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虚拟社会的相关概述
(一)网络虚拟社会中公共安全管理的含义
1.网络虚拟社会定义及特征
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有不同的说法,本人在前辈总结的基础上认为:网络虚拟社会是与现实社会并存的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新形式,是现实社会主体以虚拟存在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中开展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即: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支撑的信息交互系统连接不同主体,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与交流,结成亚社会性质的网络虚拟空间。“虚拟社会”实际上就是“网络社会”,它强调了该社会的“虚拟化”特性。虚拟社会是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社会,是现实的和想象的虚拟化的产物。虚拟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它是复杂的数字化或电象的。
虚拟社会发源于现实世界。网络的产生和应用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信息交换提供了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生存的个人、组织及其各种交流、交往活动构成了虚拟社会。换言之,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的多维体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现实社会主体以虚拟存在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社会样态。因此从网络虚拟社会定义上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空间虚拟性和跨地域性。网络虚拟社会不受地界和国界的限制。同时,现代通讯技术打破了现实社会互动对地域的要求,使得跨地域的人们瞬间实现互动,拓展、延伸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和空间。
第二,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虚拟社会中不同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虚拟区域间自由流动。作为与现实社会的一个明显差别,网络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在不同社区、论坛、邮件、聊天室、微博上交换信息实现的,成员与社区间每一次交流都是强调互动的。
第三,结构的独特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网络虚拟社会里人们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等价值取向交换信息、宣泄情感,并结成相对稳定的虚拟群落。正是具有这种超越空间、超越现实社会等级身份交换信息的功能,因此网络虚拟社会在结构上表现为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核心。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主体的虚拟性、数据传输的快速性、可加密性等特点,较之传统管理方法,其管理目前主要依靠成员的自治与自律。................
.........................
二、我国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现状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 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 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 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 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 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 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 8%提升到40,2%。需要指出的是,在微博用户暴涨过程中,手机微博的表现非常显眼,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 5%上升至34%。与微博"大爆发”不同,商务类应用在经历了 2009-2010年的快速增长后,迎来了相对平缓的发展期。报告显示,大部分商务类应用保持平稳上行态势,如网络购物半年用户增长了 7.6%;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使用率也小幅上升。商务类应用中,团购应用成为亮点,使用率从4.1%提升到8.7%,增幅达到125%,发展势头迅猛。此外,报告显示,娱乐类应用热度继续回落,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使用率较2010年底分别下降2. 3和0.5个百分点,网络视频使用率继续保持62. 1%的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商务类应用的发展,网络微博的爆发式增长,许多不法分子纷纷将牟利黑手伸向互联网,导致近年来网络安全威胁和诚信危机事件频发。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集中治理力度,网络安全诚信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形势依旧严峻,问题仍不容忽视。
通过报告还可以看出,2011年上半年,遭到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到2. 17亿,比例为44. 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增加3. 1个百分点;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
以上调查显示的仅仅是从物理层面上看到的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惊人,而在网络物理基础快速膨胀的背后是互联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它不仅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交往各个领域,更为重要的在于掀起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人类生存形态、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管理体制的再造。..............
.....................
目录
Abstract...................II
(一)国内夕卜有关石开究现状.................................1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相关概述..................................5
(一)网络虚拟社会中公共安全管理的含义...................5
(二)加强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7
二、我国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9
(一)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现状..............................................9
(二)我国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状况....................................10
(三)当前我国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
三、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创新,构建和谐虚拟社会.......15
(一)端正对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态度............................15
(二)完善立法,实现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制化.................15
(三)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的政府管理水平.............................................16
(四)强化网络虚拟社会的自主管理能力...............................................20
(五)培养“虚拟人”生活责任感,构建虚拟社会自律机制............21
(六)实行网络实名制.....................................................................22
结论
应该看到,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的管理现状还不容乐观,政府管理行为不到位,行业组织管理“雷声大、雨点小”,行业单位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经常打“擦边球”,广大网民自觉维护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的意识还不足。因此,我们要想进一步做好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根据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正视我国当前的虚拟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改革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提升行业组织的管理效能,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制道德意识,来真正实现对虚拟社会的有效管理,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发生,切实营造符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虚拟社会环境。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正视不足,顺势而为,加快发展,提升水平,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将更为规范,公共安全也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法作为社会管理的手段,应该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首要工具。其规范功能应当受到特别重视。在网络虚拟社会也不例外。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规范,并明确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虚拟社会中违法犯罪的处罚标准,使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意志,理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确定权利义务关系和工作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全体公民在维护网络虚拟社会安全中的权利和义务,切实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既要严格要求社会公众普遍遵守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规范,更要严格要求从事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相关组织和人员依法办事,杜绝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意性,实现依法治网,从而保障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规范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太平洋网,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与对策研究,
[2]夏保成,张平吾,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3]王永兵.关于虚拟社会管理控制机制的创意与构想[J].公安研究,2007,5:59.
[4]新华网,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2008年1月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提出,
[5]李伟.应对网络犯罪的几点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83.
[6]朱穗生.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打击网络违法犯罪[J].公安研究,2008年,1:21.
[7]凤凰网,2008年*********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指出,
[8]中国网电视台,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讲话时指出
[9]谢文模.浅析国际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其对策[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48.
[10]邓武林.信息化时代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7, 2:78.
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与创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89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