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文学小说创作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0369 论文编号:sb2020081215410632858 日期:2020-08-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在中西方的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拥有世界性的眼光。从温柔的江南水乡出发,到欧洲的短暂停顿最后落脚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陈河跨越了亚洲、欧洲、美洲,在辗转远行的过程中怀念着故乡,经历着不同文化的洗礼。写作是他与中国保持精神联系的唯一方式。虽然是异域的环境,陈河的故事总是中国人的中国故事,跨区域的体验,让他的中国故事有了更多世界性的色彩。

第一章 陈河小说的主题意蕴

第一节 战争主题:“客观”的战争审视
“战争”在文学创作中是一个永恒不衰的话题,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一个民族会不书写战争。近代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越南自卫反击战等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持续了近百年。自 1840 年的混乱动荡到渴望和平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
但从受害者的角度,从被侵略的国家主体出发,我们的战争文学又常常会落入“视野不够宽阔,格局不够高远……精神深度和人性烈度的发掘方面,也缺少哲学底蕴和理性张力2”的窠臼中。陈思和说“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制约的结果。
”海外移民作家成长在传统文化环境中,虽然对中华民族战争的正义性、英雄主义和灾难意识薄弱的战争观有整体的继承,但当他们身处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时,对比触发的差异性使作家们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政治产生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他们在书写战争时拥有更多的可利用的创作资源,进而书写更为传奇的题材、展开多元的视角和深层次的人性思考。陈河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传奇素材,他总能寻根溯源,为自己的创作挖掘更丰富的真实背景。对待战争,陈河始终以客观的态度审视战争,从这个视角去看参战各方(而不仅仅是敌我双方),“对战争的性质与人类的愚昧做了一种有距离的比较客观的清醒的审视2”。对战争题材的关注源于对历史资料的好奇,详实的资料构建的真实战场使陈河的战争文学更具有历史性,同时海外的传奇资料更使他的作品具有传奇性。战争的外壳下,陈河追寻多义复杂的文本内容:在全球化的时代中,“边缘人”在战争环境中的身份追求;异域战场上,小人物的成长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揭露;微缩的世界战场上,在比较中对各民族进行文化审视。
.........................

第二节 移民主题:海外华商的冒险与融入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渠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选择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企业移民、家庭移民等丰富的形式移民海外。移民的切身经验与移民过程中世界化的冲突与矛盾,使海外华文作家有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在远离本土的过程中发现了创作的可能性,关于移民艰苦奋斗,艰难融入的小说在海外社区和中国本土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陈河经历了传统侨乡温州——中间国阿尔巴尼亚——最终移民国加拿大的独特温州华商移民路径。他的移民文学作品对移民者在这一路径中的感受和体验做了切实完整的记录。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到东欧再到北美,漫长的跨国之旅丰富了陈河的人生经历。他将这个“旅程”中的所见所想都放置在了作品中,形成了文学版图开阔的新移民题材文学。陈河新移民题材文学涉及的移民的经商之路、艰苦创业、冒险追求、艰难融入、文化碰撞等多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他在作品中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移民前、移民中、移民后的“华商移民”实录。无论是80 年代的大陆侨眷、海外冒险经商的华商、成功移民发达国家的移民者、还是全球化风暴中的小留学生们,作家关注的移民范围具体而广阔,在新移民题材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陈河描绘出在理想指引下移民们冒险出走路径的和艰难的融入历程,丰富了海外移民主题的内容。
............................

第二章 陈河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时空交错的双线对照结构
“结构是小说内容和形式最终达到统一完整的契机,是小说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的构思过程就是小说结构形式的构建过程。”2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心中笔下都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确定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的价值。“写一本长篇小说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找一种语调,一种叙事的方式。”3陈河在创作时也会寻找适合文本的叙事方式,而在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双线结构。
传统小说的大多采用单线结构,即所有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发展串联,呈现线状的延展趋势。而双线结构是指全文运用两条线索进行构思,往往是以两条线索交替进行推动全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的双线结构文学。鲁迅的《药》就以两个家庭的故事为线索,并列发展。
双线结构在陈河的小说中较为普遍。从最初的《致命的远行》开始,陈河的长篇小说都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中国大地上社会的巨变,异国土地上理想的寻找。再到《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回忆中的革命年代孕育的英雄理想,在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上得以实现,相似的社会动荡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却激发了理想的追寻。近年来,陈河对叙事策略的创新和探索更加凸显了作家的雄心壮志,在时间和空间之外,陈河穿越历史融合想象,将双线结构与虚实结合,创作了具有历史小说意味的《甲骨时光》。
一、回忆与现实的时空交错
时空交错的双线结构具体到陈河的作品中共有两种表现,其中一种是打破回忆与现实的界限,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统一。陈河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时间有时会处于一种混沌的主观状态。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会被复制,有时会重现,真实和虚构往往会混淆在一起。”双线的结构可以很好的将时空错开,叙述各自的人物和理想再融合到统一的现实环境中。
.............................

第二节 具有共性的意象选择
“中国叙事文学史是高文化浓度的文学,这种文化浓度不仅于它的结构,时间意识和视角形态中,而且更具体而真切地容纳在它的意象之中。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1在新移民文学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运用意象进行情感和思想地表达,具有了超越传统的独特性和个人性。在张翎的小说中“金山”是对百年来海外移民艰难生存的表现,在严歌苓的作品中“神与鬼”“阁楼与大海的”的意象更是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陈河在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来描绘华人移民的生活境遇和政治风潮中个体命运的复杂性。
对意象的先择和使用在陈河的移民题材小说中最为突出,作者运用具象的动物或自然景观,来象征海外漂泊的移民,展现他们在移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漂泊感。陈河的意象选择看似无规律,有挣扎飞翔的“小小鸟”,具有回溯特性的“三文鱼”,精明又记仇的“浣熊”之类的动物意象,还有流动无形的“河流”,危险神秘的“游泳池”等自然意象。总体来看,这些意象看似无关却具有漂泊流动的相似性,将新移民在异域融入过程中的漂泊感和时代背景中人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迁徙的动物
在《我是一只小小鸟中》陈河用小鸟的意象展现全球化教育浪潮中小留学生的困境。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中,羽翼未丰的小孩子们挣扎飞翔的状态。可怜的小留学生没有在国内接受完整的教育和关怀,却要独自到异域在世界化的环境中接受磨练,一只只小小鸟“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天空中,脱离了鸟群必然要遭受“雄鹰”的攻击,在不理解和被利用的过程中,死亡和沉沦是“小小鸟”的必然结局。
.............................
 
第三章 陈河小说的价值与缺憾.............................37
第一节 小说的价值表现............................. 37
一、跨文化的双向认同................................. 37
二、作家的责任与悲悯............................ 38

第三章 陈河小说的价值与缺憾

第一节 小说的价值表现
一、跨文化的双向认同
受文化影响的陈河,在面对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互动与碰撞的过程中,摆脱了单一文化所固有的局限,能够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化的视角和眼光去看待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构建起超越民族和国家限制桥梁,使“中国故事”融合在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跨文化的双向认同和作家的责任与悲悯共同构成了作家创作的动力。
在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中,文化相互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对于文化认同——包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异质文化的认同两个方面,是一个核心问题,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接受多元文化影响的作家,不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抑或是不认同异质文化,就会在价值的表达和文学的叙述上走向偏执的道路。陈河之所以在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时能保持客观和冷静,就是出于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从认同出发来审视不同民族和国家在面对战争、历史和移民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陈河的历史小说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和认同,其中的文化自信,让作品更加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在《甲骨时光》中,我们看到了以杨鸣条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在面对其他国家对文物的侵占时,杨鸣条坚决的态度和对文化的保护,用千年的精神传承赋予了传统文化更多的意义。在面对中西文化对比的语境时,作者没有固守中国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组成,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前提。犹太人后裔在看到三折画中迁徙的人时,感慨民族的被迫流浪和迁徙;明义士在看到三折画的构成和布局时想到的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通过异族甲骨文追随者的视角,作家不仅展示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在对比强调了异族文化的特质和文化互动与沟通。
............................
 
结语
新移民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忽视的。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和在西方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既充分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又体会到西方自由思想,在中西方的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拥有世界性的眼光。从温柔的江南水乡出发,到欧洲的短暂停顿最后落脚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陈河跨越了亚洲、欧洲、美洲,在辗转远行的过程中怀念着故乡,经历着不同文化的洗礼。写作是他与中国保持精神联系的唯一方式。虽然是异域的环境,陈河的故事总是中国人的中国故事,跨区域的体验,让他的中国故事有了更多世界性的色彩。
丰富而多样的主题是作家责任意识的体现。出于作家的责任,陈河认真的发掘和记录历史和现实中故事,关注社会热点,关怀个体生命,展现着被人遗忘的边缘历史。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具有充满传奇色彩的间谍周天化,也能看到追随三文鱼洄游之旅的普通小女孩;既能看到在民国时期不惜牺牲一切保护文物的知识分子,也能看到在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上追随者革命理想的普通商人。陈河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多样的主题意蕴是作家对于“中国故事”的执着追求,定居加拿大所感受到的任何“中国故事”都是作者想要展现的内容,而在这些故事中的表现着中国精神的人激发着陈河写作的欲望。陈河的书写又是客观的有距离的。陈河在谈到《外苏河之战》的创作初衷时说的,“我的任务是在展现,不是评判。我要展现那一代年轻人纯真的理想和迷茫,他们的热情和勇气,他们的友谊和牺牲。”1展现,是陈河创作中最鲜明的特征。没有好与坏,对与错的价值观的评判,陈河展现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现实,一切评判交给读者。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