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言
1.1 选题背景
当前,与数字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云计算、数据库、盈利模式、XML语言、ePub 技术、数字版权保护等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技术基础;以苹果公司(apple.com)的 iPad 和亚马逊公司(amazon.com)Kindle Fire 为代表的平板电脑、以苹果公司的 iOS 操作系统和谷歌公司(google.com)的 Android 操作系统为基础的智能手机,加上亚马逊公司(amazon.com)的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一系列硬件为数字出版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声势;微支付(micropayment)、微阅读等则为数字出版培养了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者群体。然而,笔者出身于文科背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难以深入探讨技术问题。由于曾经从事编辑工作,后又作为作者写过书稿,加之对知识组织和管理有过一些了解,从个人能力和经验来看,较适合从事电子图书内容生产模式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缘于笔者经常设想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出版物才是终极的数字出版形态?
最初,本文题目暂定为“数字出版内容生产模式探究——以英语四六级词汇图书的编写及相关软件的开发为例”,初衷是不但要完成一篇论文,还要做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出版产品。然而,最终发现这个工程难度大、周期长,遂不得不放弃。另外,有老师提出“探究”一词不妥,故改为“研究”。
1.2 研究目的
本文探讨的根本问题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从个人对数字出版的认知和理解出发,概括现有的图书内容生产模式,研究未来电子图书可能的内容生产模式,从而为电子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笔者在 2010 年的一篇论文[16]中首次将“碎拼”概念应用于数字出版研究,阅读营养学和知识营养学则在参考营养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继承了“碎拼”的理念,其概念更易理解,用语更加规范,体系更加完整,研究意义较“碎拼”更大。相关论述详见第四章。
1.5 研究方法
撰写本文所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一、历史辩证法。本文指出,出版技术的变革与图书内容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二者互相不可替代,但在某一特定时期,会出现一方强而另一方弱的情况。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图书内容不依赖于物理介质而存在,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对比分析法。本文对比分析了传统图书内容生产模式和电子图书内容生产模式,并由此在电子图书的内容生产模式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观点。
三、文献分析法。笔者阅读和参考了大量有关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归纳、总结,吸收了其营养,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
四、个案研究法。在本文中,笔者还结合自己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实习经历及研究对象做了个例分析。
五、归纳、演绎法。结合众多的参考文献、短暂的实习经历和个人的深入思考,笔者归纳出了阅读营养学和知识营养学这两个全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二次思考,演绎出了粗浅的阅读营养学和知识营养学知识体系。
1.6 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本文针对“如何进行电子图书的内容生产”这一现实问题落笔,最终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甚至指导意义)的阅读营养学和知识营养学概念,可以为今后的电子图书内容生产提供较好的参照体系,为作者、设计师、工程师和编辑等相关个人及机构提供初步的指导原则和执行规范。
第二章 内容生产与生产模式
除非特别说明,下文所称“内容生产”与“生产模式”均为图书或电子图书的“内容生产”和“生产模式”,而不涉及其他内容产品。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生产的定义是: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这分别对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1 卷第 1 章中所说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29]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对生产的定义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必须具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要素(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生产流程是这两个要素相结合的过程。人们除物质生活外,还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由精神产品来满足,而精神产品也是由人的劳动生产的,生产精神产品的过程叫做精神生产。[30]
毫无疑问,内容生产即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是一种通过劳动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精神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第三章 纸质图书内容生产模式.................................................................23
3.1 生产目的..............................................................................23
3.2 生产主体.................................................................................24
3.3 生产客体.......................................................................................24
3.4 生产准备.......................................................................................25
3.5 生产工具...........................................................................25
3.6 生产技术............................................................................25
3.7 生产流程.........................................................................26
第四章 电子图书内容生产模式.....................................................28
4.1 “碎拼”模式......................................................................28
4.2 “阅读营养学”模式..........................................................31
4.3 “知识营养学”模式.....................................................................37
4.4 案例分析:人民军医出版社...........................................41
4.5 本章小结.......................................................................43
第五章 结 语.......................................................................................44
第五章 结 语
人类生来就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两大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可以发育身体、延续生命,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则可以发展智力、获得幸福、启迪思想。
在经济领域,人类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也使地球成了一个村落。数字出版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知识有了融合的可能性,而一旦全球知识一体化的目标实现,则有望使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
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内容产品。出版业正属于内容产业之一。虽然有证据表明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出版业的独特价值是提供深度、理性和体系化的知识。面对其他娱乐性、交互性、便捷性更加强盛的媒体,出版业并不应与之一较高下,而应认准“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这一目标,与其他媒体一道为全球知识一体化而努力。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和自己的独特价值,则不但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还可能会被社会边缘化。
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足够的内容产品是前提。而在技术进步和出版变迁的交互作用下,图书的内容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用户开始生产内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被大大激发,以往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如果不进行改变,图书库存将越来越高。模糊的“读者需求”不再具有指导作用,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所形成的选题终究与实际市场差距甚大。网络使人们突破了空间、时间、关系等的限制,开始按照兴趣、需求等组成各具特色的网络社交群体。事实上,出版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发现和找到自己的读者群。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路必须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思路,进而在最为基本的层次上分析读者需求——亦即“阅读营养素”和“知识营养素”。
出版社应该为此而振奋!如果说以往的读者群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现在却变得无比清晰;以往的读者需求难以确定,但在“营养素”的基础上却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以往,作者的主导性作用很强,今后,出版社将能够在明确读者需要的“营养素”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优化自己的产品线,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有序地制定产品计划,保持产品线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线版[DB/O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EB/OL].
3. 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DB/OL].
4. 斯通普夫, 菲泽. 西方哲学史 (第七版)[M],第 1 版. 丁三东等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5, 548
5. 瓦·奇金. 马克思的自白[M],第 1 版. 蔡兴文等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155
6. 吴国盛. 是“天球”不是“天体”[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 6.
7. 罗紫初. 出版学理论研究述评(上)[OL]. 博客网,2006-03-07.
8. 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 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第一卷)[C],第 1 版.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9. 1-13
9. 何华灿,欧阳康. 信息、智能与逻辑(第三卷)[C],第 1 版.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14-321
10. 张立. 数字出版的若干问题讨论[J]. 出版发行研究,2005 (7):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