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震后某灾区领导心理的健康与生存质量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andace 点击次数:170
论文字数:22000 论文编号:sb201303102222306802 日期:2013-03-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前 言

5·12 汶川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遇难者人数 69136 人,受伤 374061 人,失踪 17686 人,直接经济损失 8943.7 亿元。此次地震具有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极大地超出了个人及团体的应对能力,对受灾者的心理可造成严重损害。文献报道,灾难后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物质滥用(酒、药、烟等)、自杀等[1]。
Toukmanian 等[2]报道,有大量死伤人数、大规模破坏的灾害将导致幸存者更严重、更长期的心理问题。Havenaa 等[3]在前苏联 Chernobyl 核泄露事件 6 年半后对离事故现场不同距离的 2 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高暴露组的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 18.5%,而低暴露组为 12.6%。Green等[4]研究表明,大坝坍塌后 14 年,受害者心境障碍与广泛性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 19.3%和 17.6%。在物质滥用方面,Joseph 等[5]研究显示,灾后6 个月,49%的人酒精消费数量大增,24%少量增加。18 个月后,烟、酒用量依然很高,特别是酒的用量,30 个月后,酒精消费量增加者仍占 58%。在自杀问题方面,Krug 等[6]报道了美国 377 个县的资料,将每一个县在1983~1989 年间各遭受过 1 次自然灾害前后的自杀率作比较,发现地震后 1 年,自杀率从 19.2×10-5增至 31.1×10-5,4 年后增加 19.7%。王秀丽等[7]报道,汶川地震 1 年后某地震极重灾县干部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 45.39%和 50.62%。黄国平等[8]在地震 1 年后对北川干部生存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川干部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及环境领域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以女性、羌族、年长、丧失明显和心理创伤症状突出的更为显著。
以上研究均提示,创伤性事件对幸存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汶川地震也不例外。为此,本研究拟在汶川地震 3 年后,对某地震重灾区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存质量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
灾区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忍受着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强大痛苦,而且还承担了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和复杂的社会管理工作,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灾后重建能否持续推进以及灾后社会能否和谐共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本研究特选择灾区干部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根据如前所述灾后易发生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本研究特针对干部焦虑问题、抑郁问题、酒精依赖和睡眠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测量工具主要采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AST)、以及国际公认的和世界睡眠日我国推荐使用的睡眠质量自测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对焦虑、抑郁、酒精依赖及睡眠状况进行测量。
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已不再是简单的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9]。为了对灾区干部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本研究在前述灾后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调查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入生存质量评价指标。生存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0]。生存质量是一个多维度指标,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对生存质量的研究最初兴起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11],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来使用,随着研究的日益增多,在 50~60 年代,逐渐应用于医学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 2011 年 7 月至 11 月,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四川某地震重灾市的党政机关干部(公务员)中按副科级及以上-副科级以下干部的 7%等比例抽样。共发放问卷 1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51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5.3%。其中男性 986 人(65.1%),女性 529 人(34.9%);年龄<30 岁 310 人(20.4%),30~40 岁 525 人(34.7%),40~50 岁 525人(34.7%),50 岁以上 155 人(10.2%);大学及以上 1021 人(67.4%),大学以下 494 人(32.6%);已婚 1230 人(81.2%),其他 285 人(18.8%);副科级及以上 399 人(26.3%),副科级以下 1116 人(73.7%)。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
自编调查问卷,调查干部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级及健康状况等。

前言....................................................... 7
对象与方法 ................................................. 9
结果...................................................... 14
讨论...................................................... 22
结论...................................................... 31
参考文献 .................................................. 33
综述:精神创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 ............................. 37
参考文献 .................................................. 44

3 小结

精神创伤的心理评估与治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与精神创伤本身的产生和其致病机制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关系。近年的研究已有了很大进展,但要取得更全面和更持久的效果,有关精神创伤的评估和治疗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更实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2-625.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 DSM-IV-TR ( Four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
[3] 顾瑜琦,胡佩诚.创伤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6:11-15.
[4] Kubany E S, Haynes S N, Leisen M B, et a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of a brief broad-spectrum measureof trauma exposure: The Traumatic Life EventsQuestionnaire[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0,12(2):210-224.
[5] 黄国平.彩虹重现[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9:23-27.
[6] Mitchell J T.When Disaster Strikes... The Critical Incident DebriefingProcess[J].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83,8(1):36-39.
[7] DeLisi L E,Maurizio A,Yost M,et al. A survey of New Yorkers after the Sept.11, 2001,terrorist attack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160(4):780-783.
[8] Mayou R A, Ehlers A, Hobbs M.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f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Three-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British Journal ofPsychiatry, 2000,176:589-593.
[9] McNally R J, Bryant R A, Ehlers A. Does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moterecovery from post-traumatic stres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03,4(2): 45-79.
[10]Rothbaum B O, Hodges L F, Ready D,et al.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forVietnam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The Journal of clinicalpsychiatry,2001,62(8):617–622.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