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豫军笔下的河南地域特点
(一)“耙耧山脉”中的“厚土”意识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很多从事农业生产所必要的劳动工具,这是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的有力证明,除农业以外,中原地区还有一定规模的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从气候上来看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温度不像北方地区那样冬夏两季差值极为明显,而是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植物成长过程所需的日照也可以得到保证,无霜期时间长达二百余天,因此适宜多种庄稼作物的种植与培育。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明的影响,河南省迄今为止仍然是全国第一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日常所需农作物小麦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三、河南风俗视域的叙事方式 ....................................... 23(一)“耙耧山脉”中的“厚土”意识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很多从事农业生产所必要的劳动工具,这是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的有力证明,除农业以外,中原地区还有一定规模的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从气候上来看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温度不像北方地区那样冬夏两季差值极为明显,而是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植物成长过程所需的日照也可以得到保证,无霜期时间长达二百余天,因此适宜多种庄稼作物的种植与培育。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明的影响,河南省迄今为止仍然是全国第一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日常所需农作物小麦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河南地区的农业文明是其地方特色文化分支——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是重视对土地观念的强调。人们热爱着自己生活的土地,并对它秉持尊敬的严肃态度,同时还持有一种难舍难分的留恋情怀。对于阎连科来讲,故乡的耙耧山脉是创作之本,在行文的过程中熟谙的人事物不自觉跃然纸上,他自己也反复强调:“是生活与土地赐予我以创作的灵感”、“无论写什么,我的作品都离不开土地”②。由此观之,在他的概念里,土地俨然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它成为了文学的温床与土壤,为写作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他先后创作出了一系列以“耙耧山脉”为背景的小说。
.......................
.......................
(二)“瑶沟”地域的村庄情结
熟悉阎连科小说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他的写作总是与村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文本中屡次出现的村庄其实就是以作家生活过的瑶沟为艺术原型,他本人也曾公开表示,那个村庄是他的一生和写作的全部,因为它非常神奇,而且又十分特别。
熟悉阎连科小说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他的写作总是与村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文本中屡次出现的村庄其实就是以作家生活过的瑶沟为艺术原型,他本人也曾公开表示,那个村庄是他的一生和写作的全部,因为它非常神奇,而且又十分特别。
这个村庄之所以神奇,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它是河南的一个村庄,不是甘肃、浙江、广西的,众所周知河南是中原地区,古人把这里当作全国的中心,同时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阎连科常常玩笑式的将自己出生的县称作河南的中心,将生活的村子看作是县的中心,所以按照他的逻辑身处在此的人就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最中心,看懂了村庄其实就相当于看懂了世界,换做其它任何一个地域和省份,都不具有这样的代表性,所以它是一个无比神奇、无比特别的村子。
这个村庄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人们的贫富差距比较悬殊。可能有人会反驳,在农村里出现贫富差距并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像大西北的一些偏远地区,也会有那种春节吃不上饺子的人和家境较为殷实的人在一个村子里同时存在的现象,况且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如火如荼,又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只要团结起来,鼓足干劲,消除这种差距是迟早的事。然而在阎连科的家乡这种差距的悬殊程度是超出人们想象的,村庄里至今都有过年吃不上肉、包不了饺子的人,但却也有早在 20 年前就能买得起均价在 100 万元以上的飞机的人,并且一买就是两架。结果其中一架飞机刚一上天,它的一个机翼就掉到了田里,意外的发生就是这样的碰巧,最后这两架飞机变成了村里的旅游景点。神奇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村庄里还有一辆有钱人家刚买的桑塔纳轿车因为门前的路被冲垮了只能眼睁睁在家里停放了五年,这种一般都只会发生在小说或影视剧中的情节确确实实发生在了这个村庄里。因为这些故事给阎连科提供了写作的灵感和发挥的空间,所以他的一些作品总是天马行空,令人难以捉摸。在小说《受活》中,县长为了带领受活庄的百姓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想出了一个法子,把庄里聋、哑、盲、瘸的百余号残疾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绝术团”,靠表演才艺的方式赚取建造“列宁纪念堂”的费用,试图通过购买列宁遗体供游人参观的方式来增加创收。当然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预期,真正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为零。
.............................
二、阎连科小说中的地域人情
.............................
二、阎连科小说中的地域人情
(一)闭塞环境里村民生存的艰难与抗争
在阎连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身患重病,几经辗转终于得以治愈,但不幸的是他的大姐又不知为何患上了一种十分罕见的怪病,为了治疗几乎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受到了家庭条件的影响,刚刚读到高一就辍学在家,丧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给人打工、应征入伍……他的经历和同龄人未免有些过于丰富,但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虽然他经历的这些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直至今日,河南地区个别偏远农村地区包括他生活过的瑶沟在内,仍然有个别家庭连最基本的解决全家人温饱问题都做不到。阎连科小时候的家庭经济情况只是无数个贫苦农家中的一例,生存对于那些身处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家庭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作家把这种生存的艰难投注到了作品之中。
在小说《瑶沟人的梦》中,主人公连科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是高昂的学费超出了这个普通农家的承受范围,他不得不面临辍学的艰难抉择。这对于一个有能力又渴望上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最后是队里人知道了这件事,为了以后能在党支部里说得上话,他们决定挨家挨户集钱送连科去上学。这一行为在今天的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被贫穷支配的恐惧。但是对于现实中的“连科”们来讲,生活就是这么残酷,贫穷宛如一道无形的枷锁,每时每刻都在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不敢有一点点的懈怠。村民们面对的生存挑战不只有贫穷,还有疾病。《丁庄梦》里面由于村民们集体卖血,不注意卫生,结果导致丁庄爆发了大规模的“热病”,家家户户接二连三的有人因患这种不治之症而离开人世,在绝症面前,人们无力回天。
在阎连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身患重病,几经辗转终于得以治愈,但不幸的是他的大姐又不知为何患上了一种十分罕见的怪病,为了治疗几乎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受到了家庭条件的影响,刚刚读到高一就辍学在家,丧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给人打工、应征入伍……他的经历和同龄人未免有些过于丰富,但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虽然他经历的这些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直至今日,河南地区个别偏远农村地区包括他生活过的瑶沟在内,仍然有个别家庭连最基本的解决全家人温饱问题都做不到。阎连科小时候的家庭经济情况只是无数个贫苦农家中的一例,生存对于那些身处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家庭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作家把这种生存的艰难投注到了作品之中。
在小说《瑶沟人的梦》中,主人公连科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是高昂的学费超出了这个普通农家的承受范围,他不得不面临辍学的艰难抉择。这对于一个有能力又渴望上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最后是队里人知道了这件事,为了以后能在党支部里说得上话,他们决定挨家挨户集钱送连科去上学。这一行为在今天的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被贫穷支配的恐惧。但是对于现实中的“连科”们来讲,生活就是这么残酷,贫穷宛如一道无形的枷锁,每时每刻都在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不敢有一点点的懈怠。村民们面对的生存挑战不只有贫穷,还有疾病。《丁庄梦》里面由于村民们集体卖血,不注意卫生,结果导致丁庄爆发了大规模的“热病”,家家户户接二连三的有人因患这种不治之症而离开人世,在绝症面前,人们无力回天。
造成这些令人揪心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村民们的思想觉悟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和高度。长期闭塞的环境使得村子里的人们很少有或者说几乎没有和外界沟通的机会,他们世代都在同一个生活圈里生息繁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村庄逻辑”,遇到再大的难题也是按照老办法去对待,从没想过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再加之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权力宗法制度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丧失斗志。这种故步自封的模式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很难从原来的的生活状态之中跳脱出来,面对贫穷和疾病,人们没有想要究其本源,找到根治的办法。长此以往,事态只会愈演愈烈,陷入恶性循环的不健康发展怪圈之中。
.........................
(二)自然灾害下人们的磨难与坚强
河南农村尤其是一些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备受摧残。阎连科作为这种恶劣生活条件的亲历者,深知这种艰苦的环境带给人的无助与绝望,他用生动的笔触将小说中的人物放置在这一绝境之中。在这里,村民们要面对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生存,他们时刻都在面临死亡的威胁和挑战,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命丧黄泉,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回天乏术,人们的生存变得无比艰难。即使具备了生存的前提条件,如何更好的生活也是村民们要考虑的一大问题。暂且不要提活的有格调有品质,就连日常所需的基本要素都不能得到满足,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自然灾害的侵袭。
.........................
(二)自然灾害下人们的磨难与坚强
河南农村尤其是一些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备受摧残。阎连科作为这种恶劣生活条件的亲历者,深知这种艰苦的环境带给人的无助与绝望,他用生动的笔触将小说中的人物放置在这一绝境之中。在这里,村民们要面对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生存,他们时刻都在面临死亡的威胁和挑战,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命丧黄泉,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回天乏术,人们的生存变得无比艰难。即使具备了生存的前提条件,如何更好的生活也是村民们要考虑的一大问题。暂且不要提活的有格调有品质,就连日常所需的基本要素都不能得到满足,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自然灾害的侵袭。
在阎连科的小说中,无论是“耙耧山脉”还是“瑶沟”,其环境状况要么是“说山也不成其为山,没树林,也少明石;说河,却终年不闻哗哗的水响”①,否则就是“土地的裂纹,纵横交错地罩了耙耧山的世界,一团团黄土的尘埃在那山坡上雾样滚着,沟沟壑壑都干焦得生出紫色的烟云”②。大地干涸,尘土漫天飞扬,木乏石少,河流没有叮咚作响,地理环境如此这般糟糕,自然灾害频发也就不足为奇。阎连科对于这些天灾的描写虽然看似荒谬,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但却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小说《年月日》主要叙述的是一场不常见的旱灾之后百姓的生存景象,“一场千年大旱,岁月被烤成灰烬,用手一捻,日子便火炭一样粘在手上烧心,一串串的太阳,不见尽止地悬在头顶”③,自然灾害让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面对如此艰难的自然生存环境,仍然有人坚强地生活着,小说主人公先爷就是与自然界抗争的典型,为了守护村里唯一存活下来的植物玉蜀黍,他不惜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虽然他与周遭的世界断了联系,但他仍然勇于同自然进行搏斗,生理上的饥饿感和心理上的孤独感并没有将他击垮,他一次次与老鼠争食,与狼群夺水,他的付出并不都是徒劳的,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弱小而不堪一击的,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他的努力终究是杯水车薪,最终他将自己的身体化为养料为乡亲们留下了七粒珍贵的玉蜀黍种子,他用生命诠释了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真谛,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牺牲精神的个体化行为,这样一个平民英雄式的人物身上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显得难能可贵。
................................
................................
(一)叙事视角围绕土地的变迁 ............................................. 24
(二)民俗故事的多方呈现 ..................................... 27
(三)叙述语言采用河南方言 ................................. 30
结语 ............................ 33
三、河南风俗视域的叙事方式
(一)叙事视角围绕土地的变迁
叙事视角是作者审视世界的眼光,也是将印象中的世界通过文本展示给读者的一种角度。很多作家都非常注重叙事视角地选取,因为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还会创造出跌宕起伏的表现效果,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以深化,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通常情况下,很多作家会采用全知视角来建构自己的作品,运用第三人称的形式,赋予故事的讲述者无所不知的能力,他就像一个主宰一切的上帝,掌握着剧情发展的节奏和人物的心理动向,洞悉每个人的秘密,灵活自在地游走在他们之间,像鲁迅先生的《肥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都是采用了这样的叙事视角。与之相对应,有的作家在叙事的过程中会故意将故事的相关片段隐匿起来,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通过制造这种艺术留白增加曲折婉转的表达效果,这种限知视角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较为明显。除此之外,还有像内聚焦和外聚焦等常规型叙事视角也常为作家们所采用。
作为一名勇于不断创新和变革固有写作体式的作家,在阎连科的文学世界里涌现出了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世间景象,比如《耙耧天歌》写道尤四婆已经去世多年的丈夫却像从未离开般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奔波劳碌,在听闻服下至亲尸骨熬制的汤可以治疗儿女们的痴傻症后,尤四婆果断贡献出了自己的身体,这也多亏鬼魂丈夫的帮忙,最终治好了孩子们的顽疾。每当翻开书页,明显感觉到一股诡异气息散布在四周,让人毛骨悚然。在阎连科的许多小说中都有关于鬼魂的描写,死亡在他眼里并不象征着生命的结点,而是看清人世间离合悲欢的又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他打通了阴阳这两个没有关联、互不干扰的世界,用亡灵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叙事视角观察人生百态。这种形式的出现除了与前文提到的作家生病之后逐渐改变对死亡的态度有关,更是与他曾经生活过的中原大地上神秘的民间文化紧密相连。
...........................
结语
纵观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历程,从写作动机到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与他曾经生活过的河南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年时期之前在耙耧山区的生活所接触到的地方风物,包括勤劳朴实的山民,热情淳朴的乡风,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虽然他想要逃离这片土地,但心中仍有留恋和牵挂。他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注入小说创作中,使得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这种特征首先表现为文学豫军笔下的河南地域特点。从古代起河南省就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文明相对发达,这加重了作者的乡土情结,他始终把农民的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这种乡土情结主要包括“厚土”意识、村庄情结和权力意识三个方面。无论是乡土类的作品还是“和平军旅系列”,作者始终把农村当做叙述的背景,展现了农村这一方土地上的人生百态。在保守闭塞的村落中,权力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无数人渴望接近权力中心,成为权力的掌控者,主宰这个乡村小世界,在小说中乡村权力意识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次体现在小说中所包含的地域人情方面。阎连科笔下的乡村小人物生活在极度困境之中,地理环境的劣势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闭塞的环境导致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甚至出现了伦理失序的现象。在万般无奈之下,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仁人志士选择同命运抗争,他们不屈服于上天的安排,和困难斗争到底。
最后,作为当代文坛的常青树,阎连科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他多次采用亡灵这一全知性叙事视角来组织小说内容的编排,中间穿插着一些河南地区的民间风俗,使其作品弥漫着恐怖阴森的味道,却又发人深省。在小说叙事结构方面,阎连科创造出了极具个性的结构体系,像“索源体”、“絮言体”、梦魇结构和地方志等,为学界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他还丰富了小说的语言形式,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河南方言,营造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