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城市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生产力带动的产业变革,导致了一系列円益凸显的社会和生态问题:人口数量剧增,资源枯竭,交通拥挤,贫困人口增加,粮食供应不足,环境日益恶化等,迫使人们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推陈出新,改变思路,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的应运而生正是人类反思后的产物,旨在改善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关系、使人类聚居模式更加适应环境承载力的要求。
总体上,生态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思想萌芽。古代朴素生态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最初体现。例如:中国北宋张载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想。第二:逐渐形成阶段。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为追求高额经济利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当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问世,便在全世界引起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深刻冲击并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随着生态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了人类与城市生态学的学说和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生态组织相继建立,生态城市理论基本框架已逐渐构建成型。第三:深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达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完善了生态城市理论知识体系,规范了指标体系,使规划的思路和原则更加清晰。
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源可追溯到公元20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优势来支撑本地区的城市发展,16、 17世纪,西方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才正式提出关于理想城市发展的具体模式。如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当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广亩城",与此同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之后中国又提出了 "园林城市",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为以后的生态城市思想奠定了基础。虽然国内外提出的对于城市建设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观点是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人类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生态城市是在1984年由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O.Yanitsy)提出的,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的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是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发展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并平衡发展。
1.2研究意义
由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明显,不仅是人与自然,还包括人类社会自身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人类社会现在面临诸多的社会环境问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贫富差距,资源浪费等,人类被迫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寻找突破口,人类如果要继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生态学体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明确指引下,才能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城市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更加优化,社会高度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经济产业链牢固,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2章生态城市规划简介
2.1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来源不是自发,一蹴而就的,它也像其他历史事物和理论经过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个漫长的经验总结而逐渐演变形成的。而理论的形成是由每个阶段或历史时期人类对生态聚居和城市规划思想甚至细微观念的转变积累而成。
在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因为农业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保障和支撑,又因为生产力和经济的落后,城市规模和建设聚点仅凭靠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滩涂,大江大河流域及缓冲三角洲地区,通过历史资料调查显示这种建设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浓厚的体现出来。无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还是西欧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其根本都是如出一辙,都是体现了人应该顺从自然并有效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近现代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歩,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类疯狂的开掘自然资源,向自然环境大量的索取,严重的破坏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了及时纠正人类对自然所犯的错误,全力谋求人类未来的发展,此时可持续发展观顺应时势的应运而生。
随着近十几年人类对于城市发展规划并结合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条件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的产生,使生态城市在理论基础方面更加完善,更加充实,有理有据,方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建设。
第3章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30-42
3.1概况..................................... 30
3.1.1 自然地理..................................... 30
3.1.2 气候资源..................................... 30
3.1.3 水资源概况..................................... 30
3.2生态城市规划进展..................................... 30-31
3.3生态城市建设的机遇..................................... 31-32
3.4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32
3.5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与阶段分析..................................... 32-33
3.5.1 规划的总体目标 ..................................... 32-33
3.5.2 规划阶段的制定..................................... 33
3.6生态功能分区 ..................................... 33-34
3.7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 ..................................... 34-37
3.7.1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 ..................................... 34-35
3.7.2生态城市指标评价..................................... 35-37
3.8 评价分析..................................... 37-42
第4章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及建议..................................... 42-46
4.1生态城市建设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42-43
4.2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43-46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46-48
5.1 结论..................................... 46-47
5.2 展望 ..................................... 47-48
结论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处在逐渐成熟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很多城市的建设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生态城市作为平衡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城市聚居模式,但是生态城市自提出以来,已被世界很多地方采纳应用,但是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更加接近生态城市要求的标准。
在总结了很多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资料和具体案例,并由于生态城市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在收集了关于大连市生态市建设方面的资料后,采用定性分析阐述方法与定量计算评价方法相结合,首先对生态城市基础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包括发展阶段,内涵,思想基础,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确立了新的建设原则,步骤更加具体化,并紧跟国内外研究形势,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标准,并系统阐述本文对大连市生态综合指数研究的计算方法,通过细致的评价数值计算,得出大连市生态综合指数为1.300,生态化程度很高,生态化水平为I级,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生态城市标准,虽然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整体发展良好,'但是局部还是存在很大问题,例如:经济结构权重得分较低,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体系较其他因素发展滞后,能源利用率偏低,资源循环利用效果不显著,城市空气质量出现恶化等,针对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高效稳定的发展。通过比较各种技术规划方法之后,本文选取层次分析计算法和定性的综合评价法结合手段对大连市生态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兼顾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并结合分析结果制作图表进行直观清晰的表述,己达到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大连市曾是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环境500佳"的城市,近年来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大连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在生态市建设发展上发展顺利,为未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