开头就描摹出呼家堡一模一样的楼房和房内摆设,透过这完全如复制粘贴的楼房,可以想象出呼家堡村民性格上的刻板、呆滞。他们就如这楼房一般,没有自己独立的灵魂与思想。呼家堡除了呼天成,没有其他的第二种声音。他们把呼天成当成“神”一般的存在,如信仰一般。在日常中的方方面面,以呼天成和他制定的“呼家堡法则”为准,用没有灵魂的躯壳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每天早上五点半,全体村民在广播站播放的呼家堡晨曲中准时起床,到广场上集合,一起做呼天成发明的“呼家堡村操”,不按时上早操者会受到处罚。村民以五项具体的村规进行自我约束和监督。除此之外,呼天成还制订了分配上的评议法、干部管理上的干部法、学习法、奖惩法、婚姻法以及民兵巡逻制度。甚至在请假制度上也有严格的要求:“请假半天者,由组长批准;请假一天者,由队长批准;请假三天者,由呼天成亲自批准??”
...............................
二、村民:地域因袭的生命样态
二、村民:地域因袭的生命样态
(一)村庄的统治者:村官
李佩甫笔下的村官,不论是村长还是村支书,尽管形象各异,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权力有着厚重的情结。这种权力情结与豫中平原所经历的几千年历史有关,导致“官本位”、“从政热”的影响经久不散,也与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浸染有关。李佩甫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对权力有着狂热追求与把控的村官形象,如《羊的门》中的呼天成和《金屋》中的杨书印以及《小小吉兆村》中的吉昌林等。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村官是真正的脚踏实地为民着想的好官,如《小小吉兆村》中的吉学文和《生命册》中的蔡国寅以及《城的灯》中的刘汉香等。
李佩甫笔下的村官,不论是村长还是村支书,尽管形象各异,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权力有着厚重的情结。这种权力情结与豫中平原所经历的几千年历史有关,导致“官本位”、“从政热”的影响经久不散,也与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浸染有关。李佩甫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对权力有着狂热追求与把控的村官形象,如《羊的门》中的呼天成和《金屋》中的杨书印以及《小小吉兆村》中的吉昌林等。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村官是真正的脚踏实地为民着想的好官,如《小小吉兆村》中的吉学文和《生命册》中的蔡国寅以及《城的灯》中的刘汉香等。
1. 权力情结探源
“官本位”的思想在奴隶社会初见端倪,在封建社会盛行。现代文明的进程取代了这种相对来说稍显落后的思想,但以官为荣、以官为尊的思想却在中原地区的农村根深蒂固,它牢牢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中扎根生长,导致中原人对权力十分看重。甚至在农村地区,手握实权的村长或者村支书俨然成为了村庄的统治者。这种厚重的权力情结从源头说起,与政治、经济、思想都有关系。
从政治上看,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河南由于处在中部平原的显著位置,一直是各大统治阶级发力争夺的重点。从夏朝在河南阳城一带建立国都起,随后又有汉魏晋、隋唐五代等二十多个朝代选择在河南建都。政权的更迭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封建社会中的门第、等级直接与权力挂钩,是否拥有权力、拥有多少权力的象征就是是否为官、官职的高低。处于封建社会中政治中心的河南地区首先其冲,最容易被这浓重的权力情结所熏染。随着现代文明历程的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但中原地区根深蒂固的权力情结尚不能在一朝一夕间被取代,特别是相对封闭保守的农村地区,至今仍存在着对权力尊崇和恐惧的思想。
..........................
从政治上看,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河南由于处在中部平原的显著位置,一直是各大统治阶级发力争夺的重点。从夏朝在河南阳城一带建立国都起,随后又有汉魏晋、隋唐五代等二十多个朝代选择在河南建都。政权的更迭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封建社会中的门第、等级直接与权力挂钩,是否拥有权力、拥有多少权力的象征就是是否为官、官职的高低。处于封建社会中政治中心的河南地区首先其冲,最容易被这浓重的权力情结所熏染。随着现代文明历程的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但中原地区根深蒂固的权力情结尚不能在一朝一夕间被取代,特别是相对封闭保守的农村地区,至今仍存在着对权力尊崇和恐惧的思想。
..........................
(二)村庄的普通民众:小人物
村庄中除却少量的村官,更多的是由普通民众组成。李佩甫对中原大地上的底层民众怀着一颗赤诚的关怀之心与讴歌之情,他对这些普通村民身上所具有的朴实善良、坚韧美好、勤劳踏实的美好品质进行赞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这些村民性格缺陷和文化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使这些村民形象刻画的更加真实可感。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与生生不息的生存繁衍中,行为处事上,村民存在着一定的关于“拿”的文化劣性与“送”的生存经验;在精神方面,他们有着对“脸”的崇高追求与“小”的处世原则。
1.文化劣性:“拿”
中原乡村的百姓长期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逐渐养成了一些文化劣习,比如贪图小便宜、自私自利与偷盗习惯等等。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每次在替人抄书时总会拿走别人的笔墨纸砚。在受到别人的指责与嘲笑时。他以“窃书”为名,否认“偷书”之实,为自己的偷盗行为做辩解,实则越辩越黑。李佩甫则用“拿”这个较为委婉的说法,描写出乡村众多百姓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拿”这个字的精髓在于不直接表现村民偷盗的恶劣行径,而将封建文化的劣根与民俗村风中的消极因素在日常生活的“拿”来“拿”去中暴露无遗。
村庄中除却少量的村官,更多的是由普通民众组成。李佩甫对中原大地上的底层民众怀着一颗赤诚的关怀之心与讴歌之情,他对这些普通村民身上所具有的朴实善良、坚韧美好、勤劳踏实的美好品质进行赞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这些村民性格缺陷和文化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使这些村民形象刻画的更加真实可感。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与生生不息的生存繁衍中,行为处事上,村民存在着一定的关于“拿”的文化劣性与“送”的生存经验;在精神方面,他们有着对“脸”的崇高追求与“小”的处世原则。
1.文化劣性:“拿”
中原乡村的百姓长期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逐渐养成了一些文化劣习,比如贪图小便宜、自私自利与偷盗习惯等等。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每次在替人抄书时总会拿走别人的笔墨纸砚。在受到别人的指责与嘲笑时。他以“窃书”为名,否认“偷书”之实,为自己的偷盗行为做辩解,实则越辩越黑。李佩甫则用“拿”这个较为委婉的说法,描写出乡村众多百姓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拿”这个字的精髓在于不直接表现村民偷盗的恶劣行径,而将封建文化的劣根与民俗村风中的消极因素在日常生活的“拿”来“拿”去中暴露无遗。
《红蚂蚱·绿蚂蚱》中的德运舅家境贫困,谁知刚娶完媳妇,第二天新媳妇就自尽而去。连续两场喜事和丧事,村民们一方面热心地操办这两场宴席,一方面又乐在其中地大吃大喝,结束时还都顺手“拿”走大筐的馍和几尺白布,导致德运舅因为这两场喜事和白事欠下了几十年都还不清的债。《画匠王》中老笨家的葱被人薅走一半,海子家的芫荽被人薅得一颗不留,旺家菜地里的油菜被人铲个精光??村民们由于贪欲,随意地在别人家的菜地里“拿”走不属于自家的劳动成果,转而又把这些零散的、从别人菜地里“拿”来的菜悄悄地去到镇上卖掉,这种行为变成了全村人心知肚明的事情,人人都开始效仿。《城的灯》中上梁村的果园先是外村人过来“拿”苹果,后来本村人也开始相互在别家果园里“拿”,慢慢地成为了一种全村老少互相“拿”来“拿”去的不良风气。刘汉香痛心疾首地在村民面前规劝:“不要偷,不要再偷了,人只会越偷越穷。”①这是李佩甫对村民性格中贪图便宜、手脚不干净的控诉,也是对封建文化中的劣性进行批判。刘汉香为了解决村民之间互相你偷我拿的现象,豁然地把自己的果园贡献出来,使自己果园里种出来的树成为“礼仪树”,村民被刘汉香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抛弃了“拿”的恶习,这是李佩甫对缓解这种文化劣性所提供的一种示范,也表达出他对消灭“拿”这种劣习所寄托的美好期望。
.............................
.............................
三、土地:情感栖息的依托之处 ........................... 24
(一)恋土:黄土大地与父老乡亲的眷念 ............................. 24
1.土地与农民 .................................... 24
2.“一掊老娘土” .................................. 25
三、土地:情感栖息的依托之处
(一)恋土:黄土大地与父老乡亲的眷念
1.土地与农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远历史之中,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给整个民族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乡土特色。“土地”在整个乡土社会中,贯穿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也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的生产资料和极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中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耕文明流传几千年,与土地的延续和传承是离不开的。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农业的发展不断向远延伸,土地也成为了农耕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主导部分。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泥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①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可称之为土地文化,土地和农业成产乃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土地崇拜,为土地而生,为土地而斗争。中国传统社会的各色人等都是在土地文化下孕育出来的。
1.土地与农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远历史之中,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给整个民族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乡土特色。“土地”在整个乡土社会中,贯穿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也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的生产资料和极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中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耕文明流传几千年,与土地的延续和传承是离不开的。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农业的发展不断向远延伸,土地也成为了农耕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主导部分。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泥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①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可称之为土地文化,土地和农业成产乃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土地崇拜,为土地而生,为土地而斗争。中国传统社会的各色人等都是在土地文化下孕育出来的。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是相生相依、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于中原大地的农民来说,土地既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生活的基础和必须。追溯历史,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中原一向是政治和经济腹地,深受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浸染,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实行小农经济,也加深了农民与土地的关联。从地理位置来看,豫中位于黄河流域的平原,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农民以此为生。土地与农民的这种关系,被诸多作家捕捉到,将之能动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出现了乡土文学,涌现出一大批乡土小说。土地也一直是现当代文学中反复出现的热点母题,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和探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率先将土地与农民搬入文学世界,一方面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一方面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犀利地批判出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思想压迫和精神荼毒。
.............................
.............................
结语
透过以上对李佩甫作品中出现的三个典型村庄的分析,可以发现李佩甫对这三个村庄的书写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与重复性,但存在着更多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对每个村庄的描写与刻画之中,都流露着作者浓重的乡土情结与想要表现出村庄的不同发展道路与面对的问题。其中无梁村作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个传统村庄,在对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李佩甫展现出村民性格中存在的国民劣根性但又具有传统文化中真善美这种优良品德的一部分。呼家堡在整个中原大地上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村庄,村庄里面的房屋甚至一切摆设都一模一样,配套有学校、医院、工厂等,发达程度与城市并无区别。虽然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远超他人,但村民的精神却分外贫瘠。李佩甫在对上梁村的书写中则努力展现出城市化进程对村庄的猛烈冲击与现代的、真实的城乡关系。村庄中有的人走进城市,并在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有的人固守土地,拒绝走进城市。有的人守望乡土,一心一意为村民、村庄谋发展等等,这些都真实的反映出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村庄的发展与遭遇。
透过以上对李佩甫作品中出现的三个典型村庄的分析,可以发现李佩甫对这三个村庄的书写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与重复性,但存在着更多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对每个村庄的描写与刻画之中,都流露着作者浓重的乡土情结与想要表现出村庄的不同发展道路与面对的问题。其中无梁村作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个传统村庄,在对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李佩甫展现出村民性格中存在的国民劣根性但又具有传统文化中真善美这种优良品德的一部分。呼家堡在整个中原大地上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村庄,村庄里面的房屋甚至一切摆设都一模一样,配套有学校、医院、工厂等,发达程度与城市并无区别。虽然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远超他人,但村民的精神却分外贫瘠。李佩甫在对上梁村的书写中则努力展现出城市化进程对村庄的猛烈冲击与现代的、真实的城乡关系。村庄中有的人走进城市,并在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有的人固守土地,拒绝走进城市。有的人守望乡土,一心一意为村民、村庄谋发展等等,这些都真实的反映出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村庄的发展与遭遇。
有村庄的地方必定有生活在这里的主体群落,要对村庄进行书写,必定离不开对村庄里生活着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李佩甫笔下所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物形象成就了李佩甫笔下精彩的村庄书写。通过对拥有不同性格特点的村官形象的刻画,李佩甫探讨了农村中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权力情结。通过对生活在村庄中最普遍的底层农民的刻画,李佩甫展现出村庄中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村庄文化劣性、生活经验、处事准则和精神追求的宝贵文学财富。通过对村庄外来人形象的塑造,李佩甫对农村中固存的地缘、血缘关系与农民的联系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